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基本问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4167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育的基本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家庭教育的基本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家庭教育的基本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家庭教育的基本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家庭教育的基本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家庭教育的基本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家庭教育的基本问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家庭教育的基本问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家庭教育的基本问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家庭教育的基本问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家庭教育的基本问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家庭教育的基本问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的基本问题.docx

《家庭教育的基本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的基本问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家庭教育的基本问题.docx

家庭教育的基本问题

家庭教育的基本问题

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徐锦拓2015-05-12

一、关于教育的基本概念

关于教育这个概念,业内专家有多种定义。

笔者的理解是:

教育是外部力量根据个体未来发展需要引导其获得知识、技能,从而使其智力、体力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的一种活动。

教育的任务是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引导受教育对象走向自主和成熟,帮助受教育对象开发潜力,实现其自我价值。

与教育相对应的概念是学习,其定义是:

学习是个体通过阅读、听讲、观察、研究、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使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改善的过程。

从这两个概念可以看出,教育是外部力量对个体的引导活动,而学习则是个体的自觉行动。

一般来说,教育活动在个体成年之后就结束了,而学习则伴随着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

只要个体有需要,任何时候都可以学习,此之谓“活到老学到老”。

教育的上述定义表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被教育对象能够独立地生存于未来社会,能够独自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放手,是为了让孩子能够独自翱翔,而不是把孩子留在父母的身边。

我们不能以任何理由阻止孩子的独立,或者在促进孩子独立的过程中消极不作为。

倘若教育过程结束后孩子不能独自生活,那么,这样的教育不能说是合格的。

曾经有报道说,一位学生去国外留学,父母直到把孩子送到飞机上才蓦然发现忘记教给孩子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做饭。

可是已经晚了,想到孩子国外可能会吃不好,不觉落泪。

实际上,做饭、洗衣服等家务事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必修课,父母应尽早教会孩子独自完成这些工作。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把孩子培养“成年”,其含义是:

使孩子在社会活动中表现成熟,能够自主作决策、独立完成工作,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够体恤他人;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知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仅使孩子生理发育成熟,而且具备担当父母的自我意识和能力。

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孩子走向自我,但其终极目标是走向整个世界。

二、现代教育目标“金字塔”

教育要让孩子强大起来、学会生存,帮助他们在社会中找准位置并学会负责地做事。

在具体操作上,我们要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即要有“未来眼光”。

可现实的难题是,虽然父母都希望最大限度地向孩子传授各种知识和社会生存能力,但并没有明确的教育模式可供他们参照。

有些榜样虽然听起来令人激动,但并不适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因此,究竟该培养孩子哪些品质、哪些能力?

这些品质和能力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这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父母好好研究的问题。

教育孩子犹如构筑大厦,这个大厦可分为基础部分、主体框架和外层结构。

一座好的大厦应同时具有扎实的基础、坚固的主体和严密的外层结构,这样的大厦才能屹立于风雨之中百年而不倒。

孩子的爱心、责任心、进取心(追求卓越)、深入细致和坚毅勇敢等品质以及价值体系、公民素养和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能力犹如建筑物的基础结构,其逻辑思维能力、反省与修正能力、风险意识与战略眼光(决策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说理能力等方面如同大厦的主体框架,而学生的身体素质、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与辨别能力、专业素质、社交能力、信息能力、兴趣爱好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好比大厦的外层结构。

上述三个层面,共同构成了整座大厦(如下图所示),这就是教育目标“金字塔”。

教育目标金字塔

虽然人们关注的通常只是大厦外表的亮丽,但它不可能脱离其它部分的支撑而独立存在——基础的扎实程度和框架的高度直接决定着人生可能达到的深度和光鲜亮丽的持久程度。

砖瓦不太好,充其量是人生大厦的外表不太鲜艳。

在基础结构和主体框架良好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对砖瓦进行翻新为大厦增光添彩。

基础扎实且主体框架宏伟的学生一定有机会获得成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可是,如果基础结构和主体框架存在缺陷,这座大厦就岌岌可危了,那可不是修修补补就解决得了的。

如果说外层结果或许还可以适当放松要求的话,那么,基础部分和主体框架是无论如何也不能降低要求的:

倘若缺乏坚实的基础,则不足以承受雄伟的大厦;如果没有牢固的框架,构筑起来的大厦也会在人生的风雨中飘摇。

当然,如果条件允许,即使最外层的基本技能,也要尽可能做好。

否则,人生的大厦就会显得有些破落。

在教育目标“金字塔”中,底层模块为精神、思想层面的品质和根本能力,培养起来不太容易,需要进行长期塑造;中间模块相对底层模块较为容易培养,但也存在一定的难度;最容易培养的是外层的三角模块,也是最容易被外界所感知并挣得印象分、形成广告效应的品质。

