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9037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高考练习二

语文2020.6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本试卷共9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类住在一个布满病毒的星球上,如果我们戴上一副能看见病毒的眼镜,会发现它们几乎布满了所有物体的表面。

但是不必恐慌,大多病毒都能与我们和平共处,有些甚至对人体有益。

当然,部分病毒也有着惊人的致病力。

哈佛大学免疫学和传染病学博士内森·沃尔夫说:

“一个能制造灾难的病毒,必须既拥有杀伤力,又具备传播力。

”随着人类的进化,人们学会了狩猎,开始驯养动物,同时拥有了大规模的固定社区。

大量的病毒通过动物在人群中传播和变异,这让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更加密切,为病毒风暴的酝酿创造了条件。

事实上,许多病毒最初都是从野生动物身上“跳”到人类世界,成为人类致病源的。

让人闻之色变的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便是如此。

艾滋病病毒是非洲猴免疫缺陷病毒在黑猩猩体内发生基因重组形成的一种新病毒,最初在黑猩猩种群中蔓延。

后来人类在捕杀黑猩猩时接触到了它们的血液,这种病毒传播到人身上,并在人类世界暴发。

1976年发现的埃博拉病毒,已有多方证据表明也来源于野生动物,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

这些野生动物真的是传染病的罪魁祸首吗?

科学家们表示:

找出病毒源头固然重要,但是人们更应当认识到,许多时候野生动物或许是无辜的,人类自身可能才是灾难的始作俑者。

如果人们不去捕杀这些野生动物,动物携带的病毒对人类的危害就会小得多。

此外,由于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野生动物的自然栖息环境被破坏,迫使野生动物不断变更栖息地,自然疫源地也随之发生变化。

由野生动物携带的病毒四处扩散,而人类往往对这些病毒缺乏免疫力。

可以说,病毒导致的流行病传播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交通运输的日益发达、人际交往的频繁、旅游的国际化、移民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全球性“大连接”,让以前分散在各处并处于静止状态的病毒有机会快速流动、高度混合,将人类真正带入流行病时代。

输血、移植和注射等医学技术的革新,帮助人类摆脱了许多致命疾病的威胁,但也为病毒传播提供了新路径。

大量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使得病毒的耐药性增强,基因突变加快,各种新型耐药病毒不断出现。

此外,人类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都是导致新的病毒性传染病产生和流行的重要原因。

病毒引起的疾病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传染病大流行期间,大量人群感染疾病并死亡,医疗卫生系统高负荷运转,正常的社会秩序被打乱,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面对病毒的危害,人类控制传染病的关键环节是尽快有效切断“传染链”。

注重预防、早期控制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甚至可以建立一个世界性的“早期警报系统”,以便尽快发现新疾病的暴发或旧疾病异乎寻常的传播。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现在我们虽然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控制传染病的蔓延,但更应意识到,病毒传播主要是由于人类自身引起的,与病毒作战,人类首先要学会“自善其身”。

(取材于黄婷、文风等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只拥有杀伤力而不具备传播力的病毒,很难制造灾难。

B.人类与动物关系密切,为病毒风暴的酝酿创造了条件。

C.每一次病毒暴发时,尽快寻找到病毒的原宿主很重要。

D.病毒加速传播与不断进化,源于医学技术的不断革新。

2.根据材料一,下列行为对预防病毒性传染病产生和流行不.利.的一项是(3分)A.定期给宠物注射疫苗。

B.使用抗生素预防疾病。

C.维护公共环境卫生。

D.杜绝食用野生动物。

材料二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病毒是个十恶不赦的大恶魔。

但实际上,从人类起源开始,病毒与人类就一直协同进化,紧密相连。

病毒与人类宿主之间的持久斗争是人类演化的关键推动力,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没有病毒,就不会有人类。

我们所熟悉的大多数现代哺乳动物,都属于有胎盘的哺乳动物。

有了胎盘,哺乳动物的胚胎才能在出生之前得以在母体的子宫里面发育成熟。

20世纪70年代初,科学家意外地观察到一种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RV。

这种病毒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入侵动物细胞并在动物体内定居,且在变异后失去了毒性和传染性,成为了“有用之材”。

胚胎发生学的研究发现,ERV通过前病毒DNA与哺乳动物的精子和卵子的基因组结合,在卵子受精时开始不断地复制。

当受精卵在母体子宫内膜着床时,ERV产生的融合蛋白使一些早期胚胎细胞融合,从而逐渐形成胎盘。

换句话说,若不是借助病毒蛋白,就不能演化出最初的有胎盘哺乳动物,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人类。

