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题含答案16.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588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题含答案1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题含答案1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题含答案1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题含答案1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题含答案1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题含答案1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题含答案1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题含答案1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题含答案1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题含答案16.docx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题含答案1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题含答案16.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题含答案16.docx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题含答案16

2019年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题(含答案)

时间:

120分钟分值:

120分

一、基础知识(32分,选择题每题4分,填空题每空1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和煦(xù)讪笑(xiān)冗长(rǒng)锲而不舍(qì)

B.畸形(qí)悲怆(chuàng)确凿(zuó相得益彰(zhāng)

C.沟壑(hè)庖代(páo)怂恿(sǒng)广袤无垠(mào)

D.阴霾(mái)归省(xīn)颓唐(tuí)一气呵成(huō)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收敛蜷曲中流砥柱养精蓄锐

B.恻隐慰籍略胜一筹天仑之乐

C.窒息哂笑进退为谷一杯黄土

D.彷徨污秽锋芒必露忘乎所以

3.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

A.在曹文轩系列“成长小说”中,来自生活的素材与独特的艺术手法相得益彰。

B.书卷气来自孜孜不倦地读书,在幽幽书香日积月累地熏陶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

C.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

D.山中夜晚,月明风清,树木姿态各异,徜徉其间,人们舍不得打破这山间的静谧。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

B.“啊,萤火虫就在我的手上。

”影子兴奋地告诉盲孩子,“你把它接过去,它一点也不烫手,真的不烫手。

C.进了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高的白石基上。

D.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

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

都不是。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才会收获精彩的人生。

B.济南交警董相勇捐肝救妻,谱写了夫妻二人在困境中相濡以沫。

C.考场上沉着,镇静,是能否正常发挥水平的关键。

D.一本好书可以给你带来许多教益,甚至可以影响你的一生。

6.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水浒》中鲁智深,绰号“花和尚”,性格上疾恶如仇,豪爽直率而又粗中有细。

“倒拔垂杨柳”“醉打蒋门神”“大闹野猪林”等都是有关他的故事。

B.《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的一部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藤野先生》等都是其中的作品。

C.《骆驼祥子》中既有人物肖像描写,又有人物心理刻画,从不同角度对人物性格和命运展开叙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D.凡尔纳没有到过海底,却通过非凡的想象力,在《海底两万里》一书中,描绘了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

7.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阅读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由于有了文字,就可以把语言的声音信息转换为视觉信息,并把它长期地保持下来。

②人类社会也因此发展并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

③这种活动是随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

④这样就突破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人类社会所积累起来的经验能够系统地保留和传播。

A.②①④③B.③①④②C.②③④①D.③②①④

8.填空

(1)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两章》)

(2)晨兴理荒秽,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3)举杯邀明月,___________。

(李白《月下独酌(其一)》)

(4)___________,玉垒浮云变古今。

(杜甫《登楼》)

二、阅读理解(33分)

(一)综合与实践(8分)

请参加以“读万卷经典书,行万里文明路”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9.阅读材料一,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20字以内)。

(2分)

材料一:

位于湖南境内的江南名楼岳阳楼在今年春节和清明节开展背诵名篇《岳阳楼记》免票游览活动,受到游客好评。

同样,江南另一名楼江西滕王阁在“五一”假期推出“背诵免票游”活动,游客只要能背出名篇《滕王阁序》,就可以免票在景区游玩,这一做法受到广泛好评。

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今年“五一”假期也出台新举措,凡是能够在10分钟内完整背诵《论语》其中30条的游客,就可免费游览孔庙、孔府、孔林景区。

主要内容是:

10.阅读材料二,请你在“青苹果乐园”栏目中跟帖,对丁姓同学、家长、媒体、网友这四方中的任意一方说几句合宜的话,表明你对此事的态度(不超过50个字)。

(3分)

材料二:

南京一名丁姓学生出国旅游时在埃及神庙刻下“到此一游”。

事件曝光后引发各方热议,学校网站论坛“青苹果乐园”栏目中帖子骤增,有谩骂丁姓同学的,有指责家长的,也有委婉批评媒体热炒、网友过于苛责的。

一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对说

11.针对国人出行存在不文明行为的现象,孝感市有关部门准备制定《文明出行公约》。

请你就材料二的内容仿写句子。

(3分)

