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00536文选译文自考整理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2925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7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00536文选译文自考整理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00536文选译文自考整理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00536文选译文自考整理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00536文选译文自考整理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00536文选译文自考整理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00536文选译文自考整理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00536文选译文自考整理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00536文选译文自考整理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00536文选译文自考整理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00536文选译文自考整理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00536文选译文自考整理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00536文选译文自考整理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00536文选译文自考整理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00536文选译文自考整理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00536文选译文自考整理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00536文选译文自考整理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00536文选译文自考整理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00536文选译文自考整理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00536文选译文自考整理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00536文选译文自考整理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00536文选译文自考整理笔记.docx

《古代汉语00536文选译文自考整理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00536文选译文自考整理笔记.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00536文选译文自考整理笔记.docx

古代汉语00536文选译文自考整理笔记

一夫子之於是邦也

【子禽问子贡说:

夫子他老人家每次到一个地方,一定会知道这个国家的正事,你说他是求教来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

子贡说:

夫子是靠着温和,恭谨,节俭,谦逊的人品得来的消息,夫子得来的方法与别人不尽相同。

贫而无谄

【子贡说:

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

孔子说:

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纵有钱却谦虚好礼。

子贡说:

《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器,象牙,玉器、石器一样,切磋它,琢磨领会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

赐啊(子贡的名)你能从我已经说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说到的意思,会举一反三,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背熟)

【孔子说:

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学识品行都能够在社会上立足了;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会容易迷惑糊涂;五十岁,听见什么话都习以为常了不会再感到逆耳了;六十岁,一听别人的话语,便能辨真假明是非;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超越出常矩了。

哀公问社

【鲁哀公问宰我,祭祀土地神时,用什么材料做木牌。

宰我说:

夏朝用松木,殷朝用柏木,周朝用栗木,意思为了使人战战栗栗】孔子听了宰我牵强附会的说法,批评宰我说已经做了的事不便解释:

已经完成的事情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了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我未见好仁者

【孔子说:

“我不曾见到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行仁德只是不使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

有谁能在某一天使用他的力量于仁德呢?

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

大概这样人还是有的,我不曾见到罢了。

”】

女与回也孰愈

【孔子对子贡道:

“你和颜回,哪一个强些?

”子贡答道:

“我么,怎敢和回相比?

他啦,听到一件事,可以推演知道十件事;我咧,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

”孔子道:

“赶不上他;我同意你的话,是赶不上他。

”】

颜渊季路侍

【译文】孔子坐着,颜渊、季路两人站在孔子身边。

孔子道:

“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

子路道:

“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坏了也没有什么不满”

颜渊道:

“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向孔子道:

“希望听到您的志向。

孔子道:

“[我的志向是,]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青人使他怀念我。

季氏将伐颛臾(背熟)

【译文】季氏准备攻打颛臾。

冉有、子路两人谒见孔子,说道:

“季氏准备对颛臾使用兵力。

孔子道:

“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

颛臾,上代的君王曾经授权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的国境早在我们最初被封时的疆土之中,这正是和鲁国共安危存亡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冉有道:

“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本来都是不同意的。

孔子道:

“冉求!

周任有句话说:

‘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再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譬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

你的话是错了。

老虎犀牛从槛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责任呢?

冉有道:

“颛臾,城墙既然坚牢,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

现今不把它占领,日子久了,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孔子道:

“冉求!

君子就讨厌[那种态度,]不说自己贪心无厌,却一定另找借口。

我听说过:

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必着急财富不多,只须着急财富不均;不必着急人民太少,只须着急境内不安。

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

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相季孙,远方之人不归服,却不能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兵力。

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鲁君哩。

子适卫

【译文】孔子到卫国,冉有替他驾车子。

孔子道:

“好稠密的人口!

冉有道:

“人口已经众多了,又该怎么办呢?

”孔子道:

“使他们富裕起来。

冉有道:

“已经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呢?

”孔子道:

“教育他们”

阳货欲见孔子

【译文】阳货想要孔子来拜会他,孔子不去,他便送孔子一个[蒸熟了的]小猪,[使孔子到他家来道谢。

孔子探听他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谢。

两人在路上碰着了。

他叫着孔子道:

“来,我同你说话。

”[孔子走了过去。

]他又道:

“自己有一身的本领,却听任着国家的事情糊里胡涂,可以叫做仁爱吗?

”[孔子没吭声。

]他便自己接口道:

“不可以;——一个人喜欢做官,却屡屡错过机会,可以叫做聪明吗?

