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山西卷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2727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山西卷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山西卷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山西卷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山西卷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山西卷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山西卷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山西卷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山西卷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山西卷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山西卷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山西卷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山西卷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山西卷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山西卷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山西卷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山西卷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山西卷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山西卷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山西卷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山西卷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

B.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千态万状,绘声绘色。

C.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D.你也许有困惑,而今天困惑中的探索正是明天豁然开朗的准备。

4.下列古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

B.《木兰诗》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C.《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以动写静,使山河人格化。

D.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讴歌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综合性学习

5.综合性学习

学校准备开展以“我读书,我思考”为主题的活动,请你踊跃参加。

活动一:

定方向 选书目

(1)“主题活动”启动前,图书馆已全天候开放。

面对众多的书籍,你将选择哪一位作家的作品?

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作家:

______ 作品:

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有步骤 深探究

(2)选定书目后,你向老师咨询。

老师建议你深入了解该作家及其作品,并写出研究步骤,完成研究任务。

你的研究步骤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

精阅读 美汇报

(3)经过几周的精读,你的研究任务完成了,在读书汇报会上,你将展示你的研究成果。

你的展示如下: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课内和课外文言文,完成小题。

(15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6.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2分)

①可以调素琴②无案牍之劳形

7.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谈笑有鸿儒②有仙则名

8.任选下面一句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9.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前后矛盾的。

B.本文以陋室为喻,将作者的志向和情操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C.这篇铭文的韵脚是“ing”。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从交往角度来写“陋室不陋”的。

10.完善作者小档案。

姓名

梦得

朝代

唐朝

主要经历

参与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②他积极参与了“古文运动”。

作品

《陋室铭》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③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①淡泊:

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②淫慢:

放纵,懈怠。

③险躁:

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

④多不接世:

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

11.请摘录一处你喜欢的对偶句,并简述理由。

(3分)

12.作者认为,做人、治学要想成功就不能、不能。

(用原文词语填空)(2分)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17分)

描花的日子

①这里一年四季都有让人高兴的事儿。

春天花多鸟多蝴蝶多,特别是满海滩的洋槐花,密得像小山。

夏天去海里游泳,进河逮鱼。

秋天各种果子都熟了,园艺场里看果子的人和我们结了仇,是最有意思的日子。

冬天冷死了,滴水成冰,大雪一下三天三夜,所有的路都封了。

②出不了门,一家人要围在一起.

③母亲和外祖母要描花了。

她们每年都在这个季节里做这个,这肯定是她们最高兴的时候。

我发现父亲也很高兴,他让她们安心描花,余下的事情自己全包揽下来。

平时这些事他是不做的,比如喂鸡等。

他招呼我带上镐头和铁锹去屋后,费力地刨开冻土,挖出一些黑乎乎的木炭——这是春夏准备好的,只为了这个冬天。

③父亲点好炭盆,又将一张白木桌搬到暖烘烘的炕上。

猫在角落里睡了香甜的一觉,开始了没完没了的思考。

外面天寒地冻,屋里这么暖和。

这本身就是让人高兴、幸福的事。

⑤母亲和外祖母准备做她们最愿做的事:

描花。

她们从柜子里找出几张雪白的宣纸,又将五颜六色的墨搬出来。

我和父亲站在一边,插不上手。

过了一会儿,母亲让我研墨。

这墨散发出一种奇怪的香气

⑥外祖母把纸铺在木桌上,纸下还垫了一块旧毯子。

她先在上面描出一截弯曲的、粗糙的树枝,然后就笑吟吟地看着母亲。

母亲蘸了红颜色的墨,在枯枝上画出一朵朵梅花。

父亲说:

“好。

⑦母亲鼓励父亲画画看,父亲就画出了黑色的、长长的叶子,像韭菜或马兰草的叶片。

外祖母过来端详了一会儿,说:

“不像,不过起手这样也算不错了。

”她接过父亲的笔,只几下就画出了一蓬叶子,又在中间用淡墨添上几簇花苞——我也看出来了,是兰草。

我真佩服外祖母。

⑧我也想画,不过不画草和花,那太难了。

我画猫。

猫脸并不难画,圆脸,两只耳朵,两撇胡子。

可是我和父亲一样笨,也画得不像。

“这可能是女人干的活儿。

⑨整整一天,母亲和外祖母都在画。

她们除了画梅花和兰草,还画了竹子。

父亲一边看一边评论,把他认为最好的挑出来。

他说:

“这是你外祖父在世时教她们的,他不喜欢她俩出门,就说在屋里画画吧。

可惜如今太忙了……我每年都备下最好的柳木炭。

⑩猫一直没有挪窝,它思考了一会儿,便站起来研究这些画了。

它在每一张画前都看了看,打了个哈欠。

可惜它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踩到了红颜色的墨上,然后又踩到了纸上。

父亲赶紧把它抱开,但已经晚了,纸上还是留下了一个个红色的爪印。

父亲心疼那张纸,不停地叹气。

11外祖母看了一会儿红色爪印,突然拿起笔,在一旁画起了树枝。

母亲把爪印稍稍描了描,又添上几朵,一大幅梅花竟然成了!

