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1890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8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Word格式.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Word格式.docx

无缝

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多用于诗文、话语等

亲密

无间

形容十分亲密,没有任何隔阂

多用于情感、关系等

(3)违反·

违犯

违反

一般指违反政策、纪律。

不遵守、不符合,程度较轻。

一般用于法律、法规。

违背和触犯,情节较为严重。

2.易错识记

(1)富丽堂皇:

形容建筑物及室内陈设宏伟豪华。

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2)庞然大物:

外表上庞大的事物。

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3)苦口婆心:

比喻善意而又耐心地劝导。

二、词语运用

1.从下列各句后面提供的词语中选择一个恰当的填在横线处。

(1)90后崇尚实现自我价值,在很多人眼中有些自我,有些特立独行,但在来势汹涌的疫情面前,这群曾经大家眼里的“孩子”,面对生命的挑战和威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特立独行·

独来独往)

(2)只要在基因序列中发现了人工引入的位点,就可以基本上认定这个病毒是人工制造的,人工制造不可能做到天衣无缝,而新型冠状病毒没有引入内切酶位点的痕迹,因此不可能是实验室制造出来的。

(天衣无缝·

亲密无间)

(3)李某将国旗拆下,丢进池塘,涉嫌违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是很严重的违法行为,必须要依法严惩。

(违犯·

违反)

2.判断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的正误。

(1)莫斯科地铁系统采用五颜六色的大理石、花岗石、陶瓷和彩色玻璃镶嵌出各种浮雕和壁画装饰,辅以华丽的照明灯具,富丽堂皇的大理石地面,美不胜收,有“地下的艺术殿堂”之美誉。

(√)

(2)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庞然大物,它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

“庞然大物”多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感情色彩不符)

(3)记者在探访某些贫困户时才发现什么叫山高路远、“白云生处有人家”,扶贫队员苦口婆心地劝导他们搬迁下山,易地脱贫。

三、语基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木板不是牢牢钉住,那么,看到他们一块儿筑起各式各样的巢穴(xuè

),就不用感到吃惊了。

用这种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

在他们最强(qiǎng)制性的社会行为中,人类的确很像远远看去的蚁群。

B.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zhǒng)、蚁穴、蜂窠(kē)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

C.它们开始把小粒叠放起来,霎(shà

)时间竖起一根根柱子,造成一个个弯度对称的美丽拱券(quà

n)。

D.于是,像一个卵(luá

n)子分裂一样,这个毛茸(ró

ng)茸晶黑金黄的庞然大物分裂成两个,每一个都拥有相同的蜜蜂基因组。

【解析】选B。

A项中“巢穴”的“穴”应读xué

“强制”的“强”应读qiá

ng;

C项中“拱券”的“券”应读xuà

n;

D项中“卵子”的“卵”应读luǎ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样是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蹿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

B.好像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所有的工蚁又转而寻找新型号的细枝。

……当它们觉查到远方的食物时……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C.迄今还不知道它们是怎样交流信息的,也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

D.一开始使它们不再把材料搬来搬去,而是着手集体建筑的刺激物,也许是在它们的数目达到特定阈值时释放的外激素。

……它们开始骚动、激愤,然后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

【解析】选C。

A项中的“乱蹿”应为“乱窜”;

B项中的“觉查”应为“觉察”;

D项中的“激愤”应为“激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片断的知识系统地公诸于世,一定算得上现代科学史上的关键性事件。

B.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C.现在刮着一股急功近利、浮躁之风,甘于寂寞、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不多,他则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D.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处理、贮存、取出信息,因为这似乎是所有人类事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

A项,“公诸于世”重复赘余;

C项,“其中”指代不明;

D项,“处理、贮存”不合逻辑。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

B.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后来,外墙的建筑就要完成,要盖顶,细枝的规格要改变……

C.蜜蜂同时过着几种生活:

既是动物,又是动物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器。

D.齐曼在近期《自然》杂志上著文指出,“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片断的知识系统地公布于世,一定算得上现代科学史上的关键性事件。

A项中“蜜蜂”后边应是顿号;

B项中“后来”前边应是分号;

D项中“著文指出”后边应是冒号。

5.将下面的文段压缩到32个字以内,保留重要信息。

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的结构,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

