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石景山区九年级化学统一练习暨毕业考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3318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1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石景山区九年级化学统一练习暨毕业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九年级化学统一练习暨毕业考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九年级化学统一练习暨毕业考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九年级化学统一练习暨毕业考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九年级化学统一练习暨毕业考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九年级化学统一练习暨毕业考试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九年级化学统一练习暨毕业考试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九年级化学统一练习暨毕业考试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九年级化学统一练习暨毕业考试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九年级化学统一练习暨毕业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九年级化学统一练习暨毕业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九年级化学统一练习暨毕业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九年级化学统一练习暨毕业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九年级化学统一练习暨毕业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九年级化学统一练习暨毕业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九年级化学统一练习暨毕业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九年级化学统一练习暨毕业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九年级化学统一练习暨毕业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石景山区九年级化学统一练习暨毕业考试Word格式.docx

《北京市石景山区九年级化学统一练习暨毕业考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石景山区九年级化学统一练习暨毕业考试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石景山区九年级化学统一练习暨毕业考试Word格式.docx

称是

A.小苏打B.熟石灰C.生石灰D.纯碱

8.在元素周期表中,钙元素的信息如右图所示。

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是20B.钙是金属元素

C.质

子数是40D.相对原子质量是40.08

9.下列原子中的粒子,带负电荷的是

A.电子B.中子C.质子D.原子核

10.氨气(NH3)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点燃6H2O+2N2。

该反应属于

A.分解反应B.化合反应C.复分解反应D.置换反应

11.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将会

A.质量变小B.质量变大C.质量不变D.质量分数变大

12.将密封良好的袋装食品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包装袋会鼓起,是因为袋内的气体分子

A.个数增多B.间隔增大C.质量增大D.体积增大

13.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A.氯化钠B.二氧化碳C.氧气D.铜

14.氯酸(HClO3)中氯元素化合价为

A.+1B.+3C.+5D.+7

15.化学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是

A.物质种类B.元素种类C.原子数目D.原子质量

16.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炼钢B.大理石用作建筑材料

C.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D.氮气用作保护气

17.维生素A有助于眼部疾病的治疗,包括维生素A1(C20H30O)和维生素A2(C20H28O)两种。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维生素A1和维生素A2属于有机化合物

B.维生素A1和维生素A2组成的元素相同

C.1个维生素A1分子比1个维生素A2分子多2个原子

D.维生素A1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比维生素A2中氧元素质量分数高

18.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实验方案实验目的

A点燃,在火焰上罩一个干冷烧

杯,内壁上出现无色液滴证明该气体为氢气

B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证明二氧化碳能灭火

C分别取少量溶液,滴加碳酸钠溶液鉴别石灰水和NaOH溶液

D将Fe和Ag分别放入

溶液中比较Fe、Cu和Ag的金属活动性

19.含硫煤燃烧会产生大气污染,为防治该污染,某工厂设计了新的治污方法,同时可得到化工产品,该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中可得到化工产品H2SO4

B.该工艺流程是除去煤燃烧时产生的SO2

C.该过程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为Fe和S

D.图中涉及到的反应之一为Fe2(SO4)3+SO2+2H2O==2FeSO4+2H2SO4

20.如右图所示,利用过量红磷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下列图像

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BCD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60分)

〖生活现象解释〗

21.(2分)氧气是一种重要的物质。

(1)医疗急救常用到氧气,其原因是______。

(2)燃烧需要氧气,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2.(3分)雯雯去北京园博园参观。

(1)她携带了轻便的塑料水杯,塑料属于(填“金属”或“有机合成”)材料。

(2)她了解到园博湖的水为生活污水处理后的再生水,经过湿地的自净化,已经达到了三类以上标准。

再生水属于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3)她发现园博园中部分裸露的钢管生锈了,生锈的条件是。

23.(2分)雯雯的晚餐是饺子。

(1)包饺子的食材有面粉、韭菜、瘦肉、植物油、食盐等,其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2)喝的饮料为加锌苏打水,这里的锌是指(填“分子”“单质”或“元素”)。

