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威宁清真牛肉综合加工利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1894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1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省威宁清真牛肉综合加工利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省威宁清真牛肉综合加工利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省威宁清真牛肉综合加工利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省威宁清真牛肉综合加工利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省威宁清真牛肉综合加工利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省威宁清真牛肉综合加工利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省威宁清真牛肉综合加工利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省威宁清真牛肉综合加工利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省威宁清真牛肉综合加工利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省威宁清真牛肉综合加工利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省威宁清真牛肉综合加工利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省威宁清真牛肉综合加工利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省威宁清真牛肉综合加工利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省威宁清真牛肉综合加工利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省威宁清真牛肉综合加工利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省威宁清真牛肉综合加工利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省威宁清真牛肉综合加工利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省威宁清真牛肉综合加工利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省威宁清真牛肉综合加工利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省威宁清真牛肉综合加工利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省威宁清真牛肉综合加工利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省威宁清真牛肉综合加工利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省威宁清真牛肉综合加工利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省威宁清真牛肉综合加工利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严格遵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牛肉加工的监管法规,保障产品生产、库存、销售、运输各个环节的监管措施到位。

同时项目应符合相关的政策法规,使企业能够长期持续发展下去。

(3)、按照行业先进水平进行工艺设计及装备设计

本项目设计将选用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工艺装备、材料、技术,确保设计的前瞻性。

1.2、项目概况

1.2.1项目地点

项目区位于贵州省威宁经济开发区,建设用地40亩.

1.2.2生产规模

本项目建成后,年生产牛肉制品3000吨。

1.2.3主要建设条件

项目建设厂址位于贵州省威宁经济开发区内。

厂区内地形平坦,能够满足项目建设需要。

1.2.4项目建设内容

本项目建成后,可形成年产3000吨牛肉生产能力,主要建设内容是:

(1)基础建设:

新建厂房12000平方米,新建库房6000平方米、办公室1000平方米,锅炉房30平方米,试化验实50平方米。

(2)冷库建设:

新建500吨冷库(结冻库100吨)

(3)设备:

500吨冷库一座,100吨结冻库机组及配套设备一套,IT热水锅炉一台,购置部分试化验设备。

(4)配电线路改建1处。

(5)运输工具:

10吨冷藏库1辆。

1.2.5项目投入总资金及效益情况

总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为6500万元。

其中:

建筑工程3800万元,设备购置850万元,其他350万元,流动资金1500万元。

经济效益:

该项目建成达产达标后,将年产牛肉制品3000吨,实现年销售收入(税前)6000万元,实现年利润总额318万元,投资回收期(税后,含建设期)6.85年。

经济效益显著。

1.2.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

表1-1

序号

名称

结构形式

单位

数量

备注

技术指标

1

生产规模

牛肉产品

3000

2

总建筑面积

m2

新建

2.1

主要生产车间

12000

单层

2.2

生产辅助用房

10000

2.2.1

冷库

钢构

500

2.2.2

冻结库

钢构砌体

100

2.3.1

库房

钢架

300

2.3.2

动力车间

30

2.3.3

办公、化验、保监控、值班室

170

经济指标

总投资

万元

6500

年销售收入(税前)

6000

3

年销售税金

180

4

年利润总额

318

5

投资利润率

%

15.84

6

财务净现值

税后

7

内部收益率

8

投资回收期

6.85

1.3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

本项目充分利用了项目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牛在自然资源中的独特地位,将产业化建设与农牧业结构调整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内容,符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是农牧业调整的重大举措。

建设项目投资方向正确,意义重大,科技含量高,示范性强,工艺流程合理,技术成熟,方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项目切实可行。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2.1相关规划和政策要求

2001年2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正式提出了《全国食品工业“十二五”及2010年发展规划建设》。

该建议明确要求,肉类食品方面,要“在大中城市和重点县城全面推行工厂化屠宰,确保肉食卫生安全与质量,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稳步发展猪肉生产,加快发展牛肉生产”。

继续贯彻“变大为小、变粗为精、变生为熟、变废为宝”的产品调整方针,大力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小包装肉和直接食用的熟肉制品,逐步提高熟肉制品在肉类消费中的比重。