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蚂蚁会把遭到破坏的蚁丘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还会把远方的食物搬回来。

四、内容感知

1.解读题目

①结合课文内容,把题目里面的“生物”具体化。

作为                的社会 

②结合课文内容,把题目里面的“社会”具体化。

作为生物的               。

 

【明确】①蚂蚁、白蚁、蜜蜂、黏菌、鲱鱼、人类

②群体生活、集体生活、群居生活

2.阅读课文,依据自己的理解,选出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  )

A.文章开篇作者以高空作为观察点,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把人类生活小型化,形象地表明人类与其他生物有相似性。

B.描述昆虫行为的书籍的作者会从“有异于人的”方面来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认为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完全是非人性的、非世俗的。

C.作者用幽默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明确的观点:

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相比照的。

D.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在作者看来,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

【解析】选D。

D项,“在作者看来”有误,这是传统生物学界的看法,而非作者的看法。

  一、魅力作家

诗人科学家——刘易斯·

托马斯

生平:

刘易斯·

托马斯(1913—1991),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共生、依存和合作的现象。

作品兼具理性思维和文学美感,擅长用优美、清新、幽默、含蓄而又富有洞见的文笔,来批评文明,嘲弄愚见;

讴歌生命,捍卫生命固有的协调,捍卫不容侵犯的人性;

说明生和死这些永恒的课题,他是超越了科学家的科学家。

作品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代表作品:

《细胞生命的礼赞》《水母与蜗牛》《最年轻的科学》

      箴言隽语

托马斯名言

1.没有失败经验的人,不可能成功。

2.如果没有人向我们提供失败的教训,我们将一事无成。

我们思考的轨道是在正确和错误之间二者择一,而且错误的选择和正确的选择的频率相等。

3.整个世界已经充满了知识,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知识的重新合理分布,在下个世纪要比在过去任何时代都更成为重要的问题。

4.我认为男女之间存在的差别,是为了那物种的长远需要,它与判定事物是否极其重要相关。

5.我相信(部分来自个人的经验,部分来自观察周围其他的人),在我们这个物种中,男性的儿童期要比女性的长得多。

  二、脉络梳理

  三、内容概览

《作为生物的社会》是一篇论述生物群居性的文章,充满了理

趣。

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打破禁忌,将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指出蚂蚁、蜜蜂、黏菌、鱼类、鸟类等生物在集体行动中表现出高度的组织性,似乎具有整体思维的特点。

这种从生态系统的整体上认识生物的观点,颇具独创性。

作者对“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作了有趣的分析,作为一个生物学家,他的见解并不是无端的空论,而是蕴含了深刻的科学思想。

这里既有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批判,也有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的警示。

本文细腻的描写,生动的文笔,幽默的语言,令人叹服。

研读提能·

探究学习

目标一:

理解作者观点与文章内容

1.文章开头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如何评价?

【明确】群居性的生物就像人类。

这一观点颠覆了世人传统的认知,体现了作者对群居生物的客观评价,饱含喜爱和尊重。

2.文章所描绘的一些生物社会组织和人类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明确】①都过群居生活,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共同活动;

②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同时又是群体中细胞一样的成分;

③当它们群体变大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

3.本文作者认为“科学上的探索是一种孤独的、静思的事”,但他又倡导合作,对此你如何理解?

【明确】作者指出,我们人类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初几个阶段时要独立钻研,在得出一些个人的观点后,要相互交流,要讨论,要宣传。

这样,个人的想法才能转化为群体的思想,才能成为造福社会的知识成果。

目标二:

赏析文章的构思、写法

4.本文的构思具有什么特色?

【明确】本文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把一篇科普文章写得耐人寻味,引起读者的思考,渗透了人类的哲理智慧,把科普文章当作散文来写,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尤其是在结构上,始终贯穿着人类社会与作为生物的社会的对比,从而引发读者对于人类社会的诸多思考。

5.文章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本文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没有罗列森严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

首先,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

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

再次,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进行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目标三:

赏析幽默风趣的语言

6.第一段作者开篇是怎样描绘医学家举行年会的?

为什么这样描绘?

