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人类文献中的编排方式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5784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4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早期人类文献中的编排方式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早期人类文献中的编排方式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早期人类文献中的编排方式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早期人类文献中的编排方式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早期人类文献中的编排方式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早期人类文献中的编排方式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早期人类文献中的编排方式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早期人类文献中的编排方式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早期人类文献中的编排方式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早期人类文献中的编排方式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早期人类文献中的编排方式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早期人类文献中的编排方式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早期人类文献中的编排方式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早期人类文献中的编排方式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早期人类文献中的编排方式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早期人类文献中的编排方式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早期人类文献中的编排方式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早期人类文献中的编排方式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早期人类文献中的编排方式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早期人类文献中的编排方式研究.docx

《早期人类文献中的编排方式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早期人类文献中的编排方式研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早期人类文献中的编排方式研究.docx

早期人类文献中的编排方式研究

对于编排设计而言,有两个因素对其发展演变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个是绘制各种图形和文字的技术手段,二是特定的历史文化发展背景。

在人类早期文明发展阶段,无论是岩洞石壁上的绘画涂鸦,还是在泥板或兽骨上刻写各种象形文字,都有了最早的编排意识。

由于当时各种书写材料得之不易,所以当时的画面都尽可能放满图形文字,挤得很满。

(见图1)早期两河流域文化,在文字的发展方面有着特定的贡献。

当地的人们在泥板上书写一种象形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见图2)。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泥板上书写者运用一些线条将文字分隔,使画面出现一种节奏上的变化。

这也许是世界上对一个平面上各种要素进行分隔处理的最早尝试。

古埃及人运用当地的草纸和石碑作工具,书写了许多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方面的重要文献。

这些文献文图并茂,运用了许多象形文字和插图。

从平面设计的角度而言,它们具有相当高的设计水平。

如,许多《死亡之书》插图文字的组合编排错落有致,在对称中呈现出一种变化。

各种图形插入文字之间,色调上变化十分细致有序,和文字形成了对比。

埃及的古代文献中还运用了许多直线来分隔文字,和东方的运用木板印刷的书籍编排十分相似,但古埃及的文献还没有固定统一的尺寸,大小不一,埃及人还没有掌握以后书籍装帧设计中经常运用的统一而有变化的编排方法。

(见图3)在古代文献中,中国的甲骨文和青铜文(或称金文)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文字。

文字中既有象形的成分,也有会意、仿音等造字要素。

尽管在文字的组合方面没有特定的框架,但还是运用了文字和笔画之间的疏密进行组合处理。

甲骨文和青铜文的文字组织构成了以后中国文字设计的基础。

笔划的一些处理原则对于中国平面设计乃至绘画的一些基本组织编排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见图4、5)。

进入封建社会后,中国人以自己的创造发明,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非常光辉的一页。

"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和造纸术,对整个世界文明和文化的传播起着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造纸术在东汉时期就发展起来,随之印刷术也逐步地发明和完善,从而使当时中国的平面印刷和设计远远地走在世界的前面。

早期的中国印刷术为石版拓印。

这种从东汉就开始流行的的方法,在一些特别的领域至今仍被应用着。

从唐代起,出现了运用木版印刷的印刷品。

如现存最早的《金刚经》,印刷于公元868年。

木版印刷使印刷品的质量和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因而被普遍地推广运用。

在唐代以后到清代末年,中国的书籍、包装、年画和其他一些主要的印刷品都是运用木版印刷的方法印制的(见图6、7)。

 木版印刷术对当时平面设计的影响是很大的。

中国的艺术家们运用木版印刷技术,创造了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年画。

在插图方面,从早期的《金刚经》、《四美图》到清朝陈老莲的《水浒叶子》,各种宗教、文学插图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见图8)。

