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与穴位功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6552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络与穴位功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经络与穴位功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经络与穴位功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经络与穴位功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经络与穴位功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经络与穴位功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经络与穴位功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经络与穴位功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经络与穴位功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经络与穴位功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经络与穴位功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经络与穴位功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经络与穴位功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经络与穴位功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经络与穴位功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经络与穴位功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经络与穴位功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络与穴位功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经络与穴位功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络与穴位功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络与穴位功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找到这个钙库应该可以找到部份穴位的物质存在证据。

小组首先在活人身上对穴位进行三维定位,并在磁共振(MRI)设备下观察针刺时的实际落点。

同时备用一条离体的人腿,同步进行解剖。

中医的穴位依照不同的深度分为天、人、地三层,针灸时,到了每一层会有针感,患者会感觉到酸、胀、麻,而施术的医生则会有粘针的感觉,这个实验瞄准的是腿上胃经的地层。

经过穴位定位进行解剖后,发现小腿上的胃经所有穴位的地层均停针于腓骨和胫骨之间的骨间膜上,这是一种结缔组织,以往对它的了解仅止于是人体组织之间的连结功能。

于是小组将该片骨间膜割下来,送到物理实验室,用质子加速器进行分析,发现有七种元素钙(Ca)、磷(P)、钾(K)、铁(Fe)、锌(Zn)、锰(Mn)、铬(Cr)等,在穴位和非穴位上的含量有40-200倍之间的明显差异,而一个穴位的直径约五至八毫米,所有这些富集的众多分子都只存在于骨间膜的表层,约一个微米的厚度。

这是非常令人振奋的成果,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经络存在的物质证据,从此没有人可以怀疑经络和穴位是虚无飘渺的了。

接着小组继续对这片骨间膜的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它是由三条胶原纤维构成纤维条,再由五条纤维条卷成一束,数量繁多的这种线束结成片状,有点像计算机中的排线结构。

再对这种胶原纤维进行分子层次的分析,发现它是由数种不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一种生物液晶态(Bio-LiquidCrystal)的物质。

根据物理学的常识,晶体结构的物质对声、光、电、热、磁等物理能量都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参考上海交通大学过去对特异功能人士的实验,知道气功师所发出的“功”当中,有很大的成份是发射出特定波长的远红外光。

因此,小组对结缔组织的物理特性测试,首先就从远红外光的透光性做起。

很快的又得到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实验证明胶原纤维在径向对9-20微米的远红外线具有近100%的透光率,横向方面则几乎完全不透光,也就是说对于该频率范围而言,胶原纤维具有光纤维的物理特性。

接着再从国外医学研究文献中了解,人体的所有组织,甚至小到个别的单一细胞,都至少有两根胶原纤维连结着,它很可能是人体内部的信息高速公路。

而人体各个脏器外部的保护膜,也是一片密密麻麻的光纤维。

中医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其中经脉是主干,在一般的中医经络图中主要画的就是经脉。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几乎遍布全身,和研究的结果相吻合。

这项研究的论文1998年三月第一次发表在中国大陆的“科学通报”上,接着在2000年应邀在世界卫生组织的“传统医学研讨会”中发表,也在2001年在“两岸中医药研讨会”中发表。

虽然这些报告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但是这项研究最终将造成的影响必定远不止如此。

这项经络物质证据只是针对经络天、人、地三个层级中的地层所做的一小部份研究,除了这项证据之外,经络和穴位必定存在着其它的现象。

上海复旦大学研究团队中的丁光宏博士所带领的小组,随后又发现人体的毛细血管多数呈不规则状,唯独在穴位点附近的毛细血管呈规则的并行线状,而且平行于经络。

经过流体力学的计算,发现只要在相邻的穴位间有一定的压力差,在人体的经络中就会形成管线外毛细血管间的组织液流场。

这有点像海洋中的洋流,没有管子,但有水流。

这也很像在黄帝内经中所描述的荣卫之气的卫气,荣气是血管中的血液,这里发现的管外流场,很可能就是卫气。

这项研究仍在继续进行中,受限于目前设备的极限仍很难在活体中直接观察到这个现象,而在死体上血压消失后经络根本就不再活动,也就无从看到这个现象,这就是经络研究中最大的困难,需要了解活体的细微变化。