行路重安全,遵守交规莫儿戏;排队讲先后,礼让他人有情义;

环保记心中,不要随手扔垃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18分)

最后的老师

①他在小河那边,看着最后一名学生走过,才缓缓地回到山上。

学校就在山上,山下坐落着十多个村庄,有的在山的东边,有的在山的西边。

山上的学校成为这山区保留的最后一所学校,他也是这里最后一名老师。

他走路的时候,腿有些一瘸一拐的,头发开始花白,眼睛开始老花。

他回到学校,这里很安静,那棵核桃树上的老钟在秋风中微微摆动,几间破旧的教室窗口已经破落,钉在上边的透明塑料布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②她是他的学生,看见他回来了,指了指放在桌子上的晚饭:

“老师,您吃饭。

”晚饭极其简单,碗里是刚刚熬好的玉米粥,两个窝窝头放在盘子里,还有一个盘子盛着腌制的萝卜干。

他拿起窝窝头,把萝卜干夹进窝窝头里,然后用力挤压,把萝卜干挤到中间,他就开始啃着。

他吃得很香,窝窝头的碎屑掉桌子上,也拾起来塞回嘴里。

她蹲在屋外边,那边是靠山的一口泉眼,她在青石板上搓着衣服。

月儿出来了,她有节奏的搓洗动作在月色中很优美。

③他走过来,蹲在她身边,用山药纸卷烟,片刻,一支自制的香烟卷好了,再掏出打火机点着。

她放下手里的衣服,转过脸看他说:

“老师,我明天就要回城了。

这里还有什么需要的,我下一次来的时候给您捎来。

”他凝视着天幕,深邃的夜空星光灿烂,山里的风开始有些凉意:

“就是把城里的那些要扔掉的衣服再捎些来,你看看,这些孩子的衣服都破得不能再穿了。

马上就要入冬,我想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她看了他一眼:

“我说的是您,以后怎么办?

这里的教学点就要撤掉了。

④他抬起头看着这所学校,学校在半山上,已经显得非常孤独,想了想说:

“要撤就撤吧,最多我每个月少几百块钱,我还是留在这里,那些娃想在这里上学,我还会教他们。

”她似乎想说什么,稍停了停后,说:

“上级的意思是,让这些学生都去中心小学上学去。

⑤他看着她。

她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也是他亲自送出去的学生,现在位居教育局的局长。

她此次来,目的是想说服老师。

她在这里待了几天,但不知道怎样开口,这里的学生已经把老师当自己的亲人。

自己当年何尝不是这样?

老师的腿就是为了背自己过河,摔倒弄伤的。

她记得清清楚楚,那场暴风雨中,老师撑在水里,不让自己下来,咬着牙挣扎着蹚水。

小河里流淌着老师的血液,从那以后,老师的腿就瘸了。

⑥这是大山里最后的教学点,他也是全县最后一位代课老师。

作为教育局长,她上任的第一天起,就是整合教育资源,把山里的孩子们送到城镇里上学。

为了这个她认为最得民心的计划,她撤掉几十个教学点,这个也是最后要撤销的教学点。

可是阻力来自老师——这是她的恩师。

她决定亲自前来劝说,甚至已经给老师考虑好了,让他在教育局当传达室的值班保安。

⑦她来到这里,看到了二十年没有改变的教学点,还是老样子。

教室比以前更破了,老师也苍老了许多,但老师还是那么激情澎湃地领着这里的娃们朗读课文。

她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欠缺什么,她决定住下来,她很想改变这里的状况。

她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在这里,她见到了送孩子们上学的老乡。

老乡看见她回来了,篮子里装满山货,大家围在一起,问长问短。

她是乡亲们的骄傲,大家聚在一起,回忆起她在学校时的往事。

老师坐在一边,听着大家对她的称赞。

她听着低着头不知道说什么好。

是的,她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但是她给这里带来了什么呢?

她很难开口说自己是来撤销这个教学点的。

大家都说,如果没有这个教学点,去镇里的小学拼校,路途这么远,娃们都还小,要不在路上大人担惊受怕,要不在校里寄宿小孩受苦啊。

⑧可这是县委的决定,也是自己拍着胸脯打保票的,更是为了山里孩子更好的未来啊。

她非常为难,看着恩师艰苦的生活,看到这座破败的学校,她流泪了。

她第一次烧火做饭,第一次蹲下来搓洗衣服,这都是她能够为老师做的。

可是,除了这个,她还能做什么?