由于三角模块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培养起来相对容易,因而成为广大父母努力的重点所在。

可是,对孩子成才来说比较关键的恰恰是不太容易为外人所知的中间模块和能够体现人本质的底层模块品质、认知和核心能力。

总的说来,块状的、有形的、可以量化、可以模仿、复制和批量培养的能力比较容易获得,而片状的尤其是精神层面的品质(比如人格魅力、价值体系)较难培养。

就单个事件而言,决定成功与否的,是创新能力、管理和承受风险的能力以及大局意识和战略眼光。

而在广阔的人生视野下,最根本的则是那些无形的、无法量化、不可模仿的品质。

在这些方面培养学生卓越的品质,才是教育的最根本任务。

由于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确立“系统”的概念,要注重孩子各种能力素质的均衡发展。

在此前提下,可以重点培养某些方面的能力。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教育链条上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严重问题,因为任何方面存在严重缺陷的孩子都不可能踏上成功之路。

当然,我们也不能犯“求全责备”的错误,要求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素质都很优秀,因为这是有违科学规律的,任何方面都很卓越的人是不存在的(各个方面都很差的人倒很常见哦)。

三、家庭教育在教育生态链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目标“金字塔”只是明确了良好的教育应该切入的基本点,指明了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每个方面的教育任务究竟该由谁去完成?

学校教育能够完成教育的所有目标吗?

家庭教育的任务是不是辅助学校教育完成对孩子的教育?

换句话说,家庭教育是不是处于从属位置,是不是学校教育的附庸?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孩子教育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三方应该合力完成教育的总目标。

学校教育以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目的,通过系统、全面的课程教学向孩子传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

虽然自然科学课程目标的末尾都有“情感·态度·价值观”一项,但是,由于该目标的内容比较宽泛,实现起来需要投入大量的物质、时间和精力,而且其考核不具有可操作性,在教师忙于事务性工作的现实背景下,该目标无异于一句空话。

学校也有思想品德课程,但其授课形式主要是知识和事例的讲解,很难触及学生的思想和灵魂,其真实效果只限于让学生明白某个道理,至于学生是否相信、是否会遵照执行,则是另外一回事。

因此,在爱心、责任心、进取心等情感,深入细致、坚毅勇敢、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等态度,以及价值体系和公民素质等方面,需要家庭教育重点关注。

学校教育的基本机制是将同一年龄段或知识水平大体相同的学生组成班集体,进行集中授课,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一起受训练。

因此,学校教育是规模化教育,往往会忽视孩子的个性和水平差异。

学校教育的常态是:

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孩子,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大体相同。

虽然现在也有部分学校进行分层走班制等适应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创新,但很难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学校里也会个别辅导和小班教育,但那毕竟是辅助形式。

真正有效率的教育,应该是适合孩子个性、切合孩子水平的教育。

而家庭教育是一对一的教育,因而是最有效的。

虽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培养能够独自适应未来社会的健全的人,但是在具体的教育理念上,学校教育可能会与家庭教育发生的不一致。

学校教育体现的是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以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课程标准为依据。

而家庭教育的理念,主要来自于家长对教育的理解,能够跟随最新的教育理念。

当学校教育的某些理念比较落后时(这种情况更多地发生在教学条件比较薄弱的学校),家庭教育可以及时进行更正,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比如,当父母认为孩子应该获得富有个性、与众不同的自然的成长,而学校教育恰恰是妨碍孩子的这种成长时,父母便会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学校的不当教育。

可见,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不是辅助学校教育做好课程学习,而是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心、进取心和深入细致、坚毅勇敢的品质,培育孩子的价值体系和公民素质,锻炼孩子的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能力。

这些个性、品质和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过程,而家庭恰恰是孩子成长期间逗留最长的地方,因而最有条件对孩子的这些方面进行塑造。

另外,家庭教育中较少出现生活环境和教育者发生变化的情况,父母与孩子容易建立较为稳定的关系,因此,家庭教育可以对孩子产生持续、稳定的影响,这对孩子个性、价值观的养成都是巨大的便利条件。

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的种种优势,使其适合对孩子的个性、品质、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培养。

而家庭教育所培养的这些个性、品质和能力,对于孩子学好课程起巨大的支撑作用。

如果没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能力,孩子即便有良好的受教育条件,成才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因为他们接触的社会比之前有很大进步,但是,孩子们的努力程度并未有同等提高。

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很聪明但是并不勤奋,吃不得苦,刚学一会儿就要休息,这样的孩子很难有大出息。

四、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是“遇物而诲,相机而教”

与学校教育的系统性、组织性、计划性相比,家庭教育通常是随意、散漫、不可预见的。

那么,家庭教育该如何开展呢?