另外,近年来科学家们利用大数据分析发现,自人类与黑猩猩进化分离以来,近三分之一的蛋白质适应演化,都是病毒驱动的。

在人类演化过程中,当瘟疫出现时,被病毒袭击的宿主,要么自身产生抗体生存下来,要么死亡。

面对这种生与死的压力,宿主的免疫系统会全面反击病毒的侵害。

有意思的是,最近研究表明,不仅免疫系统的细胞蛋白有免疫功能,而且几乎所有细胞的蛋白质在接触病毒时,都能参与反击。

生物学家们认为,这种与病毒之间的持续战争、相互作用影响着细胞的每个部分。

病毒几乎劫持宿主细胞的所有功能以便进行复制和传播,因此与其他的进化压力(如捕食或环境条件)相比,它们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细胞结构的进化。

近些年来的人类基因组研究揭示,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脊椎动物直接从病毒那里获得了100多种基因,这是病毒侵入动物细胞内的结果。

这些病毒基因的频繁变异以及新病毒基因的侵入,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

地球上生命的基因多样性很大一部分蕴藏在病毒之中。

我们基因组的一部分就来自感染了人类远古祖先的上千种病毒,人类体内复制DNA的酶系统的形成就有病毒的功劳。

其实,地球上的生命,很可能就是在40亿年前从病毒起源的。

我们跟病毒之间的关系,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病毒是我们既不想要,但又离不开的“老朋友”。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ERV的认识不.正.确.一项是(3分)

(取材于苗德岁的相关文章)

A.20世纪70年代初,ERV被科学家发现并命名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B.早在远古时代ERV就已经入侵动物细胞,并且逐渐与动物协同进化。

C.ERV与哺乳动物的精子和卵子的基因组结合,在卵子受精时开始复制。

D.ERV产生的融合蛋白对早期哺乳动物的胎盘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4.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人体能够与病毒斗争的蛋白质均来自于免疫细胞。

B.病毒对促进细胞进化的作用比环境条件的作用大。

C.病毒侵入导致人体基因的频繁变异时刻都在发生。

D.如果没有病毒,就没有地球上生命的基因多样性。

5.就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上面两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你认为人类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与病毒的关系?

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共19分)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

前日去后,复取前所赠古今杂文十数篇,反复读之,言尤高而志极大。

寻足下之意,岂非闵世病俗,究古明道,欲拔今以复之古,剪剥齐整凡今之纷淆驳冗者欤?

然后益知足下之好学,甚有志者也。

然而述三皇太古之道,舍近取远,务高言而鲜事实,此少过也。

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

其道,周公、孔子、孟轲之徒常履而行之者是也;其文章,则六经所载至今而取信者是也。

其道易

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

及诞者言之,乃.以混蒙虚无为道,洪荒广略为古,其道难法,其言难行。

孔子曰:

“道不远人。

”所谓道者,乃.圣人之道也,此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可得者也,岂如诞者之言耶!

仲尼曰:

“吾好古,敏以求之者。

”所谓古者,其事乃君臣、上下、

礼乐、刑法之事,又岂如诞者之言邪!

此君子之所学也。

夫所谓舍近而取远云者,孔子昔生周之世,孰与今去尧舜远也?

孔子删《书》,断自《尧典》,而弗道其前,其所谓学,则曰“祖述尧舜”。

如孔子之圣且勤,而弗道其前者,岂不能邪?

盖.以其渐远而难彰,不可以信后世也。

今生于孔子之绝后,而反欲求尧舜之已前,世所谓务高言而鲜事实者也。

尧舜之道为百王首,仲尼之叹曰“荡荡乎”,谓高深闳大而不可名也。

及夫二《典》【1】,述之炳然,使后世尊崇仰望不可及。

其言岂不高邪?

然其事不过于亲九族,平百姓,忧水患,见诸侯,谨权衡而已。

孔子之后,惟孟轲最知道,然其言不过于教人树桑麻,畜鸡豚,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

之本.。

夫二《典》之文,岂不为文?

孟轲之言道,岂不为道?

