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公文类四.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21197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公文类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公文类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公文类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公文类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公文类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公文类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公文类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公文类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公文类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公文类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公文类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公文类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公文类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公文类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公文类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公文类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公文类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公文类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公文类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公文类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公文类四.docx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公文类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公文类四.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公文类四.docx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公文类四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公文类四

语文2018.1

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文言文阅读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上梅直讲①书

苏 轼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

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

夫子曰: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耶?

吾何为于此?

”颜渊曰:

“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

不容然后见君子。

”夫子油然而笑曰:

“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

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

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

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

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

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

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

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

轼不自意,获在第二。

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

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②,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

“不怨天,不尤人。

”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注】①梅直讲:

即梅尧臣,字俞,北宋诗人。

他曾任国子监直讲。

苏轼参加礼部考试时,梅尧臣任参评官。

②请属:

请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窃悲周公之不遇              悲:

同情

B.其后益壮                   壮:

强壮

C.非左右为之先容                容:

介绍,推荐

D.人不可以苟富贵                苟:

苟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虽然,不容何病               夫天下虽不能容

B.执事爱其文                 闻其名而不得见者

C.非亲旧为之请属于            苟其侥一时之幸

D.不容然后见君子               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

3.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所说“周公之不遇”主要指的是无人理解他。

B.孔子听到颜回的劝慰后,不由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C.苏轼将梅公和韩愈并提,表达自己对梅公的敬仰。

D.苏轼为自己成为欧阳、梅二公的学生而感到高兴。

4.下列为文中划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B.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C.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D.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5.将下面的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

②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答案】

1.B

2.A

3.C

4.C

5.①凭借召公的贤明,凭借管叔、蔡叔的亲近,却不理解周公的心意,那么周公与谁共享他那富贵之乐呢?

(以1分,乐1分,句意通顺1分)②如果靠一时的侥幸而取得了富贵,身后有车马及几十人相随,使得里巷中的小百姓围拢来观望并为此赞叹,那又怎么能换取上述的快乐呢!

(从1分,易1分,句意通顺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

壮:

长大,长成人。

2.试题分析:

A项,虽然。

B代词,我的;代词,他(们)的。

C代词,我;助词,的。

D这样,如此;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3.试题分析:

没有将二者并提。

4.试题分析:

“其容色”……与“其文章”……相对,“温然而不怒”不能断开,断开后构不成转折关系;“乎”是介词,相当于“于”。

点睛:

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此题“其容色”……与“其文章”……相对,“温然而不怒”不能断开,断开后构不成转折关系;“乎”是介词,相当于“于”。

5.试题分析:

注意重点词语“以”“乐”“从”“易”的翻译。

参考译文:

每当我读《诗经》至《鸱鸮》或读《书经》至《君奭》时,常常暗自悲叹周公不能被人知遇。

等到阅览《史记》,才看到孔子在陈国与蔡国交界处遭受围困,却仍然能不断地听到他弹琴诵诗的声音,还与颜渊、仲由等弟子互相问答。

孔子说:

“‘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在那空旷的原野上奔波。

’是我推行的道义不对吗?

我为什么落到这个地步?

”颜渊说:

“先生推行的道义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天下就容纳不下了。

虽然如此,容纳不下又有什么害处呢?

容纳不下就更能显示您是君子。

”孔子自然地笑了起来,说:

“颜回呀,要是你有许多财产,我就为你主管。

”天下虽然不能容纳孔子师徒,他们却能这般自我感到满足,相互调侃逗乐。

如今我才体会到,周公的富贵有不如孔子的贫贱之处。

凭召公的贤明,凭管叔、蔡叔的亲近,却不理解周公的心意,那么周公与谁共享他那富贵之乐呢?

而那些与孔子共度贫贱生活的弟子,都是天下的贤才,也就足够以此为乐了。

我七八岁时才知道读书,就听说如今天下有一位欧阳公,他的为人像古时的孟轲、韩愈一流;又有一位梅公,与欧阳公交游,并和他在一起谈古论今。

后来,我渐渐长大成人,才能阅读他们的文章和诗词,从中想象出他们的为人方式,猜测他们潇洒地脱离世俗的富贵之乐而自我陶醉于超脱的欢乐中的景象。

那时我正在学作讲究对偶和声律的诗文,谋求一官半职,自己思量没有资格可以进见诸公,所以,来到京师已经一年多,却未曾去登门拜访。

今年春天,天下士人聚集在礼部应试,您和欧阳公亲自主持考试。

我自己都不曾料想到,竟然录取为第二名。

后来听说,您喜爱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风格;同时,欧阳公也因为我能不写崇尚世俗的文章而录取我:

我能中试的原因正在于此。

并没有经过您们左右人的事先介绍,也没有亲戚和旧友为我请托,过去十多年间只听到过名声而没有能见到的人,一朝之间竞成了知己。

退回去思考这件事,我领悟到,人不可以苟且地贪图富贵,也不可以无所作为地过贫贱的日子,只要有大贤人在世,而自己又能作他的弟子,也就心满意足了!