【明确】①他们“急匆匆来回乱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

②这不无讽刺与幽默的描绘,看似闲笔,却给全篇定下了一个基调。

7.文中写道“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用风趣的语言,讽刺人类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蚂蚁的很多行为与我们相似,我们却不愿意或不敢承认这一事实,真是有些为难。

1.文章列举蚂蚁、蜜蜂、鲱鱼,以及黏菌细胞等生物的事例说明了生物和人类有哪些相似之处?

结合这些事例,联想我们人类,你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点拨】①这些事例都说明,许多动物和人类一样,有等级有秩序,有很多社会行为,它们进行群体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经营起一个大家庭,它们同人类一样,经常是互相依存,同步活动的。

②团结就是力量,我们人类应当学习它们的团队精神。

2.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人类的行为时,为什么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试结合作者的论述加以说明。

【点拨】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人类的行为时,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比较分析,这是因为社会与个体是相辅相成的,社会不能没有个体的参与,而对于社会性生物而言,个体也难以离开社会而生存。

所以,无论是谈论人的社会性,还是谈论动物的社会性,都离不开对个体与群体的分析。

没有形成群体的蚂蚁,就没有太多的社会性,因而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是有限的;

对于人类,没有融入社会的科研成果,不能被公众利用,也就丧失了它存在的意义。

相比较而言,有着一定组织的社会性生物,如蚂蚁和蜜蜂,对社会组织的依赖性更强;

人类的个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短时间关闭和组织联系的“电路”,但不能从根本上脱离社会而存在。

3.既然人类社会和生物社会有如此巨大的相似性,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对待生物社会呢?

【点拨】①二者是互相比照,并非水火不相容,作者对生物行为的反思,其目的不是证明其他生物比人类更高明,而是检讨人类盲目乐观自大的情结,在漫长的生物发展史上,人类是姗姗来迟的一个物种,人类虽然最终脱颖而出,主宰了这个世界。

②人类的行为方式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相类似的特点,还是需要联合,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写沦为乞丐的祥林嫂: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这里的“活物”与《作为生物的社会》中“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

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

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压压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的“活物”有什么区别?

我的思考:

参考示例:

《祝福》中的“活物”,指的是有生命活力的人。

祥林嫂被人当“活物”对待,严格来说,她已经缺少了作为生物的最基本的自由权,就是单纯活着而已。

《作为生物的社会》中的“活物”,主要从生物的群体性方面考虑社会性生物的基本特征——分工合作。

这里的“活物”已经不再是单个活着的生物了,代表的是整个蚁群,一个分工明确齐心协力的社会团体。

两者本质上包含的宏观对象也不一样:

前者是个人,后者是团体。

【备选要点】

 在刘易斯·

托马斯看来,有些时候,生物要比人类高明。

其实人类应该放下身段,虚心向大自然学习。

根据语境,仿照画横线的句子,续写两句话,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当我们明心见性,达到内外如一、心物合一的境界,我们便能从任何细微的事物中获得智慧的启示。

安静地看一瓢水,可以听到它演示的清净义,请汲来柔润自己的心田;

细致地看一朵花,可以听见它宣说的庄严义,请掬来美化自己的生命;

      ,       ,      ;

       ,       ,       。

万事万物,无时无地不在絮絮而语,百般譬喻,殷勤示教,告诉我们世界的真谛。

认真地看一棵草 可以听见它阐明的柔韧义 请摘来丰富自己的精神 

默默地看一枚石 可以听到它叙述的朴实义 请取来充实自己的思想

群读培优·

拓展学习

蚁国之镜

筱 敏

我们日常总与蚂蚁相遇,林地里,草丛中,家居的窗台或橱柜里,然而它们于我们是陌生的,正如我们与每日里擦肩而过的如鲫人群是陌生的。

我们无所容心,甚至对置身其中的社会亦无所容心,何况蚂蚁。

然而那是一个怎样令人惊骇的社会!

