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4291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教学反思.docx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教学反思.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教学反思.docx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教学反思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教学反思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教学反思靖江市实验学校杨君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口算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退1作10的原理,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结合教材的特点,我先帮助孩子复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口算,最后一题31-5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抓住新旧知识联结点,从知识上、思维上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由于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相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乏味,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内容时我尽量做到生活化。

整节课以游玩数学城堡为主线组织教学,创设了诸多情境:

逛生活馆、来到学习乐园帮助小星和小梅解决难题、参观苹果园、到图书馆看看。

这样的设计让整节课显得更加完整、更加生动。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减法的退位原理和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一年级的孩子对算理算法的感悟领会都是建立在直观形象的操作层面上的,在探索算理和算法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发现问题:

个位上0减6不够减怎么办?

在认知冲突中激发学生通过操作小棒或者计数器自主探究,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知不能直接从5捆小棒中拿掉6根,就要散开1捆计数器上的50个位上没有珠子,不能去掉6颗,就要从十位上去掉1颗,在个位上拨上10颗,此环节中,注意思考与操作有机结合,通过老师别有用心的追问,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刻,突出了从十位退1个十是10个一的算理,有利于学生突破难点,增加了数学活动的思维含量。

动手操作建立的表象对算法探究的充分自主提供了可能,老师通过引导和追问,联系学具操作,切实帮助学生洞察表面算法背后的深层算理。

这是计算教学由浅入深的关键所在。

巩固深化阶段,我充分利用课本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笔算减法的退位方法。

课堂总结时把笔算减法的退位方法归纳出来,既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便于学生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通过这节课,我觉得在今后的课堂常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数学老师也要锤炼自己的语言,数学语言要科学严谨,提问要讲究技巧,低年级学生的课堂要善于使用儿童化语言,评价语言要贴切、生动。

2.在课堂中要及时调整学生在学习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细节问题。

因为在准备教案中往往有许多细节是考虑不到的,而它们恰恰又是很好的教学切入口。

例如,在教学新课时,我引导学生列出了竖式,提问:

个位上0减6,够吗?

不够怎么办呢?

还没等到我下句话说出口,就有孩子说:

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

显然,这位同学课前可能预习了,或者通过其他途径了解了退位减的算法。

这一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我完全不知所措,就当做没听见,继续按照教案进行教学。

马卡连柯说过:

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

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刻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并加以正确的应用。

教师要善于抓住问题性资源,尤其把关键性的问题作为教学资源,既打破原先的认知平衡,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励思考、引导相关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参与和感受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增知识,又长智慧,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尝试、多创新、多琢磨,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

精心预设成就精彩生成《比一比》教学反思靖江市实验学校杨君《比一比》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长短、高矮、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长短、高矮、轻重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之间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通过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受比较的意义和价值,感受日常生活现象与数学的联系,初步培养用数学眼光和数学方式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长短和高矮的比较,学生们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特别是利用鲜活生动的教具进行了实际的演示之后学生就更清楚比较的方法了。

轻重的比较是个难点,在介绍天平的时候,告诉学生这个和跷跷板的原理是一样的,他们才清楚了天平的用法。

想想做做的第四题中的第二个题目是难点中的难点,从一个红萝卜和三个胡萝卜是一样重的到比较一个红萝卜和一个胡萝卜的过程是重点,先让学生明白是一个红萝卜和一个胡萝卜比较轻重,再引导他们理解个数多的那一种单个的轻,个数少的那一种单个的重。

但在我讲了几遍后,再让学生说,有些学生还是一头雾水。

在我感到为难的时候,有个调皮的孩子说话了:

老师,你可不可以用天平称一称,让我们看看?

这个提议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可我转念一想:

是呀,只要用天平来称一称,演示给孩子们看一下,不就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了吗?

可是备课时没有这样的预设,根本没有准备天平和物品,操作不了。

但是,我答应孩子们下一节课会准备天平和物品来进行演示。

反思课堂上轻重的比较这一教学环节,教学效果很不好,都是因为备课时考虑不周全,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精心预设,导致对课堂上产生的生成性资源孩子提出的建议束手无策。

正如特级教师徐斌所言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领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巧思妙用,让错误展示魅力《认识几和第几》教学反思靖江市实验学校杨君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有错误产生。

在学生眼里,错误意味着失败,意味着耻辱;在老师眼里,学生出现错误时常常避之唯恐不及。

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大家一致认为课堂本来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

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怎样来对待差错。

在教学中,把学生的差错看成是难得的资源,并且加以运用,我们课堂也因差错而变得有意义、有生命力。

在教学《认识几和第几》想想做做第二题时,我问学生图中小女孩住在第几层,一个孩子回答:

第二层。

同学们都大笑起来。

我阻止了他们:

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想的,好吗?

我问他:

你是怎么数的?

他说:

我是从上往下数的。

那你能告诉大家我们的教室在第几层吗?

第一层。

我笑着问:

这一次你是怎么数的?

他不好意思地说:

从下面开始数的。

那你说图上的小女孩住在第几层?

