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0634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02 大小:8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2页
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2页
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2页
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2页
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2页
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2页
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2页
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2页
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2页
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2页
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2页
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2页
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2页
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2页
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2页
亲,该文档总共10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版Word下载.docx

《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版Word下载.docx(10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版Word下载.docx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

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

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

课桌的长是几拃?

学生汇报:

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师提出疑问:

我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

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

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

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教学例1。

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学生可能回答:

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

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

后面的呢?

(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

“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

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

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板书:

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

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

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

我们发现了什么?

(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

(很短。

)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

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

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3.认识几厘米。

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

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

怎么量?

(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

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

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

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

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

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四、课堂小结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米教材第4页。

(例4、例5)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米尺、软尺、绳子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生1: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

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课。

教学例4。

一名用学生格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

发现了什么?

引出米尺。

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

量完后,提问:

“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米尺)“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米尺)

教师说明:

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

认识米用米量

1.认识米尺。

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把用两手臂伸直用米尺比一比,用米尺量一量自己的身高,感受1米的长度。

2.观察刻度。

教学例5:

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

(10个10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

1米=100厘米)

3.量出长绳。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

(注意:

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

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填一填。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出示一支铅笔。

)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

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

(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出示实物:

跳绳,小猫玩具,长椅。

)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l)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

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

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

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认识线段教材第5页—第6页。

(例6、例7)

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的。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2、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尺子,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吸管、铅笔、绳子。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

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6(认识线段)。

(l)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

(不是。

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

(一下子看不出长短。

)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

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

(学生拉直毛线。

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

教师演示:

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

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

(2)教师指出:

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

(板书课题。

(3)认识线段是直的。

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

(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

拉直,现在呢?

(是线段。

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

是线段吗?

怎么判断?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4)找线段。

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

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

(可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

如果把书搞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爱护书本。

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黑板边、直尺边、书本边、铅笔边、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

(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

(5)量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

(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教学例7(画线段)。

(1)学画线段。

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

你能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吗?

(学生在作业纸上画。

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

(学生演示。

从刻度O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

设疑:

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吗?

怎么画?

引导学生操作:

从刻度2开始,画到刻度5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5开始,画到刻度8的地方。

(2)做一做。

教材第6页也有一条线段,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长的线段,说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

(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二样长的线段。

学生练习画,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

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

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

③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有没有火眼金睛。

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

(强调线段的特征,说出原因。

2.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

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说说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

3.巩固应用。

(l)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

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按要求完成:

在距离红旗3厘米处画一朵花。

5厘米处画一棵树,10厘米处画一个气球。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

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对边相等。

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四条边相等。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7题。

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还一起找线段、画线段、量线段。

)测量长度还有很多的工具,下课后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6页“你知道吗?

”,了解测量长度的工具。

第四课时

感知物体的长度教材第7页。

(例8和相关习题)

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实物、尺子

一.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学生用手比划。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

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探究新课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

同学们看操场上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

(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

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

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

方法一:

排除法。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

推算法。

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

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

类比法。

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1.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教材7页图。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

(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2.做一做。

(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

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60米是多大?

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

(不会。

)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

操场的长是28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

四、课堂小结:

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总共9课时)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会计算加减两步计算。

2、初步掌握100以内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只是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第三周计划

100以内加法(不进位)教材第12~13页例1、2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

每班有两名老师带队,你们能帮老师解决二

(1)班学生和老师一共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小组交流)

汇报不同的方法。

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

1、验证二

(1)一共多少人。

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1)用口算5+2=7,30+7=37没(3)用小棒,先摆3捆5根,再摆2根,5根+2根=7根,30根+7根=37根。

(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是3,在十位下面写3,所以等于37。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

(1)班和二

(2)班一共多少名学生?

要求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两个班的总人数,用加法计算

师:

怎么列式?

指名列式,自主探索

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20+67=24+63=46+53=

62+17=35+24=3+84=43+40=

2、数学医院:

17+20=1950+26=42+3=72

175042

+2+26+3

197672

3、第15页第3题

4、

3745

+2?

+?

4

5979

5、开放题:

36

+63你能写出几个像这样的算式。

99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教材第14页例3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小棒、多媒体课件

1、计算:

36+21=23+7556+304+52

2、二

(1)和二(3)班一共多少人?

需要什么信息?

如何计算?

1、出示37+35=,学生试算。

交流算法。

2、摆小棒:

小组说摆法。

问:

怎么多了一捆?

捆好的一捆放在哪?

单根还剩几根?

整捆的有几捆?

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

要注意什么?

从哪一位加起?

7+5超过了10怎么办?

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5+32与37+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

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

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师小结:

提问:

今天咱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板书:

“两位数加两位数”。

与复习板演题比较,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它们有什么不同?

复习:

个位相加不满十。

新课:

个位相加满十。

师讲:

像今天这样个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十位进1的加法,就叫进位加法。

进位加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我们要注意什么?

三、小结:

笔算加法要注意:

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书上的小朋友还告诉我们也可以从十位加起,如果从十位加起,要注意什么?

笔算加法还可以从十位算起,算十位,一定要看个位满不满十,个位满十,十位相加的和要多1。

四、拓展运用:

1、“做一做”.

2、猜一猜十位上是几。

第15页第6题。

254532937

+63+47+18+56+38

3、开放题:

谁先正确算出圆圈表示的数,就奖励给谁。

2○473○2○○○

+69+○9+28+○6+○○

9486605599

新|课|标|第|一|网

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教材第18页例1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1、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

谁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举办?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取得了奖牌总数第一名的好成绩.你知道金牌前五名都是那几个国家吗?

1、出示金牌榜统计表,观察图,问:

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情预测:

北京和美国一共得多少块?

北京和英国一共得多少块?

美国比俄罗斯多得多少块?

美国比北京少得多少块?

….

学生列式,可以用笔算加法解决。

学生计算。

2、师:

36-23该怎样解决呢?

A、可以口算,30-20=1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