它们有十分严明的阶级和分工系统,这是由女王根据其部族需要,在产卵时就确定了的。

极其固定的无从僭越的阶级地位,相当僵化的延续终生的分工。

那些劳作终生的工蚁,那些战死沙场的兵蚁,那些被赋予了新一轮繁衍重任因而得以特别饲育的女王乳蚁,那些被派往夜空进行婚飞大典的雄蚁,……恰如一部庞大机器上的万千齿轮和螺丝钉,它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秩序井然地奉献于部族的同一意志。

个体是可以替换的,正如大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可以随时替换。

就连大机器的心脏——女王,也是可以由新女王取代的。

但机器的运行体制不能替换,部族的生命因这永不更替的体制而绵延。

它们侵略,杀伐旁族蚁类,掠夺邻国,不仅为着扩张势力范围,而且将战败国的幼蚁和蚁卵俘获过来,把它们驯养成奴隶,终生都不试图反抗也不试图逃脱的奴隶,像戴着无形的枷锁。

它们饲养家畜,那些蚜虫、树跳蚤、介壳虫们,失了本性似的匍匐在蚁国里,像奶牛一样为主人生产蜜露。

这些蚁国的家畜也如人类的家畜一样因驯服而退化,渐失保护自己的结构,甚至已不能用腿来跳跃了。

它们忠于女王。

一个部族,一个女王,一个意志,构成一个极权主义的稳定的国家。

以致蚁类学家认为单个的蚂蚁只是细胞,仅处在死亡再生的循环链上,处在森严的整体之中。

而所谓的个体,在蚂蚁那里指的是整一个部族。

一个蚂蚁帝国便是一个超级生物体。

这是生物进化史中的怪兽,它是以完全的无视个体而发展并强盛的,帝国的生命代表着所有个体生命。

于是,蚁国里奉行的是利他主义和绝对的牺牲精神:

它们可以用身体相互勾挂,组成巨大的蚁帘,以此为部族的巢,并听命女王的需要,随时缩紧或扩展以调节巢内的温度;

它们可以用身体充当蓄粮的蜜罐,听凭被填塞成骇异的球状,然后驯顺地把自己挂在穴顶,静待部族需要时取食;

它们可以在洪水中用身体结成厚厚的蚁筏,让女王和幼蚁安然为乘客,随波漂流,直到触及涯岸,只要女王能登陆重建一个蚁国,何顾水面浮起多少工蚁的尸首;

在大火来袭的绝境中,它们可以团成硕大的蚁球,将女王护在中心,英勇壮烈地滚过火海;

它们还可以将自身生长为自杀性炸弹,当遭强敌攻击时,猛烈收缩腹部肌肉,身体立刻爆裂,使充满毒液的巨大腺体四散迸溅,与周遭的敌手同归于尽……

这一切,是需要信仰支撑的,蚂蚁以部族的延续、帝国的强盛为信仰,在此之外,单个的蚂蚁是没有生存理由的。

人也同样需要信仰,家族、民族、国家,以及为这一切而建造的种种宗教和主义。

所谓个人的价值这种东西,是相当晚近的事情。

人类曾拼力——包括强力和暴力——去建立的某种乌托邦帝国,在蚂蚁那里早已建成了,蓝图是现成的、完备的,运作经历史证明也是圆满的,只要人类甘愿模拟蚂蚁。

蚁类学家威尔逊先生说:

“社会生物学以新的方式最好地解释了人类群体行为的细微部分……”他遭到了众人的猛烈攻击。

人愿意相信自己是万物之灵,人愿意在上帝那里照见自己,而不是在蚂蚁那里。

只是威尔逊先生们端出来的那面镜子,备受攻击中已立在那里了,在这面展示蚂蚁帝国戏剧的镜面中,人们却时时照见了人类社会的实像,于是不免震悚,警惕。

虫类与人类

①对于虫类来说,人类的社会只不过是一块新的殖民地。

它们一直都在我们周围窥探等待进犯的机会。

②在过去的4亿年间,地球的统治者既不是恐龙,也不是哺乳类动物,而是这些虫类,这个蜿蜒爬行的群体,就以绝对数量占据了主导地位。

后来,人类出现了,为了获得清洁与整饬,扫清了荒野,想创造一个不受虫类侵扰的安全世界。

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安全过,因为它们从来就没有离开过。

今天,这些外来物种正在占领城市,杀人蜂正在不知不觉中向全球蔓延,当昆虫决定殖民人类社会的时候,我们显得如此无可奈何。

昆虫对人类的种种反制手段无动于衷,我们对它们知之甚少,也确实没有足以制胜的杀手锏。

③我们被这些无孔不入的生物所包围,无法从生活中摆脱它们。

向来以苛刻著称的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也不得不接受那些无法避免的昆虫现象。

每一桶番茄里至少有两条蛆,每100克番茄酱里有一条蛆或者30颗苍蝇卵。

每100颗花椰菜里有60只蚜虫、齿虱和海石虫。

每份通心粉里有225片各种虫类尸体。

每听蘑菇里有20条完好的或肢解的大大小小的蛆,上菜的时候,你除了获得一份美食,还有270只完整不一的昆虫和23条蛆。

④有些生物一生下来,就对我们穷追不舍。

在你我眼中美丽的躯体,在它们眼中只是一个充血的皮囊,装满了最有营养的液体,人体本身就包含多个生态系统,每套系统都有不同的定居者,我们的皮肤经过放大,就像月球表面的荒原。

但表面这些汗毛却很适合居住,扁虱的头部天生就是要扣死在我们的表皮上。

人类对这些生物的厌恶程度要取决于双方关系的疏密,在我们最隐私的地方,同样存在着特有的寄居者。

⑤目前地球上已知物种中的70%都属于虫类,想逃避它们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无法摆脱它们,也许该转而考虑研究它们,我们需要进入它们的头脑,换个视角看这个世界。

现代科学已经能够实现这点,我们有机会了解到蟑螂的第二个大脑,监视黄蜂的感觉器官,破解蜘蛛的致命毒液,对这些动物加深了解,很可能帮助我们化敌为友。

但直到这项工作完成以前,我们的生活仍然要不断受到虫类的滋扰,而我们决不能低估这些生物的工作效率和毅力。

⑥在对抗昆虫的战争中,要追踪我们的敌人,科学家所面临的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目前已知的昆虫种类数量超过一百万,但这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每天都有新的品种出现,好像永无止境。

单单是研究我们所谓的害虫,已经令学者们应接不暇。

例如棉籽象鼻虫,全美三分之一的杀虫剂就是为它而准备的,玉米穗虫每年都要造成至少5亿美元经济损失。

真正最具威胁的入侵者是那些无所不在、无所不食的角色,它们就叫蟑螂。

1997年全美仅用于蟑螂杀虫剂的开支就约为5亿美元,我们以为用毒药就可以战胜它们,显然我们低估了对手。

⑦蟑螂的反围剿让我们陷入了新的困境,我们以为杀虫剂能够百战不殆,不料它却成了对手的甜浆,我们自己想要更多的蜜蜂,却造就了新的梦魇。

非洲野毒蜂和人工蜂杂交的结果是制造了不受人类控制的恶魔——杀人蜂。

⑧我们正在逐渐认识到人类世界的兴衰将会与虫类世界息息相关,这迫使我们改变与虫类相处的方式,与虫类之间建立的伙伴关系,似乎已经涉及各个领域,全世界的技术机构,都开始学习掌握这种诱人的能量。

⑨原先步步逼迫的恶魔,有些就成为有益于人类的朋友。

你看,蛆变成清理伤口的能手,黄蜂也因其超强的嗅觉而被用于协助检查癌症,原先剑拔弩张的恐怖氛围骤然消失了。

在新墨西哥,蜜蜂正在接受扫雷训练,即使是历史悠久的昆虫产品蜂蜜,也刚刚被发现能用于治服那些抗生素抗性病菌。

在德国,人类与蜜蜂之间的关系,已经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研究人员正在利用微型雷达传送装置,试图掌握蜜蜂复杂的语言表达规律。

还有一些地方,科学家甚至利用蜜蜂进行侦测、协助扫雷工作。

也许要不了多久,蟑螂机器人就可以在厨房里帮助你清理蟑螂了。

(节选自《动物生存的智慧》,有删改)

1.(审美鉴赏与创造)下列对两篇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蚁国之镜》开头把朝夕可见的蚂蚁于我们的陌生,类比于我们“与每日里擦肩而过的如鲫人群”的陌生,是因为我们对蚂蚁与人类自身都缺少足够深入的了解、由衷的关怀。

B.《蚁国之镜》结尾引用蚁类学家威尔逊先生的话,意在扣题,表明主旨:

说蚂蚁是为了说人,说蚂蚁的生存状态是为了“映照”人类社会。

C.《虫类与人类》第③段采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两种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人类的生活被无孔不入的虫类所包围,人类对它们的入侵还没有足以制胜的方法。

D.两篇文章都使用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