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0386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

《高二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

高二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体会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

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

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相关资料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

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

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

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

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

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

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

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

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

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

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

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

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自主学习】

  诗歌学习方法指导:

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1、

(1)播放三首诗的配乐朗诵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要求学生从文字到内容基本理解和把握诗歌,可设置思考题启发和帮助学生理解,小到一个词的词义,大到这首诗的整体内容。

学生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之间互相切磋交流,有助于充分地理解诗意。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像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合作探究】

  1、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

《望岳》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2、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

《春望》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品味《春望》。

(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对诗句的品析评价等。

  4、《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

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

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5、《石壕吏》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精读精练】

  阅读下列诗文,回答文后各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点击进入初中学习小组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岱宗夫如何()

  

(2)齐鲁青未了()

  (3)造化钟神秀()

  (4)会当凌绝顶()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4.《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时间是从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遥想将来的________。

  5.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南岳()和西岳()(注:

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__的。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________,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________,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7.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8.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

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阅读】

  

(一)《新安吏》(节选)

  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注:

新安:

地名。

今河南省新安县。

中男:

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

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伶俜:

形容孤独。

俜:

pīng。

  1.解释词义:

  ①更:

②次:

  2.结合诗中文意思考,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吗?

为什么?

  3.“借问新安吏”这句诗省略了主语,你认为省略的主语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登岳阳楼》,感受诗人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登上岳阳楼,面对洞庭湖水,产生万千感慨。

诗中饱含着诗人对穷途潦倒生活的深沉慨叹:

对终生壮志未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

诗人由个人的不幸遭遇,联想到万方多难的社会现实,由小天地转入大天地,由个人的悲伤转向“戎马关山”的家国之痛,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深情,并以“凭轩涕泗流”之情态与开篇“今上岳阳楼”所见的壮阔气魄构成照应之势,表现了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诗人的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拓展提升】

  结合对杜甫现实主义诗篇的理解,将《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教(学)后记】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1、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2、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3、

  

(1)关于表现手法。

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2)关于一字传神。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

  (3)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4)名句品评:

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5)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4、老妪、石壕吏。

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5、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精读精练:

  1.

(1)泰山

(2)不尽(3)指天地、大自然(4)登、乘

  2.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岳雄心和气概

  4.远近朝暮望登

  5.泰山衡山华山泰山

  6.老翁逾墙走存者且偷生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7.a

  8.三男邺城戌二男新战死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9.……新战死‖……无完裙。

‖……第一层:

三男全被征。

第二层:

家中情况。

第三层:

老妇自请服役。

  10.安史之乱中,差吏的横暴、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主题阅读:

  

(一)1.

(1)岂

(2)挨次

  2.不行。

上边有“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故只有母亲送行。

  3.客即杜甫

  4.表达了作者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