第四层。

对了,楼房是从地面往上一层一层造起来的,所以在数楼房的层数时,要从下往上数。

孩子们听了,都深深地点了点头。

我相信,孩子们对这一知识点理解得一定很深刻。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提到: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学习错误具有不可预见性,而这样的错误又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蕴含着宝贵的亮点,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一种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我们教师应该做学习错误资源的开发者,合理利用来之不易的资源,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探求其产生错误的内在因素,让学生在纠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

有效利用错误资源《认识物体》教学反思靖江市实验学校杨君《认识物体》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通过搭一搭、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来辨认物体,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主要特征,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体。

2.使学生在认识物体的活动中,感受平面与曲面是不同的,体会比较、分类等认识物体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生活里物体的不同形状,培养观察物体的兴趣以及与人合作的意识,发展初步的实践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整节课都是在学具的引领下进行教学的。

我给学生安排了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让他们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感受了各个物体的特征。

在练习巩固阶段,为了进一步加深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我让学生辨认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许多孩子都认为是正方体,我并没有及时否认,而是让他们说说这样判断的理由。

他们觉得,有一个面是正方形的物体就是正方体。

我并没有急于让他们比较这个特殊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同,而是请持不同意见的学生说说不同的想法。

这些孩子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他们发现了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而这个物体只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他四个面都是长方形,所以这个物体不是正方体,而是长方体。

我拿来这个物体和正方体,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不同,大家都发现了它们的区别。

黑格尔说过:

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

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认知,若老师谈虎色变,那是因为老师看到的只是错误的消极方面。

正确,可能只是一种模仿;错误,却绝对是一种经历。

放弃经历错误也就意味着放弃经历复杂性,远离谬误实际上就是远离创造。

过度的防错、避错,缺乏对差错的欣赏与容纳,就会大大地减少学生扩展认知范围、提高认知的能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我们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直接否定,而应该及时抓住这一宝贵的生成性资源,通过适时巧妙的引领,促进学生深入了解所学内容,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通过思维碰撞感知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点燃智慧的火花,涌动生命的灵性《认识11-20各数》教学反思实验学校杨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并已经积累了一些认数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数数、读数等活动,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直观感知11-20各数的含义、顺序和大小。

认识计数单位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中我首先带领学生数出10个一根小棒,通过动手操作理解10根小棒是10个一,然后引导他们把10根小棒捆成1捆,在操作、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明白1捆小棒是1个十,为了强化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我把动手、思考和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反复进行几次,帮助学生逐渐建立十的概念。

在学生理解10个一和1个十的含义的基础上,再通过10根变1捆的动态演示启发学生弄清10个一和1个十的关系:

10个一是1个十。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十,学生不仅加深了对10个一是1个十的理解,而且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认识了10个一是1个十之后,再让他们认识十几就顺理成章了。

十几都是1个十和若干个一合成的数。

我先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认识12,怎样摆,一眼就看出是12根小棒是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有些孩子的思维没有展开,还是一根一根地摆出12根,但有些孩子在理解了10个一是1个十的含义的基础上学会了运用,摆成1捆加2根。

有了这两种不同的摆法,我再引导学生交流:

哪一种能一眼就看出是12根?

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就体会到摆1捆和2根的特点和好处,从而感受了12的意义。

认识了12,再向其它各数展开就水到渠成了。

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的设计,既有利于学生体会十几的组成,又有利于学生感受十几的大小和顺序。

最后讨论19添上1是多少这个关键问题时,课件先出示1捆和10根小棒图,通过观察对比,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左边的1捆是10根,右边的单根也有10根,进而想到把10根小棒也捆成1捆,课件再演示10根变1捆的动态过程,学生理解2个十是20就更加直观了,而且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特点,加深对10个一是1个十的理解。

在初步认识了11-20各数之后,我利用直尺把这些数和之前学习的0到10都呈现出来。

学生基本上已经会从0数到20,为此,这一环节重点让学生在数数中体会数的顺序,在观察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想想做做第4题旨在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在引导学生估计的同时,我还教给学生圈10数数的方法,不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的十进制,而且也为以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十法做了铺垫。

在这个环节的中,由于我没有充分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来展开教学,留下了遗憾。

在引导学生估计第一幅图上有多少颗草莓的过程中,好几个孩子都是很快地数出了草莓的颗数,回答出了相同的答案。

听到这一致的答案,我有些心慌,于是只好提醒他们只能看不能数,但是准确答案都说出来了,谁还再去估呢,而且也没有了估计的必要。

当时我应该追问学生:

你们怎么估得都一样呢?

学生承认自己数的,我再进行引导:

估计是什么意思?

能数吗?

我们再来做一次游戏比一比谁估得准,如果数的话就是违反了游戏规则,那你就输了。

然后让学生估计第二幅图上有多少把雨伞。

我想如果这样处理,学生的估计意识会更好地养成。

生成资源是师生思维的即兴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

虽然它有时会使老师出现出其不意的卡壳,甚至是因知识有限而陷入无语,但这基于学生生命认知的精彩再现和质问,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课堂才会涌动生命的灵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