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科常规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9127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27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耳鼻咽喉科常规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耳鼻咽喉科常规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耳鼻咽喉科常规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耳鼻咽喉科常规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耳鼻咽喉科常规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耳鼻咽喉科常规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9页
耳鼻咽喉科常规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9页
耳鼻咽喉科常规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9页
耳鼻咽喉科常规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9页
耳鼻咽喉科常规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9页
耳鼻咽喉科常规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9页
耳鼻咽喉科常规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9页
耳鼻咽喉科常规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9页
耳鼻咽喉科常规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9页
耳鼻咽喉科常规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9页
耳鼻咽喉科常规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9页
耳鼻咽喉科常规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9页
耳鼻咽喉科常规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9页
耳鼻咽喉科常规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9页
耳鼻咽喉科常规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9页
亲,该文档总共8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耳鼻咽喉科常规DOC.docx

《耳鼻咽喉科常规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耳鼻咽喉科常规DOC.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耳鼻咽喉科常规DOC.docx

耳鼻咽喉科常规DOC

耳鼻咽喉科常规

第一章一般诊疗常规

第1节病案记录

(一)病史

病史各项要求详见医护记录篇,但在现病史中应详述下列各种症状出现时间的先后,发病时间,可能的致病诱因,病情发展过程,有无急性发作史,经过何种治疗,疗效如何。

本病应有的症状而尚未出现者,亦应说明,以资参考。

1.有无鼻阻塞、鼻分泌物过多、喷嚏、鼻痒、鼻出血、鼻干燥感、鼻臭、嗅觉障碍、张口困难、鼻音、头昏、头痛等症状,并详记上述症状的性质。

2.有无咽喉痛、张口困难、吞咽疼痛、吞咽困难、知觉障碍、异物感、言语障碍、声音嘶哑或失音等症状,并应详记上述症状的性质、出现时间、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3.有无听力障碍、耳鸣、耳漏、耳痛、耳出血,有无恶心、呕吐、颈痛、眩晕、站立不稳、步态异常等症状,注意有无耳内胀满或搏动感觉,有无面部麻木或疼痛,并应详记症状的性质。

4.有无呼吸困难(吸气性抑呼气性)、气喘、咳嗽、咯血、喘鸣,详记上述症状的性质和出现时间。

有无异物吸入及呛咳史,有无异物及腐蚀剂吞入史,有无过敏体质或接触过敏物史。

(二)体格检查

全身检查同内科病历记载,但须特别注意有无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胸腺肥大(幼童),必要时应行X线检查。

专科检查要求如下:

1.鼻部检查①功能检查:

注意两侧鼻腔通气程度、嗅觉情况,说话有无鼻音;②外鼻部:

有无畸形,注意皮肤的颜色;③鼻前庭部:

皮肤有无红肿、压痛、溃疡、皲裂、干痂,鼻毛是否脱落、互相粘着,鼻前庭下方是否隆起,软或硬,表面是否光滑;④鼻腔:

用前鼻镜检查,注意鼻中隔有无偏曲、棘、嵴突、血肿、血管扩张、出血、糜烂、溃疡、穿孔、脓痂及肿瘤;注意下鼻甲粘膜的色泽,有无肿胀、肥厚、萎缩、溃疡,对麻黄素收缩反应如何;中鼻甲粘膜的色泽,有无肥厚、息肉样变性;注意各鼻道的宽窄(以中鼻道及嗅裂为重点),有无息肉或肿瘤,有无分泌物,观察分泌物的量、性质、颜色、所在位置;⑤后鼻孔:

通常与鼻咽部检查同时进行;检查鼻中隔后缘及两侧后鼻孔,注意各鼻甲后端粘膜的色泽及有无肥厚、萎缩;后鼻孔有无分泌物积留,注意其所在位置,观察鼻咽顶部及后壁粘膜,有无增殖体肥大及其他肿瘤,有无溃疡面;检查侧壁时应注意咽鼓管及咽隐窝有无淋巴组织增生及肿物;最后检查软腭背面及悬雍垂后面;⑥鼻窦:

观察鼻窦区有无肿胀、压痛;必要时应作透照法检查、上颌窦穿刺检查、鼻窦X线摄片检查、鼻内镜检查。

2.咽喉部检查①口腔:

注意粘膜、牙齿、牙龈、颊部、舌及口底的一般情况;②口咽部:

注意硬腭、软腭,悬雍垂有无畸形、运动如何,粘膜有无白斑或溃疡、血肿、疱疹,舌腭弓及咽腭弓有无充血、红肿;观察扁桃体突出程度,表面有无分泌物、假膜、溃疡、异物、肿瘤,挤压扁桃体时有无分泌物溢出;注意咽后壁及咽侧壁粘膜有无充血、瘢痕、萎缩、淋巴颗粒增生肥大,咽侧索有无干痂附着,有无脓肿、肿瘤或溃疡;③鼻咽部:

同后鼻孔检查;④喉咽部及喉部:

用间接喉镜检查,详察舌根有无淋巴组织增生;注意会厌谿、会厌、梨状窝、杓状隆突、杓状软骨间区、室带、声门裂、声带、前连合及声门下区等部的形状及粘膜色泽,有无红肿、水肿、溃疡、分泌物、假膜及肿瘤等,并注意声带在呼吸与发音时的运动情况;⑤喉外部:

注意各软骨的外形,有无增厚、触痛;注意平静、深呼吸、发音、吞咽时喉部的移动情况;注意颈部淋巴结有无肿大、压痛、能否活动;颈部淋巴结肿大,可作超声波检查;用手指左右推动喉部时,有无摩擦音;必要时行颈部X线摄片检查。

3.耳部检查①耳廓:

有无畸形、鳃瘘、皮疹、损伤、红肿、血肿、脓肿、压痛及牵引痛;耳屏有无压痛,耳周围淋巴结有无肿大及压痛。

②外耳道:

有无畸形、耵聍、分泌物、损伤、肿胀、狭窄、异物、肿瘤;如有分泌物应详记其量、色、性质、臭味及是否混有血液。

③鼓膜:

有无充血、肿胀、膨出、内陷、瘢痕及石灰沉着等;如有穿孔,注意其大小形状、位置,有无搏动性溢液;若为大穿孔可观察鼓室粘膜色泽,注意有无水肿、肉芽、息肉、上皮化或硬化灶。

④乳突部:

有无红肿、压痛、瘢痕、瘘管。

必要时应进行X线摄片检查。

⑤听力检查:

有听力障碍患者,应施行耳语及口语试验、音叉试验,有条件者可做电测听、言语测听、声阻抗测听及电反应测听检查。

⑥前庭功能检查:

包括自发性症状检查及诱发性症状检查,如冷热试验及眼震电图。

⑦咽鼓管功能检查。

(三)耳鼻咽喉X线检查

根据病情需要,有针对性地对耳、鼻、咽、喉、头、颈、气管、食管各部进行X线透视、平片、体层摄片、CT扫描或MRI成像等检查(见第三十三篇第一、二、三章)。

(四)检验

1.同一般常规检验。

2.局部有炎性病变者,应取分泌物或脓液涂片检查、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度测定。