”[孔子仍然没吭声。

]他又自己接口道:

“不可以;——时光一去,就不再回来了呀。

孔子这才说道:

“好吧;我打算做官了。

一、子欲子之王之善与

  孟子对戴不胜说:

“你希望你的君王向善吗?

我明白告诉你吧。

比如说有一位楚国的大夫,希望他的儿子学会说齐国话,是找齐国的人来教他好呢?

还是找楚国的人来教他好?

”戴不胜说:

“找齐国人来教他好。

  孟子说:

“如果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在他周围观楚国话来干扰他,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说齐国话,那也是不可能的。

反之,如果把他带到齐国去,住在齐国的某个街市比方说名叫庄岳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几年,那么,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说楚国话,那也是不可能的了。

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要他住在王宫中。

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龄大小还是地位高低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君王和谁去做坏事呢?

相反,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龄大小还是地位高低都不是像薛居州和样的好人,那君王又和谁去做好事呢?

单单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齐人伐燕

  孟子说:

“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

获得天下有办法:

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获得天下;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有办法:

获得民心,便可以获得老百姓的支持;获得民心也有办法:

他们所希望的,就满足他们,他们所厌恶的,就不强加在他们身上。

如此罢了。

老百姓归服仁德,就像水往低处流,兽向旷野跑一样。

所以,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乌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替商汤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残害老百姓的夏英和殷纣王。

当今之世,如果有哪位诸侯喜好仁德,那么,其它诸侯都会替他把老百姓赶来。

就是他不想统一天下,也会身不由己了。

现在那些希望统一天下的人,就像害了七年的病需要用三年以上的陈艾来治疗一样,如果平常不栽培积蓄,终身都得不到。

同样的道理,如果平常不立志行仁,终身都会忧患受辱,一直到陷入死亡的深渊。

《诗经》说:

‘那如何做得好,不过是相率落水罢了。

’正是说的这个意思。

四、寡人之于国也(背熟)

  梁惠王说:

“我对于国家,很尽心了吧!

河内饥荒,就把那里的民众迁移到河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去,河东饥荒时也这样。

了解一下邻国的政绩,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

邻国的民众不见减少,我的民众不见增多,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答道:

“大王喜好打仗,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战鼓咚咚,交战开始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奔逃,有的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下了。

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而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行不行呢?

”惠王说:

“不行!

他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也同样是逃跑。

”孟子说:

“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希望你的民众比邻国多了。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网不入池沼,鱼鳖就吃不完;斧子、砍刀按季节进入山林,木材就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就使得民众的生、死都没有缺憾了。

生、死没有缺憾,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宅田种植桑树,年满五十的人就能穿上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畜养,年满七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百亩农田不误了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能没有饥荒了:

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斑白的人就不至于在道路上背物负重了。

年满七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肉,老百姓能不受饥寒,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天下的还从未有过。

“猪狗吃着人的食物而不知道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却说‘与我无关,是武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怪罪年成不好,那么天下的民众就来投奔你了。

三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用善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教导,用善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顺应;用不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谄媚,用不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阿谀。

以是为是、以非为非的叫做明智,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的叫做愚蠢。

中伤贤良叫做谗毁,陷害贤良叫做残害。

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叫做正直。

偷窃财物叫做盗窃,隐瞒自己的行为叫做欺诈,轻易乱说叫做荒诞,进取或退止没有个定规叫做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的叫做大贼。

听到的东西多叫做渊博,听到的东西少叫做浅薄。

见到的东西多叫做开阔,见到的东西少叫做鄙陋。

难以进展叫做迟缓,容易忘记叫做遗漏。

措施简少而有条理叫做政治清明,措施繁多而混乱叫做昏乱不明。

士君子之勇

  资质、本性、智慧、才能,君子、小人是一样的。

喜欢光荣而厌恶耻辱,爱好利益而憎恶祸害,这是君子,小人所相同的,至于他们用来求取光荣、利益的途径就不同了。

小人嘛,肆意妄言却还要别人相信自己,竭力欺诈却还要别人亲近自己,禽兽一般的行为却还要别人赞美自己。

他们考虑问题难以明智,做起事来难以稳妥,坚持的一套难以成立,结果就一定不能得到他们所喜欢的光荣和利益,而必然会遭受他们所厌恶的耻辱和祸害。

至于君子嘛,对别人说真话,也希望别人相信自己;对别人忠诚,也希望别人亲近自己;善良正直而处理事务合宜,也希望别人赞美自己。

他们考虑问题容易明智,做起事来容易稳妥,坚持的主张容易成立,结果就一定能得到他们所喜欢的光荣和利益,一定不会遭受他们所厌恶的耻辱和祸害;所以他们穷困时名声也不会被埋没,而通达时名声就会十分显赫,死了以后名声会更加辉煌。

