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部编初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早期的人类代表》习题 北京.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3618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5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部编初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早期的人类代表》习题 北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秋部编初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早期的人类代表》习题 北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秋部编初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早期的人类代表》习题 北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秋部编初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早期的人类代表》习题 北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秋部编初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早期的人类代表》习题 北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秋部编初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早期的人类代表》习题 北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秋部编初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早期的人类代表》习题 北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秋部编初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早期的人类代表》习题 北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秋部编初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早期的人类代表》习题 北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秋部编初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早期的人类代表》习题 北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秋部编初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早期的人类代表》习题 北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秋部编初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早期的人类代表》习题 北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秋部编初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早期的人类代表》习题 北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秋部编初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早期的人类代表》习题 北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秋部编初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早期的人类代表》习题 北京.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秋部编初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早期的人类代表》习题 北京.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秋部编初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早期的人类代表》习题 北京.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秋部编初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早期的人类代表》习题 北京.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秋部编初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早期的人类代表》习题 北京.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秋部编初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早期的人类代表》习题 北京.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部编初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早期的人类代表》习题 北京.docx

《秋部编初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早期的人类代表》习题 北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部编初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早期的人类代表》习题 北京.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部编初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早期的人类代表》习题 北京.docx

秋部编初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早期的人类代表》习题北京

2019年秋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练习题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课时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北京人外形上看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能够直立

行走

B.北京人是我国最早使用火的远古人类

C.北京人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D.北京人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工具,生活在旧石器时代

2.下列原始居民中,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是:

()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原始居民④半坡原始居民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我国的人类社会历史可以追溯到(  )

A.三四百万年前B.二三百万年前C.一百七十万年前D.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前

4.《北京人的发现:

中国重要古人类遗址》中记载:

“……对北京人地层中出土的植物孢粉的分析表明:

榛子、胡、桃、榆等植物大量存在……另外,还发现了石球,它们可作为砸击坚果的工具……(遗址)共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以上的考古发现不能证明北京人()

A.会使用火

B.依靠采集生活

C.会人工取火

D.会制造石器工具

5.“元谋人”作为世界级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专属性和独特性,被评为云南省第一张历史名片。

根据考古发现,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  )

A.300万B.170万年C.70万年D.20万年

6.在国庆期间,在北京旅游的阿龙很想体验北京人的原始生活。

当“周口店遗址文化节”活动主办者发给他一块兽肉让他切割时,他选择的最佳工具应该为

A.石制工具

B.铁制工具

C.棍棒

D.硬质土块

7.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

关于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较为准确的是

A.聚族而居

B.原始农业

C.贫富分化

D.采集狩猎

8.研究人类起源的最有价值的证据是

A.神话B.化石C.传说D.书籍

9.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根骨针。

这说明()

①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②能够缝制衣物

③有了爱美观念

④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0.在北京人住过的山洞里,发现有很厚的灰烬,有的成堆,有的成层。

据此推断,北京人

A.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B.懂得狩猎和采集

C.已经会使用和管理火

D.学会农耕和纺织

二、填空题

11.观察右侧《中国原始人类遗址分布图》

填写下图:

河流②⑥

原始人遗址①③④⑤

12.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请根据以下考古资料完成各题。

(1)可以考证北京人体质特征的是()

(2)可以研究山顶洞人生活的是()

(3)可以研究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的是()

13.(题文)山顶洞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他们生活在距今约_____前。

14.历史之最

(1)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的工具,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做时代。

(2)陕西半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________。

(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________。

15.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

使用___________石器为主的时代叫旧石器时代,使用___________石器为主的时代叫新石器时代。

三、判断题

16.史实与推论:

科学全面地解读史实,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

请对下面表格中的推论作出判断,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

史实材料

历史推论

正确与否

(1)我国某一原始人类生活在距今(2018年)约70-20万年,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这群远古人类是世界上最早的人类。

(2)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

这些神话传说反映我国在原始社会时期已经有了农耕文化。

(3)在中国古代的两个历史时期,先后出现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局面。

这反映了西周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政治状况。

(4)《礼记》记述说:

“天子和诸侯都把世袭当作礼,用城郭、护城河来维护国家的稳固”。

第一个借助世袭之“礼”登上王位并治理国家的是启。

(5)《荀子》一书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说明西周初期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周王的子弟。

