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9335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2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参考答案.docx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参考答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参考答案.docx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参考答案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1答案

(本作业大多数为自己所做,故答案仅供参考)

一、认真阅读教材上编第四章《宋元话本和明清拟话本》,回答下例问题。

1、婚姻爱情和断案折狱是话本最重要的题材类型,请简要介绍爱情题材和公案题材的拟话本为代表作品各一部,每部介绍字数不少于200字。

(1)爱情题材的拟话本

(2)公案题材的拟话本

2、以唐传奇《霍小玉传》和拟话本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为例,分析话本、拟话本和唐代小说在爱情观念和人物形象上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答:

在爱情观念上:

a、话本、拟话本的爱情故事开始由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尊重品德、情感、注重生活实际方面进化;

b、话本、拟话本爱情篇章的主题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贞操观念和等级观念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争取自由婚姻等。

在人物形象上:

话本、拟话本对人物的描写具有特殊性、细致性和多样性。

a、特殊性表现在人物描写上的“奇”,非常注重人物描写的个性化。

比如:

杜十娘、莘瑶琴、玉堂春,三人都是色艺双绝的妓女,都向往自由、渴望爱情;但她们却都有各自不同的风姿。

杜十娘深沉老练、莘瑶琴质朴单纯、玉堂春机智泼辣。

b、细致性十分明显,如《刘小官雌雄兄弟》写小酒店掌柜刘公在风雪天救起一个60多岁的老头,就用了4000多字。

《苏小妹三难新郎》写秦少游与苏小妹进入洞房后的“三难”就用了将近5000字的篇幅。

c、人物的多样性,比如:

综合环境、人物身世等特点;利用矛盾冲突描写人物的行动;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

心理活动;通过想象夸张塑造带有传奇色彩的理想形象等等

3、话本、拟话本擅长运用富有特征性的器物来连缀故事,请以《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为例,分析话本、拟话本小说是如何以物为线结撰作品的。

答:

话本、拟话本是中国古代承前启后的白话小说,其作者博古通今,大都熟悉前朝故事,

不仅熟悉下层人民生活,与当时的市民阶层生气想通,而且富有表现生活的艺术技巧。

听众

也是以下层小市民为主,所以内容也是写下层民众生活,以描写人物为中心,情节曲折,故

事性强,语言是白话口语,下层小市民在听众数量上占了绝大多数。

另外,讲史话本的作者

大都地位低下,其听众和观众大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因而,讲史话本的思想观点比

正统诗文进步,较为接近人民群众

4、话本、拟话本小说在安排情节上讲究“无巧不成书”,请以《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为例,分析话本、拟话本是如何运用“巧合”的手法的。

答:

所谓“巧合”,就是偶然性。

偶然性是由必然性决定的,作品中的“巧合”来源于社会,又经过提炼加工,就是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既反映生活真实,体现客观规律,又富有艺术魅力。

比如《错斩崔宁》的“巧”值得一提,作者安排情节,处处抓住一个“错”,在“错”的背后又处处强调一个“巧”。

刘贵戏言,二姐出走是“巧”,静山大王杀刘贵是“巧”,崔宁与二姐清早结伴同行是“巧”,刘贵与崔宁的财物正好都是十五贯更是“巧”,表面看来这些“巧”是偶然的;而在“巧”的背后,是封建礼教和司法制度两把杀人的刀子。

这里的“巧”表现了社会的本质和客观规律。

试想,如果不是社会上普遍存在买卖妻妾的现象,刘贵怎能如此戏言?

陈二姐又怎么会轻易信以为真?

如果没有“男女同行、非奸即盗”的社会舆论,崔宁和陈二姐又怎会被“错绑”、“错杀”。

正因为《错斩崔宁》中的“巧”戳到了当时社会的要害,所以情节的发展既扣人心弦,又合情合理。

听众和读者既因为始料不及而不断称奇,又因为总在情理之中而频频叹服。

5、话本、拟话本是后世文艺创作重要的题材渊薮。

请介绍一部根据话本、拟话本改编而成的文艺作品,如戏曲、影视等,并说明其与原作有何不同。

答:

根据关汉卿的《窦娥冤》改编的戏曲作品有不少,其中有的剧作在情节上和原剧相比有

较大改动。

下面是程砚秋改编的京剧《六月雪》的主要剧情(有两种结尾)。

秀才蔡昌宗进京赶考,佣户张氏之子驴儿随往。

驴儿垂涎昌宗之妻窦娥,途中将昌宗推入河中,

回家假说昌宗失足落水而死。

蔡母悲痛成病,想吃羊肚汤,驴儿又在汤内暗放毒药,不想被驴儿的母

亲吃下,当即身亡。

驴儿于是诬告说蔡母杀害了他母亲,县官动用严刑逼供。

窦娥不忍婆婆受苦,挺

身含冤代罪,被判斩刑。

行刑正值六月,忽然天降大雪,县官惊恐异常。

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时任八

府巡按,前来楚州巡查,解救了窦娥,同时,蔡昌宗也并没有死,窦娥一家团圆。

(另一种结尾是:

窦天章来楚州一带巡查时,乡民替窦娥喊冤,于是将张驴儿抓获。

但当他赶去搭救窦娥时,窦娥已屈

死于刑刀之下。

两剧情节上的主要不同之处:

《六月雪》里窦娥是秀才蔡昌宗的妻子,《窦娥冤》里窦娥

先做童养媳,成婚后不到两年丈夫就去世;《六月雪》里张驴儿在官府上诬告的是蔡母,《窦

娥冤》里张驴儿诬告的是窦娥;《六月雪》里,窦娥在临刑前没有发三桩誓愿,天降大雪并

不是应了她的誓愿。

结尾部分两剧差别更大:

以“大团圆”结尾的《六月雪》,窦娥的父亲窦

天章及时赶到,将她解救了,窦娥夫妻、父女团圆;以窦娥被斩结尾的《六月雪》,乡民为

窦娥喊冤,窦天章抓获张驴儿,却没能来得及搭救窦娥,窦娥屈死。

《六月雪》的两种结尾,

窦娥的冤屈都很快被查明,没有了窦娥鬼魂伸冤报仇的情节。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2

认真阅读《水浒传》原著、教材关于《水浒传》的论述及相关研究论著,并以小组形式就以

下问题进行讨论。

讨论时,每组选择两个题目集中讨论;每人须在二者中选择其一做五百字

左右的发言,并注意其他同学的观点。

讨论之后,请各用100字摘要记录三位同学的发言,

和自己的发言一起整理提交。

讨论题目

1

同学发言摘要一:

《水浒传》的核心内容就是写一群江湖好汉,基本精神就是宣扬江湖义气。

南宋时期,朝廷腐败,贪官当权,政治黑暗,民不聊生。

《水浒传》中许多重要人物都是被

官府所迫,逼上梁山。

所以说,梁山好汉的大聚义绝非偶然。

但要说这是一场农民起义,还

是十分勉强。

同学发言摘要二:

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并没有真正起义。

一开始就那么几个好汉加几百兵马,可能没有起义的资

本。

过了一段时间,兵马有几千了,却并未像一般的起义军,有攻城略地的方略,有“均贫

富”之类的纲领,带领群众,杀向皇都,夺取政权。

好汉们只是聚义于梁山,在周边小城打

打仗,然后去大城中闹闹事,仅此而已,怎谈得上起义?

最后,兵精粮足,连朝廷都认为梁

山“贼势浩大”,可宋江却想投降朝廷。

同学发言摘要三:

宋江举着“替天行道”的大旗,要“反贪官不反朝廷”。

其实这很可笑。

贪官在哪里?

在朝

廷;谁能管得住贪官?

朝廷;贪官为何腐败?

因为朝廷腐败,皇帝无能,所以形成了朝廷是

贪官、贪官是朝廷的尴尬局面。

正因如此,宋江攻击的目标也出现问题,“反贪官不反朝廷”

就自相矛盾了。

梁山好汉的悲惨结局其实早就被这“反贪官不反朝廷”的方针牢牢锁定!

大旗一举,更谈不上什么起义。

自己观点:

《水浒传》不算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是个很有魄力的词汇,判定是否农民起义,需具备三个条件:

是否设定了推翻

旧皇权国家体制的政治纲领,是否颁布了一套用以治国安邦的法度体系,是否以正式的政治

集团名义与朝廷分庭抗礼划地而治。

《水浒传》的核心思想,无非是施耐庵的招安大计,此大计不具备农民起义的三大属

性,因此非属农民起义,相反江南方腊的起义军才是真正的农民起义,而梁山好汉的所谓“替

天行道”,终究不过是绿林草莽的一厢情愿。

宋江没有政治纲领,只有满腔的忠君思想,何来起义之说?

所谓的“梁山好汉”,大

多时间干的事儿无非是杀人放火抢掠财物。

招安之后,又恰是朝廷鹰犬,竭尽做奴做狗之事,何来政治集团?

