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极易犯的错误及相关案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6265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教师极易犯的错误及相关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中小学教师极易犯的错误及相关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中小学教师极易犯的错误及相关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中小学教师极易犯的错误及相关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中小学教师极易犯的错误及相关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中小学教师极易犯的错误及相关案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中小学教师极易犯的错误及相关案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中小学教师极易犯的错误及相关案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中小学教师极易犯的错误及相关案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中小学教师极易犯的错误及相关案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中小学教师极易犯的错误及相关案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中小学教师极易犯的错误及相关案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中小学教师极易犯的错误及相关案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中小学教师极易犯的错误及相关案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中小学教师极易犯的错误及相关案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中小学教师极易犯的错误及相关案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中小学教师极易犯的错误及相关案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中小学教师极易犯的错误及相关案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中小学教师极易犯的错误及相关案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中小学教师极易犯的错误及相关案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教师极易犯的错误及相关案例.docx

《中小学教师极易犯的错误及相关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师极易犯的错误及相关案例.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小学教师极易犯的错误及相关案例.docx

中小学教师极易犯的错误及相关案例

中小学教师极易犯的错误及相关案例

总有老师反映,上班时间不短了却进步很慢,上课的氛围还不错,但是总觉得在什么地方差强人意。

这篇文章,是关于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常犯的错误的,很多时候批评比鼓励更让人进步哟,加油!

1.将考试当杀手锏

学生是求知者,需要教育者。

教育者按照教育大纲,通过灌输、说教,温习,引导,启发等教育手段,增加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学生在德、智、体、能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如何检验教育的成果,无疑,通过考试来检验,其效果最为明显、有效。

所以,教师爱考试,学生怕考试,教师一句:

“不用你们不学,咱们考场上见”,于是,学生开始怕教师。

教学需要有考试作为手段,但是,教师要慎用。

2.断言学生的未来

人的智商有高低,悟性有大小,天赋与环境有差别。

因此,对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弱智的学生,甚至是厌学的学生,更渴望到教师的耐心的教育,真诚的关怀,真心的笑脸。

而不是将这样的学生一棒子打死,所谓的一碗水看到底。

不要轻易断言学生的前程,想想吧?

谁的今天都来之不易。

教师的语言犹如医生的安慰,教师一些鼓励、鞭策的语言与蔑视、挖苦的言语,往往会影响学生的未来。

所以,尊请教师不说诸如:

“我早就看出来啦,你这辈子都不会有出息;我看你还是别学了,学也得去喂猪;你混吧,连文凭你都混不下来……”教师尽量不说这样的语言,也是一种善良。

3.无原则过分偏爱

公开,公平,公正,这是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教师对待学生,更应体现公平,公正言行,对待学生的教育,应当一视同仁,不应厚此薄彼。

诚然,人都有偏好、偏爱,但是,教师的职业、教师对待每个学生的教育,都不应该有偏心。

如果,是应为得到了学生的某些好处,或是得到了学生家长的某些暗示,从中渔利,再偏爱某个学生,就给开小灶、开夜车、开后门、允许下不为例……就是天理不容啦。

教师偏爱他认为好的学生,这是对教育不公平的公开挑战,至今没有敢应战者,这是教育的悲哀。

4.假话找托词

谁也不能拒绝假的东西,包括假言,表示自己说实话的人,其实是假话连篇,日后、实践可以见证语言的真伪,所以,既然是教师,尽可能少说假话为好。

教师既不好说假话,也不好说蒙话,何为蒙话,就是托词的变种,其实,无力的辩白就是蒙话、托词,比如:

“我图啥,都是为你好;我骂你、打你、体罚你,是过了一点点;你还是休学吧,这可是你自己的想法……”