(6)据《史记》记载,一位诸侯国的国君为了报仇雪恨,“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座,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这位诸侯国的国君是我国春秋时期吴国的国王夫差。

17.判断以下史实的正误。

正确的在【】里打√,错误的在【】里打×并改正,正确的不需要改。

(1)距今约70—20万年,已经学会使用火的是山顶洞人。

【】错误:

______改为______

(2)河姆渡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

【】错误:

______改为______

(3)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大败蚩尤。

【】错误:

______改为______

(4)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商王朝一座遗址——二里头遗址

【】错误:

______改为______

18.山顶洞人生活的氏族是按照地域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19.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己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判断对错)

20.判断正误。

(1)北京人已经会人工取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

(2)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大禹时期。

(3)三国时期,吴国船队曾到过今天的台湾。

(4)皇族司马炎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5)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四、连线题

21.约170万年前北京人建立夏朝

约70万至20万年前河姆渡原始居民祖国境内最早人类

约7千年前炎帝、黄帝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约四五千年前禹种植水稻

约公元前2070年元谋人在涿鹿大败蚩尤

22.元谋人北京周口店洞穴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

北京人周口店龙骨山顶洞穴约一百七十万年

山顶洞人长江流域约三万年

河姆渡原始居民云南省元谋县约五六千年

半坡原始居民黄河流域约七千年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材料二:

“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十分集中。

灰烬堆积很厚,最后处有6米。

材料三:

“上古之世……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请回答:

(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

它生活在哪一流域?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

它所证明的史实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

从什么时代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24.历史允许合理想象,但要尊重基本的史实。

下列都是以史实为基础的历史想象,浏览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①复原头像②《大泽乡起义》③《齐民要术》的现代浮雕

④⑤举子看榜图⑥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图

(1)写出图①横线上远古人类的名称。

图②起义在中国历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2)图③中书的作者是哪位?

写出图④横线上农业生产工具的名称。

(3)图⑤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项重要的制度?

在平定图⑥叛乱后,清朝设置什么机构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理。

25.实践•创新•传承

(设计路线)

历史文化遗产

文物简介

①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出土了6件较为完整的人类头盖骨化石,15件下颌骨,157枚牙齿及大量骨骼碎块,代表约40个北京猿人个体,还有数10万件石器及大量用火灰烬。

②故宫博物院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场所。

整体布局严谨,严格按照封建礼制和阴阳五行学说设计营造。

③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

大葆台汉墓出土大量铁器,最具代表的是“渔”字铁斧。

铁斧的一面有凸起的“渔”字,这是渔阳郡铁官作坊的标记。

这一发现是西汉盐铁官营的重要证据。

④房山云居寺

云居寺东北角小塔建于唐开元年间。

塔外两尊力士雕像威武刚健,塔内东壁雕的是形体丰满的侍女,西壁雕的是高鼻深目、丰髭重须的胡人。

这些雕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⑤天宁寺塔

天宁寺塔修建于辽代。

塔身浮雕有金刚力士、菩萨、云龙等纹饰,形象生动,不仅是辽代雕塑艺术精品,也体现了契丹人对佛教的崇尚。

金定都于中都后,又对其进行了修缮。

(1)依据材料,对以下表述作出判断:

直接从材料中得出的,在横线内划“正确”;违背了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横线内划“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横线内划“〇”。

①从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现,得知北京人开始使用火。

②故宫博物院是宋元时期遗留下来的大型宫殿群。

③通过参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得知西汉时期实行盐铁官营。

④唐玄宗时期重视农业生产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

⑤天宁寺塔修建于辽代,塔身浮雕有金刚力士、菩萨等纹饰,体现了对基督教的重视。

(深入研究)

(2)阅读历史文化遗产简介,仿照示例,概括历史文化遗产反映的时代特征。

(成果运用)

(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同学们的参与,请你提出一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行动建议。

(要求:

切实可行,说出具体做法)

五、综合题

26.(6分)史实材料与历史推论:

科学全面地解读史实,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

请对下面表格中的推论作出判断,把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

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史实材料

历史推论

正确与否

1.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

这一考古材料说明北京人已经使用火并管理火种

2.禹死后,启继承了最高统治者的位置。

这一史实说明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代替,这是历史的倒退。

3.在殷墟的一处窖穴中,曾发现400多把使用过的石镰刀。

《史记》记载:

商朝时宫廷“以酒为池”,酗酒成风。

这说明商朝农业生产的规模已相当大,粮食生产相对充足。

4.梁启超在《战国载记》中说:

“天下之统一,势也。

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

这段话可以看出战国后期统一是历史的必然,秦始皇的统一行动是顺应当时历史潮流的。

5.《汉书·刑法志》记载秦始皇时期“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

“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

这些现象说明了当时社会治安混乱,人们的法制观念淡漠。

6.近年来,在平壤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大批汉代文物,其中有蜀郡制造的漆器。

这些考古发现说明朝鲜在汉朝就和中国有往来。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材料二:

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某原始农耕遗址,出土了成堆的稻谷、稻秆以及用水牛等动物肩胛骨制成的骨耜。

材料三:

图中是“半坡遗址男子颅骨像还原图”,这是由沈阳市中国刑警学院刑事相貌学专家赵成文教授通过颅像复原,还原成的一个西安半坡男子形象。

据悉,此次复原成果具有重大的考古研究价值。

(1)神农为什么要“教民农作”?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此地的原始居民种植哪种农作物?

(3)请你为材料三的半坡男子配上一段文字介绍,介绍一下他的生产、生活状况。

(4)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原始农耕遗址分别代表了我国哪些地区的原始农耕生活?

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的种子等。

(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

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

29.观察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是什么人的头部复原图?

(2)在当时他们可以吃到熟的食物吗,为什么?

为了生存,他们必须采取什么方式?

30.其实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它就在我们身边。

某校七年级学生举办了中国古代人类文明图片展,请你结合这次活动进行问题探究。

【工具话发展】

(1)请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说一说使用图一这种工具的时代,被称为什么时代?

举出一例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远古居民。

(2)图二中的农具出现在什么时期?

它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工程显历史】

(3)某著名作家曾经在其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有关上图的描述:

“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里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

”材料中的平原是指哪里?

这个“了不起的工程”指的是什么?

它有何功能?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北京人的史实。

北京人只会使用天然火,不会人工取火。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2.C

【解析】①项元谋人发现地点是云南元谋县,属于长江流域,不符合题意;②项北京人发现地点是北京周口店,属于黄河流域,符合题意;③项河姆渡原始居民发现地点是浙江余姚,属于长江流域,不符合题意;④项半坡原始居民发现地点是陕西半坡村,属于黄河流域,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3.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4.C

【解析】

本题为反向选择题,按题目要求应选择“不能证明”北京人的选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开始使用人工取火,因此C项“会人工取火”是北京人考古发现不能证明的,故选C。

5.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生活在170万年以前,云南元谋一带,所以答案选B。

6.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他们使用打制石器,所以他选择的最佳工具应该为石制工具,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7.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图片得出这些是原始人类在采集树上的果实即可得出答案D

考点:

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

点评:

本题用图片的形式考查了学生对原始人类生活状态的掌握情况

8.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化石形成后,无论地球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它都几乎不会改变,所以化石成了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是第一手考证资料,因此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最有价值的证据,B项正确;神话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并非生活现实的科学反映,排除A项;在文字产生以前先民们口耳相传形成传说,很多内容会发生变化,与史实不相符,排除C项;人类起源时期没有文字,排除D项。

故选B。

9.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根骨针。

这说明①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②能够缝制衣物③有了爱美观念。

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里,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生活的范围扩大,能同其他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和死后埋葬。

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由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氏族。

北京人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故④不合题意,含有④的BCD不合题意;故A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0.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在北京人住过的山洞里,发现有很厚的灰烬,有的成堆,有的成层。

据此推断,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和管理火,有灰烬说明北京人使用火,灰烬很厚,说明北京人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会管理火,所以C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二、填空题

11.②黄河⑥长江①北京人(山顶洞人)③半坡聚落④河姆渡聚落⑤元谋人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河流②是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世界

解析:

②黄河⑥长江①北京人(山顶洞人)③半坡聚落④河姆渡聚落⑤元谋人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河流②是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世界第六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⑥是:

长江;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

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约6300㎞,比黄河(5464㎞)长8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

原始人遗址①是:

北京人;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还保留着猿的一些特征。

③是:

半坡聚落;④是:

河姆渡聚落;⑤是:

元谋人。

考点: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生活。

12.