24.(2分)金属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

(1)下列金属制品中,主要利用

其导电性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黄金饰品B.铁锅C.铜导线

(2)锌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我国在明朝末年就已开始用氧化锌和硫化锌治病,氧化锌的化学式为。

25.(3分)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常见的化石燃料有煤、和天然气等。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右图为海水淡化装置,利用的能源是。

26.(2分)水是一种最常见的液体。

(1)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填字母序号)。

A.面粉B.碳酸钙C.食盐D.植物油

(2)实验中常用到10%的稀盐酸,将100g36%的浓盐酸配制成10%的稀盐酸,需要加水_______g。

27.(4分)生活中常用到一些药品。

(1)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是乙酰水杨酸(C9H8O4),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

向其无色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后呈现红色,说明乙酰水杨酸具有(填“酸性”或“碱性”)。

(2)人体胃液中含有胃酸(0.2%~0.4%的盐酸),起杀菌、帮助消化等作用。

当胃酸过多时,通常用“碳酸氢钠片”进行治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熊去氧胆酸(C24H40O4)是一种味苦的白色粉末,熔点200℃~204℃,易溶于乙醇,可与氢氧化钠溶

液反应,可治疗胆结石。

①熊去氧胆酸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②熊去氧胆酸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28.(2分)汽车是生活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1)汽车制造需要大量的钢铁。

工业上用一氧化碳和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炼铁,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乙醇是一种清洁的燃料,乙醇汽油可以减少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

乙醇燃烧反应的微粒示意图如下。

反应中,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

〖科普阅读理解〗

29.(5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亚硝酸盐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和我们的生活中,就像空气一样平凡。

在粮食、豆类、蔬菜、肉类、蛋类等食物中,都可以检测出一定量的亚硝酸盐。

蔬菜中一般都含有硝酸盐,含量高的是茎叶类蔬菜、其次是根茎类蔬菜、然后是瓜类蔬菜,它们在煮熟后如果久置,硝酸盐就会被分解为亚硝酸盐。

大剂量的亚硝酸盐能够将人体内血红素中的铁元素由+2价氧化为+3价,从而使其失去携氧能力,引起全身组织缺氧,即产生亚硝酸盐中毒。

当体内+3价铁血红蛋白达到20%~40%就会出现缺氧症状,达到70%以上可导致死亡。

亚硝酸盐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使用,是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的,而且它对预防致命的肉毒梭菌中毒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和许多国家都批准把亚硝酸盐作为食品添加剂以防止食品腐败、改进肉类颜色。

亚硝酸盐与肌肉中的乳酸作用会产生亚硝胺,亚硝胺不稳定易分解产生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与肌红蛋白结合产生红色的亚硝基肌红蛋白,使肉制品产生稳定的红色。

为了测定煮熟后的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研究人员选用白菜进行了测定。

实验1温度为20℃,实验2温度为13℃,实验中分别取放置2、4、6、8、10、12、24小时的熟白菜汁3滴,滴入1滴稀硫酸,再滴入2滴0.03%高锰酸钾溶液,若溶液的紫红色褪去,表示含有亚硝酸盐。

实验记录见下表:

时间/h2468101224

实验1不褪色不褪色不褪色由稍褪色到褪色且速度逐渐加快

实验2不褪色不褪色不褪色不褪色不褪色褪色且速度加快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高锰酸钾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

(2)亚硝酸盐使人体中毒的原因______。

(3)下列有关亚硝酸盐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煮熟蔬菜中的硝酸盐会被逐渐分解为亚硝酸盐

B.温度越低,熟蔬菜中亚硝酸盐产生的速率越快

C.亚硝酸盐与肌肉中的乳酸作用产生亚硝胺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4)为了减少蔬菜中硝酸盐的含量,在种植过程中应该适当减少______肥的施用。