这样的教师愚昧的忘记了,假话与托词,犹如大雪埋不住活人,秋风扫落叶一般,虚伪最终掩埋不了真相。

5.夸大其词训教

欺骗孩子、吓唬孩子是父母的天职,是一种劣性的恶习,希望教师不重蹈覆辙。

对违反了校规院训、违背了教育者意愿、甚至撞响了道德的警铃,教师不要慌,先清楚事件的要害,再对症下药。

教师的训导十分必要,但是,要恰如其分,话尽可能别往大了说,不要臆想事态的恶性发展。

见到一封情窦初开的情书;拿了同学的学习用具:

看了一本黄书,损毁了公物,打了群架,答错了题,讲错了话,骂了老师,说了谎话……也不至于,教鞭子三响,将教师的脸气得由红变黄,要是真的变紫了,就得赶快往医院送吧,因为,这样的教师,原来身心就不健康。

学生犯错是平常事,影响若没有屁声大,危害若没有屁味臭,建议,还是和风细雨的开导为好,谁说危言耸听的话语,最终,只能成为学生日后回忆这位教师的笑柄。

6.尖刻偏颇批评

面对学生,一些教师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态,面对“灌铅的脑袋”、“不开窍的木鱼脑袋”、“核桃仁脑袋”,急性子的教师气不打一处来,就想立马下手“砸”。

且记住,在教师面前,学生是不知者,学习是个慢功夫,不要渴望每个学生都优秀,且不说,教师所谓“优秀学生的标准”对与否,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自然是少数,如凤毛麟角。

必须得承认,有的学生学习真就是特别努力,也有“慢鸟先飞常在后”的现象,只有少数学生出类拔萃,最后成为社会的精英,而大多数学生最后都将成为百姓大军的组成部分,为生存而奔波。

错误一:

拒绝发展自己

在充满竞争的教育氛围之中,我们践行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教师精神。

可是,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却因为没有时间看书充电而变得思想干瘪起来。

难道我们的青春与时间就这样被白白的耗掉吗?

没有自己的富足,还有什么资本来奉献自己呢?

“教书就是教自己”,我想我们应当在奉献自己的同时更应不失时机的充实自己和发展自己。

现在,看来拒绝发展自己,是多么的愚蠢!

7.眼中只有好学生

好学生常常倍受我们的青睐。

可是,有的好学生并不能明白我们的一片苦心,甚至回过头来指责老师的诸多不是,我想这是一种悲哀吧。

好学生往往会忘恩负义,这一点也不假。

8.忽略教学团队

老师喜欢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须知,对于学生的教育,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什么一有问题总是自责呢?

看来没有必要。

班级管理与教学也应如此。

平时,重视团队的成员间的协调和合作,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教育教学的业绩自然也会好起来。

9.过度重视结果

由于受浮躁的教育氛围的影响,我也曾急功近利的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从不细致入微的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内心需求。

事实证明,学生的成长应当在丰富多彩的过程体验中完成的,而不是急功近利的枯燥的考试结果所给予的。

我想,我应当在重视结果的同时兼顾学生成长历程的体验,尤其是心理成长的历程体验。

10.忘记了教育本质

在眼前这么非理性的竞争机制、高考制度下,我们也许早就忘记了读师范时对教育本质理解和感悟了。

11.不宽容

我们常常揪住学生的小毛病不放,让学生心生敬畏。

现在想想那些细小的琐事,不得不感到惭愧。

我想这也许是我教育教学的艺术方面的不足之处吧。

但是,如果教育的由一味的宽容演变成无原则纵容,这可能又是教育的一种悲哀——眼下的教育界可见一斑。

12.以自己为标准

我们常犯的错误,就是过高的估计学生的能力,过高的估计学生家长的素质。

有时想想原因在于以自己为标准,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顾及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的现实情况。

13.埋头教书

似乎在说自己,但又不像是说自己。

平时,只会认认真真的教书却不会“见风使舵”的说话,因此活动的圈子也相对狭窄;即使有机会参加一些外围圈子的活动,也显得有点不合时宜。

总之,心中有很多想法,却由于教育教学的无形的考试的压力,从没有付之行动过。

14.缺乏激情

你觉得自己现在还有激情吗?