(1)B

(2)C

(3)A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题考查的是有关北京人的相关史实。

根据课本所学,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并手脚分工.随着四肢的分化和手的发展,

解析:

(1)B

(2)C

(3)A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题考查的是有关北京人的相关史实。

根据课本所学,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并手脚分工.随着四肢的分化和手的发展,脑也在缓慢的进化.这些变化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ACD是劳动工具。

选择答案B。

(2)此题是基础题,考查的是的山顶洞人相关史实。

结合课本所学山顶洞人的体质已很进步。

头骨的最宽处在顶结节附近,牙齿较小,齿冠较高,下颌前内曲极为明显,下颏突出,脑量已达1300~1500毫升。

这些特征和现代人相一致。

山顶洞人已会思考,虽然仍用打制石器生产工具,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他们已会人工取火。

山顶洞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女性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导的作用,按母系血统确立亲属关系。

故选择答案C。

(3)此题考查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史实。

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他们已经挖掘水井,饮水比以前方便了。

他们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图A是河姆渡出土的骨耜。

选择答案A。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3.3万年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三万年,在北京人活动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因为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他们被称为山顶洞人。

解析:

3万年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三万年,在北京人活动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因为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他们被称为山顶洞人。

14.

(1)旧石器时代

(2)粟

(3)夏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这种石器叫

解析:

(1)旧石器时代

(2)粟

(3)夏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这种石器叫做打制石器。

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

因此,题干空处填写:

旧石器时代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陕西西安半坡村的、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会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因此,题干空处填写: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因此,题干空处填写:

夏.

15.打制磨制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

使用打制石器为主的时代叫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为主的时代叫新石器时代。

因此填写打制、磨制。

解析:

打制磨制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

使用打制石器为主的时代叫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为主的时代叫新石器时代。

因此填写打制、磨制。

三、判断题

16.

(1)错误

(2)正确

(3)错误

(4)正确

(5)正确

(6)错误

【解析】

(1)根据材料,“我国某一原始人类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北京人,而“世界上最早的人类”是非洲的南方古猿。

因此推论是错误的。

(2)根据材料,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神话传说反映我国在原始社会时期已经有了农耕文化。

因此推论是正确的。

(3)根据材料,在中国古代的两个历史时期,先后出现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周时期和春秋时期的政治状况。

因此推论是错误的。

(4)根据材料,《礼记》记述说:

“天子和诸侯都把世袭当作礼,用城郭、护城河来维护国家的稳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借助世袭之“礼”登上王位并治理国家的是启。

因此推论是正确的。

(5)根据材料,《荀子》一书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西周初期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周王的子弟;因此推论是正确的。

(6)根据材料,《史记》记载,一位诸侯国的国君为了报仇雪恨,“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座,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诸侯国的国君是我国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因此推论是错误的。

17.

(1)【×】错误:

山顶洞人改为北京人

(2)【×】错误:

河姆渡改为半坡

(3)【√】

(4)【×】错误:

商王朝改为夏王朝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学会使用火,所以题干说法不正确,应该把山顶洞人改为北京人。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是原始农耕时期的代表,虽然能够制造陶器,但不会制造彩陶,能够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的半坡人。

所以题干说法不正确,应该把河姆渡改为半坡。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和炎帝的部落联合,在涿鹿之战中大败蚩尤,黄帝和炎帝的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所以我们中国人自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所以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里头遗址初步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题干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应该把商王朝改为夏王朝。

18.错误

【解析】

【详解】

结合所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按照血缘关系组成集体,称为氏族。

故本题说法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氏族是原始社会基本的、最初的社会组织形式,是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集体,和地域无关。

19.正确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己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故本题是正确的。

20.

(1)错误;

(2)正确;(3)正确;(4)错误;(5)正确;

【详解】

(1)北京人是生活在远古北京周口店,属于直立人,会使用天然火,打制工具(石器),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北京人还不会人工用火,故

(1)错误。

(2)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