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达标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3616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达标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达标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达标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达标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达标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达标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达标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达标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达标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达标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达标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达标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达标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达标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达标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达标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达标题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达标题Word格式.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达标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达标题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达标题Word格式.docx

X。

K]

A、消灭袁绍B、废汉称帝C、建立魏国  D、统一天下

3、某小组同学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展开讨论,总结出两次战争的一些共同点:

①都是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战役②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都与曹操有关④都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⑤战争中都设计采用火攻⑥都是正义的一方获胜。

其中分析不正确的观点是

A、①④B、③④C、⑤⑥D、④⑥

 

4、祖国大陆到达夷洲的第一支船队是( )

A.蜀国船队  B.魏国船队  C.吴国船队  D.东汉船队

二、连线题(把下列有隶属关系的三组人物用线连起来)[来源:

学+科+网]

曹操  诸葛亮

刘备  周瑜

孙权  许攸

一、1、B 2、D  3、D 4、C 

二、曹操――许攸   刘备――诸葛亮  孙权――周瑜

C卷

1、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对谁的评价(   )

A、刘备B、孙权C、曹操D、诸葛亮

2、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们知道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B.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

C.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 

D.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

骄傲使人失败 

3、在下列人物中,没有称帝的是(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曹丕

4.在三国时期,台湾地区被称为(   )

A.东鳀  B.琉球  C.夷洲  D.扶桑

二、阅读下列引文,并回答问题。

请回答:

 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

雄心壮志是什么?

最后有没有实现?

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那样的结局?

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一、1、D  2、B  3、C  4、C

二、曹操的雄心壮志是统一北方,最终统一全国。

没有实现,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未能统一全国。

原因:

曹操在赤壁之战时骄傲轻敌,曹军长期作战,长途跋涉,疲惫不堪,水土不服,不习水战,战术错误。

孙刘联合抵抗,巧用战术,最后曹军以多败少。

启示:

做事不能骄傲轻敌,要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等。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1、西晋灭亡后,曾统一黄河流域的是[来源:

学科网]

A、刘裕B、苻坚C、王猛D、司马炎

2、历史上汉人常把少数民族称为“夷人”或“胡人”。

灭亡西晋的一支“胡人”是

A、氐B、羌C、鲜卑D、匈奴

3、有关淝水之战的说法,正确的是

A、淝水之战是汉族政权与匈奴政权间的战争

B、东晋政权实力强盛,因此大败前秦。

C、经过淝水之战,前秦迅速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

D、前秦统治者顺应统一南北的民意,率各族人民进攻东晋。

4、东汉末年以后一直到两晋,大量的北方人南迁到江南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A、北方长期战乱B、北方人口太多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D、北方自然环境恶化

二、简答:

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迅速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当时经济的发展有何深远影响?

一、1、B2、D3、C4、A

二、原因: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耕作技术和作物品种得到推广等。

影响:

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1、下列事件排列的先后顺序是( )

①赤壁之战 ②刘备称帝 ③西晋建立 ④孙权称王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2、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 )

A.鲜卑族  B.匈奴族  C.氐族  D.羯族

3、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苻坚轻敌B、军心不齐C、骄傲自大D、指挥不当

4、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迅速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B.南方战乱较少

C.南方自然条件好  D.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二、读材料: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回答:

(1)、材料中认为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简要概括)除此之外,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

(2)、江南地区的开发对当时经济的发展有何深远影响?

一、1、C2、B3、B4、D二、

(1)土地广阔、肥沃;

老百姓勤奋耕作。

除此之外,还有: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适宜;

(2)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1.三国鼎立的局面是被哪一个政权最后结束的?