我高兴极了,我和父亲都没想到这一点:

有着五瓣的红色猫爪印本来就像梅花嘛!

12就这样,猫和母亲、外祖母一起,画了一幅最好的梅花。

13.纵观全文,第①段内容似乎和下文“描花”这件事关系不大。

你认为第①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3分)

1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她们每年都在这个季节里做这个,这肯定是她们最高兴的时候。

②我发现父亲也很高兴,他让她们安心描花,余下的事情自己全包揽下来。

15.通读全文,简要概括外祖母的形象。

(4分)

16.分析本文标题的作用。

17.阅读以下两则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幸福的认识。

材料一:

生活是由一件件的琐碎之事连缀而成的,这根线上的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的纽扣。

材料二:

据调查,在表示自己生活不幸福的人群中,72%的人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花费在上网、玩手机上。

人,要有五识

①人要有“知识”,这是毫无疑问的,知识来自于我们所受的教育,以及现实中的经验与教训。

②积累了一定书本与现实中得来的知识,你就应该拥有一定的“常识”了。

一个普通人并不需要搞清登月火箭的燃料构成与DNA的结构图这样的知识,但他得知道基本的善恶与美丑这些常识。

③一个人只有在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也不拒绝“常识”时,才能更上一层楼,成为一名有“见识”的人。

这见识就是你自己看问题的观点,你的思想与世界观了。

我常常遇到一些人,由于知识有限,连基本常识也分不清,一见面就想发表一通“高见”,显得他很有“见识”,弄得你不听也不是,听也不是。

当然,更让人难受的是一些很有知识的学者,却一点“见识”也没有。

④有了上面三种“识”,你就是一个有学问、有点看法的人了。

不过,大多数有学问的人,也就停留在这个层面,而无法上升到更高一级的那个“识”——胆识。

⑤“胆识”是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承担的气魄。

一个人哪怕学富五车,亦有“见识”,可因为种种原因,却闷声发大财,到了该出手的时候,还是不敢出手,缺乏的就是“胆识”。

⑥我要强调一点,“胆识”可不仅仅是指大胆,更不是“有勇无谋”。

一个无知的人,一个连常识都没完全搞清楚的人,一个人云亦云的人,他即便再“勇敢”,也不能称他有“胆识”。

⑦最后还要加一个好像同前面几个“识”关联不大的“赏识”。

大家在人生路上踽踽独行,都有偶遇他人赏识的时候,请问,你是什么感觉?

我相信,有时他人的一两句赏识,往往成为你继续走下去的动力,造就了你的一生。

我这里强调的“赏识”,就是你是否懂得赏识他人。

⑧那些拥有了“知识”“常识”“见识”,尤其是“胆识”的人,不少都有高傲甚至目空一切的毛病,他们失去了“赏识”他人的能力。

而不会、不能、不愿赏识他人的人,往往也就开始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这样的人能走多远呢?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9.本文主要运用哪种论证方法?

20.第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1.读了这篇文章,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赏识”的理解。

六、语言表达

22.说明是以简洁的文字解说事物外在状貌、内在特征等的表达方式。

请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你喜欢的一件物品。

要求:

至少用两种说明方法,不少于80字。

七、作文

23.春节拜新年,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明月……一个个传统节日,荡漾着两千年不曾间断的精神涟漪,连系着泱泱华夏的繁衍生息,演绎着中华民族的文明。

请任选一个传统节日,自拟题目,结合生活经历,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大作文写作注意事项:

1.作文题目中必须包含我国一个民族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腊八等等;

2.叙事感情真挚、朴实、自然;

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4.避开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5.书写4分。

参考答案

1.