家庭教育的效果是不是因为其随意性而导致教育效果不那么显著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家庭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家庭教育的主要模式只能是随机的,是寓于生活之中的。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实践中对孩子实施的教育,家长认为孩子需要掌握什么内容就教什么、训练什么,发现孩子存在什么问题就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

简单地说,家庭教育是随时随地进行的经常性教育,其“润物细无声”的特征使得其教育效果更加稳定、持久。

家庭教育的主要模式是针对突发事件或问题中所包含的教育主题,充分加以利用。

简单地说,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就是“借题发挥”。

而这个“题”,就是孩子在“自发展”过程中所必然会面临的各种情况。

作为家长,我们的任务则是练就自己的“火眼金睛”,从各种看似平凡的生活场景中识别出教育主题,并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教育,努力触及孩子的心灵。

换言之,家庭教育要结合家庭生活情境,敏锐地捕捉日常事件中的教育题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价值。

由于这种方法贴近孩子的日常生活和真实感受,因此,家庭教育能够打动孩子的心灵,有效地促进其成长进步。

一个周末的早晨,妈妈起床后感觉有些头痛(这是妈妈的老毛病了),爸爸就让芮芮过去帮妈妈压一压太阳穴。

她的热情很高,很高兴帮妈妈减轻痛苦。

对于芮芮帮助妈妈的行为,爸爸妈妈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芮芮也受到了鼓舞,相信以后还会继续帮助妈妈的。

至此,这个生活事件中的教育意义是不是已经充分挖掘出来了呢?

没有!

爸爸知道那种按压是很费力的,于是故意叫芮芮使劲按。

果然,压了一会儿她就累了,说:

“我累了,要歇会儿。

”爸爸说:

“芮芮,你是不是因为累就不再帮妈妈按压了呢?

”她说:

“是”。

爸爸就问她:

“爸爸妈妈天天照顾芮芮,是不是很辛苦呀?

”她说:

“是的”。

爸爸说:

“那么,爸爸妈妈是不是因为照顾芮芮很辛苦就不再照顾芮芮了啊?

”她说:

“不是。

”爸爸说:

“同样的道理,芮芮也不应该因为帮妈妈按压太阳穴很辛苦就不帮妈妈了。

虽然按压很辛苦,可是芮芮还是要帮妈妈,因为芮芮爱妈妈。

”听爸爸这么一说,芮芮瞪着一双大眼睛朝爸爸点了点头。

至此,这件生活琐事中的教育意义才算充分挖掘出来。

事件中的高深道理,孩子也许未必懂,但是浅显的类比她一定能明白的。

教育学理论认为,真正优秀的教学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根据学生的现场表现动态地生成切合学生兴趣点和个性特征的教学行为。

而家庭教育恰恰是这样一种“生成性”教学行为,根据当时的情境(包括客观环境和孩子的心理变化等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

由于家庭教育源自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因此,这种教育模式切合孩子的心理感受,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取材于生活之中的家庭教育,不会让孩子感到无聊、乏味,因而进一步增强了家庭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另外,家庭教育不需要学校教育通常会有的铺垫环节,因而其效率也高于学校教育。

其实,中国的古代圣贤就已经谙熟了家庭教育方法的真谛,这就是“遇物而诲,相机而教”。

被早期教育界广为引用的例子,就是唐太宗教育太子的方法。

太子吃饭的时候告诫他:

“种庄稼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你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就会永远有饭吃。

”太子骑马狩猎时训诫道:

“马和人一样,应当有劳有逸,不能让它过度劳累。

你只有懂得了这个道理,才会永远有马骑。

”太子乘船时对他说:

“民若水君若舟,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李世民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场景随时随地对太子进行教育,就是要使太子确立“老百姓可以维护你的统治,也可以推翻你的统治”的认知。

有了这样一种认知作为基础,后续的专业培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从一日起居、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穿着打扮、日程安排、对外交往、兴趣爱好,到重大活动的决策和执行,都可以作为家庭教育的鲜活教材,对孩子的个性品质、价值体系和自控能力进行培养。

孩子日程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件,都是极具教育意义的丰富资源。

如果家长能够敏锐地察觉生活题材中的教育价值,就能基于教育视角生成各种进程,切入孩子的心扉。

这个时候,无论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还是知识和技能,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家庭教育也会有计划性,但这种计划性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模式。