加快肉类行业科技进步与技术改造,加强和完善冷藏链建设,建设现代配送连锁营销方式,为加入WTO与国际接轨打好基础。

2.2项目建设背景

肉食品是人体所需动物性蛋白的基本来源,肉类食品生产也是食品行业中最重要的工业门类之一。

牛肉是世界各国普遍需求的肉类品种,无论在欧美、亚洲市场,其地位均不可代替。

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广大亚洲国家,牛肉更是肉类市场绝对的主导品种。

在国际贸易中,各类牛肉产品历来属于大宗贸易的重要商品。

中国正式加入WTO后,牛肉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将更加便利。

目前,由于国内许多肉类生产企业受技术装备水平,产品加入质量及卫生指标达不到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从而造成我国羊肉产品大国的现状及不相称。

因此,提高技术装备,实现规模化生产,提升企业整体水平,是我国食品行业面对“入世”挑战必须尽快解决的重大问题。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节凑加快,自我保健意识增强,消费观念开始由只求温饱向追求小康、奔向富裕演变,对肉类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过去的家庭自己采购加工,逐步向加工精细、包装精致、方便精致、方便烹调、安全卫生的小包装分割肉及熟制品的工业生产方向转化。

国内专家预测,未来的肉类市场竞争,首先是产品质量,其实才是价格与服务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具各营养、安全、卫生、健康、方便的产品,肉制品的质量高低,将成为市场竞争的首要因素。

国内肉类生产行业传统的原始加工方式和以整片酮体肉形式销售的生产模式已经无法适应迅速发展的需求,肉类加工技术进步已经成为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优质的牧草基地,使这里的畜产品具备了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和天然无污染的显著特征。

因此,当地具有生产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优越条件,在当前国内外注重健康保健、崇尚回归自然这样一大潮流的背景下,当地的牛肉生产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近几年来,尽管当地的畜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从畜牧业商品化、产业化、现代化的角度来看,还是处于初级规模的水平,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格局,小而散的经营方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及农牧产品加工运销方式的落后,阻碍了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

第二,畜产品以粗放经营为主,没有通过加工增值,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难以转变成经济优势。

第三,由于加工手段落后和技术装备水平有限,当地的牛肉产品仅能以最初级的方式出售,无法进入国内、国际主流市场,因而尽管当地拥有资源优势,却无法取应有的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不断深入,当地畜牧产业发展面临全新的机遇。

面对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旺盛需求,面对当地优越的资源条件,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长时间深入细致的调研、考察、咨询,坚定了大力发展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信心,并正式提出运用已拥有的牛肉加工技术,建立规范化、现代化的牛绿色肉食品加工基地,通过加工带动农牧民养殖,从而促进当地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农牧民收入。

2.3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

项目区畜牧业发展缓慢,缺乏有效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和较好的示范带头企业,本项目实行“公司+基地+农(牧)户的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合同制的形式将农牧户组织起来,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基地,由龙头企业扶持农牧民养殖,并收购养殖户的牛羊。

在育肥养殖基地,实施科学养殖、适时出栏,龙头企业对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使畜牧业的生产升级、结构优化、效益提高,产业链延伸,彻底改变靠天养畜、粗放经营、农牧民收入没有保障的局面,将资源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切实提高农牧民的收入。

2.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目的意义

2.4.1市场需要营养安全卫生、工厂化生产的肉制品

国内外肉制品贸易结构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一是名牌产品、优质产品,越来越具有市场竞争力,附加值高,利润丰厚;

二是对肉食品卫生和质量控制越来越严格;

三是肉食品生产方式及其环境影响日益受到重视。

近年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畜禽产品安全事故,如英国的疯牛病,比利时的二恶英及韩国的猪口蹄疫等,在我国主要问题是在牛饲养环节中农药、兽药和激素的残留污染,屠宰环节中私屠滥宰,注水肉、病害肉,假冒伪劣肉食品屡禁不止,个体手工屠宰在城乡结合部相当普遍,加工环节中小型工厂卫生不严,加工技术和操作不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

多年监督抽样抽查合格率仅在65%-75%之间,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污染环境,国家税收流失,造成不公平竞争。

因此,肉类食品的安全卫生已成为目前肉类产业持续发展和消费者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优质、营养、安全卫生、无污染的肉食品,成为广大消费者的首选要求。

2.4.2威宁牛肉制品的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肉制品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牛肉生产具有一定的潜力在国际贸易中,各类羊肉产品历来属于大宗贸易的重要商品。

