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十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5761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十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十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十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十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十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十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十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十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十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十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十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十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十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十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十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十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十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十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十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十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十Word下载.docx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十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十Word下载.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十Word下载.docx

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

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

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

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

自纪篇》,有删节)

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凶,横道杀伤凶:

凶险

B.闾里未尝让让:

责备

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讽:

背诵

D.游必择友,不好苟交苟:

草率,随便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B.或以书丑得鞭勉以行操为基

C.处逸乐而欲不放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俗材因其微过其孰能讥之乎

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

③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④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⑤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⑥行苟离俗

A.①②④B.①②⑥

C.③④⑤D.③⑤⑥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王充极少说别人的短处,而愿意说别人的长处。

他为人清高自重,被人诬陷,也不加辩白。

B.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

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C.王充做官时不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国君和将领召见时他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

D.文章从生活、读书、做官等多方面来写王充的为人处事,多采用对偶句式,既使人物形象鲜明,又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

(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3)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答案】

1.A

2.C

3.A

4.C

5.B

6.

(1)又赶上兵荒马乱,怕被仇人捉住。

(关键词:

会、扰乱、“为……所……”的被动句式,全句大意。

(2)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确。

若、诡、是,全句大意。

(3)(王充)爱广泛地阅读古书,喜欢听不同于流俗的言论。

淫、甘,全句大意。

【解析】

1.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A项,“凶”是年岁不好、遭遇灾年之意。

故选A。

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单项选择试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该句所在的上下文,考查其解释是否合乎该处语境。

此外,还可根据平时所学,看各项实词的解释平时是否学过,是否有道理。

也可根据字形分析去揣测。

2.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

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

题中,C项的“而”都作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然而”。

A项的“焉”,前句作代词,相当于“那里”;

后句作助词,置于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B项的“以”虽都作介词,但前者表原因,相当于“因为”;

后者相当于“把”。

D项的“其”,前者作代词,相当于“他(的)”;

后者作副词,相当于“难道”。

故选C。

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

题中各选项的第一句是文本中的句子,第二句则是课本中学过的句子,因此可用对比法解答:

即先回忆课本中句子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再将此带入文本句子去考查,看它们是否相同。

3.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

还有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景物或物象特征的分析等,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

答题时用排除法,题中“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的意思是:

“(王充)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

”这属于王充的美好品德。

“礼敬具备,矜庄寂寥”的意思是:

“(王充)很懂礼貌,庄重寡言。

”这也是讲王充的美好品德。

“以笔著文,亦如此焉”的意思是:

“(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

”这不属于美好品德,因此凡含此句的选项皆不是正确答案。

由此排除C、D两项。

“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的意思是:

“(王充)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没有,而心情却与吃万钟俸禄的人差不多。

”这也是王充的美好品德。

“幽处独居,考论实虚”的意思是:

“(王充)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

”这是美好品德。

“行苟离俗”的意思是:

“(只要这个人)品行不同于世俗(,王充就同他交朋友)。

”这句讲的不是王充,因而应排除包含此句的选项。

4.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此题的断句标志,可主要根据句式的对偶关系来考虑:

“才高”相对“口辩”,“苟作”相对“谈对”,于是可知“苟作”和“谈对”之后都应断句。

再根据动词来判断:

动词“非”的宾语“其人”后应断句。

解答文言断句题,应该先将语段的大致意思弄懂,看该语段大致讲了什么内容。

然后以动词为重点分析语段,先找出动词的主语,确定句子中心,再找出宾语(或补语),在宾语(或补语)之后停顿。

有时,也可根据其他断句的标志,比如某些句末和句首的虚词、某些特殊句式以及对称句式等。

5.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

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B项错误在于,该项“他追求好名声”的说法同文本中“不好徼名于世”的说法相悖。

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各选项文字,然后在文本中找出相关内容,再逐一考查各选项说法同文本内容是否相符。

故选B。

6.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1)句的“会”是恰好碰上、正赶上的意思;

“扰乱”是社会不安定、兵荒马乱之意;

“为……所……”表被动。

(2)句的“若”相当于“好像”;

“诡”是“诡异、古怪”之意;

“是”作形容词,“正确、对”之意。

第(3)句的“淫”是多之意;

“甘”作意动,相当于“喜欢”。

【点睛】

第3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明白题中6个句子的意思,考查它们是不是表现了王充的美好品德;

然后紧扣题干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这个要求,运用排谬法在四个选项寻找正确答案。

最后一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句子的能力。

答文言翻译题,要先根据该句所处的上下文读懂大意,然后认真揣摩命题者在该句中设置的采分点,把每个采分点的意思分析正确,再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出该句意思。