有计划、有步骤的家庭主要用于矫正孩子的某些不良倾向,因而需要投入特别的精力以达成某些特别的目标。

比如,为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或人际交往能力,制定专门的计划并严格落实。

虽然有学者认为学校教育也应该结合各种偶发事件进行,但学校教育的分工体系决定了学科教师大多只负责本职工作,而班主任又不可能对每个孩子都予以足够的关注。

因此,只有家庭教育能够实现真正意义的“遇物而诲,相机而教”。

五、家庭教育的关键和难点

(一)家庭教育的关键

1.父母的态度

虽然家庭教育存在一些技巧,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家庭教育是一项持之以恒的事业,投机取巧的想法是要不得的。

家庭教育要想做得好,要么是因为这件事情很有趣,以孩子的教育为乐事;要么是出于一种责任,在履行自己作为父母的职责。

前者,一位心理学教授称之为“热爱型”;而后者,他称之为“苦大仇深型”。

热爱型的父母会因为对孩子教育的热爱,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家庭教育中,持续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不会因为困难而退缩,因此,他们对孩子成长的关注也更持久,也更容易做得优秀。

苦大仇深型的父母看起来兢兢业业,孩子的成绩也非常好,可他们对家庭教育的投入乃是出于做父母的责任,所以家庭教育做得很辛苦。

无论是热爱型还是苦大仇深型父母,都具备做好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

相对于热爱型父母,苦大仇深型父母似乎更容易在短期内取得成效。

不过,正如苦大仇深型的孩子最终很难在学术上有建树,苦大仇深型的父母也很难把家庭教育做到极致,因而很难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孩子。

热爱型父母由于对家庭教育的持续热爱,不仅把家庭教育当作持久的事业进行到底,也更容易与孩子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孩子到青春期也少有逆反情绪,各种品质更容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曾经有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总结道:

要我学不如我要学,我要学不如我爱学。

这个说法道破了学生学习差异的本质原因,就是对学习的态度。

其实,这个规律可以进一步推广开来:

要我做不如我要做,我要做不如我爱做。

家庭教育也是一个道理,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态度,从根本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品质。

按照上述标准,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态度可以分为四种:

对家庭教育不闻不问的,被逼无奈时才做家庭教育的,出于父母责任主动抓家庭教育的,因为喜欢孩子的教育而乐此不疲的。

不同的态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很显然,对家庭教育不闻不问和被逼无奈时才做家庭教育的父母,都不具备做好家庭教育的精神基础。

基于现实的厉害考量而主动抓家庭教育的父母,和对家庭教育的是非对错进行执着探索的父母,都具备做好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

有了这个心态,教育技术和方法自然不在话下。

所以,家庭教育的一个关键是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态度。

也正是这个道理,有专家认为,父母学校的首要任务不是教会父母如何把富有专业性的建议付诸实践,而是唤醒父母的责任意识,使其在精神上具备履行父母职责的基本条件。

否则,再专业的建议、再先进的理念,都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父母自身的素质

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另一个关键要素,是父母的能力素质、处世态度和人生智慧。

父母的人生功底,是孩子的人生起点。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自身的素质才是孩子的人生起跑线。

如果有孩子不幸输在了起跑线上,那一定不是因为没有参加早教班和各种特长班,而是因为他们碰巧有一对不称职的父母。

孩子的个性、人格、品质可能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但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生长环境,包括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

因此,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

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周围环境中的每一寸件小事,都是塑造孩子个性品质的天然纤维。

家庭生活中每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个性品质,都会融入孩子的成长过程,对孩子的感情、思想和行为进行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孩子的生活态度。

在构成家庭环境的各种要素中,父母的因素通常是最核心的,因为父母与孩子的联系最密切、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进而对孩子的影响最深厚。

孩子除了会模仿父母的言行,其个性品质还会在无形中受到父母的同化。

父母的品行、气质,父母做事的风范、态度,父母教育孩子的理念、方法,甚至父母之间的关系等,都是塑造孩子个性品质的重要因素。

无论父母是否意识到,无论父母是否懂得教育,其举手投足都在对孩子产生影响。

因此,要想教育出具有健全人格、品质、能力优异的孩子,父母首先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育界普遍认为,最需要教育的其实是父母,因为父母的能力素质亟需完善,我们无法期待素质很差的父母会把孩子培养成杰出的人才。

只有父母变得优秀了,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孩子。

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

父母应该经常反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行情操,完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使自己能够胜任孩子的良师益友和精神导师。

