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精要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5761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精要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国文化精要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国文化精要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国文化精要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国文化精要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中国文化精要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中国文化精要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中国文化精要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中国文化精要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中国文化精要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中国文化精要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中国文化精要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中国文化精要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中国文化精要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中国文化精要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中国文化精要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中国文化精要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中国文化精要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中国文化精要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中国文化精要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精要Word格式.docx

《中国文化精要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精要Word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文化精要Word格式.docx

三十六,印度佛教传入中国12

三十七,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12

三十八,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13

三十九,洛可可艺术13

四十,1,中国最早的房屋建筑13

四十一,如果把长城和关隘14

四十二,壮丽的宫殿、雄伟的长城和曲折多变的园林15

四十三,宗教祭祀建筑15

四十四,华表16

四十五,中国的传统艺术16

1,书法成为一门艺术17

2,雕塑17

3,戏曲17

4,绘画艺术17

5,民族音乐艺术18

四十六,茶文化20

四十七,酒文化20

四十八,①烹调20

四十九,世界三大宗教21

五十,伊斯兰教22

五十一,1,基督教22

一,类书,是辑录各个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经过编排供人查阅的工具书。

类书最早出现于魏文帝曹丕时期的《皇览》,现已失传。

现存最早的类书是隋代末年虞世南编的的《北堂书钞》。

宋代著名的两大类书,一是《太平御览》,二是《册府元龟》。

成语“开卷有益”的典故就出自于《太平御览》。

明成祖朱棣命解缙等人编的《永乐大典》;

成于康熙、雍正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是现存规模最浩大、体例最完善、用途最广泛的一部类书。

二,辞书。

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其体例是先列篆文,然后解释意义,最后按“六书”的方法来分析字形结构,由此而建立了中国的“文字学”。

他本人也被誉为“字圣”。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

《汉书·

艺文志》注谓“周宣王太史作”。

《史籀篇》)

《尔雅》是一种训诂性质的辞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是汉语训诂学的开山之作,是后世字典的雏形。

所谓“训”,就是以比较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

“诂”,则是以今天的话来解释古语或以通行的话来解释方言。

三,《广韵》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宋代陈彭年等编撰,全书收入两万多字,按韵编排,因此同音字都编在一起。

后来,丁度等人以它为基础,增补成《集韵》。

《康熙字典》是康熙命张玉书等人编撰的,收入汉字47035在,是当时世界上收字最多的字典。

另外,他们还编成了一部查阅诗文典故的辞书--《佩文韵府》。

四,方志,地方志的简称,它是以行政区划为记述内容的历史书。

因此地方志种类很多。

《尚书》里有一篇《禹贡》记载战国以前的方域、物产、贡赋,是我国地方志的雏形。

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是东晋的《华阳国志》,华阳就是今天的四川。

《大元一统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规模巨大的全国一统志,为明清两代编修大一统制提供了范例和模式。

方志学的代表人物是乾隆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章学诚),他的史学著作有(《文史通义》)。

方志学也分两大流派:

历史学派和地理派。

五,周代的史官兼掌记事和收藏国家文献。

我国藏书史上的第一次浩劫,是焚书坑儒,当时有儒生二人把家藏图书偷偷运出咸阳,到达湖南沅陵县的“二酉山洞“,二人在此隐居,并死守这些图书,一直到刘邦建立汉朝。

“二酉藏书洞”由此成为著名的文化胜迹。

汉朝建立以后,在未央宫内建了三座藏书阁,“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从此确立了我国藏书史上的皇家藏书制度,即“官藏”。

汉桓帝时,特设“秘书监”一职,专管收藏艺文图书,这便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设立的专职国家图书馆馆长,以后历代相沿此职。

私藏恐怕最早始于孔子,经汉、宋、明,私藏愈发兴盛。

据吴晗统计,晋至清末,浙江藏书家399人和藏书楼186处,在全国首屈一指,现今保存的藏书楼仍以浙江为最多,而现存最古老的则是宁波的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年间,其主人是兵部右侍郎范钦。

