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2结构.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0255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2结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2结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2结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2结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2结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2结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2结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2结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2结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2结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2结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2结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2结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2结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2结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2结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2结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2结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2结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2结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2结构.docx

《历史必修2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2结构.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必修2结构.docx

历史必修2结构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石器助耕

②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③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④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小农经济: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为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

然经济。

①形成时间:

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

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

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

“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

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二、古代手工业

1、特点

分类

特点

地位

成就

官营

手工业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

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冶铁:

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

制瓷

丝织:

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

民间

手工业

①由民间私人经营

②产品供民间消费

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

手工业

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农户的副业

 

2、纺织、冶金、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略(见课本)

①建立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

②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古代中国手工业③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发展的特征④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⑤生产规模扩大,在明清出现手工工场;

⑥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呈相应的变化;

⑦长期领先于世界。

 

三、古代商业(商品经济)

时期

发展状况

表现

春秋战国

商业繁荣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

发展艰难

开始重农抑商

隋唐

商业发展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飞钱问世;“扬一益二”;外贸港口广州

两宋

空前繁荣

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的盛行;《清明上河图》

商业繁荣

国际商业大都会:

大都;天下第一大港:

泉州

明清

城镇商业繁荣

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著名商帮:

晋商、徽商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的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1)含义:

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目的:

维护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赋税的征收,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积极性:

一定时期(封建社会前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发展,

(3)影响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

消极性:

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使,阻碍了社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资本主义萌芽

(1)时间:

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2)原因: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标志: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4)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3、海禁政策:

明清时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

禁止中国人民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正常贸易。

(1)原因:

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2)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鸦片战争后①背景:

封建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自然经济的解体②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③表现: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诞生

④影响: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①背景:

面临内忧外患,出现洋务派和顽固派;

②根本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③时期: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近代工业④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

的创办及影响⑤代表人物:

中央:

奕訢;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⑥历程:

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

⑦失败标志: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

⑧失败根本原因:

只引进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

⑨积极作用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①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原因:

洋务企业的诱导作用;外商企业的刺激作用;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民族资本主义③分布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

的产生和④代表企业:

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⑤发展的主要特点:

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内地很少,绝大部分是轻工业,重工业很少。

⑥评价:

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但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同时又遭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

主义的压迫,导致民族资产阶级既革命又妥协的两面性。

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出现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和实业救国的影响

民族工业发展短暂春天的原因③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主要表现:

①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纷纷涌现,出现了兴办实业的浪潮。

②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重工业也有一定的增长

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抗战前夕)①原因:

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民族工业的发展②表现:

民族工业发展较迅速。

(1)抗战时期①表现:

遭到沉重打击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②原因: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官僚资本的压榨

时期的民族工业

(2)解放战争时期①表现:

日益萎缩

②原因:

美国对中国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摧残;通货膨胀严重

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历史地位①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②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

(2)历史作用①经济上:

它是中国社会未曾有过的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

一股新气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的作用

②政治上: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辛亥革命等。

③思想上:

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君主立宪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等。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过渡时期(1949—1956,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2、三大改造(1953—1956)

(1)内容: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

(2)意义: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

(3)“一五计划”(1953—1957):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二、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1、中共八大1956:

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

2、八大二次会议1958:

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3、大跃进1958:

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4、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5、八字方针1961:

(1)背景: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

(2)内容: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意义: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三、文革时期(1966—1976)

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四、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2、经济体制改革

(1)内容:

①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四川、安徽)

②城市:

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4

(2)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①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②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对外开放:

①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②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四、改革开放的阶段

1、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3、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原因: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2、新中国的成立3、改革开放

物质生活:

1、近代:

断发易服、中山装、西式食品。

2、现代:

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

二、表现到1987年,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发动"菜篮子""工程。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社会风俗:

1、近代:

废止缠足、婚丧嫁娶、社交礼仪变化。

2、现代:

1950年制定《婚姻法》,妇女解放。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历程

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

(1)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①经济根源:

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②社会根源:

欧洲人对黄金的渴求。

③宗教根源:

传播天主教。

④商业危机:

商路不畅。

(2)过程:

①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②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