(1)风正一帆悬。

(2)千里共婵娟。

(3)后天下之乐而乐。

(4)落红不是无情物,(5)生子当如孙仲谋。

(6)是故学然后知不足(7)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8)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

(9)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剪不断,理还乱。

【解析】

试题分析:

1—6小题属于根据提示对出上句或下句即可。

7.8.9小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根据提示,写出恰当的句子。

小题1注意“悬”的写法。

小题2注意“婵娟”的写法。

小题4注意“落红”的写法。

小题5注意“孙仲谋”的写法。

小题7注意“地自偏”的写法。

小题8注意“暮、断肠”的写法。

古诗文名句和现代诗文的书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

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D

此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A。

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D.滑稽(jī)别出心裁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3.B

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

本题要求判断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直接判断错误项即可。

B句“绘声绘色”指形容文字或声像作品叙述、描写极其逼真,不能形容雕塑作品“石狮子”。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D

根据各项作品名的提示,回顾作品内容,理解所示诗句表达的意思,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原作品内容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D错,李商隐的这首《无题》是爱情诗,“相见时难别亦难”是表达男女相思难舍难分,“东风无力百花残”是以春光的短暂比喻人生青春易逝,意为应该珍惜爱情。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1)示例:

冰心  《繁星》《春水》

(2)示例:

步骤一:

网上搜索与《繁星》《春水》有关的作品,精选研读,并做好读书笔记。

步骤二:

多角度分析,与同学讨论后写出自己的收获。

(3)示例:

大家好!

我选的书目是《繁星》《春水》。

通过研读,我认为,《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

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谢谢大家!

(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即可)

第一题,选择一部自己熟悉并喜爱的作品,点明作品名和作家名。

第二题,可以从查找作品有关资料了解有关作品的常识、根据了解选作品某些内容进行赏析,写作阅读心得几个方面安排研究步骤。

第三题,可根据自己了解的作品内容,对作品进行评价,推荐同学们阅读。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6.①tiá

o②dú

7.①大②有名,出名

8.我选选①翻译: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或选②翻译: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9.A

10.刘禹锡示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

“调”是多音字。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

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名”词词类活用。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注意要求,任选一句翻译。

选择你最有把握的一句翻译即可。

注意“斯、惟”等关键词。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9.

二者指代不同无丝竹之乱耳的“丝竹”指的是城市嘈杂缭乱的宫廷富人家的丝竹,“调素琴”指的是自己兴趣所在的音乐。

故A项错误。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10.

此题相对比较简单,写出作者姓名并举一作品即可。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11.对偶句:

示例: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理由:

我认为这组对偶句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韵感、节奏感。

所以我喜欢。

12.淫慢险躁

【分析】

11.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对偶句的掌握,选出一句即可,然后写出对偶句的特点即是理由。

12.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理解短文,注意所给注释,结合注意理解文段。

用原文词语回答即可。

13.示例一:

能。

第①段中有关四季的内容和文章主要内容“描花”关系不大。

去掉后行文更简洁,内容更集中。

因此可以删去。

示例二:

不能。

第①段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且“冬天冷死了,滴水成冰,大雪一下三天三夜,所有的路都封了”为下文“出不了门,一家人要围在一起”作了铺垫。

所以不能去掉。

14.外祖母是一个和蔼可亲、宽容厚道、心灵手巧、有生活情趣的人。

15.①母亲和外祖母可以做她们最愿做的事:

所以,她们很高兴。

②父亲看到母亲和外祖母高兴,他就很高兴;

他能为家人做些事而感到高兴。

16.是行文的线索;

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

暗示了一家人和谐、幸福的生活;

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7.文章写一家人在一起描花就是幸福。

材料一表明幸福就在平凡生活的细节中。

材料二表明不幸福是因为这些人沉浸在无聊的虚拟的小世界里,缺少与家人的交流与分享。

综上所述,我认为幸福就是珍惜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刻,高兴了彼此分享,痛苦了共同分担。

1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段落作用的理解。

解答时,可从第①段所写的内容与标题的关系或与全文的主要内容的关系谈理由,也可从感情基调的角度或从第①段中某些具体内容与下文照应的角度来分析。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

1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理解第

(1)句中加点的“高兴”可结合第③段第一句“母亲和外祖母要描花了”分析;

理解第

(2)句中加横线的“高兴”可结合“余下的事情自己全包揽下来”一句分析。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15.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时,可结合文中对人物相关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分析,如从外祖母对家人的态度可以归纳出宽厚仁慈;

从和母亲描花的细节可以归纳出心灵手巧、充满生活情调等。

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1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作用的理解。

一般地,文章标题有暗示文章中心、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吸引读者阅读等作用。

回答时,可从这些方面结合全文内容来组织语言。

17.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个性感悟。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解答时,一定要结合原文内容对材料做简要分析,然后综合概述,只要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18.人要有五识。

19.道理论证

20.承接上文;

补充论证了“胆识是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承担的气魄”的观点;