这些经络附近的特异现象,可以说明人体的经络不是一个古代中国人想象中的系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将逐渐出现更多经络存在的证据。

例如在“天”和“人”两层必定也有其它经络存在的证据,还待科学家们继续研究发现。

生物进化的过程,最早是从单细胞生物开始逐渐发展的,在早期简单的生物中,许多生物并没有大脑,却具有结缔组织(研究团队最早发现的经络组织),大脑是很高级的生物才具备的器官。

从这个现象看来,主宰人体脏器运行的并不一定是大脑,更有可能是由经络系统直接调节和控制的。

用现代的计算机术语来说,人体很可能不是单一计算机控制的系统,而是多个计算机加上一个高速的通讯网路所建构的,大脑不过类似公司网络中总裁(CEO)的终端机而已。

这也说明我们祖先对人体五脏六腑的定义中,包括了心、肝、脾、肺、肾——五脏,和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独独漏了“脑”的可能原因。

现代医学是建构在解剖学基础上的,经络系统在过去发展解剖学的年代中,限于科技能力而无法看到,直到上个世纪末人类的科技能力才刚有能力发现部份经络的证据。

如果真如我们所推测的“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信息高速公路”,那么原有的解剖学很可能漏掉了人体最重要的部份。

这就像观察一棵树没看到树干只看到树叶一样;

也像解剖计算机时,只看到部份的硬件就以为那是计算机的全部,没想到还有软件的存在,更不知有网络这样的怪物一样。

他的论文多次在科学通报上刊载、多次在美、英、法、日、澳、韩、新、新…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这一科学发现一旦被公认,费伦教授必然拥有原创权和首发权,中国人在重大科技项目上夺取原创权和首发权,这将可能是第一次。

在2005年9月21日绿谷集团召开的经络研讨会上,费伦教授介绍了50年来国内外经络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他说,中医现代化的关键是用现代科学的语言阐述其基础理论,建立与完善基于现代科学基础上能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理论体系,而经络作为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有望率先在这方面获得重大突破。

目前经络研究已经从客观上证明了十四经脉的存在,在物质基础等方面为经络研究铺平了道路,成绩是非常喜人的,可以这样说,当前经络研究已经开始进入拐点时期,前进一步就可以取得重大的突破。

现在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经络研究,并将其列入国家“973项目”,相信通过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医疗机构等方面的配合,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互动,经络研究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机,中医药必将重拾辉煌。

北京市第六医院李定忠主任医师(教授)是中医世家第七代传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50年来一直坚持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经络理论与应用的研究。

他是国家“七五”、“八五”经络研究项目课题负责人之一。

在中西医结合专家李秀章大夫配合下,先后在国内外出版四部经络专著《经络现象I、Ⅱ》和《中医经络探秘上、下》,产生较大的影响。

他认为经络具有量子“波”“粒”二重特性,不停的运动,所以经络的规律是动态过程,它按照固有程序遵循量子守恒定律运动,既有规律又有变化。

故此,他认为人们真的要破解千古之谜——经络的实质;

第一,要把西医和中医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改变一方占统治地位,支配和决定另一方命运的局面。

第二,要以中医整体观点、相互联系和制约的观点,动态变化的观点研究中医经络,不要简单搬用细胞学和解剖学观点、固定不变的观点和全面用统计学方法研究经络,甚至硬套中医理论,套不上就否定,那种作法将会彻底毁灭中医经络。