据国际粮农组织统计,世界各国羊肉进口总量已突破700万吨/年,其中美国、日本等主要进口国牛肉年进口量达到1000万吨左右。

欧洲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牛肉进口地区。

因此,国际市场牛肉供应格局也面临新的变化。

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来看。

我国肉类产品进出口,将是挑战和机遇并存。

2.4.3对牛进行科学饲养、精细加工增值,有利于带动当地畜牧产业化的发展。

尽管当地有一定的畜牧业生产的传统优势,但在草场建设、饲料加工业、畜产品加工业、生产技术服务、卫生防疫、信息与营销等配套服务项目严重滞后,以零散喂养为主要形式的畜牧业,决定了农牧户没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分散经营决定了农牧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很低,简单的初加工产品形式决定畜牧业没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和较好的示范带头企业,本项目推广“公司+基地+农(牧)户的畜牧业产业化经意模式,将资源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切实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必将受到农牧民的欢迎,极大地促进当地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另外。

该地区大约90%左右的牛以活畜、酮体及粗分割形式出售,加工增值的很少。

因此,建设牛肉深加工项目,有利于延伸产业链和加工增值,最终取得良好的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

2.4.4畜产品经过精细加工,可延长产业效益,提供就业机会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

当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畜牧业不发达。

农牧民的生活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经常出现返贫的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是生产方式单一,畜牧业产业链过短,技术薄弱等原因所造成的。

本项目实施后,将实现项目地区的产业化经营,通过畜牧业化建设,促进项目区内的牛产业化生产;

可以改变畜牧业长期以来,以原料销售为主的现状,实现从初级粗加工到精深加工的跨越,延长畜牧业产业链,将畜产品大幅度增值,壮大龙头企业实力,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为项目区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为促进当地和社会稳定作出积极的贡献,同时,该项目还可带动销售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人工草场建设,广大规模。

2.4.5、主要障碍因素

1)原料生产与加工销售及产品开发严重脱节。

该区虽然有一定的养殖规模,原料充足,但产品深加工相对落后,产业链短,难以增值,从而使畜牧业生产不能形成良性持续发展。

2)产品深加工的设备短缺,使生产难以进行,成为影响该区畜产品加工的主要障碍。

其解决方案是利用国家信贷资金、申请国家补助资金及招商引资自筹资金进行彻底建造,使其即符合食品卫生的要求,又有利于精深产品的加工,还能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能源。

第三章建设条件

3.1自然环境

3.1.1地理位置及交通

本项目位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威宁地处贵州西部,位于东经103`36-104`45、北纬26`30-27`25之间,西、南、北三面分别与云南省鲁甸、会泽、宣威、昭通和彝良诸市县相邻,东连赫章县和六盘水市,全县总面积6296.3km2,地处黔西北乌蒙山脉腹地,平均海拔2200m,素称“贵州屋脊”。

威宁是贵州省面积最大的县份,拥有耕地327万亩,成片草场和零星草山286.9万亩,拥有林地237万亩,森林覆盖率28%。

威宁地处云贵川三省交通要道,326国道和102省道在县城交叉纵横全县,以威宁县城中心,向南可通往水城,向西可通往云南省宣威、曲靖和昆明等地,向北可通往云南省的昭通、四川的宜宾,向东可通往毕节。

铁路方面,内昆铁路在梅花山站与贵昆线接轨,与102省道平行,在该县境内全长126km,其运输能力为10000kt/a。

贵昆铁路和内昆铁路贯穿近20个乡(镇)。

内昆铁路北可至四川内江、成都,南经水柏线,可达两广等东南沿海地区,经贵昆线向西可到昆明,向东可到贵阳及其东部地区。

水(城)大(湾)支线在县境内或其边界设有大湾、二塘和下腾桥车站。

3.1.2地形、地貌、地质和地震

1、地形地貌

威宁县地处黔桂台向斜之次级构造单位、滇东凹陷东缘、黔西山字型构造之左翼,威宁弧形构造即在威宁县境内。

地貌单元可分为高原面、高中山和中中山河谷。

高原面分布于县域中部,范围面积为267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2.5%,其地势平缓开阔,丘陵和坝子相间,高差多在200m以内,这类地形属半凉山区,是全县重要的种植基地;

高原面上的高突部分为缓坡山原,海拔在2300~2800m之间,属凉山地区,有广阔的天然草场,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基地;