六,官藏与私藏都十分注重版本。

版本最初的含义就是指用雕版印刷的书本。

是与抄本、写本相对而言的。

发展到后来,注重书籍抄印的源流、纸墨刀法、装帧形式等。

由此产生了版本学。

宋代的刻印版本有肥瘦两种字体,瘦者学欧、柳体(欧阳询、柳公权),肥者学颜体(颜真卿)。

元代版本则学赵孟頫体。

在版本辨别的基础上,就产生了“善本”的概念,善本就是好的版本。

为了收而藏之和广而用之,我国在古代就注意到图书分类。

西汉的刘向,把官藏各种书录汇集在一起,成为《别录》,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专著。

刘向之子刘歆在《别录》基础上写成《七略》,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

“经、史、子、集”四分法始于隋朝,经部包括儒家经典以及研究、解释这些经典的著作;

史部包括了所有的史书以及研究评论这些史书的著作;

子部包括除儒家经典之外的兵、法、农、医、天文算数等各家著作;

集部包括历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如诗词曲赋等。

《四库全书》就是按四部分类法编选的,所以名曰“四库”。

七,《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

 南宋时《孟子》正式成为“经”,和《公羊传》、《尔雅》、《孝经》等一起,加上原来的“九经”,构成“十三经”。

汉代刻五经立于太学,开创了我国石刻经书的传统。

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经书是保存于北京孔子庙和国子监夹道之中的刻十三经六十三万余字的乾隆石经。

八,史书以其运用体裁可分为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三大类。

以其记述内容分为正史、实录、制度史、杂史和传记。

1,编年体以《春秋》(鲁国史)为始,以《资治通鉴》为代表,按历史编年分述历史事件,并杂以评论,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是为纵记史。

2,纪传体以《史记》为开端,成为我国记载正史的主要体裁。

纪传体以人为纲,穿插史实,并用专章记载典章制度,是为横记史。

全书从皇帝写到汉武帝。

此后便有班固的《汉书》,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晋代陈寿的《三国志》,唐代房玄龄等人的《晋书》,直到清代张廷玉等人的《明史》,合成为“二十四史”。

3,纪事本末体:

以历史事件为纲,按类组织史料,每一类记述一个大的历史事件。

这种写法可以克服编年体“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稽”和纪传体“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末辨”。

它的创始者是南宋史学家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4,我国最早的实录是南北朝时的《梁皇帝实录》,现存有完整的《明实录》和《清实录》。

制度史的首创者是唐代史学家杜佑,所著《通典》。

杂史有《洛阳珈蓝记》和《贞观政要》等;

汉代刘向的《列女传》开中国为妇女立传的先河。

清代阮元的《畴人传》是我国古代科学家的唯一传记汇编。

九,赋,又叫赋陈、铺陈,是赋陈、排比的简称。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赋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比,就是比喻。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手法(寓抽象深刻的思想内涵于平凡事物之中,如海燕,礁石)。

楚辞就是通篇运用比兴手法的名作。

十,《诗经》按乐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十五国风),指地方乐调,即各地的民乐;

雅,指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调;

颂则是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离骚》是我国最早和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长篇政治抒情诗,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

因离骚是楚辞的代表,故也称这种诗体为“骚体”。

十一,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而《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诸子散文的代表。

十二,《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分为《夏书》《商书》《周书》),即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历史著作。

十二,赋,先秦时已出现,最早以赋名篇的是荀子的《赋篇》和宋玉的《风赋》。

汉赋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班固、杨雄、张衡。

特别是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奠定了散体大赋的体制。

“洛阳纸贵”说的是魏晋时期左思的鸿篇巨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为之纸贵。

十三,汉魏六朝乐府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又一个高峰,为发展诗教,当时的“乐府”负责采集民歌,编制乐章,整理外来乐曲,所搜集来的这些歌词统称为“乐府诗”。

宋代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收录了从汉代到隋唐的全部乐府作品。

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句式以五言为主,奠定了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基础。

其中的《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的长篇叙事诗之最。

十四,陶渊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奠基者。

代表作《归园田居》。

谢灵运是我国诗歌史上“山水诗派”的奠基者。

代表作《登池上楼》。

谢眺、沈约开创了“永明体”,永明体是一种讲究声律和对仗的新诗体,标志着中国诗歌开始从比较自由的形式向讲求格律(音律出现了)的方向发展。

这一时期集大成的作家是庾信。

他的《哀江南赋》起了南北交流、承前启后的作用。

十五,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开盛唐雄健诗风。

两大流派:

一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一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诗派”。