使论证更充分、更严密、更有力度。

21.理解:

读了这篇文章,我认为一个人在拥有了知识、常识、见识、胆识的同时,还必须具备赏识他人的能力,才能走得更远。

事例:

围绕“赏识他人才能走得更远”举例即可。

18.试题分析:

仔细阅读文章,抓住“五识”中的“识字”来梳理文章,抓住关键句的提示来作答,如“有了上面三种“识”,你就是一个有学问、有点看法的人了”可以提炼出上文的“知识、常识、见识”,根据“上升到更高一级的那个‘识’——胆识”可以提炼出“胆识”;

再根据第7段的论述找到“赏识”。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9.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首先要对论证方法判断准确,然后用议论文论证方法作用分析的格式进行作答。

答题格式:

(1)举例论证:

以……(事实)作论据,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论点(或分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2)比喻论证:

作者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本文(段)……的论点,便于读者理解。

(3)对比论证:

作者把……与……对比,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4)道理论证:

引用……的名言、谚语,充分有力的论证……观点。

使说理更具权威性、科学性,更具说服力。

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段落的作用分析。

一般文章中间的句子或段落起到“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

要根据句段的意思来分析。

2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

仔细阅读文中与“赏识”有关的第七段,从文段中“往往成为你继续走下去的动力,造就了你的一生”可以理解“赏识”对一个人的重要作用,再联系“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从人才受到重用才能发挥作用的道理。

22.今天,我为大家介绍一样又好吃又美丽的水果——香蕉!

它的外形弯弯的像空中的月亮一样,每天都披着一件时尚的黄色“外套”,它还有一只像兔子尾巴一样的“小头”.正因为这么美丽,所以才被封为水果王国的王后。

香蕉不仅长得美,而且营养非常丰富,每百克果肉中含蛋白质1.2克,脂肪0.5克,碳水化合物19.5克,粗纤维0.9克,钙9毫克,磷31毫克,铁0.6毫克,还含有胡萝卜素、硫胺素、烟酸、维生素C、维生素E及丰富的微量元素钾等.

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采用合理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

【考点定位】按要求写作。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3.参考例文:

中秋夜寻月

中秋佳节,月色撩人。

吃过美味的月饼,话过有趣的家事,老人孩子都已经慢慢的醉入了甜蜜的梦乡,庭院内外显得一片静谧,只有那架葡萄藤上层叠的叶片不时被清风惊扰的哗哗声。

月色如水,静静地铺排在庭院内外,山村之间。

夜,遁去了尘世的喧嚣,给山村带来一份难得的宁谧与和谐,而我却满心兴奋,失眠了。

蓦地,一抹月光款款的,悄无声息的溜了进来,出现在床前的书桌上。

顿时,整个房间都明亮了起来。

我是喜爱月的,对中秋之月尤是挚爱。

于是我重新穿好衣服,寻觅这美妙的月光。

开了门,穿过小路,不远处就是野外。

这时整个月便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八月十五的月是旖旎的,纯洁的,带着款款的深情,撒落一地的清辉。

秋夜,月华如水。

远处黑黝黝的山脊勾勒出一幅清晰的轮廓,越发显得崔巍了。

河流的声响在寂静的夜里显得很突出,溪流是欢快还是悲伤,谁也说不清楚。

只是它千百年的就是这样流淌着,从来没有改变过,或许这就是它的初衷吧。

从容的涉河,坐在河中央的岩石上。

我仰头寻找令我痴迷的月光。

柔柔地,温润地,不带有任何的纷纭,不带有任何的芜杂。

只是一缕清辉,只是一份宁谧,这就已经足够了。

能在这样的夜里,寻找到一个如此的境界,我心已经满足了,无需再满世界的寻找安静。

夜,渐渐的凉了。

露水湿透了我的衣服,可是我的心里很是愉快,很是高兴。

心里觉得很长时间没有这样的愉快了,于是心底生出一种别样的情绪来。

月光无声的流淌着,河水也在无声的流淌着。

夜,消去了所有的声响,让所有的东西沉浸在宁谧之中。

我感到了丝丝的凉。

按说,现在不是很冷的季节,为什么在我的心中还是这样的寒冷呢?

白天,复杂的人际关系使我疲于应付,使我焦头烂额。

白天的延续,经常使我在夜里不得安宁。

我经常的处于失眠的境地,因而显得无精打采,昏昏欲睡。

而月光是公正的,特别是这中秋之夜的满月,它不因我的渺小而鄙视我,它不因我的成功而阿谀我,它一直就是默默的看着你,看着你走的每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