如果靠一时的侥幸而取得了富贵,身后有车马及几十人相随,使得里巷中的小百姓围拢来观望并为此赞叹,那又怎么能换取上述的快乐呢!

书传上说过:

“不要埋怨上天,也不要责怪他人”,“从容悠闲,也可以度此终生”。

执事您已誉满天下,但官阶不过五品,您却脸色温和,并不恼怒,您的文章也宽容质朴,没有怨言。

其中一定有得以快乐的道理吧,我很希望听从您的指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毕仲举书

苏轼

奉别忽十余年,愚瞽顿仆,不复自比于朋友,不谓故人尚尔记录,远枉手教,存问甚厚,且审比来起居佳胜,感慰不可言。

罗山素号善地,不应有瘴疠,岂岁时适尔。

既无所失亡,而有得于齐宠辱、忘得丧者,是天相子也。

仆以任意直前,不用长者所教以触罪罟。

然祸福要不可推避,初不论巧拙也。

黄州滨江带山,既适耳目之好,而生事百须,亦不难致,早寝晚起,又不知所谓祸福果安在哉?

偶读《战国策》,见处士颜蠋之语“晚食以当肉”,欣然而笑。

若蠋者,可谓巧于居贫者也。

菜羹菽黍,差饥而食,其味与八珍等;而既饱之余,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

美恶在我,何与于物。

所云读佛书及合药救人二事,以为闲居之赐甚厚。

佛书旧亦尝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若农夫之去草,旋去旋生,虽若无益,然终愈于不去也。

若世之君子,所谓超然玄悟者,仆不识也。

往时陈述古好论禅,自以为至矣,而鄙仆所言。

仆尝语述古,公之所谈,譬之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与龙,则有间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

不知君所得于佛书者果何耶?

为出生死、超三乘,遂作佛乎?

抑尚与仆辈俯仰也?

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

静似懒,达似放。

学者或未至所期,而先得所似,不为无害。

仆常以此自疑,故亦以为献。

来书云处世得安稳无病,粗衣饱饭,不造冤业,乃为至足。

三复斯言,感叹无穷。

无缘面论,以当一笑而已。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审比来起居佳胜 比:

最近

B.是天相子也 相:

祐助

C.刍豢满前       豢:

饲养

D.则有间矣       间:

差别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欣然而笑  ②本期于静而达

B.①晚食以当肉   ②仆常以此自疑

C.①若农夫之去草    ②譬之饮食龙肉也

D.①其味与八珍等    ②抑尚与仆辈俯仰也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仆以任意直前,不用长者所教以触罪罟。

⑵学者或未至所期,而先得所似,不为无害。

⑶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越州赵公救灾记》)

9.据此回信,推测毕仲举来信的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

6.C

7.D

8.

(1)我因为放纵心意径直向前,没有听从长者的教导而触犯法律。

(2)求学的人或许没有达到所期待的境界,却先得到了所相似的东西,不是没有害处的。

(3)借用有利息钱的百姓,劝告富人尽可能地借给他们,等到田中谷物成熟,官府替债主责成债户偿还。

9.①就苏轼被贬一事表示慰问;②告知苏轼自己的生活近况;③对苏轼的生活情况表示关心;④劝苏轼多读佛经并研究配药之方救济百姓;⑤开导苏轼乐观豁达对待世事。

【解析】

6.试题分析:

家畜,此泛指各类家畜的肉。

7.试题分析:

A项:

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并列;B项:

①连词,表目的;②介词,因为;C项:

①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音节助词,无义;D项:

介词,同。

8.试题分析:

注意重点词语“任意”“不用”“触罪罟”“学者”“所期”“不为无害”“责”的翻译。

点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任意”“不用”“触罪罟”“学者”“所期”“责”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被动句和定语后置句的翻译。

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9.试题分析:

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的分析,物象的特征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

参考译文:

转眼间分别已十多年了,我愚钝缺乏识别能力而遭遇坎坷,因而不再能够自列为朋友,没想到老朋友尚能如此记怀,录我在朋友之列。

委屈你从远方亲手写信教导我,问候得很殷切,并且让我详知你近来日常起居生活安好,感激欣慰得说不出话。

罗山向来被称为好地方,不会有瘴疠之毒气,也许是四季舒适吧。

既已没有什么丧失的东西,而且能够感悟到受宠与受辱没有区别、得失不应系于内心,这是上天在祐助你啊。

我因为放纵心意径直向前,没有听从长者的教导而触犯法律。

然而祸事如果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就不用说当初是巧是拙了。

黄州临江靠山,既顺适耳目观赏之娱,并且生活所须各种物品也容易得到,早睡晚起,又让我不知所说的祸事在哪里呢?