(5)根据实验现象,你对一次吃不完的熟蔬菜的建议是______。

〖实际生产分析〗

30.(3分)乙炔(C2H2)是一种极易燃的气体,是生产聚氯乙烯的重要原料。

工业上用电石(主要成分为CaC2)制取乙炔的流程如下。

(1)C2H2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2)电石渣可以处理含硫酸的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根据上述生产流程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盛放电石的仓库着火,可用水灭火

②电石生产乙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2+H2O===Ca(OH)2+C2H2↑

③若将电石长期露置于空气中,可能会有碳酸钙生成

31.(3分)工业上用22%~24%的稀硫酸清洗钢材后的废液称为酸洗液,酸洗液中含硫酸和硫酸亚铁,可用来生产铁红(氧化铁),其主要流程表示如下(其中溶液A中投加NaOH时发生复分解反应)。

(1)酸洗液中加入铁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向Fe(OH)2浑浊液中通空气的目的是。

(3)溶液B中溶质一定含有______。

〖物质组成和变化分析〗

32.(5分)物质由元素组成,请根据H、C、O、Cl、Ca、Na、Fe七种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1)某固体可以用于人工降雨,组成该固体的元素为______。

(2)A、B两种物质分别由1种或2种元素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物质AB

滴加的物质稀盐酸稀盐酸

现象生成浅绿色溶液和一种可燃性气体生成黄色溶液

①A物质的化学式为。

②B中滴加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如右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和胶塞,向放有少量固体C的甲中加入足量D的溶液,塞紧胶塞,观察到甲中有气泡,乙中溶液变浑浊。

关闭止水夹,甲中无色液体流入乙中,乙中有气泡产生,浑浊液变为无色溶液。

乙中溶液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甲中无色液体流入乙中时所含溶质可能的组成为   。

〖基本实验〗

33.(3分)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AB

(1)实验室可以用装置A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收集时,检验O2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

(2)检查装置B的气密性:

看到,说明气密性良好。

34.(4分)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实验A中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2)实验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实验证明水由组成。

(3)实验C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①在烧杯内壁上贴上干的和用水润湿的紫色石蕊纸条

②将充满二氧化碳的敞口集气瓶轻轻放入烧杯中一段时间后,湿的紫色石蕊纸条变为红色

35.(3分)实验小组同学通过以下实验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该实验可以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2)烧杯内壁上贴干的紫色石蕊纸条的目的是。

(3)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原理分析〗

36.(4分)实验小组的同学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方案如下。

注:

乙醇在实验中只作为溶剂,不参与化学反应。

甲乙①向饱和的NaOH乙醇溶液中缓慢通入CO2甲中出现胶状白色沉淀,乙中无明显现象

②滴入稀盐酸甲中有气泡生成,乙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实验操作①中,甲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甲中出现胶状白色沉淀的原因是。

(3)实验操作②的目的是。

(4)如果将上述实验方案中的氢氧化钠乙醇溶液换为氢氧化钠水溶液,

(填“能”或“不能”)完成实验目的。

〖科学探究〗

37.(6分)雯雯在自学碳酸钠性质时,查到了以下资料:

①CO2+Na2CO3+H2O===2NaHCO3,CO2通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CO2不溶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②碳酸钠、碳酸氢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0℃10℃20℃30℃

Na2CO37.112.221.839.7

NaHCO36.98.19.611.1

【进行实验1】验证CO2通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

①配制碳酸钠溶液:

取100g20℃的水,加入35g碳酸钠固体,搅拌后,静置,取上层清液。

②利用装置一进行实验,连续5分钟向新制得的碳酸钠溶液中通入CO2。

装置一装置二

【发现问题】实验中,始终没有看到沉淀现象,原因是什么呢?