至于书籍装帧设计,中国人运用自己的纸张印刷和装订技术,在唐宋时期已形成了和西方完全不同的独特方法和风格。

中国的木版年画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在清朝达到了创作的高潮。

以桃花坞、杨柳青等为代表的民间年画风格,色彩鲜亮,造型生动,在构图上不强调透视深度而强调装饰性与平面化。

如《金玉满堂》、《一团和气》等。

中国的年画在文字的编排上表现出中国绘画构图的影响有些则应用了框线加色块的方法,很有特点。

西方中世纪的平面设计,主要体现在各种手工书写和绘制的宗教书籍上。

当时由于纸张的制造技术还未从中国传播到欧洲,人们主要运用十分珍贵的羊皮纸进行书写。

一本200页的书籍要一个书写者花四五个月的时间才能够完成。

所以书籍在那时是非常贵重的东西,只有少数贵族统治阶级才能享用。

在设计上,手工绘制的书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许多书籍运用了金银等贵重的材料。

如在染成深紫红色的羊皮纸上运用金色或银色描绘各种花卉,或在人物背景上用金色和红色绘出各种图案或风景。

许多图案装饰华美,刻画细腻。

文字运用了各种装饰字体。

画面上十分注重文字和图形的色调对比。

特别是图案运用了植物的曲线组合,形成了一种色调匀称的肌理。

插图和文字之间不象中国的书籍那样有着分明的界限,常常交叉在一起,但在色调上层次分明。

和原先古埃及、古罗马的纸草文献不同,欧洲中世纪的书籍纸张有了同样大小的尺寸,并装订在一起,形成了现代书籍的基本样式。

在1400年以后,欧洲各国开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造纸业,纸张被普遍地采用。

同时欧洲人也运用木刻的方法,印制多种印刷品。

在这样的技术基础上,书籍的设计也有了根本性的进步,一方面出现了比手写字体更为规范、更为精细的字体,另一方面,出现了更为简洁、明快,具有大面积空白的编排样式(见图12)。

尽管大多数版面只是运用了单栏的文字编排样式。

德国的阿伯里奇·丢勒(ALBRECHTDURER,1471-1528),是一个金匠的儿子。

1498年他为《启示录》设计的15张木刻插图,是德国木刻艺术的经典之作。

他为许多书籍进行的装帧设计,在编排出版了自己关于书籍装帧设计的理论专著《运用尺度设计艺术的课程》,具体地讨论了运用几何比例和图形的方式进行字体设计。

他将笔画的宽度和字体的高度设定为1:

10的关系,然后再以此推断出各个字和笔画之间的比例关系(见图14)。

他对拉丁字体进行了全面和科学的改进、完善,使字体设计高度理性化。

他是最早运用数学和几何方法对平面设计及编排设计进行研究的大师。

丢勒对平面设计艺术和绘画艺术的贡献可以说都是相当大的。

在丢勒等一批杰出设计家的带领下,德国的书籍装帧设计具有很强的插图风味,强调复杂的绘画表现,版面层次丰富。

同时一些设计家也开始注意画面插图和文字的色调对比,运用不同的外型插图,造成画面的变化。

由于印刷技术水平的提高,字体越来越精细,不断缩小,在一些书籍中出现了一定的留白。

这在以往珍惜每一寸空间的书籍中是极少见的。

15世纪末开始,德国的印刷和设计方法流传到各国,在欧洲引发了一个平面设计、字体设计的发展高潮。

在文艺复兴的中心意大利,印刷工业和平面设计走在前面。

意大利的书籍装帧设计大量地采用花卉图案,各种卷草文样包围着文字。

在文艺复兴后期,设计家在版面的组织编排方面有了比较大的创新,出现了相当复杂的平面布局。

在法国,乔傅雷·托利(GEOFFROYTORY,1480-1533)等设计家运用严格的数学方法对字体进行设计,规定了对字母进行分析和组合的基本原则。

人们还将段首的大写字母运用花卉图案进行装饰(见图15)。

在18世纪,由于洛可可艺术的影响,各种曲线装饰和花体字成为基本的设计要素,非对称的华丽的版面布局成为一种时尚。

英国的设计风格简洁、明快、清晰,利用金属腐蚀方式制版的插图和精细而布局宽松的文字字体,使英国的书籍版面在感觉上与现代书籍非常接近(见图16)。

15世纪以后,欧洲人运用木刻方法创作并印刷了大量的招贴广告和书籍作品的同时,设计了许多适合于木刻印刷的字体。

当时的欧洲木刻字体相当多,人们把它们一组组地象金属字体那样组合并列在一起进行排版印刷。

许多用这种方法设计印刷出来的海报招贴很具特点。

可以说是字体广告最早先驱(见图17)。

在这类广告中作者运用的字体有时显得太多。

以后人们注意到这种设计上的不足,开始限定一个版面上的字体只能运用三种以下的字体。

自十八世纪开始,欧洲逐步进入了工业革命时期。

在印刷技术方面,德国人古登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发明了铅字印刷技术。

1880年前后,最早的印刷机在德国制造成功。

19世纪,英国人斯坦霍帕在自己开设的印刷厂里首次应用了全金属的印刷机。

以后,印刷机被迅速地推广到世界各地。

当时最快的机器每小时可印1100页纸,印刷的尺寸也大大扩展了。

与此同时,造纸机的发明也极大地提高了制纸的效果。

这都从根本上降低了印刷和出版业的成本。

另外,要提出的是,石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使得设计师创作表现的空间大大地扩展。