县境四周高中山区,有少量中山河谷,其面积2747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3.6%,可分利用难度大;

中中山河谷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崖,海拔低于1900m,面积870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3.9%。

该类地区热量条件好,气候温和,是发展优质水果和经济林木的理想基地。

2、地质

强烈的燕山运动使本省西半部形成黔西山体型构造体系,威宁处其两翼,以弧形构造体系为主体。

喜马拉雅山运动,使地壳大幅度抬升,乌蒙山系突出,而威宁自治县四周由于新构造运动的断裂构造和水系发育,使地表遭受强烈浸蚀和切割,造成山川相间发育,地形破碎,河谷深峻,留下中部较为完好的高原面。

威宁县地质构造,如蟒洞断裂、老桥背斜、二塘河向斜、洛泽河断裂等为北西——南东走向构造。

石门坎断袭,会泽断裂、三道河向斜和哈河向斜等为南南西——北北东向或南西——北东向构造。

威水背斜、夸都向斜为弧形构造。

这些断裂构造控制了二塘河、洛泽河、拖洛河、牛栏江等水系的发育和格局。

威宁县南部收昆明山字型东翼、黔西山字型西翼的反射弧控制,对可渡河的发育起了制约作用。

威宁县境内出露地层以二叠系(P)、石炭系(C)为主,三叠系(T)次之,二叠系(P)占36%,石炭系(C)占33%、三叠系(T)占17%,震旦系(Z)及寒武系(G)很少。

其分布是:

震旦系、寒武系出露在银厂坡;

泥盆系出露在石门至麻窝,云护至云贵;

石炭系分布在北部高原面、羊街经小海到金钟;

二叠系分布在盐仓、二塘、大鸦、观风、牛棚、幺站、黑石头等区的大部分地区;

三叠系出露在炉山镇、东风镇、龙场镇、夸都至围帐、海田至小米;

侏罗系出露在哈喇河、夸都、辅处;

第三系三露在顺田坝、三道河;

第四系以草海盆地为代表,泥炭沼泽土为第四系沉积物。

3、地质构造与地震

(1)地质构造

根据贵州地矿工程勘察有限公司编制的《威宁马铃薯资源循环利用工程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一级评估)》,勘查区大地构造属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六盘水断陷的威宁北西向构造变形区。

其处于滇南南北向构造带之东,南岭东西向构造带之北。

在漫长的地质应力作用下,形成了一幅比较复杂的构造图像。

从构造的规模和空间展布情况看,主要为北西向和北东向构造。

项目区的南西方面有一性质不明、其走向与102省道近于平行的断层,评估区东部地层产状为正常产状,倾向57°

,倾角15°

因此,评估区地质构造较复杂。

(2)地震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10g,评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区域地壳较稳定。

3.1.3气侯、气象

威宁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特色,以热量条件划分,大部分地区属暖温带气候类型。

由于地势较高,因而形成了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冬春干旱、夏秋潮湿、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四季无寒暑的气候特征。

威宁县气象站累年主要气候要素情况见表3-1。

表3-1威宁县气象站累年主要气象要素平均值

项目

10

平均气压(百帕)

777.2

776.2

775.0

781.4

777.5

气温(℃)

1.9

12.0

17.7

10.8

10.5

相对湿度(%)

78

71

83

86

80

日照时数(小时)

144.5

198.9

166.8

106.7

1805.4

总云量(成)

6.5

6.8

8.5

8.2

7.4

低云量(成)

6.1

5.6

6.4

7.3

6.3

降水量(mm)

41.9

183.3

73.9

950.9

日降水量>0.1mm日数(天)

14.2

14.0

19.8

18.6

195.3

蒸发量(mm)

78.8

179.7

144.1

73.4

1402.1

平均风速(m/s)

3.2

3.8

2.4

2.8

3.0

3.1.4水文特征

1、地表水

威宁县境内河流分属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

全县四条主要河流为二塘河、洛泽河、可渡河和牛栏江。

二塘河、洛泽河、牛栏江属长江水系,可渡河属珠江水系。

全县河网干流长度368.5km,河网密度16.4km/百km2。

全县河流皆属雨源性河流,靠雨水补给河水,洪枯变化直接受大气降水影响。

全县每年可获天然降水59.3亿m3;