( )

A、魏  B、吴  C、西晋 D、蜀 

2、前秦是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来源:

学科网ZXXK]

A、匈奴  B氐、 C、羯  D、鲜卑 

3、东晋以少胜多战胜前秦的一次战役是()

A、城濮之战B、官渡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

4、三国时的“建业”、东晋时的“建康”,也就是今天的()

A、南京B、洛阳C、成都D、杭州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

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

放火烧荒,耕种水田;

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西汉《史记》

──南朝《宋书》

①分析比较以上两则

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③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当

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一、1、C2、B3、C4、A

二、①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

②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③启示:

保持安定的环境;

引进人才;

引进技术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1.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并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对当时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起了重要作用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A.冒顿单于 

 

B.呼韩邪单于

C.孟获 

D.北魏孝文帝

2.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很多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魏晋南北朝时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 

B.鲜卑族C.氐族 

D.羌族

3.“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下列改革中,使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趋同,促进民族融合的是(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管仲改革 

D.吴起变法

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融合的是( 

A.政府把土地分配给农民B.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

C.迁都洛阳D.说汉话、穿汉服、与汉族通婚

5.阅读下列材料:

皇帝说:

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

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

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

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

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上述材料提及中国古代哪次著名的改革?

(2)除材料的规定外,这次改革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参考答案:

1.D 

2.B 

3.B 

4.D 

5.

(1)北魏孝文帝改革。

(2)还涉及到官

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将鲜卑的姓氏改为汉姓,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等。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1.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A.解决粮食问题B.摆脱鲜卑贵族的控制

C.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D.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2.“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A.盘庚 

B.隋炀帝C.北魏孝文帝 

D.元世祖

3.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中,曾统一北方的是①曹魏②孙吴③前秦④北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4.5世纪前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 ) 

A.鲜卑  B.匈奴  C.汉  D.氐 

5.材料题:

魏主曰: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

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

孝文帝曰: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引自《资治通鉴》

(1)两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

“魏主”是谁?

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4)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5)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1.C2.C3.D4.A

5.

(1)迁都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

(2)今山西大同 

孝文帝 

洛阳。

(3)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

(4)鲜卑语;

汉语(5)促进了我国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历史学科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达标试题

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 

A.鲜卑  B.匈奴  C.汉  D.氐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在(  )

A.317年  B.383年  C.420年  D.439年

3.北魏孝文帝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的政治家(  )

A.匈奴族  B.羯族  C.鲜卑族  D.氐族

4.北魏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  )

A.长安  B.洛阳  C.建康  D.成都

5.孝文帝把皇族姓氏

拓跋改为姓(  )

A.贺  B.穆  C.刘  D.元[来源:

6.阅读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魏书》 

(1)魏主是谁?

(2)改姓前后他的名字有何变化?

(3)改姓应该发生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后?

(4)造成这一历史事件出现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1.C2D3C4B5D

6.

(1)北魏孝文帝

(2)改姓前叫拓跋宏,改姓后叫元宏。

(3)迁都洛阳。

(4)前因:

北魏建立以后,定都平城。

那里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来源:

后果:

迁都洛阳后,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人口达五十万左右,城中有很大的市场,汇集了四方的商人。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1.祖冲之利用前人创造的,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2.北朝时著名农学家是,他的著作是。

3.《水经注》是时期著名地理学家的专著。

4.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特点是()

A.辉煌灿烂B.达到鼎盛C.承上启下D.无所成就

5.在你计算圆面积时,必须用的一个常数是()

A.半径B.直径C.周长D.圆周率

6、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科技兴农”已成为农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战略,你知道北朝时著名的农业著作的名称吗?

该书的哪些内容在今天还有重要指导作用?

1.割圆术七2.贾思勰《齐民要术》3.北魏郦道元4.C5.D

6、《齐民要术》遵循自然规律,因地种植,不误农时

1、南朝在数学、天文学方面都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A.刘徽B.祖冲之C.郦道元D.贾思勰

2、祖冲之最杰出的贡献是()[来源:

Zxxk.Com]

A.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

B.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

C.编成《缀术》

D.精密地观测行星运行情况

3、祖冲之能取得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来源:

A.注重实践B.出身书香门第C.吸取前人成果D.兴趣浓厚

4、我国现存的第一步农业科学著作是()