小人无不伸长了脖子踮起了脚跟而羡慕地说:

“这些人的智慧、思虑、资质、本性,肯定有超过别人的地方啊。

”他们不知道君子的资质才能与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将它措置得恰当,而小人将它措置错了。

所以仔细地考察一下小人的智慧才能,就能够知道它们是绰绰有余地可以做君子所做的一切的。

拿它打个比方来说,越国人习惯于越国,楚国人习惯于楚国,君子习惯于华夏;这并不是智慧、才能、资质、本性造成的,这是由于对其资质才能的措置以及习俗的节制之不同所造成的啊。

圣王之制也

  圣明帝王的制度:

草木正在开花长大的时候,砍伐的斧头不准进入山林,这是为了使它们的生命不夭折,使它们不断生长;鼋、鼍、鱼、鳖、泥鳅、鳝鱼等怀孕产卵的时候,鱼网、毒药不准投入湖泽,这是为了使它们的生命不夭折,使它们不断生长。

春天耕种、夏天锄草、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四件事都不丧失时机,所以五谷不断地生长而老百姓有多余的粮食;池塘、水潭、河流、湖泊,严格禁止在规定时期内捕捞,所以鱼、鳖丰饶繁多而老百姓有多余的资财;树木的砍伐与培育养护不错过季节,所以山林不会光秃秃而老百姓有多余的木材。

有乱君无乱国

  有搞乱国家的君主,没有自行混乱的国家;有治理国家的人才,没有自行治理的法制。

后羿的射箭方法并没有失传,但后羿并不能使世世代代的人都百发百中;大禹的法制仍然存在,但夏后氏并不能世世代代称王天下。

所以法制不可能单独有所建树,律例不可能自动被实行;得到了那种善于治国的人才,那么法制就存在;失去了那种人才,那么法制也就灭亡了。

法制,是政治的开头;君子,是法制的本原。

所以有了君子,法律即使简略,也足够用在一切方面了;如果没有君子,法律即使完备,也会失去先后的实施次序,不能应付事情的各种变化,足够形成混乱了。

不懂得法治的道理而只是去定法律的条文的人,即使了解得很多,碰到具体事情也一定会昏乱。

所以英明的君主急于得到治国的人才,而愚昧的君主急于取得权势。

急于得到治国的人才,就会自身安逸而国家安定,功绩伟大而名声美好,上可以称王天下,下可以称霸诸侯;不急于得到治国的人才,而急于取得权势,就会自身劳苦而国家混乱,功业败坏而声名狼藉,国家政权必然危险。

所以统治人民的君主,在寻觅人才时劳累,而在使用他以后就安逸了。

《尚书》说:

“要想想文王的恭敬戒惧,亲自去选择人才。

”说的就是这种道理啊。

 

四博学

  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

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终止。

别人学一次就会了,我还不会!

就学他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我还不会!

就学他一千次。

如果真能照这样子去做,虽然再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

曾子寝疾

  曾子病倒在床上,病情严重。

乐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坐在脚旁,童仆坐在墙角,手拿烛火。

童仆说:

“席子花纹华丽光洁,是大夫用得席子吧?

”乐正子春说:

“住口!

”曾子听到了,突然惊醒过来说:

“啊!

”童仆又说到:

“席子花纹华丽光洁,是大夫用得席子吧?

”曾子说:

“是的,这是季孙送给我的,我没有力气换掉它。

元啊,扶我起来,把席子换掉。

”曾元说:

“您老人家的病已很危急了,不能移动,希望能等到天亮,再让我来换掉。

”曾子说:

“你爱我不如爱那童仆君子爱人是用德行,小人爱人是姑息迁就。

我现在还要求什么呢?

我只盼望死得合于正礼罢了。

”于是大家扶起曾子,换了席子,再把他扶回到床上,还没有放安稳,曾子就去世了。

大同与小康

  以前孔子曾参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仪式结束后,出游到阙上,长叹的样子。

孔子之叹,大概是叹鲁国吧!

子游在旁边问:

“您为何感叹呢?