十六,西晋以后,骈体文(常用四字句、六字句,也称四六文)发展成为一种正宗的文学体裁,突出的是王羲之和陶渊明。

但是,骈体文的流行造成了创作中的形式主义,这种风气严重阻碍了散文的发展,到了中唐,以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为首,掀起以复古为口号的“古文运动”:

恢复儒家道统,改变文体、文风。

主张“文以载道”。

苏轼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宋代欧阳修举起第二次“古文运动”旗帜。

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是王安石。

十六,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王实甫是元代前期又一位杰出的戏剧家,其《西厢记》被誉为《天下夺魁》,西厢故事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赵氏孤儿》最早为元代纪君祥所作的杂剧,叙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贵族赵氏家族事迹。

明代的汤显祖(牡丹亭)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关汉卿之后又一位不朽的大戏剧家,与莎士比亚同时代(1564-1616),起创作成就也可与莎氏不分轩轾。

二十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俗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国学三大启蒙读物。

①《千字文》为南朝周兴嗣所编,他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1000个字,编撰成文(也是学习书法的绝好范本),因重复一“洁”字,实际只用了999个字。

它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篇,在三百千里,它是成书时间最早的一部,但在文采上却独领风骚,堪称“训蒙长诗”,是其他任何一部启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的。

②一,《百家姓》为宋代钱塘儒生所作,宋代皇帝是赵氏,“赵”自然就成了“天下第一姓”,不排首位就会有欺君之罪。

又宋时吴越王的后裔居浙江,“钱”姓便排列第二,钱的妃子姓孙,借钱氏之威势,“孙”又排在第三。

“李”姓排在第四,大约是因为南唐皇族为李氏之故。

 

二,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氏”的产生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分化出多个支族,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

所以姓区别血统,是不变的;

氏区别子孙,是可变的。

这是早期姓于氏的根本区别。

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又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由统治者赐封而得,是贵族地位的标志。

例如,商鞅原为卫国公族,称“卫鞅”,后被封于商,故而又称“商鞅”。

至于女子,在家只能按“孟、仲、叔、季”等排行相称,姓附于其后,所以,“孟姜女”,并不是姓孟,名姜女,而是姜姓长女之意。

此外严格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

比如晋、鲁都姓姬,不能通婚;

而秦国姓嬴,可以世代通婚,成语“秦晋之好”就成为婚姻的代名词。

综上,“男子称氏以别贵贱,女子称姓以别婚姻”。

姓与氏混合为一,大约在秦汉时代。

到司马迁撰写《史记》时,以没有什么区别。

姓氏的主要来源“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子,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

三,汉魏以来,盛行门阀制度,姓氏有了高低贵贱之分,也因此产生了所谓的“郡望意识”,“郡望”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就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

例如,在南朝王、谢二姓即为望族大姓;

韩愈自称“韩昌黎”;

“彭城刘,颍川陈,太原王”,一看民宅上嵌有“彭城流芳”或“太原流芳”就知道这家姓什么。

在《西厢记》里,崔小姐爱上了张君瑞,却遭老夫人反对,就是因为崔、张二姓“门不当户不对”。

现在人们见面问“您贵姓”,实质上就是从封建社会姓氏有贵贱的情况演化而来。

四,中国人很讲究命名,其出发点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

字与名意义可相同、相关、甚至相反。

名与字的意义还会取自五行相生,或以伯、仲、叔、季排行为字。

古人在名字之外还有号,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号是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某种理念和追求,往往为自己取号,这与儒道文化对文人的性格影响直接相关。

③《三字经》相传为南宋王应麟所编。

古人曰:

“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世界范围的推广,也是儿童的必背读物。

二十四,孔子六艺:

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技术)、御(驾驭车马的技术)、书(书法)、数(数学)。

儒学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一词最早出于《庄子》)

汉字有六书,《诗经》有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四书: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的合称。

南宋理学家朱熹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分章断句,加以注释,配以《孟子》,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后用作学习的入门书。

朱熹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

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

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

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到汉武帝设立太学,《乐经》早已不存,因而只设立了“五经博士”向太学生讲授。

汉唐是《五经》(《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时代,宋后则是《四书》时代。

今文经:

汉武帝时的经书大都没有先秦旧本,而是由战国时代学者师徒之间口头传授,到汉代才用当时流行的隶体文字书写而成,因此成为“今文经”。

古文经:

即用“古籀文字”写成的先秦旧本。

像从孔子旧宅的壁缝里和从民间发现的用篆文写的经书。

后世研究者们各有所依,就形成了两大学派。

二十五,西汉末年立古文经为官学,东汉时先后涌现出马融、许慎等一批经学大师,特别是马融的弟子郑玄,编著群经,名望极高,号称“郑学”。

到三国时,王肃的“王学”,他们都属于古文学派。

到唐朝的孔颖达合编《五经正义》,将南王北郑观点合二为一,对汉代以来的经学做了一次系统性的归纳梳理。

宋代以后,儒家学者抛开传统的训诂、释义,而直接对经书的原文“义理性命”进行剖析,形成宋明“理学”,开辟了儒学新阶段。

宋明时期佛教思想的流行,特别是禅宗所宣扬的心性说,也给儒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胡孙二人实开“理学”先河。

胡瑗

孙复↓

↓周敦颐(源于道家太极和阴阳五行)

张载↓

程颐,程颢(欲明天理,只需识心见性)

朱熹(集大成)

周、张、二程是为北宋“理学四大家”。

朱熹以“理”“气”解释宇宙人生,认为理是形而上的绝对真理,气则是形而下的由理派生出的具体物质。

理气相合而成人,气中之理,即是人性。

他的学说与二程一脉相连,故称“程朱理学”。

陆九主要继承了二程的“心”,下启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

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具有强烈的经世致用精神。

二十六,清代理学衰微,儒家学者又归向经学,注重训诂和考据,这种训诂考据之学被称为“质朴之学”,简称“朴学”,也称“考据学”,以乾隆嘉庆时最盛,形成所谓的“乾嘉学派”。

清代儒林第一人,顾炎武,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被称为“无一字无来历”。

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黄宗羲所著《明儒学案》是第一部研究中国哲学断代史的著作。

王夫之则总结和发展了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达到了中国古典哲学的高峰。

清代晚期,朴学复又重今文经,从纯学术的研究中解放出来,与议政、改良的现实政治活动相结合,形成新的探求“微言大义”的义理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龚自珍、魏源、康有为。

二十七,玄学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是以老庄思想为主旨,又糅合儒家经义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说。

“玄”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指深奥难测而又无法用言语明确表达的某种状态、关系或道理。

二十八,“教”是会意字,甲骨文的形象是一手拿一根棍棒打一个孩子,孩子的头上还有被打的两个记号,说明教的本意是以棍棒训子,令其遵循长辈的意志,所以《说文解字》说: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是个形声字,它的篆书字形是个颠倒的“子”字,古人认为颠倒之子即不顺之子,不孝之子,以骨肉之情感化、教导不顺之子谓之“育”,所以《说文解字》说:

“育,养子使作善也”。

由此可见,教育二字的古意就是培养人的良好品德。

(重道德,轻技能;

重承袭,轻创造;

重政治,轻经济)。

最早把“教育”二字连起来使用的是孟子。

中国最早的教育学论文是荀子的《劝学篇》。

尊师:

荀子说“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

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

”韩愈的《师说》中“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封建社会的尊孔祭孔活动,都促成了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

旧时学校在建校或开学之初,要举行祭祀先圣之礼:

1.释菜:

只供奉蔬菜,礼比较轻,2.释奠:

除蔬菜外,又供奉牲牢布帛,礼比较重。

束脩:

学生与老师初次见面时必须奉敬礼物。

这种礼仪,孔子时已有,但到唐代才成为明文规定。

敬学: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两大特点:

重农和重教。

文字记载显示,我国在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

“设庠、序、学、校以教之。

”西周的学校分作“国学”和“乡学”两种。

国学是中央设立的学校,有“大学”和“小学”之分。

商周两代的学校教育,都是由国家来管理的,即古书所说的“学在官府”。

孔子以后,官学和私学并重,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双轨制。

汉代兴太学于京师,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

西汉末年,从中央太学到郡国县邑学、校、庠、序的封建教育体系正式形成。

隋朝,出现“国子监”,其职能相当于后来的教育部。

唐朝官学号称“六学二馆”,其中六学属于直系,由国子监统一领导,它们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即“弘文馆”和“崇文馆”,其学生资格高于国子学,大多是皇族勋戚子弟,得入弘文馆,是大唐士人的无尚荣耀。