3.喉部、鼻部及耳部较大手术,如喉切除术、上颌骨截除术、听神经瘤切除术或颞骨截除术等,或须用全身麻醉的患者,检查肝、肾功能,酌情测定血糖、胆固醇、甘油三脂等。

(五)特殊检查

根据病情需要,做脑血流图、心电图、超声波等检查。

第2节诊疗技术常规

一、前鼻镜检查法

1.患者与检查站者对面坐,检查者先将光线对准患者鼻尖,以拇指堵挡一侧鼻孔,嘱患者呼吸,比较两侧鼻孔的通气程度。

2.患者头后仰,检查者用拇指抬起鼻尖,以观察鼻前庭有无充血、肿胀、压痛等现象。

3.以左手持鼻镜,轻轻插入鼻前庭,展开鼻翼,观察鼻腔内情况。

若下鼻甲肿胀,阻挡视线,可用1%~3%麻黄素棉片贴附或喷雾,收缩粘膜后再检查。

4.检查者将右手置患者枕下部,移动患者头部,使前倾、后仰或偏侧,观察鼻腔之上下、前后,内外侧各部。

注意粘膜色泽、肿胀、中下甲之大小、形状、鼻道及嗅裂情况、鼻中隔形状、分泌物性质及其位置,有无息肉、异物、溃疡、肿瘤、出血等。

双侧鼻腔应对比观察。

5.取出鼻镜时,应保持半开状态,防止镜页夹住鼻毛。

二、间接鼻咽镜检查法

1.先将鼻咽镜的镜面加温,注意切不可太热,检查者应以自已手背皮肤试镜背的温度,以能忍受为度。

2.嘱患者中度张口,以左手持压舌板压舌背,右手持镜经口腔送入软腭后,使镜面朝向鼻咽部,以观察后鼻孔。

3.对精神紧张患者,应说明在检查时要安静呼吸,或先练习张口用鼻呼吸,使软腭下垂,增宽鼻咽峡,易于检查。

4.鼻咽镜检查时,应避免触及咽后壁,动作宜轻巧,以免发生咽反射。

咽反射敏感者可酌情用可卡因或丁卡因液喷雾麻醉咽腔,待数分钟后再检查。

亦可用软腭牵引器或橡皮导管向前牵引软腭,扩大鼻咽腔,以利观察。

三、鼻窦透照法

此检查必须在暗室进行,检查时比较两侧鼻窦的透光程度,若二侧同时有病变,应结合症状及前鼻镜检查所见,考虑诊断。

此法检查准确性不高,现已少用。

冷光源纤维导光透照器光源清晰、稳定,不需暗室,尚称简便有效。

1.额窦透照法将透照灯紧贴额窦底部,正常情况下额窦显示暗红色区域,若不透光或透光度低,则额窦可能有病变或发育不良。

2.上领窦透照法将透照灯置于患者硬腭下部,嘱患者紧闭口唇,观察下眼睑显有半月形透降光区,偶见瞳孔发亮或患者自觉有光感。

透照时应比较两侧透光度,较暗侧可能有病变或生理性骨壁较厚。

四、鼻腔-鼻窦内镜检查法

无论是前鼻镜检查还是间接鼻咽镜检查,对鼻腔和鼻窦的观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鼻部许多重要结构(如各鼻窦的开口)都位于狭窄、隐蔽的中鼻道、上鼻道和蝶筛隐窝内而无法直视,给临床诊断和病情判定带来困难,鼻内镜的应用使上述问题迎刃而解。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内镜为0°、30°和70°三种,直径4.0mm,镜身长180mm,这种内镜视野大,亮度好。

儿童可用直径2.7mm内镜。

同时应备有冷光源和光源导线。

为了做一些简单操作,还应准备下列器械:

0°和45°筛窦钳、直吸引管、弯吸引管、上颌窦套管穿刺针、上颌窦活检钳、蝶窦咬骨钳等。

若有摄录系统,有助于操作、教学和资料保存,检查前均应剪鼻毛。

(一)鼻腔内镜检查方法炎

1.适应证

(1)寻找鼻出血部位,在内镜直视下止血。

(2)寻找脓性分泌物的来源。

(3)早期鼻腔、鼻咽肿瘤的定位和直视下活检。

(4)脑脊液鼻漏的瘘口定位。

2.检查方法

(1)病人取坐位或斜坡卧位,头偏向检查者,常规鼻面部消毒,铺无菌巾。

(2)l%地卡因麻黄素棉片做鼻腔粘膜表面麻醉及收缩粘膜血管。

(3)应用0°内镜从鼻底或(和)下鼻道进镜,从前向后观察下鼻甲前端,下鼻甲中、后端,鼻中隔和下鼻道。

应用30°内镜从鼻底进镜直达后鼻孔,以鼻中隔后缘为标志轻轻转动镜身,观察鼻咽侧壁及咽鼓管开门,注意咽鼓管圆枕及咽隐窝情况,将内镜轻轻退出,以下鼻甲上表面为依托,观察中鼻甲及中鼻道,注意钩突、筛泡和筛漏斗情况;沿中鼻甲下缘继续进镜,到达中鼻甲后端时将镜面向外转30°~45°,观察蝶筛隐窝和蝶窦开口。