相关案例20个

无视教育保护

案例呈现

一位青年教师在组织大班数学活动时,要求幼儿举右手表示判断题的答案是正确的,举左手表示答案是错误的。

突然,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说:

“老师,哪个是左手?

哪个是右手?

”班里其他小朋友听到后笑了。

教师在一刹那的惊讶之后,说:

“这个都忘了吗?

好好想想吧。

”其他孩子立马用异样的眼光向小男孩看过去,小男孩羞愧地低下了头。

分析与建议

“这个都忘了吗”是在否定小男孩的提问,是一句极不人性化的问话。

教师随口的一句话可能给男孩的自尊心带来极大的伤害。

可以想见,男孩还会用心去想“哪个是左手,哪个是右手”吗?

“保护是幼儿园教育的永恒主题”也许这位青年教师关注幼儿的身体比较多,却忽略了对幼儿心理的关注,对幼儿自尊心自信心的保护。

针对上述案例中的情况,教师怎么做才恰当呢?

首先,应该冷静地制止其他幼儿的嘲笑,对提问的孩子说:

“请看好,这是左手,这是右手。

”教师先后身伸出左手和右手,然后对全班幼儿说:

“孩子们,这其实并不可笑,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发生这种暂时性的遗忘。

有时候,还可能会忘记了自己的姓名呢!

”紧接着,教师可以走到提问的孩子身边说:

“老师很佩服你呦。

敢于提问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品质,我相信有这种学习品质的小朋友一定能把数学学得很好。

来,伸出你的右手,我们来握握手。

指导语选用不恰当

案例呈现

科学实验探索课“神奇的淀粉”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始了。

教师事先用淀粉水画了一张画,然后用喷壶喷洒碘酒,通过变魔术的方式引出了活动的主题。

“这个喷壶真神奇,里面装的是什么水?

为什么一喷到纸上就变出画了呢?

这个纸上有什么秘密?

小朋友们想知道吗?

老师今天为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材料,有淀粉水、糖水、醋水和碘酒。

小朋友们自己动手试一试,用淀粉水先在纸上画一些线,然后用棉签蘸糖水、醋水、碘酒在画过的淀粉画上再画线,试一试碘酒与淀粉相遇能不能变成紫色。

”于是,小朋友们开始操作了。

只见孩子们拿起浸过碘酒的棉签直接在淀粉水上画起来,果然淀粉水变紫了,孩子们好兴奋,开始涂抹起来,对于糖水、醋水的实验操作已经不感兴趣了,这与教师事先预设的活动有了很大的偏差,见状,年轻的李老师头上冒出了汗,一时没主意了。

分析与建议

是啊,该怎么办呢?

孩子们对于教师事先预设的活动不感兴趣了,因为教师的一句“试一试碘酒与淀粉水相遇能不能变成紫色”,直接就把结果告诉了孩子们,帮他们省去了探索的环节,从而使这节课变成了结论性知识的灌输,而不是求知欲、探索欲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由此可以看出,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语选用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幼儿参与活动的效果和操作的方向,影响到活动的整体效果。

那么,教师应如何选择恰当的指导语来引导幼儿展开各种不同的活动呢?