⑨她离开这里的时候,老师送她经过那条小河。

她缓缓地过河了,他依旧和平常一样,默默地目送她离开。

(选自《2017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15.小说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分)

16.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的作用。

(4分)

17.这篇小说意蕴丰富,主题深刻,请谈谈你的理解。

(6分)

18.小说结尾并未交待山区的最后这个教学点是否被撤销,你认为结果会怎样?

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4分)

【答案】

(三)文言文(7分)

上①谓侍臣曰:

“吾闻西域贾胡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

”侍臣曰:

“有之。

”上曰:

“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

吏受赇③抵④法,与帝王徇⑤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

”魏征曰:

“昔鲁哀公谓孔子曰:

‘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

’孔子曰:

‘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

’亦犹是也。

”上曰:

“然。

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

指唐太宗。

②贾(gǔ)胡:

胡商。

③赇(qiú):

贿赂。

④抵:

触犯。

⑤徇:

顺从。

1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2分)

(1)上谓侍臣曰谓:

_____

(2)宜戮力相辅宜:

_____

2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

21.在君臣的对话中,唐太宗提出的警示有哪些?

用自己的话简述。

(3分)

三、作文(55分)请将生活中你与亲人之间发生的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记叙下来,要求:

1.字迹工整,题目自拟;

2.中心突出,详略得到,语句通畅;3.姿势控制在600字左右;

【答案】

1.C2.A3.B4.C5.D6.A7.B8.填空】

(1)入则无法家拂士

(2)带月荷锄归(3)对影成三人(4)锦江春色来天地

9.(能抓住“景区”、“普通免票”、“好评”关键词概括,意近即可、2分)

10.(开放题,填写对象l分;针对所选对象态度明确合理,3分)。

11.(示例一:

游览讲文明,切其刻画要牢记;示例二:

J观景勿刻画,爱护古迹

记心底。

(2分,意近即可。

与不文明刻画事件无关不给分,句式不当或韵

脚有误,酌情扣分)。

15.(4分)

(1)关爱学生,甘于奉献:

每天放学送学生离校;为学生争取过冬的衣物;为保护学生以致腿瘸;怕学生们上学不便坚持不撤点到最后。

(2)坚守岗位,热爱教育:

即使生活艰难也愿留在山区继续教书;即使学校破败、自己年老力衰,仍激情澎湃地教孩子们读书。

(3)淡泊名利,甘于寂寞:

生活简朴,甘于清贫;一辈子当一位乡村代课老师,不图名不图利,为了学生默默地坚守到最后。

16.(4分)

(1)环境描写,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写出山村学校的破败与师生学习环境的艰辛。

(2分)

(2)渲染出孤寂、无奈和悲凉的氛围,奠定情感基调,为下文教学点可能被撤销埋下伏笔,也为学生“她”劝他离开作了铺垫。

(2分)

17.(6分)

(1)表达了对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坚守和奉献的老师的赞美与歌颂。

(2)提醒反思:

决策部门决策时要充分考虑群众实际需求,不搞“一刀切”。

(3)提出了社会生活中诸多愿景与现实冲突时的矛盾现状,启人思考。

18.(4分)

认为最后一所学校被撤销。

理由可从以下角度思考:

山区的学校环境确实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她”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希望为曾经生活过的学校里的孩子和恩师谋福利:

让孩子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让恩师生活得更好;作为教育局长的“她”要落实县委的相关政策决定等。

认为最后一所学校没有被撤销。

理由可从以下角度思考:

“她”感受到恩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她”住在山区时,在与恩师、乡亲的交流中感知到她的做法并不符合当地群众的实际需要;“她”为自己只是一厢情愿“整合教育资源”而不能为乡亲父老和恩师带去福利感到愧疚等。

19.

(1)对……说

(2)应当

20.人们都知道他喜爱珍珠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

21.官吏不能因受贿而触犯法律;君王不能因贪图奢华享受而亡国:

君臣要尽力相互帮助,避免被人嘲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