一般来说,命题者设置的采分点多为通假字、多义字、古今异义字和特殊句式,翻译时一定要把这些地方翻译准确。

参考译文:

王充,是会稽郡上虞县人,字仲任。

他祖上曾从军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

才一年,因变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在那里落了户,以种地养蚕为业。

曾祖父王勇好意气用事,结果跟很多人都合不来。

灾荒年头,他曾拦路杀伤过人,因此仇人众多。

又赶上兵荒马乱,怕被仇人捉住,于是祖父王汎领着全家肩挑车载家当,准备到会稽郡城去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

祖父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诵,王诵就是王充的父亲。

王家祖祖辈辈好讲义气,到了王蒙、王诵就更厉害了,所以王蒙、王诵在钱唐县又依仗自己的勇力欺凌别人。

后来,又与土豪丁伯等人结下了怨仇,只好全家又搬到上虞县居住。

建武三年,王充出生。

王充小时候,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

小伙伴们都喜欢捉鸟、捕蝉、猜钱、爬树,只有王充不愿玩这些,王诵对此感到很惊奇。

王充六岁时,家里就教他认字写字,王充恭厚友爱孝顺,很懂礼貌,庄重寡言,有成年人的气派。

父亲没有打过他,母亲没有责备过他,乡邻没有指责过他。

八岁进书馆学习,书馆里的小孩子有一百多人,都因为有过失而脱去衣服受责打,或者因为字写得难看而被鞭打。

只有王充的书法日见进步,又没有什么过失。

学完了识字书写课程,就离开了教写字的老师,去学习《论语》和《尚书》,每天能背诵一千字。

读通了经书,品德也修养好了,就又辞别经师而去自己专门研究,王充一写出文章,就得到许多人的好评,所读的书也一天比一天多。

王充才能虽高但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与人谈论对答。

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说话。

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确。

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行事为人和侍奉尊长也是如此。

王充不图在社会上出名,不为个人的利害去求见长官。

经常说别人的长处,很少说别人的缺点。

他能够原谅别人的大错,也惋惜别人细小的过失。

他喜欢隐蔽自己的才能,不好自我炫耀。

尽力把修养操行作为做人的根本,而羞于靠才能来沽名钓誉。

众人聚会坐在一起,不问到自己便不说话;

被长官接见时,不问到自己就不作声。

受到污蔑中伤也不愿自我辩解,官位不升迁也不怀恨。

穷得连蔽身的简陋住宅都没有,但胸怀比王公大人还要宽广;

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没有,而情怀却与吃万钟俸禄的人差不多。

做了官不格外高兴,丢了官也不特别悔恨。

处在逸乐之中时不放纵自己的欲望;

处在贫苦的时候也不降低自己的气节。

他爱广泛地阅读古书,喜欢听不同于流俗的言论。

当时流行的书籍和世俗传说,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于是就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

王充为人清高稳重,结交朋友很注意选择,从不随便与人结交。

结识的人地位虽卑微,年纪虽轻,但只要他的品行不同于世俗,就一定和他交朋友。

王充好结交一些有才能有道德的人,不喜欢滥交一些庸俗之辈。

因此,有些庸俗之辈,就抓住王充一些微小的过失,匿名攻击陷害他,但王充始终不去辩白,也并不因此而怨恨那些人。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汪容甫先生行状

王引之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

少孤,好学。

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

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

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

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

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

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

侍郎尝谓人曰:

“予之先容甫,以爵也;

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如此。

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

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

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

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

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

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

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

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

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

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

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

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

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

【答案】治学:

范围广泛,学有专精。

为文:

取则于古,自成一家。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首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题干已经明确要求根据第三段内容进行概括,且有“治学”和“为文”的提示,考生要找到第三段,理解第三段的内容,然后进行概括。

根据内容,第三段可以一分为二,从“先生于六经”至“以下所未有”是言其“治学”方面,说明汪中治学涉猎广泛,如经、史、子、词章、金石、三代典礼等;

“治学精深”,抓住文段中的“博”“至于”“深”“识议超卓”等进行概括;

之后言其“为文”方面,抓住“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进行概括。

本题的概括涉及的范围小,层次很清晰,而且文中含有明显的概括、评价语句,故答题较为简单。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读题干,抓关键词,做到答是所问;

然后整篇阅读,锁定信息区,重点细部探究;

接着分条陈述,注意赋分值,力求简明有序。

该考点一般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由理到事的信息筛选整合,这种题型在题干上往往提出一个较为抽象的筛选标准,要求从原文筛选整合出合乎题干要求的事例来。

解答这种题型,要吃透题干的要求,锁定信息所在区间,转述要全而准,如每一个事例的主体、原因、经过、结果等信息要齐全、准确,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灵活选择答题方式。