”孔子说:

“(说到)原始社会至善至美的那些准则的实行,跟夏商周三代杰出人物(禹汤文武相比),我赶不上他们,却也有志于此啊!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

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

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

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

男人有职份,女人有夫家。

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

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即都想出力气),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

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

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

  “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

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对待财务和出力都是为了自己:

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

城外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

礼义作为准则:

用礼义摆正君臣的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建立户籍,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因为当时盗贼并起),按照礼义把自己看作有功。

因此奸诈之心由此产生,战乱也由此兴起。

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任务,(是按照礼义)从中选拔出来的。

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

以礼义表彰他们(民众)做对了事,以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

以礼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的规范。

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在位的就会被罢免,老百姓把这(不按“礼”行事)当作祸害。

这可以称为小小的安定。

虽有佳肴(背熟)

   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篇说: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

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

唯其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

古书上说:

“(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学习,可以由“小成”到“大成”)”。

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使他们一入学就产生要作官的感受;要学生按鼓声开箱取出学习用品,使他们严肃地对待学业;同时展示戒尺,以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夏祭不去考查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

(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先观察而不要事先告诉他们什么,以便让他们用心思考;年长的学生请教教师,年少的学生要注意听,而不要插问,因为学习应循序渐进,不能越级。

这七点,是施教顺序的大纲。

古书上说:

“在教学活动中,教官首先要尽职,读书人要先立志”,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施教的方法:

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

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

 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有坚固不易攻破的趋势;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个人瞑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形成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

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夏丧其子而丧其明

  子夏因儿子死了而哭瞎了眼睛。

曾子前去吊唁并说:

“我听说朋友的眼睛失明了,就要为它哭泣。

”曾子哭了,子夏也哭起来,说道:

“天啊!

我没有罪过呀!

”曾子气愤地说:

“你怎么没有罪过呢?

以前我和你在洙水和泗水侍奉老师,后来你告老回到西河,使西河的人们把你比作老师。

这是你的第一条罪过。

你居亲人之丧,没有可以为人特别称道的事这是你的第二条罪过。

你儿子死了就哭瞎了眼睛。

这是你的第三条罪过。

”曾子接着反问道你难道就没有罪过吗?

“子夏听后仍掉手杖,下拜说:

”我错了!

我错了!

我离开朋友独自居住太久了。

五齐恒公伐楚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

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齐军对齐桓公说:

“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因此牛马发情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

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

”管仲回答说:

“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大公说:

‘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

’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

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工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

”楚国使臣回答说:

“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

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间吧!

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

齐桓公说:

“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

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

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

屈完回答说:

“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

”齐桓公说:

“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

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

”屈完回答说:

‘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

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介子推不言禄

 

  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

介之推说:

“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

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

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

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

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

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

”他的母亲说:

“何不也去请求爵禄?

就这样死了,怨谁?

”介之推回答说:

“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

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

”他的母亲说:

“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

”介之推回答说:

“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

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盲语去装饰它?

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

”他的母亲说:

“能够象你说的这样去做吗?

我和你一块儿隐居。

”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

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

“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子文治兵

  楚国将要包围宋国,派子文到睽治理军队,朝拜结束至回国,没有惩治一个人。

子玉又在蒍带兵,一天结束时,对七个人施以鞭刑,又穿了三个人的耳朵。

大臣们都向子文祝贺,子文喝下了酒。

蒍贾还年幼,后到的,没有拜贺。

子文问他,他回答说:

“不知道拜贺谁。

你将政务都交给子玉处理,说:

‘让国家安定下来。

’国内安定,与别的国家交恶,能得到多少?

子玉失败,就是你被重用。

你飞黄腾达却让国家破败,有什么值得庆贺的?

子玉刚直并且不注意礼节,不能治理百姓。

率领的军队规模超过三百乘,就不能够进入。

即使进来道贺,又有什么结果呢?

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遵守做国君的规则,大量征收赋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

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

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官女们用车载经过朝廷。

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他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

他们准备规劝晋灵公,士季说:

“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

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

”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

“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

”士季叩头回答说:

“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

《诗·大雅,荡》说:

‘事情容易有好开端,但很难有个好结局。

’如果这样,那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

您如能始终坚持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而不止是臣子们有了依靠。

《诗·大雅·烝民》又说:

‘天子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

’这是说周宣王能补救过失。

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

  可是晋灵公仍然没有改正。

赵盾又多次劝谏,使晋灵公感到厌烦,晋灵公便派鉏麑去刺杀赵盾。

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盹儿。

鉏麑退了出来,感叹地说:

“时刻不忘记恭敬国君(指按时上朝),真是百姓的靠山啊。

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

不忠不信中有一样,还不如去死!

”于是,鉏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

  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赵盾。

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

“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

”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殿堂。

晋灵公唤出了猛犬来咬赵盾。

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

赵盾说:

“不用人而用狗,虽然凶猛,又有什么用!

”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

结果,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