下面就科学领域的活动提出如下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1)指导语应为活动目标服务。

教师在活动中所说的话都是有目的的,不是随便说的。

科学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培养其亲身体验、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使其参与科学观察、探索、发现、操作、小结的过程,获得科学的知识和经验和科学素养,是基本的教育目的。

不同的活动环节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指导语,实现不同阶段的不同活动目标。

比如在开始环节,指导语重点在于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在过程环节,则重在引发幼儿思考和探索的欲望;而在结束环节,则是引导幼儿回顾探索的过程,能总结出活动中思考、探索的结果。

(2)多用开放式的提问,少用封闭式的指导语。

教师的指导语直接指明幼儿活动的方向,有时需要进行陈述性的讲解,有时需要抒情试的情感表达,有的需要总结性的告知,更多的时候,需要通过提问的形式来引导幼儿的思考。

在科学活动中,经常需要引导幼儿去观察发现生活中或小实验中的各种现象,探索现象背后的原因,因此更适宜采用提问试的指导语来引导幼儿投入到活动中,而要引导幼儿自由、独立、自主地探索,更应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供幼儿思考。

比如,在本案例中,教师在示范之后,可以提出激发幼儿探索的问题:

为什么会变色呢?

请小朋友将这些物品一种一种地试一试,看看是哪两种放在一起会变色,请把全部的物品试完以后再告诉老师答案。

这样开放式的提问,没有直接给孩子们答案,但明确提出了探索的材料、探索过程的要求和探索的方法,不仅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发现、去观察、去思考,而且符合孩子们的认知水平,激发了孩子们探索的欲望,有助于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操作示范不到位

案例呈现

科学认知课“指纹”开始了。

导入教学后,教师出示了第一次操作的材料——印油和白纸,教师边用手指印上印油,边随意地在纸上示范印指纹,并交代小朋友:

“用手指蘸印油在纸上按一下,看看你们的指纹是什么样的,和别人的有什么不同。

”小朋友印了一个又一个指纹,印满了一张白纸,却没有说出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子的?

有什么不同……进行一番小结之后。

教师接着又出示了许多材料:

透明塑料袋、印油、毛巾块、一小节带螺纹的洗衣机用的软管。

教师边出示边随意地在桌子上摆成一堆,要求小朋友再次尝试将指纹印在这些物品上,看是什么样的。

于是,小朋友又开始了第二次探索。

只见孩子们一会儿按按毛巾,一会儿印印塑料袋,一会儿印印软管,桌子上的材料摆放地毫无顺序,显得杂乱无章。

最后结束时,教师提问:

“你们发现了指纹的什么秘密?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说不清楚。

当教师最后告知他们指纹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指纹门、打卡机等时,孩子们才仿佛明白了一点。

分析与建议

上这节课,教师虽然准备了许多材料,但是在指导过程中,教师思路不清,操作材料示范不到位。

在第一次探索时,既然是让孩子们观察比较自己的指纹和别人的有什么不一样,教师就应该一边印上自己的指纹,一边出示班级其他教师的指纹,而案例中的教师随意地在纸上印指纹,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不规范的示范,他们也就只是模仿教师在纸上乱印指纹,不知如何对比。

第二次探索时,教师的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在不同的材料上印指纹,观察、比较、发现,得出结论。

不同的材料由于表面的光滑度不同,指纹的呈现可能是清晰的,也可能是模糊的,还可能是不完整的。

可是教师在出示操作材料时,边出示边随意地在桌子上摆成一堆,造成孩子们一会儿按按毛巾,一会儿印印塑料袋,一会儿印印软管,桌子上的材料显得杂乱无章,从而无法进行观察和比较。

上述案例说明,教师自身的操作习惯很好重要,自身的操作习惯不良,会导致孩子们在操作材料时盲目、杂乱和随意。

在每一节课之前,教师要抱着很严谨的态度自己动手操作演示一遍,要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设想和预设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在第一次出示操作材料时,如果教师能够在示范时强调一边是自己的指纹,一边是班级其他教师的指纹,通过参照物,让孩子们观察比较,就能引导孩子们发现自己的指纹与同伴的指纹有什么不同,形成自己的认知,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导入工作。

为教师出示第二次操作材料时,由于东西比较多,教师应该一一出示操作材料,并将其并摆放在桌子上。

教师自己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才能对孩子进行规范的操作示范,才能使孩子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养成仔细、认真、严谨的认知和操作习惯。

对幼儿做出负面的定性评价

案例呈现

在一次小班的小组制作活动中,小朋友们做的制作被弄乱了。

教师看到后问:

“是谁弄乱的?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

“是荛荛。

”其实那天荛荛根本就没有上幼儿园。

老师又问:

“你们怎么知道是荛荛弄的呢?