中医十分重视人体能量信息系统的规律和作用。

十分重视物质系统与能量信息系统两者的沟通与连动。

要研究中医经络就需尊重中医观点。

最近李定忠教授与付松涛教授合作,撰写了五篇论文,从2004年第11期开始,在《中国针灸》杂志连续刊载。

就经络的存在,经络的功能与实效,经络的实质,经络与两大系统的关系以及两者沟通连动的过程。

提出许多新鲜的内容。

特经我国著名经络学、化学、物理学和生理学、临床医学专家审阅和评议,被誉为突破性进展。

下面是这些文章的部分摘录,供参考。

1经络研究概况及其存在的实证

——关于经络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之一

生命的源动力是循经(低阻通道)运行的电磁振荡和化学效应。

用现代科学手段能够证实经络主干线的循行特征的存在。

经络可能不具有什么特殊的组织形态结构。

经络是以人体的物质系统为载体的能量信息流,它是无所不在,无所不通,无所不调的。

笔者在经络研究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人体能量信息系统与物质系统相结合,通过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动态信号分析仪、核磁脑功能测试仪和计算机处理系统等非接触性检测法,选择活体、群体进行动态的频谱对比分析,再结合古今文献、临床经络现象、经络的实验结果及临床应用的实效,使人体的信息系统和物质系统在钙离子等的调频作用下有机地沟通和连动,从这一创新点加以突破,来探讨经络的实质、运行结构、双向调整及其整体调整功能和内病外治的机制。

笔者首先应用研究结果证实经络的存在,现总结如下。

(1)可见的经络现象——循经皮肤病的研究

1954年笔者在研究中,首次发现与经络循行一致的炎性状表皮痣。

这类皮肤病分布特点是与中医经络走向一致,而与皮肤末梢血管神经分布不一致。

随即积累资料,命名为“循经皮肤病”(可见的经络现象)。

它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者一般情况下不出现,必须在针灸等经穴刺激时产生;

病理性者分为先天性或后天自然发生之循经皮肤病。

截止到1991年“七五”国家攻关课题验收和第三届世界针联大会报道时已达315例、423条循经皮肤病,十二经及任督带脉均可见到,占世界报道总数之90%。

虽然皮肤病疹形及分布多种多样,但呈线状分布者中90%左右有循经特征。

(2)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

循经感传被认为是创立经络理论的重要依据之一,具有普遍性和循经性等特点。

全国经络协作组对32905人调查发现,循经感传现象存在于各种人群之中。

在不同地区、民族、性别、年龄和职业的人群之间,循经感传的出现率无明显差异。

环境和温度对循经感传有显著的影响。

从偶发的个别现象到大规模普查结果证实循经感传的路线基本上与古典经脉循行路线相符,有规律也有变化。

(3)经络循行线的客观显示

国内许多研究者应用声、光、电、热、磁、核等物理及化学方法检测了经络系统,观察到许多证实经络循行线的客观资料。

尽管检测结果多限于实验室,未能与经脉的调节功能及临床效应相联系,但它们都显示出了经络存在的特征和运行的特征,证明经络存在着“无形”(电磁波、能量与信息)与“有形”(化学成分、组织与形态)二重基本特性的事实,而且也显示循经有电磁振荡和化学效应传递的事实。

笔者认为经络是生命活动中生物信息、电磁波和化学效应传递的低阻通道,它借助人体物质系统为载体,没有完全独立的特异的组织结构;

它具病理修复与生理调养作用于一体,是一种特殊的寄生的传输系统。

2经络四大调整功能的证实与新疗法的创建

——关于经络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之二——

经络具有双向调整、整体调整、内病外治以及促进组织新生的四大功能,并创建出高效速效实现四大功能的经络环皮部挑治法。

(1)经络四大功能的研究

1)经络的双向调整功能

事实表明,无论从整体、从病人还是正常人,在针后均呈双向调整,即频率高者调低,低者调高(即快者调慢,慢者调快),有统计学意义。

从磁频谱频率调整的角度证实其具有双向调整作用。

当起针或去磁后,调整作用仍然保留有后效应。

2)经络的整体调整功能

经络具有对脑-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肝胆系统、泌尿系统都有调整功能,并能对体温、炎症、过敏、疼痛、瘙痒等起到调节作用。