农民起义的特征是以武定国,以文安邦,可惜梁山之中,文者不多,武夫到是不少,

定国也是帮着赵宋王朝定国,而非以起义的方式定国。

宋江一心一意为招安,其核心理论是:

归顺朝廷,为梁山好汉们在庙堂上觅得一处安

身立命之所,更推崇诸如“为朝廷尽忠,以光耀祖宗门楣”之类的玩意,这和农民起义的本

质相差甚远,更何况,梁山108将中,真正农民出身的鲜有几人,半数以上都是犯了死罪的

朝廷命官,还有不少是生性喜欢杀人越货的强盗,加上一些喜欢打抱不平的武侠,甚至还有

一些根本就是地主阶级出身的破落户或没落贵族,如此散乱的绿林组织,农民何在?

农民起

义的说法又从何来?

江湖义气,是《水浒传》的主旋律。

智取生辰纲,是结义而行。

落草梁山,也是义气使然。

“替天行

道”,招安朝廷,全碍于宋江哥哥这么做,做兄弟的就得听着,全是江湖义气支配着。

李逵都讲了“杀到

东京,夺了鸟位”的狠话了,也只有听的份。

连吴用这样的明白人也被义气所左右。

所以说,读《水浒传》,就是要读出梁山好汉的豪气、爽气、义气。

我这样讲,一点没有贬低《水浒传》价值的意思,因为《水浒

传》的价值所在,并不取决于写的是江湖义气还是农民起义。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3答案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请认真研究《窦娥冤》原著、教材中有关《窦娥冤》胡论述,并参考相关研究资料,在下列参考题目中任选其一,自拟题目,写字数一千二百字左右的小论文一篇。

参考论题:

1、如何评价窦娥这一形象?

2、如何看待窦娥的节烈和孝道?

3、《窦娥冤》的科诨与古代戏曲传统。

4、《窦娥冤》与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中胡鬼魂报仇。

5、《窦娥冤》与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中的清官伸冤。

6、《窦娥冤》的悲剧价值。

7、关于《窦娥冤》的自定论题。

如何评价窦娥这一形象。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剧本内容是从我国长期流传的“东海孝妇”的故事演化

而来的,它通过平民女子窦娥的人生悲剧表达出作者对社会黑暗的愤怒,对现实的思考与批

判。

全剧在生与死的冲突,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把窦娥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首先,剧本着重表现了她强烈的反抗精神。

窦娥的反抗是经历了一个由安于命运到与命

运抗争的发展过程。

窦娥小小年纪就经历了人生的重大不幸,但她默默地忍受着,她开始把

自己的不幸遭遇归之于“命运”,认为“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

她不怨天不尤人,对生活不再抱任何幻想,只把希望寄托于渺茫的来世,她以“贞节”与“孝

道”观念作为约束自己身心言行的信条,又以“节”、“孝”作为自身防卫的武器,甘愿屈

服于夫权、神权和礼教的约束,只希望服侍婆婆,孤若伶仃地度过一生。

但是邪恶和不幸接

踵而至的到来,先是张驴儿父子闯进了她宁静的生活。

辛酸的经历,磨炼出她的坚强性格,

严酷的现实又培养出她的反抗精神。

她终于迈出了由安于命运到与命运的抗争的勇敢的一步,她的反抗精神,首先表现在张家父子的逼婚上,当然此时窦娥的反抗,还只是为争个贞洁之

名,只能以贞洁作为自己的反抗武器,在同张驴父子的斗争中,她的反抗性格不断得到发展,性格由内里刚强开始转向外露反抗,她最初只是对引狼入室的婆婆埋怨、不满,继而发展到

一把推倒无耻的张驴儿,同邪恶势力展开了正面交锋。

正因为如此,当张驴儿以“药死公公”的罪名来威胁他时,她毫无惧色,理直气壮地要同张驴儿一起去见官,宁愿“官休”,也决

不向张驴儿低头,但此时的窦娥还是太善良也太天真了,满以为“明如镜,清似水”的官府

会公正执法,在桃杌太守的严刑栲打下,她终于看清了官府贪脏枉法,草官人命的真本质,

使她的反抗性格又向前发展了一步,终于喊出了“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正义呼声。

刑场上,她的反抗精神达到了顶峰,她面对天地间那个被邪恶势力主宰的世界

发出了愤怒的控诉: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

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

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哎,只落得

两泪涟。

[第三折]

满腔怨恨如火山一样爆发了,从官府到天地鬼神,一下子全被她识破,全被她咒倒了。

悲愤已极她发下三大誓愿这种誓愿,现实生活里当然是不会实现的,但作者让它实现,这种

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运用更加突出了她的坚强不屈的性格,表现出极其强烈,震撼人心的悲

剧力量。

窦娥的冤屈和反抗精神确实有着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大威力!