”“老师说过荛荛调皮又捣蛋,哪一样坏事都少不了他!

”孩子们振振有词。

分许与建议

很显然,荛荛一定是个缺乏规则意识、做事耐心差(或者爱表现)的孩子,小班的孩子年龄小,缺乏是非观和客观分析的能力,他们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

在幼儿园里,教师的言行就是他们评价是非的标准。

孩子们对荛荛的看法,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中教师给予荛荛的评价,可以说是教师给荛荛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

这就是提醒我们教师,不要轻易地给孩子贴标签,对于个别调皮捣蛋的孩子,教师首先应该分析孩子调皮的原因,而不能一味的否定和批评。

其次,教师要努力寻找和发现这类孩子的闪光点,并以此为切入点帮组他们融入集体生活。

比如,对做事缺乏耐心的孩子,可以安排他们当值日生、小助手为集体服务;对活动需求量大的孩子,在做手工(或其他操作活动)时让他们协助教师照管和收发材料;对缺乏规则意识的孩子,可以在规定活动规则的时候听听他们怎么说,并督促他们遵照执行……再次,教师对这类孩子的点滴进步应予以表扬和肯定,并及时让他们在其他小朋友面前展示他们的长处和优点。

只要坚持下去,这类孩子就能被集体接纳,就能改变自己的坏习惯。

作为幼儿的教师,我们必须知道:

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爱护、得到理解和尊重。

定性评价要不得。

教学中只关注能力强的幼儿

案例呈现

音乐游戏“熊和石头人”开始了,王老师提问:

“这个游戏可以怎么玩?

”清清飞快地举起手,王老师立刻请他来回答,他吐字清楚地说:

“一个人当熊,几个小朋友当石头。

听到熊出来的音乐时,石头就不动。

”说得真是太好了!

王老师让小朋友们按照清清说得方法玩起来,玩了一遍后,王老师接着问:

“要让这个游戏好玩,我们需要制定哪些规则?

”这时,清清又高高地举起了小手,嘴里还不停地叫:

“我,我,我!

”旁边几个小女孩也举起了手说:

“老师,我要说!

”王老师看了几个小女孩一眼,最终还是让清清回答了问题。

分析与建议

一次精彩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讲解与幼儿互动的有机结合,并且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上面这个活动中的教师,偏向于能力较强的幼儿,用他的思维代替全班幼儿的思维,能力较强的幼儿获得了数次回答问题的机会,而很多幼儿却连一次机会都没有得到。

案例中,只有清清在活动中获得了快乐与成功的体验,其他幼儿则像是群众演员。

试想,他们在这个活动中又获得了什么呢?

他们只会觉得老师喜欢清清,不喜欢自己。

那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怎么做,才能得到公平呢?

(1)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能力幼儿回答。

简单问题请能力一般的幼儿回答,以鼓励他们增强自信和参与活动的热情;难度较大的问题请能力强的幼儿回答,作为对他们的挑战,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能力。

如果教师一味地只关注能力强的幼儿,那么被忽略的、能力一般的幼儿就会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如自卑,胆小等。

(2)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给幼儿以适宜的支持。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准备好有效提问,更应观察、了解幼儿的表现和需要,尽可能照顾到大多数幼儿,把机会给更好的幼儿。

对于表现欲强的幼儿,既要给他们机会,也应有所有制,以避免这样的幼儿当“麦霸”。

此外,教师还应对创设公平的师幼互动情境,在平等的师幼关系中支持幼儿的发展,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愿望,保持积极的互动。

分组教学中引导不到位

案例呈现

在开展语言活动“风在哪里”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挖掘幼儿的创作灵感,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刘老师创设了“幼儿5人一组,分组讲述自己的绘画作品并创编儿歌”的分组教学环节。

在分组前,刘老师交代了一句:

“请你们拿着画板,找自己的好朋友,把自己的讲给好朋友听吧。

”小组活动中,刘老师到各小组观察,并和蔼地问:

“你画的是什么呀?