雯雯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进行实验2】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①取100g20℃的水,加入35g碳酸钠固体,搅拌后,静置,取上层清液

②利用装置二进行实验,连续5分钟向新制得的碳酸钠溶液中通入CO2没有出现白色沉淀

(1)在0℃~30℃,Na2CO3和NaHCO3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是。

(2)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装置二中饱和碳酸氢

钠溶液的作用是。

【进行实验3】

①取100g热开水,加入35g碳酸钠固体,完全溶解,再降温至20℃,取上层清液

②利用装置一和装置二分别进行实验,连续3分钟向新制得的碳酸钠溶液中通入CO2装置一和装置二中的碳酸钠溶液中均出现白色沉淀

(4)雯雯在最初的实验中没有看到沉淀现象的原因是。

(5)CO2通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是。

(6)请你依据题中信息,写出一种能够区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的实验方案。

〖实际应用定量分析〗

38.(4分)尿素[CO(NH2)2]是目前含氮量最高的氮肥。

工业上用液氨(NH3)和CO2为原料,在高温高压下合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H3+CO2=====CO(NH2)2+H2O。

某厂生产尿素时,二氧化碳只有55%转化为尿素。

请计算:

(1)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生产120t尿素,至少需要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化学试卷答案及评分参考

第一部分选择题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ADBCDCBCAD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ABDCABDACC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21.(2分)

(1)氧气能供给呼吸

(2)C+O2点燃CO2

22.(3分)

(1)有机合成

(2)混合物(3)和O2、H2O同时接触

23.(2分)

(1)瘦肉

(2)元素

24.(2分)

(1)C

(2)ZnO

25.(3分)

(1)石油CH4+2O2点燃2H2O+CO2

(2)太阳能

26.(2分)

(1)C

(2)260

27.(4分)

(1)酸性

(2)NaHCO3+HCl=NaCl+H2O+CO2↑

(3)①6:

10:

1②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8.(2分)

(1)3CO+Fe2O3高温

2Fe+3CO2

(2)27:

44

29.(5分)

(1)高锰酸钾

(2)它能将人体内血红素中铁元素由+2价氧化为+3价,从而使其失去携氧能力,引起全身组织缺氧

(合理即可得分)

(3)AC(4)氮

(5)①低温下贮存②尽早食用

30.(3分)

(1)12:

1

(2)Ca(OH)2+H2SO4=CaSO4+2H2O(3)③

31.(3分)

(1)Fe+H2SO4=FeSO4+H2↑

(2)将Fe(OH)2转化为Fe(OH)3

(3)Na2SO4

32.(5分)

(1)C和O

(2)①Fe②Fe2O3+6HCl=2FeCl3+3H2O

(3)Ca(OH)2+CO2=CaCO3↓+H2OHCl、CaCl2或HCl、NaCl

33.(3分)

(1)2H2O2MnO22H2O+O2↑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O2已收集满

(2)烧杯中有气泡冒出,松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34.(4分)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2)2H2O直流电2H2↑+O2↑氢元素和氧元素

(3)剧烈燃烧,放热,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35.(3分)

(1)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证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3)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36.(4分)

(1)2NaOH+CO2=Na2CO3+H2O

(2)碳酸钠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小

(3)证明CO2和Ca(OH)2反应(或证明CO2和NaOH反应后有碳酸钠生成;

或生成CO2;

或进一步证明CO2和NaOH反应等)(4)能

37.(6分)

(1)碳酸钠

(2)CaCO3+2HCl=CaCl2+H2O+CO2↑(3)排除HCl的干扰

(4)配制的碳酸钠溶液没有达到饱和

(5)碳酸氢钠溶解度小于碳酸钠,水减少,生成的碳酸氢钠的质量大于反应的碳酸钠

(6)方法一:

取其中一种固体12g,加入100g热开水,充分溶解后,降温至20℃。

若有固体析出,为碳酸氢钠;

否则为碳酸钠

方法二:

取其中一种固体12g,加入100g20℃的水,充分溶解后,若有白色固体剩余,为碳酸氢钠;

……………………………(1分)

38.(4分)

(1)46.7

【解】设至少需要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2NH3+CO2=====CO(NH2)2+H2O

4460

x120t

……………(1分)

x=88t

至少需要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t÷

55%=160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