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活板》导学案 苏教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2069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活板》导学案 苏教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活板》导学案 苏教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活板》导学案 苏教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活板》导学案 苏教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活板》导学案 苏教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活板》导学案 苏教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活板》导学案 苏教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活板》导学案 苏教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活板》导学案 苏教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活板》导学案 苏教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活板》导学案 苏教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活板》导学案 苏教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活板》导学案 苏教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活板》导学案 苏教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活板》导学案 苏教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活板》导学案 苏教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活板》导学案 苏教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活板》导学案 苏教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活板》导学案 苏教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i)板本 

又为(wé

i)活板 

薄(bá

o)如钱唇 

松脂(zhī)、蜡和(huò

)纸灰之类冒之 

则以一铁范置(zhì

)铁板上 

持就火炀(yá

ng)之 

字平如砥(dǐ) 

更(gēng)互用之 

木格贮(zhù

)之 

有奇(jī)字素无备者 

兼与药相粘(zhān) 

不若燔(fá

n)土 

用讫(qì

)再火令药熔 

以手拂(fú

其印为(wé

i)予群从(zò

ng)所得

2.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3)持就火炀之

(4)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5)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参考答案:

(1)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3)持/就火炀之

(4)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5)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3.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另外三大发明是 

、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

4.《活板》一文的作者系我国古代 

朝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 

,课文就选自他写的笔记体学术著作 

(北宋 

沈括《梦溪笔谈》)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手上这一个个的是铅字打印机上的字模,如“是”“我”“中”“国”“人”,一字一印,我按照句子排列:

如“我是中国人……”,把整篇教学设计>

文章的字模,放于字框中,固定,压平,就可以反复印刷了,印完之后这些字模拆下来可以反复使用。

这可以说就是“活字印刷”的雏形。

你知道印刷技术在哪个国家的什么时代发明的?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我可以很自豪地告诉大家,这“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900多年前,北宋平民毕升发明的,比德国的答凳堡活字印刷要早400年,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啊!

今天我们有幸学习《活板》一文(板书课题),了解活字印刷在当时的制作、印刷情况。

二.疏通课文

1.范读课文,注意文章的节奏与字音准确。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归纳文中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如(重点实词、古今词义不同,词类的活用等等)。

(1)学习课文第1段。

  疏通文意:

板,刻板、雕板,这里义为“用雕板”;

印,动词,印刷。

唐,唐代,公元618—907年;

尚,还;

盛,广泛的,大规模的;

为,动词,使用;

之,代词,指“板印书籍”这种方法,可译为“它”。

五代,公元907—979年;

时,时候;

始,开始;

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种儒家经书。

已后,以后;

典,经典,例如“五经”;

籍,一般书籍;

皆,都;

为,判断动词,是;

板本,雕板(印刷的)本子。

  总结:

(一)专用名词:

朝代、书名、人名、地名、官职等不译。

(二)文言文省略较多,译为现代汉语时,要疏通上下文意,补上。

(三)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译时有很多单音节词要补上一字变成双音节词。

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

(1)照顾上下文,准确搭配,

(2)不可只拘泥于这一种方法。

  分析:

介绍活板,先说雕板,既说明了活板渊源又提出了比较对象。

“尚未盛为”,并非绝无,用词考究。

“尚未……始印……皆为”,干净利落的交代了雕板印刷的发展过程,自然的引向说明中心——活板。

 归纳段意:

简述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

(加黑字板书)

(2)疏通第2段文意。

  这一段是全文主体,具体说明了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及有关事项。

 A.学习第一层。

  为,动词,发明。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发明了活板(印刷)。

   归纳:

活板发明时间、发明人身份及姓名。

(加黑字板书)“布衣”二字,表现了人民的创造力,也表明作者不以地位取人的进步态度。

“又”字呼应第一段,说明活板是在雕板印刷基础上的新创造。

B.疏通第二层文意。

 

(1)其,他的,指毕昇;

胶泥,有粘性的泥土;

一印,一(个)印模,省略量词;

火,名词,在这里是“用火”义。

全句意:

他的方法是使用胶质泥土雕刻文字,薄厚好像铜钱的边缘,每个文字制作一个印模,用火烧烤使(它)坚硬。

——这句介绍制作活字的工序。

同学们注意单音节词译成双音节词的方法。

  

(2)其,那,代铁板;

以,介词,用;

两个“之”用法不同,前一个,助词,可省去,后一个,代词,指铁板,可译为“它”。

   (3)“置”后省略介词“于”(在)”;

乃,于是;

满,用作动词,排满;

三个“则”字,都是顺承关系连词,可译作“就”。

  (4)止,通“只”;

为,认为,算做;

神速,极快、快得惊人。

归纳:

 以上是第二段第二层,介绍活字印刷的制板印刷程序,是文章的说明重点。

C.疏通第三层文意。

(3)学习第3段。

 为,介词,被;

予,我。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活板(“板”通“版”)

(2 

)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通“以”,“已”和“后”连用,表示时间,以后。

(3)若止印三二本(“止”,通“只”)

2.词类活用

(1)板印书籍( 

板:

