20.古诗两首(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01945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古诗两首(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古诗两首(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古诗两首(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古诗两首(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古诗两首(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古诗两首(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古诗两首(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古诗两首(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doc

《20.古诗两首(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古诗两首(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古诗两首(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doc

《20.古诗两首》(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

单元主题:

人间真情

课型:

精读课

课时:

共两课时

授课对象:

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默读。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教材分析

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

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

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学情分析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课前自学生字新词,会正确认读“鹤、孟、陵、辞、唯”5个生字,会正确听写“孟、浩、陵、辞”等7个生字。

2.朗读古诗,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的基础上,读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背诵课文。

3.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意思,明白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在学诗之后,产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5.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积累送别诗:

《别董大》《赠汪伦》《芙蓉楼送辛渐》

学习重难点:

1.会说出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任务一: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朗读,指名读等形式,学生能正确认读,听写本课字词。

任务二: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朗读,指名读等形式,学生能准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并读出诗中的惜别之情,熟读成诵。

任务三:

通过提问、检测等形式,学生会简单说出古诗大意,明白诗中表现的深厚情谊。

任务四:

通过背诵检测、课堂提问等形式,学生会喜欢中国的诗歌,并积累背诵一定的篇目。

学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活动一

1.同学们,曾经跟家人、跟朋友分别的情形,你还记得吗?

那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

(1、2生)

2.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

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板:

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

(《赠汪伦》,生齐背)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指导写“孟”和“陵”字。

5.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6.引导学生理解:

黄鹤楼:

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通过释题,学生简单说出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环节二

初读课文

检查预习

活动一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

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éi)。

(完成目标1中学会5个生字)

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新词,认清字形并关注易错生字的关键笔画,会按笔顺正确规范书写生字词。

(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理解古诗

体会意境

活动一

1.学生自学古诗

2.自学要求: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西辞”“尽”。

(诗意:

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

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完成目标三的诗意理解)

通过各种小组合作学习及课堂提问、检测等形式,学生会简单理解古诗大意。

(评价目标三的第一个目标)

活动二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

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

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

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完成目标2、3)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能准确、流利地朗读本首古诗,并读出诗中的惜别之情,明白诗中表现的深厚情谊。

(评价目标二及评价目标三的第二个目标)

环节四

拓展延伸

升华情感

活动一

l.谈话:

听了大家情深意长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位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离去,看啊看啊,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间。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会想些什么呢?

2.请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3.指名上台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这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了;江水啊,请把我的好朋友平安载到扬州吧,朋友,你慢慢走吧,我们会再相见的……)

活动二(课件回放)

1.谈话:

悠悠黄鹤楼,依依惜别情,同学们,请合上课本,闭上眼睛,让我们用深情的诵读再替李白送一程孟浩然吧!

2.播放课件。

背景音乐,全班起立诵读全诗。

(完成目标二的背诵)

活动三:

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会默读成诵,并正确无误地完成默写。

(评价目标二的背诵目标)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活动一:

1.师: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

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师:

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指名回答。

2.师:

是啊!

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

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

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

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

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

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

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

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

看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

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师补充:

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

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

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感受诗人的离别之情,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环节二

指导自读

释义悟情

活动一:

(一) 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

(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讨论自读作业:

(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

浥:

悒(yì)湿润。

客舍:

客店、旅店。

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

“进”。

故人:

老朋友。

此处指元二。

第2题:

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

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

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

(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

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

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

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完成目标二、三)

借助释词、读诗,学生能准确、流利地朗读本首古诗,会简单地说出诗句的大意,并读出诗中的惜别之情,明白诗中表现的深厚情谊。

(评价目标二、三)

环节三

拓展训练交流积累

活动一:

1、试背默这首诗。

(完成目标2中的背诵)

活动二:

2、拓展练习。

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几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背一背。

《别董大》【唐】高适,赠汪伦[唐]李白。

(完成目标4中的积累)

1.学生会默读成诵,并正确无误地完成默写。

(评价目标二的背诵目标)

2.学生会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诗歌并展示交流。

(评价目标四的积累目标)

附1: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尽唯见天际

消失了只见天边

依依惜别

 

送元二使安西

朝雨

浥轻尘

青青

依依不舍柳色新

更尽

无故人

附2: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