而其事乃世人之甚易知而近者,盖.切于事实而已。

今学者不深本.之,乃乐诞者之言,思混沌于古初,以无形为至道者,无有高下远近。

使贤者能之,愚者可勉而至,无过不及,一本乎大中,故能亘万世,可行而不变也。

今以谓不

足为,而务高远之为胜,以广诞者无用之说,是非学者之所尽心也。

宜少下其高而近其远,以及乎中,则庶乎至矣。

凡仆之所论者,皆陈言浅语,如足下之多闻博学,不宜为.足下道之也。

然某之所以云者,本欲损足下高远而俯就之,则安敢务为奇言以自高邪。

幸足下少思焉。

(取材于欧阳修《与张秀才第二书》)

注释:

【1】二《典》:

《尚书》中《尧典》和《舜典》的合称。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B.乃.以混蒙虚无为道不宜为.足下道之也乃.圣人之道也

C.盖.以其渐远而难彰D.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盖.切于事实而已今学者不深本.之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欲拔今以复之古

想要改变现今的状况,把它恢复到古代的样子

B.孔子删《书》,断自《尧典》

孔子删篡《尚书》,依据来自《尧典》

C.谓高深闳大而不可名也

是说尧舜之道深远广博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

D.一本乎大中

完全遵循真正的中正之道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肯定了张秀才的治学初衷,赞赏他好学有志。

B.文中多次引用了孔子的话,内涵丰富,说服力强。

C.作者强烈谴责了同时代那些治学之人的不学无术。

D.“陈言浅语”既是作者自谦,又意在引发对方思考。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4分)

①孔子昔生周之世,孰与今去尧舜远也

②如孔子之圣且勤,而弗道其前者,岂不能邪

10.作者针对张秀才在治学方面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治学之道。

张秀才在治学方面的问题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第二至四段是如何逐层阐述自己的治学之道的?

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6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

(共6分)

1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有人将画线句的含义解读为“仁者要自立自达,也要立人达人”,也有人解读为“仁者要自立自达,必先立人达人”。

你赞同哪一种解读?

请从以下几则《论语》中选择参考依据,简要阐述理由。

①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论语·颜渊》)

②子路曰:

“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

“未仁乎?

”子曰: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

如其仁!

”(《论语·宪问》)

③子路问君子。

子曰:

“修己以敬。

”曰:

“如斯而已乎?

”曰:

“修己以安人。

”曰:

“如斯而已乎?

”曰:

“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宪问》)

④子曰: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组唱和诗,完成12-14题。

(共12分)

种菜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

苏辙苏轼

久种春蔬早不生,园中汲水乱瓶罂。

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虀倒旧罂。

菘葵经火未出土,僮仆何朝饱食羹。

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强有人功趋节令,怅无甘雨困耘耕。

园无雨润何须叹,身与时违合退耕。

家居闲暇厌长日,欲看年华上菜茎。

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

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辙诗中没有一个“旱”字,但句句牵动着旱情,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B.苏轼诗题目中“次韵”既点明这首诗是和苏辙诗所作,又指出了押韵特点。

C.苏辙诗中“乱”写出了汲水的忙乱,苏轼诗中“倒”写出了腌菜食尽的困窘。

D.苏辙诗沉郁顿挫,格调比肩“诗圣”,苏轼诗闲散冲淡,气韵神似“诗仙”。

13.“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中用“秋色”喻指年华。

下列诗句中的“秋色”有这种含义的一项是(3分)

A.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杜牧《长安秋望》)

B.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苏幕遮》)C.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张孝祥《西江月》)

D.秋色频于客鬓加,归期犹自叹无涯。

(罗公升《发湖州》)

14.唱和诗中,“和诗”的内容和情感既要与原诗有联系,又要有新的阐发。

这一特点在苏轼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请结合两首诗进行分析。

(6分)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共8分)

①孔子特别注意日常言行的细节。

弟子“言志”时,子路言谈不够谦逊,孔子因“,”而哂笑他。

②古人特别重视广开言路。

齐王听取邹忌的谏言后,朝中呈现出“群臣进

谏,”的局面;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向刘禅提出“,以光先帝遗德,”的建议。

③杜甫在《登高》中发出“,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悲苦中蕴含着不屈的抗争精神。

④学校组织“一片丹心照汗青”主题书法比赛。

请你从古诗文中选取切合此主题的文句进行书写,如“,”。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共17分)

父亲的画像

父亲今年93岁,身体很好,除了耳背一点,视力、记忆力、反应的敏锐程度,都不弱于中年人。

在我参军离家前近二十年的记忆中,父亲可敬不可亲,甚至有几分可怕。

其实他轻易不打人,不骂人,也很少训斥我,但我说不清楚,为什么要怕他。

记得我与伙伴们一起玩闹时,喜欢恶作剧的人,在我背后悄悄说:

“你爹来了!