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2)以纸帖之 

(帖:

名词作动词,用标签标出)

(3)林格贮之(名词作状语,用木格)

(4)火烧令坚(名词作状语,用火)

(5)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名词作动词,用火烤)

3.解释下列多义词。

【火】①火烧令坚(名词作状语,用火)②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名词作动词,用火烤)

【印】①五代时始印五经(用雕板印刷,谓语,动词。

)②此印者才毕(印刷)③每一字皆有数印(印模。

宾语,名词。

)④其印自落( 

印模。

主语,名词。

【为】①唐人尚未盛为之(使用、采用, 

动词。

)②满铁范为一板(成为, 

)(③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被。

介词。

)(④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算是、认为是,动词。

)⑤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算是)⑥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动词,是)⑦每字为一印(动词,制成,刻)⑧又为活板(发明,动词)

【自】①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另外)②其印自落,殊不沾污(自然、自动)③同志们自己动手(本人,己身)④自动机器(不用人力而用机械装置直接操作的)⑤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以】①不以木为之者(“以”和后面的“木”,构成介词短语,用来修饰动词“为”,“以”,介词,用。

)②以备一板内重复者(上文是“……每字有二十余印”,两句是目的关系,“以”是表示目的的连词,解为“来、用来”。

【就】:

①瞬息可就( 

完成, 

)②持就火炀之( 

靠近, 

【帖】①则以纸帖之(动词,用标签标出)②每韵为一帖(名词标签)

【若】①不若燔土(如、像)②若止印三二本(如果)

【之】①唐人尚未盛为之(代词,代雕版印刷)②持就火炀之(代词代铁板)③木格贮之(代词,代它们,即字印) 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实义)⑤马之千里者(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记)  ⑥无丝竹之乱耳(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⑦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   ⑧如“之”“也”等字(名词)

【其】①其法:

用胶泥刻字(代词,代活版印刷的)②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代词,代他的,指毕昇的)③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代它的,反映铁板)

【板】①已后典籍皆为板本(用雕版印刷的)②先设一铁板(此处指较硬的物体)③第二板已具(用“版”作印刷用的底板)

4.古今意义。

(1)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古义:

蒙、盖;

今义:

冒出)

(2)药稍熔(古义:

文中指“松脂、蜡和纸灰”;

治病的药品)

(3)有布衣毕昇(古义:

平民;

衣服的一种)

(4)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古义:

框子;

用作名词如规范等)

(5)薄如钱唇(古义:

边缘;

人或某些动物中的周围的肌肉组织,通称嘴唇)

5.说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为……所“表被动)

(2)火烧令坚(省略宾语,火烧令(之)坚)

6.翻译下列句子。

(1)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3)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沾,不可取。

【译文:

(1)这一块刚印完,那一块已经排好了版,两块交替使用,很短时间就可以印完(一本书)。

(2)活字不用时,就贴上纸签标明,并按照字的韵部分开,分别存放在木格子内。

(3)字印所以不用木料来刻,是因为木料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物粘在一起,拆版时不易拿下。

1.请以我国四在发明的任一种发明为题材,对出下面对联的下联。

上联:

活字印刷彪炳千秋

下联:

(造纸技术福泽万代)

2.在文言文中,“四则运算”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与现代汉语差异很大。

请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四则运算类型(加减乘除),在括号内标出来。

(1)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加 

(2)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减 

(3)盖余之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除 

(4)谨公回头看时,乃是一个女子,年约二八。

(乘 

格言警句:

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证记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

——托尔斯泰

短文两篇——《活板》

2

1. 

反复诵读课文,了解时间(工作程序)逻辑相结合的说明顺序。

2.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点,使用简明、平实、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色。

3.了解活板“活”的特点和它在印刷史上的划时代意义,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热情。

反复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写法。

具体要求:

(1)能够围绕文章的主旨,体会文章一段或一句的作用。

(2)能够掌握段落或句子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3)掌握对比、重点词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文章思咯

(1)雕版印刷情况(略)

活版作者

印模制作 

活版制作

活 

活版用法

 

(2)活版印刷 

制作程序情况(详)

活版功效

印模用法

板 

印模优点

活版成就

三(3)活版印具下落(略)

1.根据第2段第二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具体工作程序,参照完成练习二。

2.根据第2段第三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的具体事项是什么,用四个短语归纳概括这一层的四句话,参照完成练习一。

3.填空:

(1)《活板》中揭示不用木料制作字模原因的句子是 

(2)活板》中揭示制作字模的句子是 

4.反复朗读全文,争取能够背诵。

1.《活板》的说明对象是活板印刷,作者为什么要先介绍雕版印刷术的历史?

明确:

在介绍活版印刷之前,先简述雕版印刷的历史,即表明活版印刷对于雕版印刷的继承发展关系,也为下文重点介绍前所未有的活版印刷术作铺垫。

2.“活板”的“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字是活的—— 

每字为一印 

(2)排版是活的 

——密布字印 

(3)字印数目是活的 

——每字皆有数印 

(4)做法是活的——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5)印刷是活的—— 

更互用之 

(6)拆法是活的——以手拂之,其印自落

3.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是怎样抓住特征进行说明的?

