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第3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学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2476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2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第3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第3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第3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第3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第3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第3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第3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第3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第3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第3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第3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第3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第3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第3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第3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第3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第3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第3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第3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第3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学案新人教版.docx

《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第3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学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第3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学案新人教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第3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学案新人教版.docx

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第3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学案新人教版

第34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教育

考试说明

考查角度

命题趋势

1.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信息技术的发展。

(2014·江苏单科,T11)现代中国的教育成就

1.从命题方向上看,要关注我国在“两弹一星”方面取得的成就。

2.从热点角度看,要注意现代教育改革与“科教兴国”战略,注意联系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总结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

2.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历程与成就。

考点一 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知识点一 “两弹一星”

1.目的:

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成就

知识点二 载人航天技术

1.成就:

2003年10月15日“神舟”号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

2.影响: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知识点三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成就:

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2.意义:

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知识点四 信息技术的发展

1.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2.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Ⅰ”号。

3.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图解历史】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考法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典例』(2017·扬州四模)对下面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

中国原子弹关键技术突破进度表

1963年3月

完成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

1963年12月

同步聚焦爆轰产生中子实验成功

1964年4月

加工出第一套原子弹上用的核部件

1964年10月

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B.原子弹爆炸成功,增强了我国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为国防科技事业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这是核工业战线上的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取得的巨大成就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表格显示原子弹成功爆炸的历程,原子弹爆炸成功,增强了我国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故B项正确。

答案 B

【方法突破】

★明考点 两弹一星

★抓关键 根据所学原子弹知识可知,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定方法 表格逻辑型选择题:

一般是以表格为呈现形式,通过定量分析文字信息或相关数值,从而得出结论,所以此类试题解题的方法一定要抓住表格中的有效信息,常用的解题方法是确定表格总体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判断。

【史论链接】新中国科技成就不断突破的原因

(1)新中国成立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

(2)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

(3)积极借鉴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4)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迅速发展。

(5)杰出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开拓创新和献身于科技事业的高尚情操。

考点二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知识点一 奠基

1.确定方向

2.制定方针:

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建立制度:

全日制学校教育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

4.意义

知识点二 动乱中的教育

1.表现

2.危害

知识点三 教育的复兴

1.20世纪70~80年代邓小平的措施

(1)全面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

(2)提出“教育优先”和“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2.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1)基础教育: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

(2)中等教育:

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3)高等教育:

增设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

3.20世纪90年代的三种教育

(1)高等教育:

实施“211工程”计划。

(2)社会教育:

启动“希望工程”。

(3)西部教育:

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4)战略:

“科教兴国”。

【深化理解】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考法 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及成就

『典例』(2014·江苏单科,11)下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

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

A.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

B.1979年试点创办“特区”

C.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

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

解析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图片中的“科教”这一限制词,同时要注意题干中的“‘文革’后”这一时间限制词。

A项发生在“文革”期间,从时间上排除;B项中创办“特区”和D项中发表“南方谈话”都属于邓小平在经济领域的活动,与“科教”这一限制词不符,排除B、D两项。

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方法突破】

★明考点 “三个面向”思想

★抓关键 根据“科教后勤部长”并联系“三个面向”思想可知答案。

★定方法 图片型选择题:

解答图像材料型选择题,要特别注意材料中的新情景,牢牢抓住题干中答题项的要求,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弄清图片、漫画等的用意及其所包含的隐性知识,要能通过画面上的文字、人物形态、画面事物构成及相关事物的异同对比等,准确判读出其所含的真实信息,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出漫画的本质、主题寓意。

【史论链接】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及成就

阶段

方针政策

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

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的有用经验,借鉴苏联经验

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造成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文革”时期

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小学一度停课,大学招生通过推荐方式

教育战线一片混乱,人才出现断层

改革开放以来

20世纪80年代提出“三个面向”;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211工程”计划;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各类教育飞速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无穷活力

随堂·演练预测

考点一 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1.(2017·扬州模拟)孙丽在《“两弹一星”人文精神哲学反思》一文中认为,中国研究“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维护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

这说明科学技术(  )

A.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

B.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

C.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

D.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解析 根据材料中“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维护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可知,科学技术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故选C项。

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 C

2.(2018·宿迁模拟)下图是2015年11月26日发行的中国航天纪念币的反面。

它反映了中国从古代的飞天梦到今天变成现实的主要历程。

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  )

A.冯如制成双翼螺旋桨飞机

B.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神舟5号载人航天成功

解析 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故C项正确。

A项只是航空事业的起步。

B项与航天无关。

D项是载人航天时代的到来。

答案 C

3.(2018·苏州模拟)据新华社电:

“神舟6号尚在这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

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

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

B.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C.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中国开始打破大国对空间技术的垄断