”我顿时被吓得四肢僵硬,脑子里一片空白,好大一会儿才能缓过劲儿来。

不仅是我怕,我的哥哥姐姐也怕,我的堂姑、堂叔们也都怕。

姑姑说他们年轻时在一起说笑,听到我父亲远远地咳嗽一声,一个个立即屏气息声,等我父亲走了才能慢慢活泼起来。

搜索我的童年记忆,父亲也曾显露过舐犊之情。

记得我13岁那年,家里翻盖房子,一时找不到大人,父亲便让我与他抬一块大石头。

父亲把杠子的大部分都让给了我,石头的重量几乎都压在他肩上,当我们摇摇晃晃的把石头抬到目的地时,我看到父亲用关切的目光打量着我,并赞赏地点了点头。

其实,父亲的威严是建立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的,父亲读过几年私塾,在私塾里受到的教育,确定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他轻钱财,重名誉。

即便在读书看似无用的年代里,他也一直鼓励子侄们读书。

我小学辍学后,父亲虽然没说什么,但我知道他很着急。

他曾给我在湖南一家工厂的子弟学校任教的大哥写信,商讨有无让我到他们学校读书的可能。

在那个年代,父亲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但由此也可见出他对我失学的焦虑。

1973年8月20日,我到县棉花加工厂去当合同工,每天挣一元三角五分,一半交给生产队,一半归自己所有。

父亲从没问过我每天挣多少钱,更没跟我要过钱。

后来,我从棉花加工厂当了兵,当兵后又提了干,成了作家,几十年一转眼过去,父亲也从来没问过我挣多少钱,更没跟我要过钱。

每次我给他钱,他都不要,即便勉强收下,他也一分不花,等到过年时,又分发给孙子孙女和我朋友的孩子们。

父亲解放前就跟共产党的征粮队去征集粮食,解放初期也曾在区里帮忙干过财会工作。

因他有文化,工作极其认真负责,从人民公社成立之初就担任大队会计,一直到80年代中期。

按说大队会计是不需下地干活儿的,但父亲一直坚持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记账算账。

1982年暑假我回家探亲,听到广播喇叭播放父亲的模范事迹,说父亲当了近三十年会计,没记错一笔账,没贪污一分钱,被同行们誉为“万笔清”。

也就是在那个暑假里,我接到了战友的信,告诉我提干命令已下来的消息。

当时我大哥也回来探亲,我把信给他看了,他高兴地把信递给扛着锄头刚从地里回来的父亲。

父亲看完了信,什么也没说,从水缸里舀了半瓢水,咕嘟咕嘟喝下去,扛着锄头又下地干活去了。

农村青年在部队提成军官,这在当时是轰动全村的大事,父亲表现得那样冷静,那样克制,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我写小说三十多年,父亲从未就此事发表过他的看法,但我知道他是一直担着心的。

他不放过一切机会的提醒我:

一定要谦虚、谨慎,看问题一定要全面,对人要宽厚,要记别人的恩,不记别人的仇。

现在想来这些几近唠叨的提醒,对我的做人、写作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父亲早就主张拆掉的“莫言故居”成了热点,市里要出资维修,一商人也想借此做文章。

父亲说,如果硬去拆掉,也不通情达理,但维修不应由政府出钱。

父亲拿出钱来,对房子进行了维修。

今年夏天,父亲又做出决定,让我们将“旧居”捐献给市政府。

当然,我知道父亲内心深处更希望来一场暴风骤雨,将这几间旧房子夷为平地,然后种上庄稼或是植上树木。

但既然这所谓的“旧居”,真的能给乡亲们带来一些好处,那就姑且让它立在那儿吧。

当有人问起获奖后我的身份是否会变化时,父亲代我回答:

“他获不获奖,都是农民的儿子。

”当有人慷慨向我捐赠别墅时,父亲代我回答:

“无功不受禄,不劳动者不得食。

”获奖后,父亲对我说的最深刻的一句话是:

“获奖前,你可以跟别人平起平坐,获奖后,你应该比别人矮半头。

”我把这句话当成后半生的座右铭。

拉拉杂杂的写了这么多,还未写到父亲的画像。

为我父亲造像者何人?