石版印刷技术使人们能够进行多色印刷,使印刷复制油画那样有复杂色调变化的画面成为可能。

印刷和造纸技术的发展使文化的传播真正地实现了大普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也为平面设计在新世纪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机器的运用虽然使印刷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同时也造成了印刷品质的低下,特别是和中世纪那些美轮美奂的书籍相比,"机器"产出的书籍和其它的印刷品显得分外粗糙。

于是人们在发现问题的同时,也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世纪转折之际,英国出现了一种值得一提的设计风格--维多利亚风格。

它在设计上的一个特点是推崇中世纪的歌德风格。

这种设计表现出复杂的矛盾和折衷的倾向,同时也体现出物质丰裕而造成的奢华繁琐、矫揉造作。

维多利亚时代设计家在儿童书籍的设计和插图绘制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沃尔特·克莱因(WalterCrane1845-1915)、伦道夫·卡特科特(RandolphCaldeco)、凯特·格林纳威(KateCreenway)设计的书籍插图充满浪漫情趣,版面编排灵活,在文字和人物形象间留下大片空地,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见图18)必须指出的是,维多利亚风格尽管在设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但是精致复杂的设计和制作使这种设计风格只能成为少数人享用的阳春白雪。

人们在反对"机器"给设计带来粗制滥造的同时,也在批评维多利亚风格的奢华造作。

在平面印刷和设计方面具有良好基础,同时在工业革命发展上走在前面的英国,又出现了一批设计家,他们在原有的维多利亚风格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被称为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风格,其代表人物为设计家、诗人威廉·莫里斯(WilliamMorris1865-1911)。

他的设计涉及到许多领域,不仅包括平面设计,也有室内设计、纺织品设计等等(见图19)。

莫里斯认为要复兴中世纪歌德式的风格,只有上述风格的设计才是"真挚"的。

其代表作有为诗人乔叟的诗集所作的书籍装帧设计等。

在设计作品中,他运用了木刻的方法,将插图和各种植物花卉图案组成精美华丽的版面色调(见图20)。

在以他为首的工艺美术运动设计家,创造了许多被以后设计家广泛运用的编排构图方式,比较典型的有:

将文字和曲线花纹拥挤地结合在一起,将各种几何图形插入和分隔画面等等(见图21)。

工艺美术运动是世界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后第一个有广泛影响的设计运动。

但是他们走的是一条回到中世纪手工业时代的设计老路。

他们的设计方法和风格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工业化之后,摆在设计和现代工业之间的矛盾。

他们的设计尽管十分精美,但仍然复杂,有时显得繁琐。

在制作成本上、工艺技术等方面都给印刷和装订造成了困难,那种充满繁复图案的画面还使观众在接受设计所要传达的信息时造成的障碍,尽管工艺美术运动对于精致而合理化的设计追求、对于民族的和手工业的设计生产方式的推崇至今有一定的正面意义。

在设计形式方面,人们还需要更合乎现代技术和现代人们思想情感的语言表达形式新艺术运动(ArtNouveau)是20世纪初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极大影响力的艺术流派。

新艺术起源于法国,但在欧洲其它国家却有着不同的称谓。

如德国的新艺术被称为"青年风格"。

在奥地利则以"维也纳分离派"著称。

新艺术运动主张"新",提倡向生活学习,向自然学习。

在风格上强调装饰性、象征性,在平面设计的完美性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新艺术运动的平面设计以招贴广告和书籍设计为主。

法国早期的新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设计家雪利(Cheret1836-1932)、劳特累克(Toulouse-Lautrec1864-1901)等人的招贴广告上(见图22)。