A.《缀术》B.《水经注》C.《农桑辑要》D.《齐民要术》

5、列个图表,简要介绍一下南北朝时期主要科技成就。

1、B2、B3、A4、D5、

科技领域

代表人物

时代

成就及意义

数学

祖冲之

南朝

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农学

贾思勰

北朝

编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地理学

郦道元

北魏

著有《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1.有一位北方朋友,他热衷于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技术的研究,他想详细了解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省技术,他可以查阅的书籍是()

A.《齐民要术》B.《水经注》C.《本朝纲目》D.《天工开物》

2.有为我国农业生产提出“因地制宜”的思想的名著是()

A.《水经注》B.《天

工开物》C.《本草纲目》D.《齐民要术》

有一位北方朋友,他热衷于农作物、

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技术的研究,他想详细了解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省技术,他可以查阅的书籍是()

3.下列关于《齐民要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

B.是作者在总结前人生产经验和亲自实践的基础上写成的

C.主要介绍农业生产,也包括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

D.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

4.下列是有人收集的关于《水经注》的资料,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记载了许多前人没记载过的河流

B.全书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

C.它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D.它是一部记载主要河流发源地的专著

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引自《水经注》

(1)《水经注》的作者是谁?

怎样评价他?

(2)这是《水经注》对什么地方的描写?

(3)《水经注》至今仍有何作用?

Z。

xx。

k.Com]

1、A2、D3、A4、D

5.

(1)郦道元。

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

(2)是对三峡两岸的描写。

(3)《水经注》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

1、“书成换白鹅”的故事与下列哪一人物有关()

A.顾恺之B.祖冲之C.王羲之D.曹操

2、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

A.“天下第一行书”

B.“天下第一隶书”

C.“天下第一楷书”

D.“天下第一草书”

3、当你观察《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的时候,你发现画中表现的是()

A.人物B.山水C.飞禽D.走兽

4、“遒媚劲健,绝代更无。

”这是后人对哪一幅作品的赞美()

A.《洛神赋图》B.《女史箴图》C.《帝后礼佛图》D.《兰亭序》

5、请归纳列举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

1、C2、A3、、A4、D

5、书法:

王羲之的代表作品《兰亭序》

绘画: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雕刻: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

石窟

1、很多同学都练过书法,那你知道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开始于()

A.秦朝时期B.两汉末年C.东汉末年D.魏晋时期

2、判断具有以下特征的古代书法家是()

(1)东晋人

(2)吸取前人书法的精华,独创端秀新颖的特色(3)他的代表作品是《兰亭序》(4)后人尊称他为“书圣”

A.颜真卿B.欧阳询C.钟繇D.王羲之

3、排列下列成语源出史实的先后顺序()

(1)画龙点睛

(2)纸上谈兵(3)破釜沉舟(4)三顾茅庐

A.

(1)

(2)(3)(4)B.(3)(4)

(2)

(1)

C.

(2)(3)(4)

(1)D.(4)

(2)(3)

(1)

4.山西大同是煤都,在这里还有著名的石窟艺术,指的是()

A.云冈石窟B.龙门石窟

C.敦煌莫高窟D.乐山大佛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艺术大发展时期,成就辉煌。

请列举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

1、C2、D3、C4、A[来源:

绘画:

雕刻: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1.顾恺之创作的作品很多,流传下来的摹本有()

(1)《女史箴图》

(2)《洛神赋图》(3)《奔马图》(4)《清明上河图》

A.

(1)

(2)B.

(2)(3)C.

(1)(3)D.

(2)(4)

2、下列关于石窟艺

术表达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田园诗意境B.包含外来艺术特色

C.不限于雕刻艺术D.佛教盛行的结果

3、如果想要参观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应去的地方是()

(1)陕西西安

(2)山西大同(3)山东济南(4)河南洛阳

4、阅读下列材料: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晋书》

请回

答:

(1)这是对谁的书法作品的赞誉?

他生活在那个朝代?

代表作品是什么?

(2)与他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一位著名画家有“三绝”,这位画家是谁?

其代表作是什么?

1、A2、A3、D

4、

(1)王羲之。

东晋。

《兰亭序》。

(2)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