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0469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5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长宁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上海市长宁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上海市长宁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上海市长宁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上海市长宁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上海市长宁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上海市长宁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上海市长宁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上海市长宁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上海市长宁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上海市长宁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上海市长宁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上海市长宁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上海市长宁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上海市长宁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上海市长宁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上海市长宁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长宁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精.docx

《上海市长宁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长宁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精.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长宁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精.docx

上海市长宁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精

长宁区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终历史质量抽测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为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3.答题纸与试卷上的试题编号一一对应,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该文化成就产生的地区在下图中

2.考古学者认为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形态发生重大变化,故称之为“新石器革命”。

学者认为这是一场革命的主要根据是

A.交通改善,促进文化与商业交流

B.使用铜器来制作工具,从事生产

C.开始使用文字,社会组织复杂化

D.从事农业活动,以耕作取代采集

3.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其最有力的证据是

A.在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牛耕劳作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4.“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5.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这样写道:

“当雅典西端的普尼克斯山顶上升起通知召开人民议会的黑烟时,城邦农民便拄起拐杖,徒步走向邻近的雅典城去履行自己的公民职责。

”这段话反映了

A.雅典公民履行职责意在避免极少数人的暴政

B.狭隘的城邦体制制约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C.小国寡民状态方便了公民参加民主政治

D.交通落后促使雅典民主制实行直接民主

6.右图生动地再现了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人争相观看和议论某部法律公布时的情景,该法律应属于

①习惯法②成文法③公民法④万民法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7.《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

“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开始用军功授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8.一个开国皇帝质问大臣,为何迟迟不肯颁布他下达的命令?

大臣回答道:

我为了避免重蹈前朝倏亡覆辙,必须谨慎检查陛下的命令,不能与现行法令相抵触,所以延迟。

这个故事最可能发生在

A.汉代B.唐代

C.宋代D.明代

9.右列图示中所叙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0.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

“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是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

”这里的“第二次”是指

A.伊斯兰教传入中国B.火药传到欧洲

C.中华文化泽被东西D.早期西学东渐

11.等级君主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英法王权的加强B.市民阶层的壮大

C.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发展D.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12.史家评论某地的历史发展,指出:

这个地方因具备良好的地理条件,当地人们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率先从中世纪转变到近代,创造出新的时尚。

“某地”是指

A.西班牙 B.意大利 C.英国 D.法国

13.右列表格中是某项「交易品」输往某一地区的统计数字。

此「交易品」最有可能是

输入地区

1451~1870年的总量

英属北美洲

399,000

西属美洲

1,552,100

加勒比海区

3,793,200

巴西

3,646,800

总计

9,391,100

A.奴隶 B.烟草

C.白银 D.茶叶

14.1640年英国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其主要依据是

A.清教徒要求实行宗教改革

B.议会拒绝通过新征税法案

C.议会提出限制王权的要求

D.查理一世和议会矛盾激化

15.启蒙思想家洛克和孟德斯鸠都是分权学说倡导者。

他们主张“行政权”由

A.总统掌握B.君主享有C.议会控制D.人民共有

16.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说美国“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

托克维尔评说的美国精神与形象主要源于

A.联邦制原则B.中央集权原则

C.两党制原则D.分权制衡原则

17.在法国大革命中沦为阶下囚的国王路易十六读完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后,不禁喟然长叹:

“这两个人毁了法国。

”这说明了启蒙思想

A.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彻底解放B.导致了法国的政教分离

C.对法国大革命起了动员作用D.否定了法国的等级制度

18.有些学者认为“在欧洲封建统治者眼里,拿破仑始终是一个扩散‘1789年瘟疫’的‘暴发户’”。

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主要史实是

A.进行对外战争          B.建立第一帝国

C.颁布《民法典》         D.打退反法同盟

19.19世纪中期,德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大的障碍是

A.封建专制强化B.四分五裂状态

C.军国主义盛行D.自由主义泛滥

20.美国学者肖尔说:

“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日本那样在西方经济和军事技术优势的挑战面前做出这样迅速和成功的反应。

日本人相对迅速取得成功,主要不应归功于外因,······应该从其内部特点去寻找原因。

”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黑船事件”构成明治维新主因

B.岛国的小国特征催生明治维新

C.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情况特殊

D.西方的力量太过强大惊醒日本

21.17~18世纪,欧洲大陆仍处于以土地贵族和依附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而英国较早发展成以土地贵族——中间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结构,这表明

A.英国工业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大陆

B.欧洲大陆农业发展水平远高于英国

C.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工业革命

D.社会结构变迁与工业革命同步发生

22.梁启超在评价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

这里的“新”指的是

A.反对君主制度B.介绍研究西学

C.宣传民主政治D.传播社会主义

23.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

”战胜国“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

A.战争赔款太少B.外国资本不能输入

C.外国商品滞销D.清政府仍闭关锁国

24.1880年,薛福成写到:

“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

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

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

”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遗患无穷”的是

①开设工厂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④领事裁判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5.有学者认为:

“在近代中国,没有哪一个事件能像义和团运动那样,包含着如此多的相反的信息、相反的价值和互相冲突的目标,‘价值’与‘理性’、善与恶在这里是如此的纠结,其界限是如此的模糊。

”这一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

A.历史真相不明,难于评价B.混淆了进步与落后的界限

C.体现了文明冲突的复杂性D.道德上肯定是其主要方面

26.凡持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均为改革论的学者,一般认为上述改革的共同点是

A.未能触及政治制度B.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

C.均主张“中体西用”D.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

2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

“革命与国民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这表明

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B.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建设没有任何成效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D.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28.右图所示为货币文物——“洪宪元宝”,该货币的出现反映了

A.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B.清朝残余势力的存在

C.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的强大

D.新文化运动未能清除封建思想

29.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曾说:

“由于某种难以确切指出的东西,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

各国相互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谊,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采取了一种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危险的态度。

”张伯伦不能确定的“某种东西”应该是

A.法西斯及其侵略扩张B.苏联及其社会主义的影响

C.罗斯福新政及其影响D.经济危机及其影响

30.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救济法令》,1935年,又通过《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这说明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力图

A.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B.将紧急救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C.将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相结合D.将以工代赈与维护稳定相结合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

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唯一条件

B.分裂动荡后专制权力不断被强化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32.据蒋孟引《英国史》载:

1835年,英国棉纺织业中18岁以下的童工有9.5万人,占全部工人的43.3%;女工11.9万人,占全部工人的54.3%;1839年,在英国的419560名工人中,除了23%是成年男工外,其余都是女工和儿童。

这一记载表明

A.女工与童工的用工成本相对低廉

B.资本家目的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

C.成年男工独立意识增强觉醒较早

D.工业革命带给英国广泛就业机会

33.观察世界人口(从公元前400年到公元2000年)图,对该图解释最准确的是

A.历史上大部分时间人口数是平稳的

B.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导致人口激增

C.早期社会人口统计时存在一定缺失

D.工业社会的到来使人口数加速增长

34.“汉武帝所努力缔照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

”以上材料可以理解为

A.汉武帝施政的核心是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

B.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

C.“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它学说

D.儒家思想的“仁政”思想从此被剔除出去

3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

“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最恰当的解释是

A.西方国家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在《南京条约》许诺12年修约的自食其果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2、非选择题(共75分)

36.地方制度(12分)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

”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廷尉议是。

”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周代“三圣(文王、武王、周公)制法,立爵五等,封国八百,同姓五十有余。

……所以亲亲贤贤,褒表功德,关诸盛衰,深根固本,为不可拔者也。

”秦朝“姗(讪)笑三代,荡灭古法,窃自号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无)骨肉本根之辅,外亡(无)尺土藩翼之卫。

陈、吴奋其白梃(大杖),刘项随而毙之。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王、侯)。

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分封了九个同姓王)。

——《汉书·诸侯王表》

问题:

(12分)

(1)秦始皇为什么不实行分封制?

(3分)

(2)西汉统治者实行分封制出于怎样的考虑?

(3分)

(3)根据以上材料,你怎样看待秦汉时期分封制的废立?

(6分)

 

37.哥伦布远航

某校一历史兴趣小组,以“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为课题进行探究,以下是其探究的部分成果:

 

问题:

(14分)

(1)请你在文本框内的A、B两处填上你的结论和理由。

(8分)

(2)若继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你准备进行哪些探究,其结论是什么?

(6分)

38.大西洋时代

近代以来有关“世界重心转移”的话题常成为人们热门话题。

早在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就曾以“地中海时代——大西洋时代——太平洋时代”作为人类文明流变之轨迹……从16世纪开始人类迎来了“大西洋时代”。

在“大西洋时代”,欧洲及北美资本主义近代文明进一步发展、繁荣与演进,随后以种种形式影响了整个世界。

问题:

(12分)

(1)“大西洋时代”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层面?

请各举一例说明。

(9分)

(2)你怎么看待西奥多·罗斯福对人类文明演变进行这样的划分?

(3分)

39.世界经济体系

材料一:

世界经济体系并非总是处于静止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倾向于获取更大的空间。

从16世纪开始,首先成为依附性地区的是南美洲、西印度群岛、北美洲部分地区和西非的一些地区,后来,这个行列不断地扩大。

——[美]皮特·N.斯特惠斯等著《全球文明史》

材料二:

早期的工业化只在英国、西欧和北美发生……除了扩展到西欧以外,由于工具、技术、商业和金融组织的工业化,以及能够从农业社会获得原材料的交通网络的建立,整个世界被联系在了一起。

……工业国的代理控制了与贸易有关的商业金融组织机构,相应地,原料出口国却缺少对资源的控制能力。

一些国家的市场上充斥着来自工业国家的廉价制造品,传统工业和地方经济被破坏。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材料三:

自汉代以来,通过区域内部贸易交流、构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古代东亚经济圈。

……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古老的东亚经济圈走向解体。

据统计,1830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约29.8%,尚可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但50年后,下降到只占世界总额的12.5%。

这与蒸蒸日上的欧洲形成鲜明对照。

——摘编自《对东亚经济圈的历史考察》

问题:

(12分)

(1)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世界经济体系发展的基本因素。

(6分)

(2)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亚经济圈形成和解体的原因。

(6分)

40.甲午中日战争

材料一:

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向明治天皇上奏《外交政略论》,认为:

“国家独立自卫之途有二:

一曰防守主权线,不容他人侵害;二曰保护利益线,不失形胜地位。

何谓主权线,国家之疆土是也;何谓利益线,同我主权线安全紧密相关之区域是也。

”山县有朋认为,“仅仅防守主权线已经不能够维护国家之独立,必须进而保护利益线,经常立足于形胜之地位。

——《山县有朋意见书》第197页

材料二:

“西报有论者曰:

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

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

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

即有之,亦空言而已。

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舰,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

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

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

——梁启超:

《李鸿章传》

材料三:

“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梁启超:

《李鸿章传》

问题:

(25分)

(1)材料一中山县有朋的“利益线”理论对日本的外交政策产生什么影响?

(4分)

(2)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日本“实与李鸿章一人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6分)

(3)基于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以甲午中日战争为例,谈谈你对材料三中梁启超观点的理解。

(15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1—30题,每题2分,31—35题,每题为0,1,1,3分)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BDDDCBBBCD

得分2222222222

题号111213114151617181920

答案CBACBACCBC

得分2222222222

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

答案CBCBCDDADA

得分2222222222

题号3132

答案ABCDABCD

得分01311301

题号3334

答案ABCDABCD

得分10133110

题号35

答案ABCD

得分1310

二、非选择题

36.

(1)水平1●周王室分封诸王以致春秋战国各诸侯混战不休;如今天下统一,再实行分封制是重新树敌,将导致不得安宁。

(3分)

水平2●分封制导致战斗不休。

水平3●其他答案

(2)水平1●周代实行分封制,王朝巩固;秦朝不实行分封制,迅速孤立而亡;天下初定,同姓少。

(3分)

水平2●巩固统治。

水平3●其他答案

(3)水平1●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对封建中央政权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西汉实行分封制有历史原因和现实需求,但导致王国问题;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汉初对秦亡原因的认识停留在表象认识。

分封制的作用有两重性:

一是分封子弟,功臣为王侯确有拱卫皇权的功能。

另一作用是分封制也有促成分裂割势力发展甚而直接威胁皇权的作用。

西汉初期实行分封制的经验就证明了这一点。

(6分)

水平2●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对封建中央政权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

●西汉实行分封制有历史原因和现实需求,但导致王国问题;

水平3●其他答案

37.

(1)A辩证看待问题。

水平1●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相结合,全面思考问题。

观点:

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哥伦布远航具备了远航的动因与条件,是必然的;同时,因未知而被称为“偶然”。

(4分)

水平2●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观点:

是必然的。

理由:

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

具体要点:

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

水平3●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

观点:

是偶然的。

理由:

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阴差阳错,结果却到了美洲。

水平4●其他答案

B水平1●观点:

是相遇而非发现。

“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体现了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发现美洲”体现以欧洲为世界的中心。

(4分)

水平2●“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体现了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

●“发现美洲”体现以欧洲为世界的中心;

水平3●其他答案

(2)明朝新品种引进;早期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移民潮等。

(3分)

商品贸易、新物种及文化宗教等在各大洲之间交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更紧密。

(3分)

38.

(1)政治层面:

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确立,使人类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经济层面: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世界市场形成。

思想文化: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社会主义思潮大大解放人们思想;近代科学建立和发展。

(2)20世纪初,美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1分);美国欲谋求世界霸权(1分)。

西方中心说,以强势工业文明为标准,忽视东方和其他地区文明。

(1分)

39.

(1)①基本因素:

世界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发展的推动;(2分)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2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分)

(2)形成原因:

古代中国经济文化领先,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朝贡贸易体系;东亚国家区域内部贸易活跃。

(3分)解体原因: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经济被破坏;朝贡贸易体系崩溃;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欧美;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冲击。

(3分)

40.

(1)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不断对外侵略扩张;积极谋求废除幕府时期与西方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4分)

(2)中国地方官吏画疆自守;对国事漠不关心;国家意识淡薄;国土疆域、海防意识淡薄(6分)

(3)水平1●能从国际、国内等方面及经济政治文化心理诸因素进行论证,观点、史实、观点一致,论述有逻辑性,组织结构合理。

(13—15分)

水平2●能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进行论证,观点、史实、观点较一致,论述结构较完整,组织较连贯。

(8—12分)

水平3●仅能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进行单方面论证,论述逻辑混乱,史实、观点不一致,组织不够连贯。

(3——7分)

水平4●不能用史实进行论证。

(0—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