其表现形式的主要特点是写实中注意画面的平面化处理,强调大色块的对比和画面形象要素的戏剧化冲突。

其构图以设计家的主观感性判断为主。

此后以马卡(Mucha1860-1939)等人为代表的设计则装饰性越来越强,平面化的趋向占了主导地位。

在构图编排方面则趋于平稳和对称,大量的图案支撑和分割着背景,和前景中的人物形成了明确的两个层次关系(见图23)。

在英国,英年早逝的奥伯特·比亚兹莱(AuberyBeardsley1872-1898)所作的插图和书籍封面设计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见图24)。

他在画面色调的控制与空间的运用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被认为是"天才横溢"。

以后格拉斯哥派(TheGlasgowFour)的设计将象征性和装饰性结合为一体,对称、庄严而强调画面构成要素的对比,纪念碑式的构图给人以一种中世纪宗教绘画的印象。

荷兰设计家让·图鲁普(JanToorop1858-1928)的招贴将纹样、人物和字体混合在一个平面上,造成了一种闪烁的肌理效果。

整个招贴就像一幅大的织毯,在认知上相当困难(见图25)。

后期的新艺术平面设计在形象和构图编排的处理上趋向于简练和几何化。

维也纳分离派的历次展览会设计充分体现了这种发展趋势的演化过程(见图26)。

这反映出设计家们在解决现代工业技术和设计之间存在矛盾的努力。

这个时期的一些设计家的作品色调一改过去挂毯般富丽堂皇,变得十分简洁单纯,作品上往往只使用几种色彩。

人们还常常运用各种线条将字体进行装饰处理,并使用了一些十分简洁的字体(见图27)。

装饰艺术运动(ArtDeco)名称来源于1925年巴黎举办的"世界现代工业和装饰艺术博览会"。

相对发展比较晚一些的装饰艺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后期的设计在风格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装饰艺术主要特点也是具象形的装饰性处理,但在编排和装饰图形的处理上更加几何化(见图28),更为明快和简练。

在构图布局上趋于宽松,对称式的满构图渐渐让位给均衡式构图。

在书籍设计方面,版心越来越小,装饰图案减少,版面的色调变得清淡典雅起来(见图29)。

装饰艺术在设计思想和风格上在许多方面并不是界限分明的。

其中有许多设计家结合当时各国的本地文化与新近的技术手段进行创作,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

在二、三十年代,新艺术与装饰艺术运动在许多国家,包括东亚的中国和日本都有发展,一般都被冠以"新风格"或"现代风格"的名称。

当时中国许多书籍装帧设计及内部的插图,都显示出"中西合璧"的特点(见图30)。

设计者运用大面积的色块对比,简洁而具有视觉冲击力(见图31)。

同时,许多设计师在艺术表现方法上也进行着创新。

法国设计大师卡桑德拉(A.M.Cassandre1901-1968)运用喷笔等新工具对形象进行高度概括的表现。

他在编排技巧上运用了许多新的处理方法,比如将文字围绕着画面的边框编排(见图32);运用几何图形造成一种放射感,形成画面的张力;大胆地将几个画面组合在一起,形成连续性的构图(见图33)等等。

另外,立体主义、象征主义等新的绘画艺术手法也被许多设计家应用到设计上来(见图34)。

在人们企图以新的各种各样的方式寻求平面设计表达语言的同时,一批设计家以激进的观念和方法,进行设计和艺术方面的探索。

以意大利费里波·马里涅蒂(FilippoTommasoMarinetti1876-1944)为代表的未来主义艺术家们认为:

真正的艺术灵感来自于技术,来自于工业。

他们对高速运动的机器--汽车、飞机顶礼膜拜,认为这些东西表现了时代的精神。

他们反对一切形式的传统艺术和文化,把它们视为艺术的坟墓。

稍后一些发展起来的达达主义在思想的基本倾向上和未来主义相同。

他们反对现行的艺术、反对理性,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规律可以遵循,唯一可以遵循的是机会和偶然性。

未来主义运动和达达主义的设计家们将他们的理论运用在设计实践上,刮起了一阵不大不小的旋风。

强调自我、非理性、杂乱无章和混乱是其设计风格的基本特征。

他们打破传统的编排和阅读规律,将版面、文字和图形作为一种游戏因素,进行非常随意的编排,突出表现效果。

未来主义设计家有时将文字组合为具像的图形,将文字任意地直排或斜排,大小不一(见图35);有时将各种文字、图形组合穿插在一起,让读者的视线自由地在版面上游动(见图36)。