中医经络的整体调整功能使病人不吃药或少吃药就能治疗多种疾病,甚至是多年不愈的疾病。

许多老年人都是多病缠身,一旦中医经络的整体调整功能被人认识,被人重视和运用,必将会大大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3)经络的内病外治功能的证实

实验结果表明,在远离内脏(胃)70cm处足三里穴的体表进行经穴磁疗,磁电刺激通过胃经5分钟,便可对病人内脏(胃)的磁频谱产生调整,即对病人产生治疗作用,而正常人的内脏(胃)无异常影响,磁频谱仍保持平稳状态。

4)经络促进病损组织新生功能的证实

经络治疗可以使多种多样的皮肤病损得以控制。

如红斑、丘疹、水疱、风团、浸润、肥厚、角质增生等病损,均能消退、脱落、变薄、甚至恢复正常。

更令人惊奇的是,经络治疗还可以使病损组织得到新生。

约80%的病人在经穴治疗过程中,原来皮肤干枯、暗褐、憔悴、松软、缺乏张力的状态消失,出现皮肤变白、变细、光滑、红润、充满活力。

老年斑也随之减少,产生抗衰老及美容的效果。

部分瘢痕组织老化或变性的组织也能不同程度的获得新生。

近10万例病人受益的事实证明且在学术领域提出一个鲜活的问题:

经络不仅能调虚实,处百病,还有促使组织新生的功能,产生美容效果。

医疗实践中,还发现部分先天性皮肤病如鲜红斑痣、贫血痣、红色毛孔性苔藓、鱼鳞病(轻型)和异位性皮炎等患者经给以经穴治疗,也有一定程度好转。

这自然会令人思考,经络调整是否也可能对某些遗传基因有改变呢?

3关于经络实质的探讨

——关于经络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之三

发现沿低阻通道传输的相对稳定的电磁振荡及电化学振荡循行流。

不同的振荡之间相互竞争,往往会在机体的某些部位引发共振,从而形成具有电磁和化学振荡传输优势的“振荡网络”和“奇点”,它可能就是最具调整效果的经络和腧穴。

脑是经络的中枢,在不同生理、病理和调节状态下,经穴和脑磁频谱出现特征性变化且呈现反相关的现象,很可能就是经络动态调衡过程速效高效的核心机理。

50年来在经络研究中,尚未找到一个完整的理论。

笔者以自己50年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为基础,汲取国内外一切有益的资料和见解,从3个方面对经络实质的内容探讨如下。

(1)穴电磁振荡的程序化和化学振荡的程序化是值得重视的内容

经络的双向调整、整体调整、内病外治,程序化是核心,人体按固有程序,进行强有力的振荡,才能规范体内过强、过弱、过快、过慢的各种异常的振荡。

随着电磁振荡的有序化,必然带动相关化学振荡程序化发展,进而导致基因表达及组织化学形态的有序性变化。

这样不仅能产生功能上的双向调整,也自然会导致组织形态的修复。

所以说形成双向调整、整体调整、内病外治的核心机理,脑、穴电磁振荡的程序化和化学振荡的程序化是值得重视的内容。

(2)外加电磁场来调节内电场是重要的经络治疗学

人体是一个开放巨系统,总有足够的能量维持电磁波源不停地发射电磁波。

在这样的开放系统中有代谢,有功能,有运动,有应激,就必然有损耗,损耗问题被抵消后,还是很容易形成相对稳定的电磁驻波。

经络线是一个电磁驻波形成的肉眼不可见的高度动态的耗散结构。

精细的测量也表明,尽管腧穴上电导的平均值相对稳定,但事实上总是以不同的频率在不停地涨落。

当然,有不少电磁波会透过皮肤辐射到体外,尽管这种电磁辐射极为微弱,但频段极宽。

另一方面,这种电磁驻波形成的内电场分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影响。

引入外加电磁场来调节内电场的分布,从而改善人体的健康状态,形成一个非常重要的经络治疗学。

(3)电化学振荡是生命源动力,也是经络源动力

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不论是同化作用还是异化作用,归根到底是氧化还原变化,是电子的授受过程,是电化学变化过程。