如果父亲吸烟、酗酒,喜欢与别人动武,夫妻关系不和睦,经常吵架,那么,孩子的性格通常也比较粗暴、个性品质低劣,在学校喜欢与别人打架、欺负别的同学,行为举止缺乏教养。

如果父母离异,即便孩子原来性格开朗,也会变得孤僻,少与其他同学交往,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对于这样的孩子,老师做再多的工作、请再好的家教也无济于事,因为家庭环境没有发生改变,依然对孩子的情感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简单地对孩子进行灌输没有解决实际问题。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底色鲜红的人,那么,你首先要把自己的底色变成红色。

底色是黑色的父母是不可能把孩子的底色染成红色的。

俗话还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家庭自身的“水土”,决定了孩子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

而这个“水土”,最核心的成分,就是父母。

3.家庭教育方法和技巧

几乎所有的教育专家都强调家庭的熏陶作用,认为有什么样的家庭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

这固然没有错,但真正的教育应该能够实现超越——不仅要使孩子具备家庭的优秀品质,还要使孩子获得家庭所不具备的优秀品质。

做到这一点,需要家长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素质,还要懂得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

如果家长不懂教育,则只能对孩子进行熏陶,家庭(主要是监护人)是什么底色,孩子就会染上什么底色——家庭的底色比较鲜艳、优美,孩子就比较鲜艳、优美;家庭的底色比较暗淡、晦涩,孩子就比较暗淡、晦涩。

倘若家长懂得教育,就能让孩子实现超越——不仅能渲染上家庭的优美底色,还弥补家庭底色中暗淡的部分。

懂教育的父母能够让子女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成长,超越父辈。

德国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教育不只是陪伴孩子自然地成长,而是可以技术性操作的。

于是,家庭教育的专业知识就倍显重要。

比如,优秀的教育专家都认为,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进行教育的基础,因为孩子是不愿意向一位讨厌的人学习知识的。

有孩子坦承,家长说的那些道理本身没有错,但其说话的语气足以令孩子产生反感。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可见,教育目标和实际效果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管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最后一公里”,指的是“最后且关键的一步”。

家庭教育中其实也存在着“最后一公里”,走完这“最后一公里”,预期目标就实现了。

缺少了这“最后一公里”,所有的努力都将功亏一篑,再先进的理念也只能是空谈。

这个“最后一公里”就是家庭教育的专业技能,其功能是把理念变成现实。

比如,教育目标“金字塔”中罗列了优秀的孩子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能力,可是,如果父母对如何开展家庭教育束手无策,那么,孩子同样无法变得优秀。

甚至有论者认为,不懂教育但是“认真负责”的父母,还不如放任自流的父母。

可见,虽然教育方法和技巧在孩子教育的整个板块中所占比例有限,却是不可或缺的。

(二)家庭教育的难点

从前面的论述不难看出,家庭教育的关键之处其实就是父母这一个因素。

如果父母重视家庭教育、父母自身的素质过硬、父母懂得如何进行家庭教育,那么,孩子的家庭教育就一定能搞好。

可是,如果父母这个因素存在不足,家庭教育就很成问题了。

正如婚姻是否幸福通常从二人决定步入婚姻的殿堂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孩子的家庭教育质量早在父母决定要孩子的那一刻就已经大致成形,因为那个时候父母是否作好迎接孩子的准备并愿意为即将到来的孩子作进一步的努力,将决定父母履行其父母职责的基调。

父母是否作好迎接孩子的准备决定了孩子当时的发育,这直接决定着其日后的成长。

而父母是否愿意为即将到来的孩子作进一步的努力则体现了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心态,这直接决定着孩子将来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获得来自父母的关爱和教导。

另外,父母作为成年人,其个性品质、能力素质和价值观已经成型,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明显改变。

这表明,孩子将来受到何种熏陶已经确定。

若无例外,孩子一定会渲染上父母的底色。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最不缺的就是知识。

在家庭教育中,关于如何开展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巧非常丰富,人大附中的一个王牌教师能写出70多本教育学专著。

问题是,教育领域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观点,需要一些智慧对这些观点进行辨识和梳理,选择一种适合孩子个性特征的教育方法。

而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父母有一颗理性地爱孩子的心,对待家庭教育的正确态度。

如此说来,家庭教育的难点有二:

一是父母对待家庭教育的态度,即父母对于履行教育孩子的职责有多大的兴趣;二是父母自身的素质,即父母的个性品质、能力素质和价值体系能否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至于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技巧,虽然也需要努力地去学习,但已经不构成难点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