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和声教学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5676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和声教学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基础和声教学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基础和声教学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基础和声教学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基础和声教学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基础和声教学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基础和声教学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基础和声教学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基础和声教学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基础和声教学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基础和声教学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基础和声教学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基础和声教学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基础和声教学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基础和声教学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基础和声教学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基础和声教学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基础和声教学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基础和声教学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基础和声教学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和声教学方案.docx

《基础和声教学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和声教学方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础和声教学方案.docx

基础和声教学方案

《基础和声》课程教学方案

绪言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对象:

音乐表演各专业二年级

教学要求:

本章要求基本掌握和声的概念;熟练掌握和弦的结构及其种类,以及和弦的构成音;初步

了解旋律的概念,复调及主调两种音乐织体结构,以及和弦外音。

教学重点:

和弦的构成原则,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的构成及其种类,和弦的原位及其转位,和弦

构成音。

教学难点:

和声的概念,和弦外音,旋律,复调及主调两种织体结构。

教学内容:

1、和声的概念

现在较通行的传统和声学概念,通常是指研究特定的调式调性内的和弦结构及和弦之间连接的学说。

古典和声的调式基础是大小调,基本的调式是自然大调及和声小调;音的结合方式为三度叠置的和弦形式,有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等,以及它们的转位;每个和弦有各自的调式调性功能属性,它们之间的连接就是以此为依据的,是功能性的连接或进行;各声部的进行及声部之间的关系继续延续复调音乐的传统,声部之间的纵向关系除了遵循和弦构成的规则外,各声部还要保持各自相对的独立性。

古典和声这四方面的内容,可以说就是我们所要学习和研究的传统和声学的主要内容。

2、和声的构成基础——调式

和声的基本构成元素——音程、和弦,以及和弦的连续进行即和声进行等,都是建立在特定的调式调性中的,也就是依赖于特定的调式调性的逻辑关系的。

古典和声的调式基础是大小调,基本的调式是自然大调及和声小调。

在我们的和声学习中,如果没有作特别的说明,则均指这两种调式,其余调式只不过是为了丰富和声及声部进行的需要而局部使用。

另外,调性的标记只需用大、小写的英语字母标记即可,如“G:

”即表示为G大调,d则表示d小调。

3、和弦的构成及其种类:

调式调性内的和弦由该调式的构成音组成,它通常由三个及三个以上的音构成。

和弦通常以三度叠置而构成。

大、小调中出现的和弦,是和声中常用的基本和弦,我们可以将其归类为以下几种:

4、和弦的构成音:

和弦按三度排列时,和弦构成音从低往高依次为根音、三音、五音、七音、九音、十一音、十三音。

5、和弦的原位及转位:

实际应用中,和弦可以任意排列。

不管怎样排列,在三和弦中,只要低音为根音时即为原位;低音为三音时为第一转位,称为六和弦;低音为五音时为第二转为位,称为四六和弦。

在七和弦中,只要低音为根音时就为原位;低音为三音时为第一转位,称为五六和弦;低音为五音时为第二转位,称为三四和弦;低音为七音时为第三转位,称为二和弦。

九和弦及其它高叠和弦一般只用原位。

6、和弦外音的概念及分类:

和弦以外的音即为和弦外音,可笼统地用“+”标记。

和弦外音根据所处的节拍节奏位置可分为强外音和弱外音两类。

强外音有延留音(标记为“留”,见下例之a)和倚音(也可认为是无预备的延留音,标记为“倚”,见下例之b)。

弱外音有经过音(标记为“过”,见下例之c)、辅助音(标记为“助”,见下例之d)、换音(也可认为是跳进的辅助音,标记为“换”,见下例之e)、先现音(标记为“先”,见下例之f)。

 

7、旋律的概念:

特定的调式、调性的中的各音,按照特定的节拍、节奏组合而成的线条,即为旋律。

在多声音乐中,旋律通常又是与声部相对应的。

8、主调音乐结构与复调音乐结构

多声音乐通常分为主调和复调两种基本的结构形式。

(1)主调音乐结构的基本特征通常是:

在多个声部中,只有一个声部是主要而突出的,通常是高音声部,其它声部则主要起音响填充或伴奏的作用,见例0—17、0—18、0—19等。

(2)复调音乐结构的特征则为:

每个声部都具有基本同等的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每个声部都相对地具备旋律的特征。