说给我听听。

”一个幼儿回答道:

“我画的是我穿着裙子。

”刘老师又去问另一名的幼儿……过了一会儿,活动结束的音乐响起,幼儿们回到座位上。

刘老师亲切地说:

“刚才,小朋友们都说得很好,请你们来把刚才说的编成儿歌。

”洁洁说:

“我画的是自己的头发飘起来的样子。

”刘老师说:

“用儿歌中的句式讲出来。

”在老师的引导下,洁洁说:

“我的头发飘起来的时候,就说明风来了。

”后面,又有几名幼儿分别上前讲了自己的画,但是每一句都得经过纠正才能达到教师的要求:

“按诗词的句式创编。

分析与建议

案例中,为什么幼儿画得那么精彩,想象力那么丰富,对诗歌中的句式却印象不深,没能按照诗歌的句式创编呢?

是幼儿在分组讲述时不够认真,还是幼儿根本就不会按儿歌的句式创编?

问题不在于幼儿,而在于教师,是在分组教学环节,教师的引导与恰当把握出了问题,在分组教学过程中,教师其实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1)分组前,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幼儿做好分组前的心理准备,同时告诉幼儿如何讲以及该注意些什么。

上述案例中,在分组前,教师只说了“讲什么”,却没有强调“如何讲”。

如果在分组前,教师就强调“在把自己的画讲给同伴听时,要用诗歌中的句式”,那么,既提出了讲述时的要求,又清楚地告诉了幼儿应该如何去讲,同时也为下一环节的创编打下了基础。

(2)在幼儿分组互动时,教师要全面观察了解分组交流的过程,退后一步,成为一名倾听者。

上述案例中,教师下到各组去,在每组都饶有兴趣地询问幼儿画的是什么,殊不知,这对幼儿的表达是个很大的干扰。

分组活动的目的是为了给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的机会,那么教师要做的就是多多地倾听,让幼儿多说话,从中发现问题,从问题中发掘介入的切入点,再进行有效的引导,而不应随时发表看法。

(3)分组后的评价最为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活动结束后,教师仅用了一句“大家都讲的很好”作为评价语,而好在哪里,幼儿还是不清楚。

教师给予幼儿的应是一个具体的指导性的评价。

比如,认可大胆表述的幼儿,赞赏语言连贯的幼儿,表扬认真倾听的幼儿,还可以对个别表现不太好的幼儿提出希望,这样既鼓励了幼儿,又为幼儿衡量自己的表现提供了尺子,为下次分组互动提出了要求,可以真正提高幼儿在分组互动中的学习能力。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也发现,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并不是幼儿不会讲、幼儿讲不好。

作为教师,我们应时常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自己扮演的教育角色,是否真正让幼儿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是否有效地发掘了幼儿的潜能?

只要教师用心去做了。

相信幼儿会有出色的表现。

只备教案,不备教具

案例呈现

这天,在“交通工具博览会”的中班主题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了认识序数的活动。

活动按照教师备好的教案一步一步地进行着,到了活动的最后一步——玩游戏“排队”,教师说:

“每个小朋友拿着自己喜欢的颜色的小汽车来排。

”因为磁性白板太小,不够横着摆放5辆不同颜色的小汽车,教师就没有把小汽车摆放在磁性白板上,而是说:

“第一队是红色的小汽车,拿红色小汽车的人在这里排队;第二队是绿色小汽车,拿绿色小汽车的人在这里排队;第三队是黄色的小汽车,拿黄色小汽车的人在这里排队;第四队是白色小汽车,拿白色小汽车的人在这里排队,第五队是蓝色小汽车,拿蓝色小汽车的人在这里排队。