③1497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到达印度

④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进行了环球航行。

对世界:

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3)影响: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对欧洲:

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早期的殖民扩张:

进一步扩张

(1)荷兰:

①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

②殖民地范围:

非洲:

从葡萄牙手里夺取好望角;

亚洲:

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

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占据中国的台湾;

北美洲,建立新尼德兰。

③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17世纪末,失去海上殖民霸权。

(2)英国:

①英西战争:

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②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英属东印度公司。

③英荷战争:

与荷兰进行三次战争,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改名为纽约。

17世纪末,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④英法战争:

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其中通过七年战争夺得法国在北美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和印度的殖民地。

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3)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

①前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确立了资本阶级统治。

(1)英国最先发生②资金:

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海外贸易进行了原始资本的积累。

工业革命的因素③劳动力:

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④技术:

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经验。

⑤市场:

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

(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新兴的棉纺织业。

(3)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4)结束标志:

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制造机器)。

①提高了生产力,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5)第一次②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工业革命的影响③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

④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⑤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表现:

电力的广泛应用。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化工技术的发展。

①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2)第二次②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工业革命的成就③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④新的交通工具:

汽车和飞机。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

时间

特点

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交通工具的革新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c60d-19c中期

手工工场工匠技术积累

工厂

火车、轮船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c中后期-19c末20c初

科学理论与技术相结合

垄断组织

汽车、飞机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途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

1、原因: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直接原因:

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贫富分化加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

2、表现:

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

3、特点:

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别大

4、影响:

①造成经济危机:

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②造成社会危机:

大量工人失业,社会矛盾激化。

③造成政治危机:

各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这场经济危机走上了不同的政治发展轨道。

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

2、内容

(1)金融:

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④管制证券业

(2)工业:

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

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3)农业:

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4)社会福利:

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

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

(5)社会立法:

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

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③“社会保险法”

3、实质:

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

4、特色:

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

5、影响

(1)对美国:

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

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2)对世界:

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三、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时间

表现

原因

二战后至70年代初

快速增长

第三次科技革命、政府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70年代

经济滞胀

石油危机(直接原因)

80年代里根

低速持续增长

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90年代克林顿

空前持续增长

美国倡导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2、西欧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大体恢复50、60年代,繁荣

原因:

美国援助;第三次科技革命;国家干预经济;

表现:

60年代联邦德国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3、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①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②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

③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时期

背景

措施

结果

二战结束—20c70d初

战后经济残破,欲恢复经济

国家干预经济

经济快速发展,“黄金时期”

20c70d初

出现“滞涨”现象

减少国家干预

20c80d经济恢复和发展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

一、“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

1、背景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2、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

(1)内容:

①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

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3、战时共产③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

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主义政策

(2)影响:

①积极: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

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4)

(1)背景: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

②1921年喀琅施塔得兵变,反映出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

①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新经济政策②工业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3)特点: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作用:

①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

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三、“斯大林模式”

1、表现: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

2、特点: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

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

3、评价:

(1)成就:

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四、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赫鲁晓夫改革内容:

①政治改革:

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②经济改革:

首先从农业开始:

加大农业的投入,鼓励垦荒;

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精简机构

五、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重点

结果

失败原因

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军事工业)

六、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①内容: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经济改革(重点)②结果:

没有取得成效

③存在问题:

a、缺少宏观调控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b、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①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3、政治改革②结果:

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在苏

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等。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

4、苏联解体原因:

历史原因: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外部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七、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

相同点:

1、原因:

国内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

2、手段:

(1)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2)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3、结果: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不同点:

本质区别在与它们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

(1)建立标志:

1944年,44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

定》,标志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2)包括:

《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3)机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发展银行(世界银行)

(4)内容:

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①形成: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实施。

②性质:

既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

③宗旨:

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3、意义: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是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表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4、影响:

(1)"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2)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世界货币体系)

1、背景:

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

②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基本特征:

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3、影响:

①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积极)

②美国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消极)

二、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

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欧盟(1993年,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最高)

(1)背景:

①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

②近代欧洲国家冲突和战争不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

③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经济一体化的探索;

(2)建立过程:

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