多年平均径流量23.9亿m3。

与本项目有关的河流为羊街河,位于本项目东北面1200m处,本项目废水经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入羊街河。

羊街河发源于草海,为一湖源河流,属络泽河上游支流,由草海自西南向东北方向,经万河、张家坪子、樱桃洼子,在羊街镇折而向北流入洛泽河,全长约30km。

洛泽河:

洛泽河发源于威宁县,是中国长江流域的一条河流,汇入横江,属于金沙江水系。

河长156km,流域面积4268km2,年均流量84m3/s,自然落差1509m。

草海:

草海属长江流域,是金沙江支流横江上游洛泽河的上游湖泊,水源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其次是地下水补给。

草海集雨面积120km2,年汇水量约800~900万m3,水资源极为丰富,是贵州高原上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

1958年采取蓄、排措施维持常年水面,免除了傍湖低地涝灾,1972年排涸,1981年恢复蓄水。

草海正常蓄水面积为19.8km2,正常水位2171.7m,最大水深5m。

受季节性降水的影响,丰水期水位可达2172.0m,相应水域面积26.05km2;

枯水期水位降至2171.2m,相应水域面积15.0km2。

草海于1992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黑颈鹤及高原湿地生态系统。

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距本项目南面7600m处。

根据《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中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图,本项目所在地不位于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范围内。

2、地下水

(1)地下水类型

评介区地下水类型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碳酸盐岩深裂隙水三类。

1)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

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潜水含水岩组,分布于洼地、缓坡局部松散土层中,松散物质多由粘土、碎石土组成,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补给;

潜水的埋深、径流条件因地而异,排泄条件和水位变化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大。

含水层厚度整体不大,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埋深一般在0.5~5.0m之间。

其中在金顶山组砂、泥岩出露地段存在上层滞水,覆盖在砂泥上的第四系土层中的上层滞水难以下渗,顺砂泥岩层面流出向低矮处排出地表,水量极水,一般在0.1~0.03L/s。

受大气降水影响,雨季的山水量相对较大,干旱季节的出水量相对较小、甚至干涸。

2)碎屑岩类基岩裂隙水

赋存于寒武系下统金顶山组(E1j)的砂泥岩,这类碎屑岩类基岩裂隙水地下补给面积小、水径流短,受大气和水影响明显增大,枯水期水量明显变小甚至干涸。

3)碳酸盐岩岩溶水

碳酸盐岩岩深水为本区主要地下水类型。

碳酸盐岩分布具一致性,赋存于碳酸盐岩类岩石中,含水岩组有高台组(E1j)灰色泥质白云岩、清虚洞组(E1j)从至浅灰色薄至厚层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及下部灰岩。

受下伏金顶山组(E1j)砂、泥(页)岩隔水泥的影响,无法渗入地下,顺着裂隙排出地表,水量小。

受大气降水、第四系土层水、基岩裂隙水的补给,雨季或是暴雨过后,水量明显增大,枯水期水量明显变小甚至干涸。

(2)含水岩组及富水性

(1)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

赋存于第四系(Q)残坡积层中,富水性贫乏。

(2)碳酸盐岩岩溶水:

主要含水层为石炭系上统马平群(C2mp)的石灰岩、白云质团块。

岩溶水主要赋存在灰岩、白云质团块形成的岩溶管道或岩溶裂隙中,含水量受降雨量的影响较大,含水性不均一,动态变化大,埋藏较深。

水质类型以HCO3-Ca和HCO3-Ca.Mg为主,地下水以隙流为主,富水性好,枯季地下迳流模数6-10l/skm2,富水等级为中等-丰富。

(3)地下水的补、迳、排条件

评价区地下水补、径、排主要受降水、地形地貌、岩性、构造等控制。

区内地下水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源。

降水主要通过孔隙、裂隙、岩溶洼地等渗入地下,并通过构造裂隙、风化裂隙、溶蚀裂隙运移,于地形低洼处或附近河流以岩溶泉形式排泄。

3.1.5土壤与植被

(1)土壤

威宁县域土壤类型多样,共分为9个土类、18个亚类、44个土属、141个土种。

9个土类分别为山地草甸土、棕壤、黄棕壤、黄壤、石灰土、紫色土、沼泽土、潮土和水稻土。

土壤总有效面积874.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944.3万亩的92.6%。

其中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