解析 材料中“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强调了航天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能说明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故A项错误;材料与中国在世界航天业的地位无关,故B项错误;“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航天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故C项正确;材料与中国打破大国对空间技术的垄断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考点二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4.(2017·无锡质检)新中国高考制度从“文革”时期“自愿报名,群众推荐,学校审核”发展到1977年的“自愿报考,严格考试,自愿录取”。

这一变化(  )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C.社会公平秩序的重建

D.拨乱反正的彻底完成

解析 “四人帮”倒台标志“文革”结束,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群众推荐,学校审核”体现了人为因素,“严格考试,自愿录取”体现了公平公正,故C项正确;拨乱反正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展开,故D项错误。

答案 C

5.下图为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单位:

万人)统计图。

据图可以推知,出现下面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留学回国人数持续增长

B.留学生文化归属感越来越强

C.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D.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解析 根据图片可知,2008年以来留学回国人数持续增长,主要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故选D项。

A项只是对图片反映现象的表述,排除;B项是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排除;图片无法反映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且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有所下降,排除C项。

答案 D

6.(2018·南京、盐城模拟)《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由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之后经过2006年、2015年两次修订。

这表明(  )

A.我国建立比较完整国民教育体系

B.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C.教育立法保障了基础教育的发展

D.科教兴国战略得到很好贯彻

解析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及修订,不能说明我国建立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义务教育法,不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故B项错误;义务教育法主要是保障基础教育,故C项正确;“科教兴国”是1995年提出的发展教育的计划,与义务教育法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7.(2017·江苏百校大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太学以五经为教材,进行经学教育。

国家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较为严格的审定。

太学只允许传授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则被拒之门外。

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

今文经学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的经书,以董仲舒为首的一批儒家学者利用“阴阳五行”学说将儒学神学化,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命题。

——《两汉太学的初兴》

材料二 面对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东进、西方文明的冲击,在英勇反抗帝国主义的同时,掀起了学习西方文明的热潮,纷纷致力于探索富国强兵之路。

洋务教育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经济运动的客观结果,其内在的导因在于那个时期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无论是兴办军事工业时引进西方先进生产科学技术,还是兴办民用工业时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经验,洋务派深感人才匮乏。

——张雪蓉《论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建设》

材料三 1949~2008年新中国的教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学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依据材料二,指出洋务教育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答案 

(1)特点:

教学内容为儒家经典。

成因: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大力推崇儒学教育,以加强思想大一统。

影响:

为洋务运动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军事、翻译方面的人才;打破了传统教育体制;传播了西学;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2)现象: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教育发展更为迅速,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各类人才。

原因:

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提出;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的提升;优先发展教育思想的提出,党和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行;人民对教育的重视和渴求;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要。

课后·巩固检测

(时间:

45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每小题5分,共75分)

考向一 “两弹一星”

1.(2018·无锡模拟)1965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了文章《为什么美国的战略过时了》,认为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

该突破可能是指中国(  )

A.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B.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C.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研制银河系列计算机

解析 题中的关键信息是“1965年”。

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是1964年,故A项正确;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是2003年“神舟号”飞船的发射成功,故B项错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是1970年,故C项错误;研制银河系列计算机始于1983年,故D项错误。

答案 A

2.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让美国感到“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

美国认为,“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

材料说明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

A.得到了美国大力援助

B.打破了美国单极世界

C.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D.实践了“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 材料表示了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对美国的心理冲击,没有信息表明美国对中国的援助,故A项错误;美国没有建立过单极世界,故B项错误;“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等关键信息表明中国的国际影响扩大了,故C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考向二 现代中国的科技发展

3.(2017·盐城高三期末)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理由是她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其研究工作在“文革”时期得到长足的进展。

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科技工作者排除“文革”错误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科技成就是(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③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 ④载人航天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A.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排除‘文革’错误干扰,坚持科学探索”,可以得出是指文革期间(1966~1976年)出现的科学成就。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时间不符,故①错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故②正确;袁隆平培育籼型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故③正确;2003年,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4.(2018·无锡模拟)新中国曾拟定了57项重点任务的科技发展规划,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当时最先进科技的重点项目,包括原子能、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新兴科技等。

这一规划最有可能制订于(  )

A.新中国建立初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初期

C.“文革”时期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后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恢复和发展经济为主,未涉及也无力涉及当时最先进的科技重点项目,故A项错误;据材料“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当时最先进科技的重点项目,包括原子能、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新兴科技等”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故B项正确;“文革”时期,国家动荡,科技发展相对缓慢,故C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材料所述科技项目早已出现,故D项错误。

答案 B

5.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相继取得了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药物、杂交水稻技术等领先世界的生物学和医学成就。

这说明(  )

A.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

B.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

C.自力更生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D.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

解析 社会制度并不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故A项错误;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对科学研究有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自力更生并不是科学研究的途径,故C项错误;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答案 B