偶然读到《战国策》,看到处士颜蠋说“推迟吃饭时间,从而饭便可变成肉一样的美味”,我欣然而笑。

像颜蠋,可以说是善于在贫困中生活的人。

粗茶淡饭,在饥饿的时候食用,它的味道和山珍海味一样可口;而已经吃饱了之后,各种美味的肉食堆满面前,唯恐别人不端走。

是好是坏在于自我的心态,哪里与外物有什么关系。

你所说的研习佛经与调配药物救治百姓这两件事,认为这是对闲居之人丰厚的赏赐。

对于佛经,我过去也经常阅读,然而头脑昏昧,心智闭塞,不能够领悟其中的精妙之处。

独处的时候,找些其中浅易的内容读读来洗去心灵的尘垢。

这好像是农夫锄草的过程,刚锄掉,马上又会长出来,虽然好像是没有什么补益,然而毕竟比没锄的好。

像那世上的君子,离尘脱俗得以深悟的人,我是没有认识的。

过去陈述古喜好谈论禅道,自己认为已经达到最高境界,因而视我所说的话为浅陋。

我曾对陈述古说:

您所谈论的,好像是食用龙肉,而我所学习的,是吃猪肉,猪肉与龙肉是有很大差别的,然而您整天空谈龙肉,不如我吃猪肉感受到口味美、肚子饱的真实。

不知道您从佛经中所得到究竟是些什么?

是为了超出生死和三乘,从而成佛吗?

还是注重同我们这类人不相上下相处?

研习佛道的人,本来是追求宁静和旷达的。

而宁静近似于懒惰,旷达近似于放诞。

求学的人或许没有达到期许的境界,却先得到了那所相似的东西,不是没有害处的。

我常常因此怀疑自己,所以也把这些问题呈献出来与你探讨。

你的来信说人行于世间,但求平安无病,解决温饱,不做坏事,就足够了。

我多次品味这些话,有无穷的感悟。

没有机缘当面交流,姑且读读笑笑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上梅直讲书

苏轼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

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

夫子曰: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耶?

吾何为于此?

”颜渊曰:

“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

不容然后见君子。

”夫子油然而笑曰:

“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

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

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

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

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

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

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

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

轼不自意,获在第二。

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

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

“不怨天,不尤人。

”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注】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

他曾任国子监直讲。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宰:

掌管

B.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游:

交游

C.非左右为之先容容:

介绍,推荐

D.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徒:

弟子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皆天下之贤才古之学者必有师

B.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小学而大遗

C.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非亲旧为之请属窃为大王不取也

1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B.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C.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D.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13.下列全都能表明苏轼对快乐的认识的一项是()

①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②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③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

④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⑤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

⑥《传》曰:

“不怨天,不尤人。

”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

A.①②⑥B.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援引史实说明虽周公、孔子这样的圣贤也会有困厄不遇之时,而孔子身处逆境却能知足常乐。

B.本文是苏轼应礼部试考取第二名之后写给梅尧臣的一封信,表达自己对梅尧臣的感激之情,也抒发了“士遇知己之乐”。

C.梅尧臣喜欢苏轼的文章,是认为它有孟子的风格,欧阳修则是因为苏轼能够不给世俗之人写文章而加以赏识。

D.苏轼用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来比照自己与欧阳修、梅尧臣的关系,这表达了对欧阳修与梅尧臣二人的高度推崇。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②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

③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答案】

10.D

11.A

12.C

13.A

14.C

15.见译文

【解析】

10.试题分析:

徒:

一类人。

11.试题分析:

A结构助词“的”;B连词,表顺接/连词,表并列;C代词,他/代词,那些;D介词,替/动词,认为。

12.试题分析:

“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中间是转折关系,中间断开,“怨言”一个词语不要断开,“乎”相当于“于”和后面不要断开。

点睛:

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此题“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中间是转折关系,中间断开,“怨言”一个词语不要断开,“乎”相当于“于”和后面不要断开。

13.试题分析:

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

③④⑤表现的和“快乐”无关。

14.试题分析:

应为“梅尧臣喜欢苏轼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风格,欧阳修因为苏轼能够不受世俗文风的影响”。

15.试题分析:

注意重点词语“至大”“度”“无以”“苟”“徒”的翻译。

参考译文:

我每次读到《诗经》的《鸱鸮》,读到《书经》的《君奭》,总是暗暗地悲叹周公没有遇到知己。

等到读了《史记》,看到孔子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而弹琴唱歌的声音没断绝过;颜渊、仲伯等学生,互相问答。

孔子说:

“不是兕,不是虎,却要在旷野上奔波,我的主张不对吗?