例12—163就基本具备这样的特征。

在多声音乐中,主调与复调通常有交融的关系。

通常地,主调音乐中有复调的因素,或复调中有主调的因素。

有时,则是主调与复调两种结构的综合。

习题及习题说明:

1、标记出下列和弦结构的名称,如“大三64”。

2、用调号的方式写出调性G、e、F、d、D、b、bB、g、A、#f、bE、c、E、#c、bA、f的各级三和弦,本章可先采用音级标记。

3、用调号的方式写出调性G、e、F、d、D、b、bB、g、A、#f、bE、c、E、#c、bA、f的常用七和弦及九和弦,本章可先采用音级标记。

第一章大三和弦与小三和弦、四部和声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对象:

音乐表演各专业二年级

教学要求:

本章要求熟练掌握三和弦的结构和种类,掌握四部和声的概念和形式,基本掌握四部和声中三和弦的重复音与省略音原则,完全熟练掌握原位三和弦的四声部排列。

教学重点:

原位三和弦的四声部排列,即开放、密集两重排列法,以及三和弦的根音、三音、五音旋律位置。

教学难点:

四部和声的概念和构成,和弦的重复音与省略音。

教学内容:

1、三和弦的种类:

三和弦有大、小、增、减四种。

当三和弦三个音按三度排列构成原位时,由低往高分别为大三度+小三度的为大三和弦,小三度+大三度的为小三和弦,大三度+大三度的为增三和弦,小三度+小三度的为小三和弦。

2、四部和声:

四部和声,顾名思义,即四个声部的和声。

四部和声直接从四部合唱借用过来,因此,四部和声一般有这样的特性和要求:

每一个声部均对应于四部混声合唱的相应声部,包括音区和音域等;每一个声部均要求声乐化,即富于歌唱性。

3、三和弦的重复音:

三和弦只有三个构成音,因此将三和弦排列成四声部时至少要重复一个音。

针对每一个具体的和弦,其重复音不尽相同。

一般地,可重复该和弦中所含有的正音级——主音、属音、下属音,也可重复大、小三和弦的根音或增、减三和弦的三音。

另外,三和弦在作四声部排列时偶尔也可省略五音,形成不完全的和弦形式。

4、和弦的旋律位置:

对于任一和弦,在四声部的排列中,高音声部(旋律声部)往往显得比较突出,将同一和弦的不同音放在高音部的音响效果不尽相同,因此将和弦的哪一个构成音置于高音部要做到心中有数。

将和弦的哪一个构成音置于高音部,就称为哪一种旋律位置,如将和弦的根音置于高音部就称为根音旋律位置,如将和弦的三音置于高音部就称为三音旋律位置,其余以此类推。

5、三和弦的排列法:

当原位三和弦重复根音且不省略音时,有且只有以下两种排列:

(1)密集排列法:

次中音部和低音部之间的距离不限,最近可同度,最远可到两个八度;上方三声部中的任意两相邻声部之间,不能再插入和弦音,彼此之间的音程距离为三、四度。

(2)开放排列法:

次中音部和低音部之间的距离不限,最近可同度,最远可到两个八度;上三声部中的任意两相邻声部之间,能插入一个和弦音,彼此之间的音程距离为五、六度。

6、避免声部交叉:

在多声音乐尤其在四部和声写作中,通常要避免声部交叉。

所谓声部交叉,是指高音部低于中音部(也可理解为中音部高于高音部),或中音部低于次中音部(次中音部高于中音部),或次中音部低于低音部(低中音部高于次中音部)。

习题及习题说明:

1、改正下列不规范的四部和声记谱或不正确的四部和声排列:

2、分别用密集排列法、开放排列法,并分别用根音、三音、五音旋律位置,完成下列和弦的四部和声排列图式。

每一个和弦均重复根音,各构成6个排列。

(1)D(以D为根音的大三和弦)

(2)Gm(以G为根音的小三和弦)

(3)bB大调:

(4)#f(和声)小调:

第二章正三和弦的功能体系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对象:

音乐表演各专业二年级

教学要求:

本章要求基本理解大小调功能和声的概念,熟练掌握和声的三种功能分组,正三和弦的功能标记,以及由正三和弦构成的三种基本的和声进行。

教学重点:

正三和弦的功能及其标记,正三和弦构成的三种基本进行。

教学难点:

调式的功能性,功能和声的概念。

教学内容:

1、和声的功能分组:

大小调调式各级音上构成的和弦,可以分为主、属、下属三个功能组。

2、正三和弦的功能及其标记:

主和弦为主功能组的标志性、代表性和弦,大调中为大三和弦,标记为T,小调中为小三和弦,标记为t;属和弦为属功能组的标志性、代表性和弦,大小调中均为大三和弦,均标记为D;下属和弦为下属功能组的标志性、代表性和弦,大调中为大三,标记为S,小调中为小三,标记为s。

3、和声进行:

几个和弦的连续进行就构成了和声进行。

它就像文字语言中的词汇一样,通常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和声意义。

和声进行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

(1)正格进行,由主功能和弦与属功能和弦构成,如T—D、D—T、T—D—T、D—T—D等;

(2)变格进行,有主功能和弦与下属功能和弦构成,如T—S、S—T、T—S—T等;(3)完全进行:

全称为完全功能进行,它是由三个功能组和弦都参与而构成的和声进行,如T—S—D、S—D—T、T—S—D—T等。

另外,D—S的进行称为反功能进行或阻碍进行,在我们所学的传统的功能和声中要注意避免。

习题及习题说明:

1、构写出四个及四个调号调性的正三和弦的四部和声排列。

要求及提示:

重复根音;用功能标记法进行标记;每个和弦各6个排列。

2、用功能标记法标记出下列作品片断的和弦:

(1)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2之3)第一乐章第1——4小节

(2)柴可夫斯基《第二交响曲》终乐章第1——8小节

(3)李斯特《旅行家的画册》第二册第4首第1——4小节

第三章原位三和弦的连接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对象:

音乐表演各专业二年级

教学要求:

本章要求理解和弦连接及声部进行的概念,掌握单个声部进行的形式,两个声部进行的种类,四个声部进行的组合形式,和弦关系以及不同和弦关系的共同音数量,掌握和声连接法和旋律连接法这两种和弦连接的基本方法,熟练地掌握原位正三和弦的连接并能应用。

教学重点:

单个声部进行的形式,两个声部进行的关系和种类,和弦关系,两种连接法,原位正三和弦的连接。

教学难点:

声部进行的概念,四部和声中四个声部的组合关系。

教学内容:

1、和弦连接及声部进行的概念

两个和弦连续的进行就形成了两个和弦的连接。

两个和弦的连接,是以各声部进行以及声部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

声部进行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任一声部的进行方式,二是指声部之间的关系。

2、单个声部进行的方式

通常分为两类,一是平稳进行,而是跳跃进行(习惯称为大跳)。

平稳进行是指三度及三度以内的进行,包括一度、二度(级进)、三度(小跳)进行;大跳是指四度及四度以上,但通常不超过八度的进行,包括四度、五度、六度、七度、八度的进行。

3、两个声部进行的关系种类:

通常可分为以下三类:

(1)同向进行:

指两个声部相同方向的进行。

正常的同向进行,声部之间也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但独立性较弱。

(2)斜向进行:

指在两个声部中,一个声部作同音高的水平似的进行,而另一部作有方向性(往上或往下)的进行。

斜向进行的声部独立性较同向进行的强。

(3)反向进行:

指两个声部作相反方向的进行。

反向进行的声部独立性最强。

另外,同向进行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进行,即平行进行。

平行进行指两个声部一直保持相同音程关系的进行。

平行三、六度,以及四度的进行,声部之间是互相独立的,因此在和声写作中是良好的;但平行八(一度)、五度由于造成声部之间不独立,因此是错误的,须避免;平行二(七)度进行则是不存在的,因为一旦出现了二(七)就必须解决到其他音程。

4、四个声部的组合关系

四个声部的组合关系,以下三种是均良好的:

(1)同向(包括平行)进行与斜向进行的组合;

(2)同向(包括平行)与反向进行的组合;

(3)同向(包括平行)、反向进行与谢向进行的组合。

另外,还有一种进行,即四声部同向进行。

四声部同向进行简称为四部同向,由于四部同向的声部独立性差,以及声部之间不平衡,因此,除了结束(终止)处可以使用外,其他地方一般均须避免。

5、和弦关系及共同音

和弦关系通常是指和弦之间的根音关系。

和弦关系有以下三类:

(1)四、五度关系:

根音为四、五度关系的三和弦之间有一个共同音,七和弦则有两个共同音;

(2)三(七)度关系:

三度关系的三和弦之间有两个共同音,七和弦则有三个共同音;

(3)二(七)度关系:

二度关系的三和弦之间没有共同音,七和弦则有一个共同音。

6、和弦的连接法

和弦的连接法可分为以下两类:

(1)和声连接法:

在两个和弦连接时的四个声部中,只要有某些声部保持共同音,这样的连接法就称为和声连接法;

(2)旋律连接法:

在两个和弦连接时的四个声部中,任何声部都不保持共同音的连接法即称为旋律连接法。

7、原位正三和弦的连接

(1)四、五度关系和弦的连接:

既可以用和声连接法,也可以用旋律连接法。

和声连接法的步骤是,低音四、五度进行均可,上方三声部中的共同音声部保持,其余两个声部均为级进进行;旋律连接法的步骤则是,低音作且只作四度进行,上方三声部与低音部呈反方向地平稳进行。

(2)二度关系和弦的连接:

因为无共同音,所以只能作旋律连接法。

连接的步骤是:

低音作且只作二度进行,上方三声部与低音部呈反方地平稳进行。

习题及习题说明:

1、在不同的调性上,分别用和声连接法和旋律连接法,作T—D,D—T,T—S,S——T的四部和声连接。

2、在不同的调性上,用旋律连接法作S—D的四部和声连接。

3、分析有关原位正三和弦连接的谱例。

第四章用正三和弦为旋律配和声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对象:

音乐表演各专业二年级

教学要求:

本章要求能判断出指定旋律的调性,能恰当地选择和弦并能完成四部和声连接。

教学重点:

和弦选择,各声部进行。

教学难点:

声部写作。

教学内容:

用原位正三和弦为旋律配四部和声的步骤和要点如下:

1、判断和确定调性

2、判断和选择和弦:

用正三和弦为旋律配和声,除了属音可配主和弦或属和弦,主音可配主和弦或下属和弦,需要作出选择外,其它音则只需要判断即可。

需要作出选择时,一般遵循这样的原则:

(1)开头一般配主和弦,弱起时也可配属和弦;

(2)结束的音一般均配主和弦;(3)避免D—S的进行;(4)避免和声节奏切分。

3、确定排列法:

旋律位置低,宜用密集排列;旋律位置高,则宜用开放排列。

4、根据所选和弦及旋律进行判断连接法:

二度关系的和弦连接,只能采用上一章讲述的旋律连接法;四、五度关系的,则要判断出是和声连接法还是旋律连接法。

5、完成各声部的进行:

一旦判断出连接法以后,即可按照上一章所讲述的和弦连接方法,完成各声部的进行。

习题及习题说明:

1、用原位正三和弦,为4小节的旋律乐句和8小节的旋律乐段配写四部和声。

2、分析应用原位正三和弦的作品片断。

第五章和弦的转换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对象:

音乐表演各专业二年级

教学要求:

本章要求理解和弦转换的概念和作用,掌握原位正三和弦的转换方式,并能熟练应用。

教学重点:

原位正三和弦的三种基本的转换方式。

教学难点:

和弦转换的作用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1、和弦转换的概念及其作用:

变化同一和弦的排列方式,即形成同一和弦的转换,习惯简称为和弦转换。

和弦转换的作用,主要是使旋律声部富于变化,使其更动听,更富有表现力。

2、和弦转换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上方三声部同向转换:

这种转换的特点是,在改变旋律位置的同时,旋律法保持不变;

(2)上方二声部同向转换:

这种转换的特点是,在改变旋律位置的同时,旋律法也随之改变;

(3)高音部与次中音部反向转换:

这种转换的特点是,在改变旋律位置的同时,旋律法也随之改变。

习题及习题说明:

1、用原位正三和弦,并应用和弦转换,为8小节的旋律乐段配写四部和声。

2、分析应用原位正三和弦转换的有关作品片断。

第六章为低音配和声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对象:

音乐表演各专业二年级

教学要求:

本章要求能熟练地根据低音判断出调性及和弦,并能应用恰当而有变化的连接方法,以及和弦转换完成四部和声。

教学重点:

连接法的判断或选择,和弦转换的应用。

教学难点:

旋律声部的写作。

教学内容:

用原位正三和弦以及和弦转换,为低音配写四部和声的步骤和要点如下:

(1)根据低音准确地判断出调性及和弦;

(2)为使旋律动听而富于艺术性,要注意以下几点:

a、恰当地选择开头和弦的旋律位置,在随后的和声进行中并可通过和弦转换来进行有目的的处理;

b、恰当地选择连接法。

具体地,除低音为二度进行只能用旋律连接法,以及低音为五度进行只能用和声连接法外,当低音为四度进行时,就可在和声连接法和旋律连接法两者中进行选择;

c、要多应用和弦转换。

具体地,当低音时值较长,或同音反复,或八度转换时,就可以使用不同的和弦转换方式。

习题及习题说明:

1、用原位正三和弦,以及和弦转换,为8小节的低音乐段配写四部和声。

2、继续分析应用原位正三和弦,以及和弦转换的有关作品片断。

第七章三音跳进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对象:

音乐表演各专业二年级

教学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三音跳进的应用范围和跳进的方式,并要求能熟练应用。

教学重点:

高音部的三音跳进,次中音部的三音跳进。

教学难点:

三音跳进的应用。

教学内容:

1、三音跳进的应用范围或条件:

当四、五度关系的和弦连接时,可以在高音部或次中音部使用三音跳进。

2、三音跳进的声部进行:

三音跳进的连接与平稳的和声连接法相比较,相同点在于均为和声连接法,即保持音声部与低音声部的进行不变;不同点仅在于原来级进的两个声部互换而已。

3、三音跳进的特点和注意要点:

(1)三音跳进时,排列法要改变,在写作四部和声时要预知;

(2)小调中t—D的三音跳进仅采用减四度进行,须避免增音程的跳进;(3)三音跳进后,一般应反向平稳进行,但Ⅵ—Ⅴ级音、Ⅶ—Ⅰ级音的进行除外。

习题及习题说明:

1、为包含三音跳进内容的旋律配写四部和声,长度为8小节。

2、为8小节长度的低音配写四部和声,其中要求四、五度关系的和弦连接时应用三音跳进。

3、分析包含有三音跳进内容的作品片断。

第八章终止、乐段、乐句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对象:

音乐表演各专业二年级

教学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乐段、乐句的概念并能进行划分,掌握全终止、半终止的概念并能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划分,掌握和声终止式的概念及类型,掌握完满终止和不完满终止特征并能区别和应用,基本掌握扩充和补充的概念并能基本进行判断和应用。

教学重点:

半终止与全终止,完满终止与不完满终止,补充终止与扩充终止。

教学难点:

乐段、乐句的概念及其划分。

教学内容:

1、乐段、乐句的概念及其划分:

能独立或相对独立,并能表达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乐意的音乐段落,即为乐段。

乐段常为8小节,通常由两个等长的4小节的乐句构成。

超过8小节的乐段,通常有两种情况,或者是乐段结构内部的扩充,或者是乐段结构外部的补充。

2、全终止与半终止:

乐段结束的终止称为全终止,乐段中间通常为乐句的终止则称为半终止。

3、和声终止式:

终止处的和声进行即为和声终止式,在和声学中习惯简称为终止式。

和声终止式还可细分如下:

(1)收拢性终止与开放性终止:

以主和弦收束的终止为收拢性终止;以非主和弦收束的终止即为开放性终止。

(2)正格终止、变格终止、完全终止:

正格进行构成的终止为正格终止,变格进行构成的终止为变格终止,完全进行构成的终止为完全终止。

(3)完满终止与不完满终止:

以主和弦收束的收拢性终止还可分为完满终止与不完满终止两种。

当收束的主和弦为原位,为根音旋律位置,处于强拍或强节奏位置,且与前面的和弦形成低音的四、五度进行时,即可构成完满终止;不具备四个条件中的任一条,即为不完满终止。

(4)补充终止与扩充终止:

完满全终止后面增加的部分,即为补充;不完满全终止后面增加的部分,即为扩充。

乐段结构外部补充而形成的终止即为补充终止,常采用变格的补充终止;乐段结构内部扩充而形成的终止则可称为扩充终止。

习题及习题说明:

1、为分别含扩充和补充的旋律、低音乐段配写四部和声,长度为10小节左右。

2、分析包含扩充、补充的乐段。

第九章终止四六和弦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对象:

音乐表演各专业二年级

教学要求:

本章要求要求掌握终止四六和弦的特性、功能及构成形式,并能熟练地进行判断和应用。

教学重点:

终止四六和弦的构成,终止四六和弦的结构位置,终止四六和弦的节奏位置,终止四六和弦的判断和应用。

教学难点:

终止四六和弦的功能特性。

教学内容:

1、终止四六和弦的构成及标记:

终止四六和弦在形式上是主和弦的四六和弦,在四部和声中通常重复五音(低音,属音)。

由于终止四六和弦仅用于终止式,因此终止四六和弦特标记为K64。

2、终止四六和弦的功能特性:

终止四六和弦产生于属和弦的倚音式和弦,因此终止四六和弦在功能上是依附于属和弦的,也可以看作是属功能的扩展,起着属功能的作用。

3、终止四六和弦的结构位置:

终止四六和弦仅用于终止式中。

4、终止四六和弦的节奏位置:

在K64—D的进行中,K64在节奏上通常都要强于D,至少不能弱于D。

5、终止四六和弦与前后和弦的连接:

K64前面通常只用下属功能或主功能的和弦作为预备,即在目前所学的和声范围内,K64可接在下属和弦或属和弦后面。

K64后面则必须接属和弦。

6、终止四六和弦的声部进行:

K64与前面的主和弦或下属和弦连接时,以平稳进行居多,当然也可出现跳进。

K64本身也可转换。

K64与后面的属主和弦接连接时,在半终止中一般均平稳进行,在全终止中可以跳进甚至允许出现声部超越。

习题及习题说明:

1、为包含有终止四六和弦的高音和低音配写四部和声。

长度为8—12小节。

2、分析包含有终止四六和弦的作品片断。

第十章正三和弦的六和弦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对象:

音乐表演各专业二年级

教学要求:

本章要求正三和弦构成以及重复音原则,熟练掌握正三和弦六和弦的排列,掌握原位三和弦与六和弦的平稳连接。

教学重点:

正三和弦的重复音,正三和弦的排列,六和弦的转换,正三和弦原位与六和弦的平稳连接。

教学难点:

二度关系和弦的原位与六和弦的连接。

教学内容:

1、正三和弦六和弦的构成及特性:

当低音为三和弦的三音时,即构成了第一转位,习惯称为六和弦。

正三和弦六和弦与原位和弦相比,不稳定性增强了。

2、正三和弦六和弦的重复音及排列法:

正三的六和弦通常重复根音或五音。

排列法除了密集、开放的外,还常构成混合的排列。

3、六和弦的转换:

与原位和弦一样,正三的六和弦也可以转换。

另外,正三的六和弦与其原位和弦还可以互相转换。

4、正三的六和弦与原位和弦的平稳连接:

(1)四、五度关系的六和弦与原位和弦的平稳连接:

采用和声连接法。

上方三声部中的一个声部保持共同音,其余两个声部均平稳进行;低音部一般也使用平稳进行,较少大跳进行。

(2)二度关系的六和弦与原位和弦的连接:

二度关系的六和弦与原位和弦连接时,一般只用平稳连接。

这种连接,一是要注意避免平行五度和平行八度,避免的方法是,或采用平行四度进行,或改变六和弦的重复音;二是要注意,当S—D6进行时,低音只采用减五度进行。

习题及习题说明:

1、为包含有正三和弦六和弦的高音部和低音部配写四部和声。

长度为8—12小节。

2、分析包含有正三和弦六和弦的作品片断。

第十一章三和弦与六和弦连接时的跳进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对象:

音乐表演各专业二年级

教学要求:

本章要求完全掌握四、五度关系正三原位和弦与六和弦连接时,根音对根音、五音对五音的跳进,并能熟练应用,基本掌握根音对三音、五音对三音、根音对根音的混合跳进。

教学重点:

四、五度关系正三原位和弦与六和弦连接时根音对根音、五音对五音的跳进,根音对三音、五音对三音、根音对根音的混合跳进。

教学难点:

外声部隐伏八、五度的形成及其避免的方法。

教学内容:

1、四、五度关系三和弦与六和弦连接时跳进的具体类型:

(1)旋律声部的根音对根音、五音对五音的跳进;

(2)内声部的根音对根音、五音对五音的跳进;

(3)旋律声部根音对根音,内声部五音对五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