6.邓小平在1977年接见美籍华裔科学家牛满江、陈省身和三位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李政道、杨振宁等外宾时,高度评价他们为祖国发展所作的贡献。

这些科学家对祖国的贡献是(  )

A.与中国科学家合作研究B.指导中国留美学生深造

C.为中国大量引进美国科技D.交流学术与科学发展建议

解析 1977年中美建交前,不可能出现美籍华裔科学家与中国科学家合作研究的情况,故A项错误;同理,故B项错误;为中国引进大量美国科技非三位美籍华裔科学家的能力能及,故C项错误;美籍华裔科学家为祖国交流学术和科学发展提供建议是可行的,故D项正确。

答案 D

考向三 载人航天

7.(2017·宿迁期末)比利时最大的法文报纸《晚报》:

“在戈壁荒漠的湛蓝天空之上,飘着一缕长长的白烟:

中国人第一次飞上了太空。

”该报道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C.“南优2号”育种成功D.“神舟5号”飞船往返成功

解析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升起的是蘑菇云,与材料“在戈壁荒漠的湛蓝天空之上,飘着一缕长长的白烟”不符,也与材料“中国人第一次飞上了太空”不符;故A项错误;“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与“中国人第一次飞上了太空”不符,故B项错误;“南优2号”育种成功是我国杂交水稻技术,与中国人第一次飞上了太空无关,故C项错误;“神舟5号”飞船成功把宇航员送入太空,与中国人第一次飞上了太空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 D

8.(2018·扬州模拟)2016年11月18日,神舟11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天宫2号与神舟11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新时期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主要得益于(  )

①“双百方针”的提出 ②改革开放的实行 ③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④“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双百方针”的提出是1956年,不属于新时期,排除①,其他选项均属于新时期的重大举措。

答案 C

考向四 新中国初期教育

9.“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语文教材中的外国作品首选苏联,虽不乏好的作品,但是政治色彩浓厚。

如斯大林的《在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特洛岩若夫斯基的《战争之后》等。

”材料表明建国初期我国的教育(  )

A.成为苏联教育的附庸

B.借鉴苏联经验中存在极严重问题

C.没有制定自己的教育政策

D.受到“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

答案 D

10.(2017·南京质检)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

“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

”此后十年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

A.全面开展“大跃进”运动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C.初步建立国民教育体系D.培育出水稻“南优2号”

解析 全面开展“大跃进”运动是1958年,这是一次严重的失误,故A项错误;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是1970年,不符合此后十年间的时间要求,故B项错误;1965年我国初步建立国民教育体系,故C项正确;培育出水稻“南优2号”是1973年的,不符合此后十年间的时间要求,故D项错误。

答案 C

11.(2018·如东高级中学学测模拟)XX百科认为:

“国民教育体系主要是指主权国家通过制度或法律的形式,对本国所有享有公民权利的人所提供的一种不同层次、不同形态和不同类型的教育服务系统。

”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时(  )

A.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B.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和成人教育初具规模

C.已实施了“211”工程计划

D.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加快教育改革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到1965年我国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

故本题应选B项。

答案 B

考向五 高考制度的恢复

12.(2018·宿迁模拟)1977年12月,他们从农村、工厂、部队一路风尘而来,他们中的许多人早已青春不再,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忐忑的梦想和奋发的意气,步入考场,多少人的命运由此改变。

这一历史情景的出现得益于(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B.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了十年的高考

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

解析 题干信息所描写的场景是1977年恢复高考,故C项正确。

答案 C

13.(2018·南京、盐城模拟)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

此次教育改革(  )

A.开始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B.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要求

C.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解析 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是在文革结束后,故A项错误;1985年的教育改革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进行的,是为当时的经济建设培养人才,适应了经济改革的要求,故B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故C项错误;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故D项错误。

答案 B

考向六 “科教兴国”战略

14.(2018·扬州模拟)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1949~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单位:

所)

  时间

类别  

1949

1957

1965

1978

1985

1990

2000

2008

普通中学

41

249

346

2699

1607

1620

2736

2693

职业中学

116

123

183

294

普通高

等学校

3

11

16

40

62

61

221

608

A.1949~1956年,我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改革开放后,教育界拨乱反正,恢复高考,高等教育迅猛发展

C.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D.21世纪以来,由于普通高等学校的扩招,职业中学日益萎缩

解析 1949~1956年,职业中学为零,说明当时教育体系不够完整,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表格中的数据,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是在90年代以后,而不是在改革开放后,故B项错误;1995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教育的全面发展,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正确;按照表格材料,进入21世纪后,职业教育继续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 C

15.(2018·盐城模拟)“985工程”和“211工程”是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以及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战略性建设工程。

工程启动的目标在于(  )

A.落实过渡时期总路线

B.贯彻“双百”方针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建构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解析 “985工程”和“211工程”是对高等教育的重视,是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故C项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