应用70°内镜从鼻底进镜直达后鼻孔,观察鼻咽顶部,然后将内镜退出,以下鼻甲表面为依托,从中鼻甲下缘进镜找到中鼻甲后端,将镜面向外转,从中鼻道后方向前寻找上颌窦开口;如果中鼻甲收缩好,并与鼻中隔有空隙,应用70°内镜在中鼻甲与鼻中隔之间进镜,可以观察上鼻祖甲与上鼻道,少数人还可以见到最上鼻甲与最上鼻道。

鼻腔内镜检查时应注意鼻腔与鼻咽粘膜有无充血、水肿、干燥、溃疡、出血、血管扩张及新生物;注意新生物的原发部位、大小和范围以及脓性分泌物的来源;遇有可疑新生物应取活检,对窦内脓性分泌物可以吸出送细菌学检查。

(二)上颌窦内镜检查术

1.适应证①X线或CT影像学检查提示上颌窦模糊或怀疑有占位性病变;②上颌窦异物;③牙源性上颌窦炎;④上颌窦壁骨折或眶底爆折;⑤面颊部疼痛或面颊部肿胀原因不明;⑥上颌窦手术后仍有症状。

2.检查方法

(1)病人取坐位、斜坡卧位或仰位均可。

常远见鼻面部消毒,铺无菌巾。

(2)可以采用下鼻道进路或尖牙窝进路。

①下鼻道进路:

l%地卡因麻黄素棉片做鼻腔粘膜表面麻醉,重点麻醉下鼻道外侧壁粘膜,应用上颌窦套管穿刺针或环钻从下鼻道前端向内1.0cm处进针,刺入上颌窦内。

若使用环钻,可将骨质及两层粘膜同时取出,在上颌窦与下鼻道之间形成一圆形、直径5~8mm通道,既有利于检查及器械进入窦内操作,又为以后窦内冲洗与引流创造条件,是具有诊断与治疗双重效果的方法。

应用套管穿刺针刺出的骨孔,检查结束后很快闭锁。

尖牙窝进路:

1%利多卡因肾上腺素溶液做尖牙窝粘膜下浸润麻醉。

手术者站在或坐在病人的右侧,用左手拇指翻开病人的上唇,左手示指摸到眶下缘,以免损伤眶下神经。

将上颌窦套管穿刺针用旋转力经尖牙窝刺入上颌窦,拔出穿刺针,保留套管。

(3)将0°、30°和70°内镜依次经套管插入上领窦内,旋转镜面即可看清上颌窦各壁及自然开口。

如遇出血影响观察,可用肾上腺素棉片在造口处压迫止血,或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及棉片压迫,一般出血很少,不会影响观察。

若窦内有新生物,可以使用内镜活检钳取材,并仔细观察肿物外观,最好同时照像或同步打印照片。

如果窦内已被肿物填满,取活检后可停止检查。

若有脓性分泌物应吸取送细菌学检查及抗生素敏感试验。

3.几种常见的镜下形态

(1)正常上颌窦:

粘膜薄而透明,可看到粘膜下黄色骨壁,细小血管清晰可见,在内侧壁上方可看到自然开口,有时还可看到副口。

在自然口的后方有一凹陷,略呈蓝色,是上颌窦与后组筛窦之间的薄壁。

(2)上颌窦炎:

急性上颌窦炎粘膜充血呈鲜红色并有水肿,细小的血管扩张变粗、模糊不清,有粘液或脓性分泌物堆积。

早期牙源性上颌窦炎来自根尖周围感染,可见窦底出现局限性充血和水肿。

慢性上颌窦炎粘膜肿胀增厚,可有散在性水肿、息肉、纤维变性、囊肿及脓性分泌物,自然开口常被阻塞。

(3)变态反应性上颌窦炎:

粘膜苍白水肿,血管纹理消失,有时可见窦内充满息肉,若有继发性感染则可见粘膜充血和脓性分泌物堆积。

(4)上颌窦囊肿:

粘液囊肿常位于窦的下壁,囊壁甚薄,表面光滑,黄色透明,囊肿以外的粘膜形态正常。

若囊壁被内镜触破,则囊肿因内容物流出而消失。

牙源性囊肿通常较大,常在插入内镜时囊壁破裂,流出的液体为深褐色,内含胆固醇结晶。

(5)上颌窦肿瘤:

内镜可查出小的肿瘤和手术后复发的肿瘤,并可通过活检作出诊断。

大的肿瘤应结合影像学判定肿瘤范围。

(三)蝶窦内镜检查术(临床上不常用)

1.适应证①蝶窦病变:

如蝶窦炎、蝶窦粘液囊肿、蝶窦肿瘤;②脑脊液鼻漏,瘘孔定位有困难;③鼻出血,寻找出血部位。

2.禁忌证①经影像学证实蝶窦未发育者;②未成年的儿童或少年。

3.检查方法

(1)患者仰卧位,常规鼻面部消毒,铺无菌巾。

(2)1%地卡因肾上腺素棉片充分收缩麻醉中鼻甲、中鼻道和嗅裂。

(3)将中鼻甲向外侧骨折移位,将0°内镜自前鼻孔沿鼻中隔向后方插入,直至中鼻甲后端。

在鼻中隔与上鼻甲下缘之间找到蝶筛隐窝,蝶窦开口位于蝶筛隐窝内,大小及形态不一。

如果内镜不能从蝶窦开口进入蝶窦,可在蝶窦开口下方靠近中线处穿刺,注意勿损伤蝶窦外侧壁的视神经管。

吸出窦内分泌物送细菌学和细胞学检查,仔细观察窦内情况。

在蝶窦上壁及外侧壁取活检时应特别慎重。

对搏动性肿物应列为活检的禁忌。

(四)额窦内镜检查术(临床上不常用)

1.适应证

(1)额窦病变:

如额窦炎、额窦粘液囊肿,额窦肿瘤。

(2)脑脊液鼻漏,寻找瘘孔。

2.检查方法

(1)术前剃眉。

患者仰卧,皮肤消毒铺无菌巾。

(2)l%利多卡因加少量肾上腺素在眉弓内侧作局部浸润麻醉,于该处作1.0cm横行切口,剥离皮下组织及骨膜直达骨质。

用环钻在额窦前壁钻孔进入额窦,吸出分泌物并冲洗窦腔后放入内镜检查。

五、上颌窦穿刺检查法

1.目的

(1)诊断性穿刺:

观察上颌窦有无炎性分泌物及潴留囊肿。

采取分泌物作细菌培养及细胞学检查,必要时注入碘油,检查窦腔内有无占位性病变。

(2)治疗性穿刺:

通过穿刺方法冲洗出窦内的积脓、积血,然后注入消炎剂。

2.方法与步骤

(1)先将浸有丁卡因液的卷棉子,置于下鼻道,紧贴其外侧壁,朝向同侧眼毗,表面麻醉约5~10min。

(2)除去卷棉子,将穿刺针对准下鼻道外侧壁之前、中1/3交界处,接近下鼻甲附着部,针尖指向同侧眼外眦,旋转式刺入,当感到阻力顿消时即为穿通窦壁。

有少数患者窦壁菲薄,阻力感觉不明显。

(3)刺入后,先抽吸,若有空气或脓液吸出,证明针已进入窦内。

嘱患者头向前倾,略低,作张口呼吸,然后以无菌温生理盐水冲洗。

(4)冲洗后注入少量空气,轻轻冲出洗涤液,若窦内有脓液,拔针前窦腔内应注入抗生素,记录洗出脓液的性质、量、气味。

如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应于洗前吸取。

洗毕拔出穿刺针,鼻腔内用棉片填塞止血。

3.穿刺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1)皮下气肿及血管空气栓塞。

(2)鼻出血。

(3)穿通眼眶底及窦外侧壁。

4.注意事项

(1)穿刺部位及方向必须准确,手持穿刺针必须把持稳固,不能滑动。

(2)旋转进针时不应用力过猛,最好于上唇部以左或右手拇指及示指捏持穿刺针梗作为支点,以免针刺入窦内过深而损伤对侧壁粘膜。

(3)针刺入窦内后,必须用注射器先抽吸,若抽出多量血液,应将穿刺针拔出少许,确定针在窦腔内方可冲洗。

(4)冲洗前不宜先注入空气,冲洗时不可用力过大,以免发生气栓。

(5)冲洗后仔细止血。

整个操作中必须密切注意患者面色及表情,若有面色苍白及休克征象,应立即停止操作,卧床救治。

六、口咽部检查法

1.先将光线照于患者唇部,嘱患者张口,注意唇部和口腔情况,包括舌、牙齿、牙龈、口腔粘膜、口腔底部、硬腭、颊部及涎腺开口部。

2.以压舌板将舌前2/3轻轻压下,即可见口咽部。

咽反射较强者,可先用丁卡因液表面麻醉。

3.嘱患者发“啊”音软腭上举时,观察腭垂、软腭、舌腭弓、咽腭弓、咽后壁、咽侧壁,观察粘膜有无充血、溃疡、新生物,咽后壁或咽侧壁隆起应排除脓肿或肿瘤,注意扁桃体体积、形状,表面是否润泽和有无斑点、角化物或渗出物等。

4.若检查小儿的增殖体,检查者站在小儿的右后方,用左手及左前臂固定患儿头部,然后以左手示指将小儿左侧颊部软组织推入上下齿列之间,使其张口,但须注意勿被咬伤;另用右手示指伸入鼻咽部,检查有无增殖体肥大。

或照鼻咽部侧位像,了解腺样体肥大程度和鼻咽腔气道情况。

七、纤维鼻咽镜检查法

1.适应证

(1)耳、鼻、鼻咽等部位疾病以及咽鼓管咽口和鼻咽部良、恶性肿瘤等可疑病例,间接鼻咽镜检查有困难,如咽部极度敏感或鼻阻不能用鼻呼吸者。

(2)张口困难,舌体厚者。

2.禁忌证心肺有严重病变者。

3.检查方法

(1)检查前擤鼻涕。

(2)1%地卡因鼻及口咽部粘膜表面麻醉。

(3)纤维鼻咽镜可经鼻或经口进路,左手持镜体,拇指控制方向钮,直视下从口腔或经鼻腔入镜达鼻咽部,调控内镜的观察角度,详细观察鼻咽顶、鼻中隔后缘、两侧咽隐窝、咽鼓管隆凸及咽鼓管咽口的粘膜是否光滑,色泽是否正常,两侧是否对称,有无新生物,后鼻孔两侧大小是否对称,各鼻道有无分泌物及新生物,各鼻甲是否正常,若为儿童应注意腺样体大小。

4.注意事项检查后2h内禁饮、禁食,以防发生误吸性肺炎。

八、间接喉镜检查法

1.患者取坐位,头肩略向前倾,对准光线,将喉镜面在酒精灯上加温,检查者用手背试其温度是否过热。

2.嘱患者张口、伸舌,以无菌纱布裹住舌尖部,将舌轻轻拉出。

3.以右手持喉镜经患者左口角使镜面与舌背平行放入,达软腭与腭垂时,与地面成45°角,即可见舌根、会厌、会厌谿、梨状窝等处。

4.令患者发“咿……咿”声,当会厌竖立时,即可见杓状隆突、室带、声带及声门等,发音时声门是闭合的。

嘱患者安静呼吸,当声带外展时,观察声带运动是否正常,并通过声门可见声门下区及部分气管环,注意各处有无充血、畸形、异物、肿胀、溃疡、肥厚、肿瘤、粘膜的色泽及分泌物等。