他们的作品与其说是平面设计更不如说是一幅绘画。

由于其自身观念的局限,未来主义运动和达达主义的设计家们显然不可能创造出一套完整的可以实践的平面设计和编排方法,但他们革命性的大胆尝试,对当时及以后的设计家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的创造实践中,我们可以时时见到未来主义运动和达达主义的一些影子。

客观广告在设计观念和风格上与未来主义达达主义完全不同,是本世纪20年代一个在德国发展起来的设计流派,其设计师主要从事的设计领域是各种商业招贴广告,代表人物为卢西恩·伯恩哈德(LucianBernhard1883-1972)厄尔德(H.R.Erdit1883-1918)等人。

客观广告的设计观念在于非常强调广告及平面设计的功能,认为设计作品的作用就是以尽可能客观的方式来传达信息。

与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风格相比,客观广告一扫画面上各种繁复的装饰图案和象征性图形,简化了广告上的信息,包括画面上的各种图形文字,并以简单而概括的方法突出表现主要信息和形象。

设计编排风格非常简练,对比强烈,视觉效果令人难忘(图37)客观广告为以后的商业招贴广告和各种户外广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理论和实践上,也对以后强调功能至上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和其它设计流派相比,现代主义的设计家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大胆气魄,对传统的设计观念展开了一场革命。

以德国的包豪斯学校、俄国的构成主义和荷兰的新风格派为代表的早期现代主义设计家,从现代绘画的发展中找到了形式语言的灵感。

他们根据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法,形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早期现代主义对平面设计发展的主义贡献有:

一、创造了以无装饰线脚的国际字体为主体的新字体体系并将其广泛运用;二、对抽象图形,特别是硬边几何图形在平面设计上的应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探讨;三、把摄影作为平面设计插图的一种重要手段进行了开拓性的研讨;四、将数学和几何学应用于平面的分割,为骨骼法的创造奠定了基础;五、最重要的是,提出了"功能决定形式"的著名主张,以及将技术、市场等要素作为设计基础的思想。

德国包豪斯学校的设计家则在其它方面作出杰出的表现。

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1895-1946)对书籍的版面运用线条进行分割,插图和文字根据其不同的功能填入分割后的空间(见图41),开创了运用骨骼进行编排设计的先河。

另几位设计家运用几何图形和文字设计的招贴让人们了解到一种全新视觉设计表达语言的魅力(见图42)。

另外,荷兰新风格派的设计家在平面编排设计方面有许多创举。

他们对字体的自由组合、运用各种几何形态对画面的划分与群组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见图43)。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使得欧洲中立国瑞士在平面设计方面的发展有了特定的机遇。

大批设计家从各国逃亡到这里,将最新的设计思想和技术带到了这个国家,使它在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发展的前沿。

现代主义在这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了所谓的瑞士现代主义。

比起早期现代主义的设计,瑞士的设计家们使平面设计在视觉效果上的统一性、完整性、精确性以及设计方法上的可操作性、可变性等方面都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这些设计家创作了一大批在设计、制作与印刷方面都相当完美的杰作,赢得了国际间的声誉,推动着现代主义运动走向全世界(见图44、45)。

瑞士的设计家们对骨骼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形成了被称为"瑞士骨骼"的编排方法。

这种方法以后在很多国家被运用到书籍装帧设计、杂志设计和报纸设计上。

这是瑞士设计家对世界设计发展的贡献。

在50年代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席卷全球以后,人们逐步地发现了现代主义的弱点:

设计风格单一,缺少个性、民族性和地方性。

自60年代起,在当时社会的各种方式开始探讨新的设计语言和方法。

80年代后,各种各样的设计风格在全世界涌现出来。

理论家们以各种名称来概述这种现象,"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就是用得最多的两个词。

后现代主义的设计家企图打破现代主义的枷锁和规范,从历史传统、本地文化或现代文化中汲取营养,同时从现代社会思想及文化的发展中寻找灵感,从而走出一条"新路"来。

就编排设计而言,在这些设计流派中,比较突出的有:

新浪潮

这种风格可以说是现代主义最直接的继承者和反对者,代表人物有瑞士的设计家蒂士(Tissi1937-)、美国的格雷曼(Greiman1948-)等人。

他们运用的是现代主义常用的字体和几何图形,但在构成的规则上却大胆地进行了突破。

他们的编排原则依据于人的主观的直觉判断,使画面具有不寻常的冲击力。

从一定的角度上讲,他们的设计具有达达主义的一些特征(见图46)。

手绘风格和艺术广告

在现代主义长久地将摄影和其它"机械"手段作为图形的主要表现语言之后,人们有着重新运用"手绘"这一人类最古老也是最亲近的表达方法的强烈渴望。

在画面上重现人的手工"痕迹",而非机械性的理性或精确,在各国设计界成为一时的风尚,并涌现出许多搞"纯艺术"的绘画大师也加入了招贴设计等印刷品的行列,使得这个领域在风格上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

在六十年代,美国的"嬉皮士广告"、"波什平"设计室等流派起着很大的影响。

嬉皮士广告的设计家们以"爱"、"迷幻"为主题,运用各种文字和图形组合复叠在一起,产生着特定的视觉效果(见图48)。

"波什平"设计室的密尔顿·格雷瑟(MiltonGlaser1934-)的设计将传统的意大利中世纪的木刻和现代视觉艺术的蒙太奇手法以全新的方法组合为一体,有着一定的创新价值和视觉魅力(见图49)。

另外,波兰、法国等地的设计家也创造了许多视觉效果很强烈的作品,在插图技巧、字体运用和编排设计方面都有值得人们认真研究的地方(见图50)。

由绘画大师创作的艺术招贴主要是一些画展的海报。

如毕加索、莱热的画展海报就是十分著名的例子。

并且,一些著名画家运用自己的绘画风格制作的平面设计,也很有特点(见图51)。

他们在编排风格上独树一帜,多有创新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运用几何图形的"光效应艺术"的画家们,也创作了一些有意思的平面设计作品。

尽管在表现语言上和现代主义相近,但在设计的主导思想上则相距甚远(见图52)。

这些作品在编排等方面也能给人们以启迪。

地方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许多国家随着其政治、经济地位的上升,在设计和文化方面的发展迅速。

各种在本土传统文化基础上上发展起来的设计风格走向世界,并获得了世界的瞩目。

在亚洲,日本的平面设计较早地从自身的文化出发,学习了中世纪木版画、木版印刷等技巧,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使之与现代设计的发展相结合(见图56)。

日本设计在编排上大量使用了传统的装饰符号,常常对画面进行大胆的分割与平面化处理,注重画面各部分的肌理变化和互相对比(见图57)。

中国的平面设计自解放后曾有很大的发展。

特别是政治招贴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影响力,受到国际设计界的关注。

中国的招贴吸收了古代民间年画等方面的技巧,同时也充分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需求和审美观念(见图58)。

"文化革命"后,新的以商业和文化内容方面为主体的平面设计有了很快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设计作品,它们从更广泛的角度体现出作者对中国丰厚的文化积淀的认识与运用(见图59)。

80年代以来,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特别是苹果电脑"Macintosh"系列以及后来个人电脑的开发和完善,使电脑成为设计师必不可少的设计手段。

电脑可以使设计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对设计方案进行大量的修改,设计师第一次可以如此迅速地在瞬间将设计方案提出、优化和完善。

电脑也让设计师有了更多的设计表现和制作手段。

人们已经发现或创造了许多只有在电脑上才可能绘出的设计风格,它们现在正成为世界性的风格,流行于设计的各个领域(见图60)。

电脑使设计的各种视觉要素的组合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形的边缘变得捉摸不定,层次与层次之间的关系也显得难以确定,空间变得充满深度感,画面的肌理织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和坚实(见图61)。

电脑可以运用各种工具将图形进行各种各样的处理(见图62);可以帮助设计师建立各种骨骼和自由快捷地将图形文字填入其间。

电脑将设计带入了新的纪元,全球的设计师们面临的是一个光辉灿烂,但需要努力探索的世界。

图1人类史前时期画在岩洞上的壁画,以图形与象形文字来表达或记录对世界的看法。

图2两河流域地区书写在泥板上的楔形文字。

图3古埃及时期的文献,运用了数种字体和插图,以对称构图为主,用骨骼线将文字和插图划分开来,疏密得当,工整而主要形象突出。

图6中国最早运用木刻印刷方法印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