其次,剧本在写出她的坚强的反抗精神外,还写出了她的善良。

她的善良最初表现为对

婆母的孝顺,她宁死也不招认所谓“药死公公”的“罪名”,而当昏官要打她婆母时,为使

婆母免遭毒刑,她又勇敢地招认了这一强加给她的罪名,这里她的善良已不仅是一般的孝顺,

而是一种自我牺牲精神,甚至在押赴刑场时,她怕婆母看见了伤心,还苦苦哀求刽子手押她

走后街,直到死后,她的冤魂还要求父亲对婆婆多加照顾。

这种反抗精神和善良性格的和谐

统一,使窦娥形象显得血肉丰满,感人至深。

作品通过窦娥这一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它的主题,那就是揭露元代社会法制黑暗、纲纪

松驰、官吏昏庸的社会现实,同时歌颂下层人民的反抗和斗争。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4答案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清传奇的经典之作,请认真研读《牡丹亭》原著、教材中有关《牡丹亭》的论述,并参考相关研究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你如何理解杜丽娘的因梦而死?

是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催生了这样的悲剧故事?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

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

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

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从内容来

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

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

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

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

《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

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

作者明确地把这种

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

含义之内。

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

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

突出的成就之一。

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

杜丽

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

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

她的死,既是当

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2、《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形象有何异同?

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

封建家庭的教

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

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

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

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

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

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既赋于崔、张的

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赋于崔、张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

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

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

但是,冲破内在心理

的樊笼毕竟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在艰难,于是就有了莺莺的“闹简”和“赖简”,其中莺莺所

表现的“假意儿”,不仅是为了试探红娘是否可靠,张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莺莺

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

长亭送别时,莺莺既忧虑张生考试落第,

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自己被弃置,承担着如此沉重的精神重

压。

杜丽娘日常的行为举止,丝毫不违背她作为名门闺秀的身份,她在作品开始时,是一个美丽

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

她本人也打算严格地用礼教来

约束自己的言行,她幼小心灵中,充满了封建礼教。

她去游玩空寂无人的花园,还想到“步香

闺怎便把全身现”,这是现实环境造成的她的性格的一面;但在另一面,当杜丽娘独处深思时,却不由自主地发出对“才子佳人”“密约偷期”的倾慕;在更深的一层,当完全摆脱现实束缚进入

梦境时,她的潜在欲望便充分地活跃起来。

主人公杜丽娘在礼教束缚下的复杂细腻的哀愁和

坚定执着的反抗性格,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

3、谈谈你对《牡丹亭》大结局的看法。

戏剧《牡丹亭》是明代伟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沈德符《万

历野获编》说:

“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中涉及该作,或者是针对牡丹亭剧意鳞爪

结局说起》[3][2][1]《牡丹亭》问世以后引起了剧坛上的巨大风波,后世译注和论文阐释层出不穷,却大都是在汤显祖戏剧总论、主题思想阐发和人物形象分析,或者是版本论述及国外流传情[4]况。

关于大团圆结局,则历来的研究不是很多,如《悲喜杂糅、哀乐圆融——从元杂剧婚恋剧的“大团圆”、《论中国古典悲剧的团圆结局》、《中国传统悲剧“团圆”结局的人文阐述》

[6][5]、《中国古典悲剧“团圆”结局评析——兼与西方悲剧比较》和《古典戏曲大团圆现象新解》[7]等,却没有具体地

针对《牡丹亭》的大团圆结局进行细致深入的解析和论述,或者认为这种大团圆结局是汤显祖赋予作品的理想色彩,不过是伟大作品的一条光亮的尾巴。

但笔者企图从西方神话原型角度来对《牡丹亭》团圆结局作出新的阐释,杜丽娘的爱情探索历程在大团圆结局安排之下基本构成了神话原型中英雄历险与救赎的完整模式,此外还将眼光转回明代以便更深层次地对这种团圆结局的成因作出阐释。

杜丽娘的至情能量创造了《牡丹亭》超越生死的爱情神话,她的爱情之旅实质上是一种英雄的历险是她

灵魂的冒险尝试。

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开篇之初就赋予了杜丽娘这种巨大的至情能力。

《牡丹亭题词》中说: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

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

死三年矣,复能从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

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桂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

?

嗟夫!

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8]神话原是人通往内在生活、发现自我之钥,也是寻求自我与社会和谐的指南。

这一题词鲜明地揭示出了“至情”的杜丽娘入梦、觉醒、留念、死亡、灵魂找寻、复活和回归的整个历程;另一方面,同时也显示出了与世俗的“情”相抵抗的封建专制的“理”之强大和在几乎“情”之荒原上生活的杜丽娘的成长危机,这就形成了“英雄”历险探索的现实背景。

而这次的历险任务艰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