因此,可以理解人体是电磁与电化学两大系统并存、互相沟通、互为依存的,电磁振荡必然带动化学势的梯度变化,即电化学振荡的变化。

所以,电磁振荡与电化学振荡是相伴而生、相伴而行。

循经感传的循经性、趋病性和效应性是这三者并存并行的规律性特征,就是最好的说明。

人体的发育过程是从单细胞受精卵演化为多细胞、多系统的生命过程。

电化学振荡既是这一演化过程的源动力,也是维持成体生命活动的源动力。

实验证明,钙离子振荡及其频率对于基因有效性和选择性地激活都有特殊作用〔5〕。

(4)电磁场是经络自反馈调控的导航系统

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先于其形态变化是神经系统发育和适应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类似现象也存在于形态发生中的其他细胞,电场变化和形态变化的时间顺序也符合上述信号传递的电化学理论。

这可能就是电磁振荡→电化学振荡→组织化学变化→形态变化的调整过程。

(5)穴位具有组织发育中心和电场奇点的特性

美国学者商成等对经络研究和发育生物学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发现针灸中的穴位和发育中的组织中心有许多共性:

1)多数穴位有相对的低电阻特性,低电阻特性也是组织形成中心应有的属性。

经络是体表低电阻区,因而也是体表电流的主要通道。

麻省理工学院科恩等用SQUID测出督脉是头皮电流的汇集主干,百会穴是头皮电流从体表流入体内的主要交汇点(正是中医认为天人相应的交汇点)。

2)相当多的穴位处于体表几何曲率的极值点,凸出点如乳中、隐白、冲阳、血海;

凹陷点如曲池、水沟、涌泉、风池。

曲率极值点也是组织中心的应有属性。

3)在组织中心和穴位的电场形成中,皮肤都有重要作用,两者可能有共同的结构基础。

由于穴位和组织中心的低电阻性,在体表这些点成为体表电场的奇点,穴位和组织中心在体表电场中可以为电势极值点或电流密度极值点,两者都对非特异刺激敏感,符合奇点特性。

4)许多穴位与一定的生理功能相关。

电针疗法的原则之一是对穴位施加正电脉冲削弱相应功能、施加负电脉冲增强相应功能,与正电脉冲抑制生长、负电脉冲促进生长的发育学结果相似。

(6)电化学“振荡网络”是经络自控系统的基础

不管是电磁振荡还是化学振荡,它们均具有波的特性,不同振荡间相互竞争往往会在机体的某些部位发生共振而形成涟漪和驻波,这一效应最终的结果就是在我们的机体上,产生出具有电化学振荡传输优势的“振荡网络”和“奇点”——它可能就是调整作用最具效果的经络和腧穴。

体表的奇点类似于无线电通讯天线,有信号输入和输出。

奇点的低电阻性可由高密度的电结构造成,如缝隙连接、细胞间隙、细胞质桥或化学突触。

这些点相互联系,形成振荡网络。

根据振荡网络模型,针灸有两种基本机制:

①恢复受阻的通讯线路,因而网络自身可调节原来因通讯不畅造成的功能失调,在某些奇点上,非特异刺激即足以产生这种效应;

②将特定的信号输入网络以调节功能。

例如,不同的信号有不同的补、泻效应。

应用网络中奇点的特性,很少的药物或能量输入即可产生这两种效应。

振荡电场与生物分子构象变化相耦合可产生许多重要作用。

例如,特定的弱电场可抑制或激活钠钾ATP酶和钙通道等蛋白,脉冲电磁场可促进成纤维细胞的DNA合成,增加唾液腺细胞的RNA转录和肝组织的再生;