倘患者咽反射太强,可先用丁卡因液喷雾咽部2~3次,然后检查。

5.若会厌不能举起,声门不能全部窥见时,可在表面麻醉下先用喉卷棉子向前钩起会厌检查,或行纤维喉镜检查。

九、直接喉镜检查法

1.患者取仰卧位,肩胛骨中部与手术台端等齐。

第一助手坐于患者右侧,右手托患者颈后枕部,左手托住头顶部,以左膝支持左手,保持患者枕部高出手术台面约15cm、颈向前伸、头向后仰位置;第二助手立于患者左侧,协助术者固定喉镜及患者肩部。

另法是患者仰卧,肩下垫枕,头向后仰,顶颏线与台面成直角,可省去第一助手。

有条件者可采用支撑喉镜,便于手术操作。

2.术者左手持镜,由患者右口角插入,将舌推向左侧,以减轻阻力,至舌根部时,将喉镜移向中线,即可见会厌上缘。

喉镜稍向下,置于会厌喉面时,轻轻抬起会厌,即可见杓状隆突与声门,此时应注意将整个喉镜向上提起,切勿以切牙为支点而仅抬起前端。

3.直接喉镜所见喉像与间接喉镜不同,图像左右相反,声带呈粉红色、长度较大,喉室带较薄、呈皱襞状。

4.检查时应注意喉腔各部粘膜色泽和厚度,有无充血、肿胀、瘢痕、异物或肿瘤等病变,并注意声带运动。

此法目前临床很少应用于喉部检查,多被纤维喉镜所替代。

直接喉镜主要用于喉新生物活检、息肉摘除及取呼吸道异物等。

十、纤维喉镜检查

1.适应证

(1)间接喉镜检查有困难者,如咽部极度敏感、上切牙较突出、张口困难、舌体厚等。

(2)如牙关紧闭、颈椎强直、短颈等。

(3)对喉部隐蔽病变或早期微小的喉肿瘤检查,以及观察声带活动等。

(4)进行活检或较小的声带息肉或小结的手术治疗。

2.禁忌证上呼吸道急性炎症伴有呼吸困难者。

心、肺有严重病变者。

3.检查前准备

(1)术前禁饮、禁食l~2h。

(2)术前30min皮下注射阿托品0.5mg,精神紧张者口服苯巴比妥0.06~

0.09g。

(3)取下活动义齿。

4.检查时注意事项

(1)麻醉:

0.5%~1%丁卡因作鼻腔、咽部及喉部喷雾3~4次,丁卡因总量不得超过60mg。

严密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如遇因药物过敏而发生抽搐者,应立即缓慢静注2.5%硫喷妥钠及输氧等救治。

(2)体位:

多采取坐位,精神紧张及衰弱者可取仰卧位。

(3)左手持镜体,拇指控制方向钮,直视下从口腔或经鼻腔插入镜体达咽部,镜体前端向下,可见会厌或声门的远景像。

继续推进镜体达会厌缘,以前端弯曲部向前推动会厌,达喉前庭,向前可视前连合,超越声门可见声门下区。

仔细观察粘膜病变、有无新生物及声带活动等情况。

检查后注意2h内禁饮禁食,以防发生误吸性肺炎。

十一、耳镜检查法

1.受检者侧坐,检查者将额镜光线集中于受检查者的外耳道口,以一手向后上方牵引耳廓。

如系小儿则应向后下牵引,使耳道变直。

2.选择大小合适之耳镜,旋转置入外耳道。

3.耳镜不应放入太深,以便左右上下移动,观察耳道各部及鼓膜之全貌。

十二、鼓气耳镜(Siegle耳镜)使用法

1.目的检查鼓膜的活动度,用于迷路瘘管试验和Gelle试验及鼓膜按摩。

2.用品额镜及一种可以鼓气和放大实像的耳镜。

镜管的前端可接上各种不同镜径的耳镜,另一端为可放大二倍的放大镜所封闭,镜管下方有小接管,可连接橡皮球以便于鼓气。

3.方法使用时镜管的前端接上适合患者耳道大小的镜径耳镜,置于患者外耳道内,借额镜的反光透过放大镜以资照明观察,挤压和放松橡皮球以使外耳道内的气压改变,藉以检查鼓膜活动度及其细微病变,如有无小穿孔或脓液吸出等。