二是由事到理的内容概括型,这种题型要求根据文中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事理来。

它多是要求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品质,对此,要根据题干要求,找准找全符合要求的有关文字,并用概括性的语言准确表述出来,特别要学会摘取文中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回答。

如本题答案在第三段,根据原文“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博考三代典礼”“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可概括出答案。

参考译文:

从小失去父亲,爱好学习。

因为贫穷不能买书,帮助书商在市场卖书,于是读完了经史百家之书,看过就能背诵。

二十岁,参加提学试,以《射雁赋》考取第一,补附学生,诗和古文词逐渐进步。

扬州江面某次渔船失火,烧死无数,先生作了《哀盐船文》,杭世骏为之作序,认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因此名声大显。

当代的儒学大师如朱筠,卢文弨,见先生写的这篇文,都感叹赞赏认为是奇才。

二十九岁时,开始读经集的史书,提学江左谢墉,特意提拔先生为贡生。

每次考试,另为一榜,名列各位考生之首。

侍郎曾经对别人说:

“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

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

”他被看重就像这样。

朱文正到浙江做提学使,先生去拜见,叙述了扬州割据之事迹、为气节而死的人,做《广陵对》三千字,博综古今,天下的奇文啊。

尚书毕沅任湖广总督,招来文学之士。

先生去投奔他,写了《黄鹤楼铭》,歙县程孝廉方正把文章书写在石头上,嘉定钱通判坫进行刻篆,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三绝”。

先生对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都有阅读。

于是考证夏商周三代的典礼,甚至文字训诂、名物象数,以撰写论文见长,写了《述学》内外篇。

又深入钻研《春秋》之学,写了《春秋述义》,见识观点都很卓越,评论的人说唐以后再也没有比得过他。

做文章根植于经、史,受汉、魏文学的影响,没有沿习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的文学风格,而取法古人,因此自成一家。

性格正直,不注重神态举止,痛恨当时的阴阳邪说、释老的神怪之说,不遗余力地批判它们。

如果遇到好的文句,却不吝啬地称赞。

侍奉母亲以孝顺闻名,贫穷没有饭食,就卖文章供养母亲,在母亲身边伺候,不辞辛苦。

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

五十一岁时,在杭州西湖之上去世。

先生,是大家们所推重佩服的。

他的学问和品行,私下听说子承父教很长时间了。

先生对于我所说的《尚书》训诂,大为奖励,认为可以读父辈的书籍,又有知己之感啊。

虽然不能写文章,想要约略举其大概、扼要进行论述,来劝告后世的君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样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

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赡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日:

“兹欲以成吾亭邪?

”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赡未始不褰③裳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子瞻:

苏轼。

齐安,黄州。

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

②陁(tuó

):

山冈。

③褰(qiān)裳:

提起衣服。

8.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适:

B.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席:

C.扫叶席草,浊酒相劳劳:

劳动

D.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胜:

美景

9.下面全都表现苏轼“适意而乐”的一项是()

①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②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③于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④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⑤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⑥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②④⑤D.②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始叙述苏轼谪居齐安,好游武昌诸山,看似与九曲亭无关,实则介绍九曲亭周边的独特环境,同时写苏轼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B.第二段叙写扩建九曲亭的过程,突出苏轼之“最乐”;

第三段宕开一层,以往事印证苏轼“适意忘反”的性情,以点缀之笔走出“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的主旨。

C.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

全文围绕着“乐”字展开,旷达超然,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相知相慰的手足深情。

D.文章表面写自己与兄长游乐山水的洒脱快乐,实际是记录他们共同的坎坷人生,以乐景写哀情,抒发谪贬后愤怒感伤的情绪。

8.C

9.C

10.D

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本题中,C项,“扫叶席草,浊酒相劳”中“劳”如解释为“劳动”,则与语境不合,从句中来看,这句话是说“扫去落叶,席地而坐,大家举起酒杯,互相问候”,“劳”应解释为“慰劳,问候”。

故选C项。

9.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全都表现苏轼‘适意而乐’的一项”,这就要求考生要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表现苏轼“适意而乐”。

所谓“适意而乐”意思是“顺心合意才是真正的愉快”。

③“于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意思是“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这体现的是他的无奈;

⑥“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意思是“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这体现的是他兴尽的时候的自嘲,均不属于他的“适意而乐”,可据此排除ABD三项。

1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本题中,D项,“以乐景写哀情,抒发谪贬后愤怒感伤的情绪”错误,从文中来看,本文表达的是豁达、乐观的情感。

本文记述了苏辙的哥哥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缘由,说明苏轼“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表现出苏轼游乐山水中的那份洒脱和磊落。

故选D项。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房居住。

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

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寂漠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

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

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