我为什么落到这田地”颜渊说:

“先生的主张极为宏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接受;虽然这样,没人接受又有什么害处?

并且没接受,然后才显出你是君子。

”孔子温和地笑着说:

“颜回,如果你有很多财产,我替你管账。

”虽然天下没有人接受孔子的主张,但他们师徒竟能够自我满足而且是这样的快乐。

现在我才知道,周公的富贵实在还比不上孔子的贫贱。

以召公这样的贤人,管叔、蔡叔这样的亲属,却不能够了解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跟谁一同享受这富贵的快乐?

然而跟孔子一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却都是天下的贤才,光这一点也就值得快乐了。

[来

我七八岁的时候,才知道读书。

听说如今天下有一位欧阳公。

他的为人就像古代孟轲、韩愈一类人;又有一位梅公,跟欧阳公交游,并且和他上下议论。

后来年纪大了,才能够读他们的文章词赋,想见他们的为人,料想他们潇洒地脱离世俗的所谓快乐,而自己爱好圣人引为快乐的事。

我当时正在学做诗赋骈文,想求得微薄的俸禄,自己估量没有办法进见诸位先生。

来到京城一年多,不曾登门求教。

今年春天,天下的读书人聚集在礼部,先生和欧阳公亲自考试我们。

我没有想到,竟得了第二名。

后来听说,先生喜欢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风格,而欧阳公也因为我能够不受世俗文风的影响而录取了,因此我留在这里。

不是左右亲近的人先替我疏通关节,不是亲戚朋友为我请求嘱托,从前十多年里听到名声却不能进见的人,一下子竟成为知己。

退下来思考这件事,觉得人不能够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够空守着贫贱。

有大贤人而能成为他的学生,那也就可以依靠了。

如果侥幸获得一时的成功,带着成队的车马和几十个随从,使得里巷的小百姓围着观看并且赞叹他,又怎么抵得上这种快乐。

《论语》上说:

“不怨天,不怪人”,因为“从容自得啊,能够度过我的天年”。

先生的名声满天下,但官位不过五品;先生的面色温和,没有怒容;先生的文章宽厚质朴,没有怨言。

这心定是对圣人之道有很深的爱好呢,我希望听到先生的教导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双节堂庸训》自序

汪辉祖

《双节堂庸训》者,龙庄居士教其子孙之所作也。

中人以上,不待教而成;降而下之,非教不可。

居士有五男。

子,才不逮中人。

孙之长者,粗解字义;其次亦知识渐开。

居士扃户养疴,日读《颜氏家训》、《袁氏世范》,与儿辈讲求持身涉世之方,或揭其理,或证以事。

凡先世嘉言媺①行及生平师友渊源,时时乐为称道,口授手书,久而成帙。

删其与颜、袁二书词指复沓者,为纲六,为目二百十九,厘为六卷:

首《述先》,志祖德也,先考、妣事具行述者不赘;次《律己》,无忝所生,有志焉未逮也;次《治家》,约举大端而已,家世相承,兼资母范,故论女行稍详;次《应世》,寡尤寡悔,非可律几也;次《蕃后》,保世滋大,其在斯乎?

以《师友》终之,成我之恩,辅仁之谊,永矢勿谖矣。

友之存者,儿辈耳熟能详,不烦录叙;且凛凛乎,有《谷风》阴雨之忧焉。

居士自少而壮、而老,循轨就范,庸庸无奇行也。

庸德庸言之外,概非所知,故名之曰《庸训》。

冠以“双节堂”者,获免于大戾,禀二母训也。

诸所为训,简质无文,皆从数十年体认为法、为戒,欲令世世子孙、妇稚可以通晓。

自念身为庸人,不敢苛子孙蕲⑦至圣贤,而参以颜袁二书各条,则学为圣贤之理,未尝不备。

夫人无中立,不志于圣贤,其势必流于不肖,可不慎欤?

嗟乎!

教者,祖父之分;率教者,子孙之责。

苟疑训词为庸,而别求新异之说以自托,将有离经畔道,重贻身世之患者,是则居士之所大惧也。

【注】媺(měi):

同“美”,美好,善。

蕲(qí):

同“祈”,求。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才不逮中人    逮:

及,达到

B.寡尤寡悔,非可俸几也  尤:

抱怨

C.保世滋大,其在斯乎   滋:

繁衍

D.率教者,子孙之责    率:

率领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序交代了《双节堂庸训》的写作目的、成书过程,介绍了书的内容、体例和语言特点,并说明了该书命名的缘由。

B.作者写作《双节堂庸训》时删除了与颜、袁二书言词意旨重复的部分,认为这是教导子孙学习圣贤之理非常完备的书。

C.作者认为,他的家世能够传承与母亲的德行有着很大关系,自己也承蒙两位母亲的亲切教诲,免于犯大的过错。

D.作者自认为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