也可用鼓气耳镜检查镫骨足板的活动度(作Gelle试验)、迷路有无瘘管以及进行鼓膜按摩治疗。

十三、鼓膜穿刺法

1.目的适用于非化脓性中耳炎的鼓室积液。

2.用品布宁液、斜面较短的7号长针头、2ml注射器、耳镜、醋酸可的松药液。

3.方法

(1)患者取坐位。

(2)外耳道皮肤及鼓膜表面用75%乙醇消毒,操作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3)用小棉片蘸布宁液贴在鼓膜表面,约10min后即可取出。

(4)穿刺针在鼓膜紧张部前下方刺入鼓室,固定针头,用注射器抽吸鼓室内的液体。

穿刺时针勿刺入过深以致鼓室粘膜损伤。

如耳道毛多,视野不够清楚,穿刺前耳道口可放入大小适当的耳镜。

(5)如分泌物很粘稠,不易抽出时,则可用电吸引器的无菌吸引管前端对准穿刺孔进行抽吸。

(6)抽液后可通过穿刺针注入抗生素、糜蛋白酶、透明质酸酶、醋酸可的松等药物,进行局部治疗。

(7)抽出液体可按需要送常规检查、细菌培养或找嗜伊红细胞。

(8)穿刺后,耳道口堵以无菌干棉球,防止继发感染。

十四、咽鼓管功能检查法

1.捏鼻鼓气(Valsalva)法嘱患者吸气后,以手指捏紧两侧鼻孔、闭嘴、用力由鼻呼气,即可使咽部空气冲入咽鼓管。

2.气球吹张(Politzer)法患者口中含水,以咽鼓管吹张皮球的橄榄头塞于患者一侧鼻孔,以手指压紧另一侧前鼻孔,于咽水的同时,急压球体,空气可冲入咽鼓管内。

3.导管吹张法患者取坐位,清洁鼻腔分泌物后,将咽鼓管导管弯头向下沿鼻底徐徐插入,达鼻咽后壁时,再转向外侧90°,然后略向前拉,使导管越过隆突而滑入咽鼓管口处。

固定导管,用吹张球经导管注入空气,同时以耳听诊管听音,以检查咽鼓管通畅与否。

注意事项:

上述三种方法,必须在鼻腔及鼻咽部无急性炎症时方可施行,否则,炎症可经咽鼓管扩散感染中耳;如鼻腔有阻塞或分泌物时,应先滴入1%麻黄素液使鼻粘膜收缩,并清除分泌物后方可检查。

十五、前庭功能检查法

1.诊室初步检查项目

(1)自发性眼震:

嘱被试者平视前方45~60cm处检查者示指,并随之左、右、上、下移动,示指偏离中心不超过40°。

若有眼震,记录其类型、方向、持续时间、有否疲劳现象。

最好配戴Frenzel镜检查,可提高眼震检出率。

(2)错定物位或偏指试验:

受试者端坐,向前伸出前臂及示指,触检查者之示指,然后指自己鼻尖,先睁眼后闭眼操作并重复多次,记录动作之准确性及偏斜侧别。

(3)闭目难立或Romberg试验:

受试者闭目直立,两脚靠拢,观察躯体平稳程度迷路及小脑病变出现自发性倾倒,记录倾倒之方向。

(4)原地踏步试验:

诊室地面画直径0.5~1m之同心圈,每30°画一直线,将圆周分12等分,受试者闭目直立中心踏50~1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