当代画坛巨擘江东范曾也。

范先生说很敬佩我父亲的为人,要为他画张像。

范先生如椽巨笔,会为一个农民造像?

当然我绝没怀疑范先生的真诚,但也没太往心里去。

没想到今年4月30日,范先生竟亲手把画像交给了我父亲。

真是满堂生辉啊!

这是我父亲吗?

这是我父亲的画像。

只见画像上的父亲,头戴一顶有几分调皮的棒球小帽,右手抚案,左手持一本线装书,正在聚精会神的观看。

父亲读书入神时,嘴是嘟着的,那神情十分逼真。

真是寥寥数笔,形神兼备啊!

父亲看着自己的画像,脸上漾开幸福的笑意。

当天晚上我开了一瓶珍藏多年的名酒,并向父亲炫耀着这酒的珍贵。

父亲抿了一口杯中酒,摇摇头说,也尝不出特别的好来。

父亲讲起支援淮海战役时,他推着300斤小米,跟着小车队,在冰雪泥泞中跋涉了八天,到达临沂粮站卸下粮食后,去路边的小饭馆里买了二两散酒,在柜台边上站着喝下去,然后走到街上,感到脚下像踩着云彩一样。

父亲说:

“这辈子我再也没喝过那样的好酒。

(取材于莫言《父亲的画像》)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在儿时曾经对父亲感到莫名的畏惧,但有时也能够感受到父亲的关爱。

B.父亲得知“我”提干后什么也没说,照常下地干活,表明他还有更高的期望。

C.在“我”获奖之后,故居成为了热点,能为乡亲们带来好处,对此父亲很骄傲。

D.“我”对范曾先生给父亲画像不以为意,因为父亲的形象与名家手笔不匹配。

17.下列各组词语中,与父亲的形象不.相.符.的一项是(2分)

A.勤劳本分认真踏实B.儒雅博学风趣幽默C.淡泊名利顾全大局D.严谨正直清廉质朴

18.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赏析文章最后一段。

(6分)

19.文中提到,作者获奖后父亲对他说:

“获奖前,你可以跟别人平起平坐,获奖后,你应该比别人矮半头。

”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对此你是否赞同?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6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20题。

(共5分)

20.下面是《红楼梦》中不同人物对王熙凤的评价。

请根据这些评价,结合原著谈谈你对王熙凤这个人物的理解。

贾母:

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

周瑞家的:

她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

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

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她不过。

回来你见了就信了。

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

秦可卿:

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

小厮兴儿:

“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1.语言基础运用(5分)

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突出成就,也是世界各系园林中的重要典型。

它,,,,使自然美典型化,变成园林美。

中国园林讲究“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重视成景和得景的精微推求,以组织丰富的观赏画面。

同时,还模拟自然山水,使诗情画意更加深浓,趣味隽永。

中国园林具有中华文化,也是民族内在的精神品格。

⑴将下面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又注入了文化内涵与审美情趣

②以自然为蓝本

③摄取自然美的精华

④采取建筑空间构图的手法

A.②①④③B.②③①④C.③②④①D.④①③②

⑵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错误原因并修改。

要求:

保留原有信息。

(2分)

22.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50字。

①朱熹曾说,读书要经过“由无疑到有疑,再由有疑回到无疑”的过程。

请你从《呐喊》

《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部,谈谈你在阅读中产生了怎样的疑问,又是如何释疑的。

要求:

符合原著,阐释得当。

②“劳动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正在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而有的家长对劳动教育还存在误解,如认为劳动会影响学习、把劳动当作惩戒手段等。

请你写一段话,说服这些家长配合学校更好地推进劳动教育。

要求:

理由充分合理,表达得体。

③以“面孔”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要求:

思想积极健康,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23.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朱光潜先生在武汉大学任教期间,看到有些青年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一味烦闷、消沉,提倡奉行“此身,此时,此地”的“三此主义”,即:

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位去做。

请以“此身,此时,此地”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②汪曾祺在《人间滋味》里写道:

“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

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所谓“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市井百态、寻常生活最能慰藉人心。

请以“人间烟火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有细节描写;语言得体。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高考练习二

语文参考答案2020.6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1.(3分)D2.(3分)B3.(3分)A4.(3分)B

5.(6分)参考答案:

①材料一认为,虽然大多数病毒对人类无害甚至有益,但部分病毒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这主要是人类自身造成的,与人类的发展以及对自然的破坏密切相关。

材料二认为,病毒与人类协同进化,紧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