”可是,没有任何明显的标示,幼儿不知道应该怎样去排队,到哪里去排队,很多幼儿手上拿着小汽车茫然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

后来,经过了教师很长时间的提示、启发个引导,幼儿才把队站好。

分析与建议

上述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说明教师对活动的理解不够充分,只准备了活动的教案,游戏时的教具准备得却不够充分,导致活动开展得不知预期顺利。

其实,在活动前教师就应该注意到磁性白板的问题。

教师可以找一块较大的磁性白板或者是用黑板,把5辆不同颜色的小汽车横着摆放,或者把5辆不同颜色的小汽车固定摆放在一个比较明显的地方,让幼儿有一看就明白自己要站队的位置。

幼儿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案,活动时的教具一定要准备得充分。

此外,对于每个环节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要设计几个应对的方案,以备不时之需。

只有口头承诺,没有落实延伸环节

案例呈现

在需要活动中“云彩和风儿”中,在音乐背景下,教师和孩子分别扮演起了能干的云彩和有趣的风儿,一边朗诵,一边用肢体语言合作表演。

随后,教师提问:

“如果你是风儿,你会把云儿变成什么呢?

”幼儿开始自由想象,积极创编句子。

有的幼儿说:

“吹呀吹,云彩变成了喜羊羊,在空中打败灰太狼。

”有的说:

“吹呀吹,云彩变成游乐场,让我们去玩耍。

”……幼儿一个接一个发完言,就快到下课时间了。

教师说:

“刚才小朋友们想象了各种各样奇妙的云彩,等会儿下课后再请小朋友们把自己的想象画在纸上,我们看看谁的云彩最有趣!

随后,教师又组织幼儿进行了其他活动,但是直到上午的活动全部结束,也没有兑现让幼儿“画云彩”的承诺。

分析与建议

上述案例中,由于时间关系,“画云彩”无法再课堂上进行,因此,教师巧妙地让幼儿课后画云彩,想使这节语言活动课更完整,但是随后并没有落实,使延伸活动成为“空头支票”。

延伸活动是针对一个活动的延续和伸展。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和上述案例的教师一样,往往认为延伸活动无关紧要,忽略了它的重要价值,其实不然。

(1)延伸活动是教学内容的延续和补充。

在实施以上案例的延伸活动时,教师除了提供时间和材料让幼儿画云彩外,还可以再幼儿画完云彩后引导幼儿互相交流、欣赏各自的云彩,并运用散文中的需要讲述自己画的云彩,以巩固教学内容。

(2)延伸活动为缺乏自信的幼儿提供了表达的机会。

相对集体教学活动来说。

延伸活动的组织会更加宽松、自由。

老师可以利用延伸活动走近课堂上不敢发言的孩子,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帮助他们客服胆小的心理,树立学习的信心。

(3)延伸活动可以使亲子关系更加密切。

延伸活动不应只拘泥于“当天延伸”和“在原延伸”,在空间和时间上可以灵活运用。

比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回家和父母一起继续说“如果你是风儿,你会把云儿变成什么呢”,并建议家长和幼儿一起把自己的想象画在纸上,然后带到幼儿园,展示到主题墙上和同伴分享。

总之,幼儿教师要重视延伸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并提高延伸活动的质量,不能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的“走过场”。

忽视环节间过渡语的巧妙运用

案例呈现

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图形”中,教师设计了两个游戏活动。

第一个游戏活动是“图形找朋友”,有的小朋友胸前佩戴图形宝宝,有的小朋友胸前佩戴利用图形设计的物体。

教师要求小朋友们找到各自的朋友,找好后回到座位上坐好。

游戏结束后,教师说:

“刚才小朋友们表现得真好,都帮图形宝宝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