国子监的最高领导人为祭酒。

明清国子监:

国子监最初只是管理教学的行政机关,后来在发展演变中与国子学合一,到明代已取代国子学,成为兼有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两种性质的东西。

到清代又取代太学,成为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但其职权已经大大缩小,不再是教育行政领导机关。

北京国子监的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学者姚燧。

国子监的学生叫“监生”,外国留学生叫“夷生”。

二十九,①书院是我国封建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

相当于今天的私立大学。

教育书院的出现和兴起是在宋代初年。

当时的官学由于政权刚稳几无发展,宋朝统治者看到民办书院为之解决了很大的社会问题,培养的人才也有助于它的统治,于是就从政策和物质两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这就形成我国书院教育的第一个高潮。

后来朝廷把重点转向官学,书院冷落,再后来,南宋时官学腐败,兴起的理学又需要宣讲的场所。

所以书院教育的第二个高潮兴起。

“南宋四大书院”是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和象山书院。

明代书院的学术活动和政治活动密切结合,威胁到专制统治,因而屡遭禁限。

到清代,被政府控制,实际上以转为官办书院了。

②历代书院都以研究和讲解(理学)为根本,基本教材是(《四书》)和(《五经》)。

书院在教学方面的最大特点是朱熹创立的(讲会)制度,即学术辩论制度。

第一个完整系统的书院学规是由朱熹制定的(《白鹿洞学规》)。

朱熹的《活水亭观书有感》,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的是他的出生地和少年读书之处福建南溪书院。

三十,古代的家庭教育最早始于西周,但周公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思想,因此孔子是理所当然的家庭教育的鼻祖,出自《论语》的“趋庭”二字成为古代承受父教的同义词。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家庭教育专著,而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清代朱伯庐的《治家格言》。

三十一,1,科举制度与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官吏制度(官制)构成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

教育用于培养人才,科举用于选拔人才,官制用于使用人才,而以科举为中心环节。

2,科举制的流弊(流弊之盛在明清两代)与功过:

①选拔人才的手段,是古代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打破了门阀制度的限制,扩大了得仕的普及面,而且确实为封建统治阶级选拔了众多真正有才能而且有突出成就的人才。

②重文才,轻干才;

获取功名利禄的工具,不择手段;

形成官贵民贱的官吏社会。

3,科举以前的选士制度:

春秋战国以前奴隶主贵族把持政权,实行“世卿世禄制”。

春秋时期,各国为了政治和军事上的竞争,纷纷招贤纳士,实行“客卿制”。

汉代,选拔方法有两种:

察举,对象主要是官府的属吏和地方学校的学生;

征辟,“征”是由皇帝来聘请,“辟”是由官府来聘请。

如扬雄和张衡都由皇帝直接征用为“郎中”。

魏文帝曹丕当政时,采用了“九品中正制”,将被选者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下下等九等,由“中正官”品评录用,后来豪门显贵把持中正任命权,选士制度就成了门阀制度的组织保证。

南北朝时,九品中正制受到来自庶族地主阶级的冲击,到了难以维持的地步。

所以,隋朝建立以后,规定采用考试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4,唐朝文科的科目很多,其中尤以进士科为时人所重。

每年都举行,分为常科和制科。

明清两代文科只设进士一科,考八股文。

武则天时设立武举,即是武状元.宋太祖时建立殿试制度。

科举考试的类别有:

童生试---不分年龄大小,合格者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乡试----各行省的考试,考生及格就成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解送朝廷录用之意);

中举以后就算正式进入了统治阶级,可以被人们称作“老爷”。

会试----京城的礼部考试,参加考试的必须是举人,考中者才是进士。

(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最高级别的考试,录取分三甲,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三十二,简册是中国最早的书籍,成语“韦编三绝”的“韦编”就是说竹片用牛皮绳连接的。

纸写本书籍在东汉时已出现(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造纸术8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但简册和帛书还是主要的书籍形式。

现存最早的纸写本书籍是晋人写的《三国志》残卷。

后来发明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技术,才使书籍的产生和流传更加便捷。

中国的印刷术开启于古代的印章和石刻文字,到隋代初年,民间已开始用雕版(用阳文反刻在质地坚硬的枣木或梨木板上,然后刷墨铺纸加以印刷)印刷佛像和历法。

唐代的《金刚经》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

北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