不同波形的脉冲电磁场对肢体再生,有加速、抑制或提前分化等不同的效应。

这一实验结果证实经络自控机制的存在,并为某些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有效治疗作用提供了佐证。

(7)电化学振荡在经络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

正如美国学者商成等的报道所说:

“复杂的电化学振荡贯穿于生命的始终,存在于所有的生理系统”。

这些振荡的参数如频率、振幅、波形和相位之中包含了调控生长和生理功能的信号。

这种电化学振荡几乎存在于所有生理系统,如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及循环系统。

电化学振荡的特性本身就具有生理调控和病理修复的功能。

这些振荡互相作用,协调各个器官的功能。

电场变化先于形态变化,这一规律可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根据经络的振荡网络模型,病理可能与振荡网络中的通讯不畅有关,许多疾病如肺癌、糖尿病、过敏及生理状态的改变,都可引起某些穴位的电参数的变化。

一些非侵入性方法可有效地用于发现这些电参数的变化以及研究生物电磁振荡,如超导量子干涉仪、振荡探针和阻抗测量仪等。

这些振荡也可用非侵入性手段加以改变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德国电针技术中,用特定的调制电流测量某些穴位的阻抗可诊断出早期的疾病。

(8)关于经络实质、循经感传和穴位的初步认识

经络是按照先天基因固有程序和规律客观存在的。

存在的状态是动态过程,循其固有程序和趋病模式相对稳定的低阻通道运行。

经络运行方式以十四经为主干线呈对称性或交叉对应性,如环无端地双向传输。

经络的实质是电磁振荡和电化学振荡的循行流,载体为人体物质系统。

经络的物理特性具有类似“量子”特性的波粒二重性及海森伯原理的不确定性(波是高速振荡的粒子群,波粒两性不能同时精确测定)。

经络质能转换的特征:

有序与混沌、线性与非线性共存,且不断转化,总体遵循质能动态守恒定律。

经络的调控机制由四部分组成:

1)电磁场对“振荡网络”的自反馈调控;

2)大脑的宏观调控;

3)体液状态适宜及神经组织完好是经络调整的物质基础;

4)钙离子调频波及钙调素是介导和驱动的条件。

经络的调整效应:

使机体的物质和能量信息系统沟通与连动,对机体的各系统组织、器官的功能和实质产生双向性的生理调衡和病理调治作用。

循经感传是通过经穴刺激(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内部动因的启动,循低阻通道运转的循行流,内系中枢外连经络皮部,既引起脑的感知,又通过外周神经末梢网络、递质和感受器,产生循经感觉传导带。

同时有循经电磁振荡导引电化学振荡,沟通体表与内脏的效应器官,产生内脏及全身各部的调整作用。

穴位是经络线上的反应点和调治点,是经络的一部分,与经络密不可分,一端与经络相连,一端与脑及内脏、器官相连。

内脏或器官有病,在穴位上显示低阻点和高亢音点,既可通过该点检查疾病,又可用针灸、磁疗及挑治等方法刺激穴点,取得调整作用。

必须指出,电磁振荡及电化学振荡在经络调整中起到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以人体物质系统为载体,在神经体液的共同协调下才能完成的。

4经络与人体物质系统、能量信息系统的关系

——关于经络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之四

经络的载体是人体的物质系统,经络运行除有神经、体液、微循环和化学因子等参与外,尚须依托以电磁振荡与化学振荡为主导的能量信息系统。

所以,能量信息系统是经络的源动力。

电磁振荡与化学振荡本身就具有生理调控和病理修复的功能,振荡参数之中包含了调控发育和生理活动的各种信号,协调着各组织和器官的功能活动。

经络具有物质粒子与电磁和化学波动共存且相互转化的“波粒”二重“量子”特性

机体的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都是经络载体的组成部分;

从表皮缝隙连接到真皮、皮下、肌层乃至内脏,都能产生电磁波的有序振荡,产生循行部位及内脏、器官效应;

经络无所不在,无所不通,无所不调。

(1)经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