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按工作程序的顺序说明。

活板印刷是一种新工艺,按程序说明是合理的顺序。

说明时紧扣“活”这一特征,通过与雕版印刷的比较,体现活版印刷的优越性。

作者在介绍活版印刷术时,紧扣一个“活”字,综合运用了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来说明,符合事物自身的规律,体现了制字、制版、排版、拆版各个环节都灵活高效的特点,科学而有条理。

4.本文件着重说明了“活板”的制作,、印刷过程后,还补充说明了哪些内容?

为什么要补充这些内容?

本文补充说明了活版使用中应注意的事项,如一字多印,分类贮存,历史档案了旋刻等。

文章还特意比较胶泥字印和木质字印的不同效果,并连带说明拆版的程序。

补充这些内容是为了突出活版式印刷的优越性。

5.本文写了什么?

反映了什么?

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归结:

本文介绍了宋代发明家毕曻创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精神。

启发我们:

(1)中华民族有光辉的历史,也必将有更灿烂的未来。

(2)学习了《活板》,使我们充分地感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也为毕升的创新精神所感动,现在,计算机技术正日益普极,印刷业有了更新的发展(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能随意设置字号、字体、文字的色色彩……这些都是活版所做不到的),但还有更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创造,希望我们努力做21世纪的毕升、张衡、祖冲之……

6.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

(1)抓住事物特点加以说明。

活板先进在“活”上。

文章以雕板为比照,突出一个“活”字,既介绍了怎样“活”,又说明了为什么这样“活”。

 

(2)主体部分在具体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时是综合运用时间顺序(工作程序)和逻辑顺序说明的:

A、介绍活版的制作(用胶泥刻字——则字平如砥)是用时间顺序(工作程序)说明的(展示投影片)、制字制版排版(印刷)(拆版)布字火炀按平

B、介绍活版的功效、提高功效的措施、用胶泥刻字的好处等是按逻辑顺序说明的:

功效:

印数越多越好,极为神速;

措施:

常作二铁板,更互用之,瞬息可就一字数印,分类贮存

(3)说明的语言简洁、平实、准确,形容适度。

为了说明清楚,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填入括号内,并简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1)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 

 )

作用:

(2)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作用: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  

(4)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5)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  

示例:

(1)打比方,形象地说明了刻字的深度。

(2)打比方,形象的说明了活板字面平整的程度。

(3)列数字、作比较,突出了活板能提高印刷速度的优点,印得越多越快。

(4)作比较,突出了胶泥所制印模的优越性。

(5)举事例、列数字,具体说明了字印数目是活的,突出了活板的“活”。

2.在介绍完活版的制作方法后,作者还介绍了活版的特点及提高工效的两条措施,活版的特点可用文中的 

词语来概括?

(神速)提高工效的具体方法有哪两条,请你用原文中的两句话回答。

(1、常作二板2、每字皆有数印)

3.《活板》要说明的对象是 

(活板印刷)的特点是 

(活)。

《燧人钻木取火》

  遂明国①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遂木,屈盘万顷②。

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於③其国,息此树下。

有鸟若鴞④,啄树则灿然火出。

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⑤人。

注释

①遂明国:

传说中的国家名。

②屈盘万顷:

屈盘起来,占的面积有一万顷。

③於:

同“于”。

④鸹:

鸱鴞(chxio),鸟类的一科,头大,嘴短而弯曲,吃鼠、兔、昆虫等小动物,对农业有益。

⑤燧:

读作su。

阅读训练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并解释。

①遂明国不识四时昼夜    音( 

)义:

②默而识之 

   

音(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遂明国不识四时昼夜

译文:

②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

3.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教给我们许多生存的本领,故事中的圣人就是被“________,_________”这一自然现象所启发,悟出了钻木取火的道理。

4.古今中外,依据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而发明创造的事例不胜枚举,请试举两例。

参考答案

1.①shí

 知道,懂得  ②zhì

 记住

2.①遂明国的人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春夏秋冬,什么叫白天黑夜②圣人于是感悟到了钻木取火的道理,回去就试用小树枝来钻火(果然钻出火来)。

 

3.“有鸟若鸮,啄树则灿然火出” 

4.牛顿思索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瓦特看到壶中的蒸气顶开盖子而发明了蒸气机等。

遂明国全是一片黑暗混沌,那里的人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春夏秋冬,什么叫白天黑夜。

国里有棵名叫遂木的火树,屈盘起来,占的面积有一万顷地那么大。

后世有一个圣人,漫游到了日月所照以外的远方,来到此国,休息在这棵大树下。

(忽然看见)许多象鸮样的鸟,(在大树的枝叶间)用嘴啄木,每啄一下,就有灿然的火光发出。

圣人于是感悟到了钻木生火的道理,就试用小树枝来钻火,果然钻出火来。

于是后人就称为他为燧人。

知识有两种,其一是我们自己精通的问题;

其二是我们知道在哪里找到关于某问题的知识。

——约翰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