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2243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4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6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6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6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6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6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6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6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6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6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6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6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6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6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6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6页
亲,该文档总共9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

犯罪心理学教案

第周授课时间年月

课题:

第一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明确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

教学重点: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课时类型:

单一型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与讨论

教具准备:

教学结构:

导入——讲授——总结——作业

教学内容板书设计

第一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犯罪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理论方面的任务

二、实践方面的任务

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指导原则

二、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步骤

三、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主要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案例导入

提问:

导致药家鑫的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犯罪心理学的含义

有狭义和广义说,现采用广义说。

罗大华: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心理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几对概念:

1、犯罪与犯罪人:

刑法与犯罪心理学的不同定义

2、心理与犯罪心理

3、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内隐与外显;独立性与依存性;在先与在后。

4、犯罪心理与一般心理现象的关系

同一:

心理现象

区别:

心理活动内容和方式(需要、情感心理反应机制、认知等)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研究对象所涉及的行为人的范围

犯罪人、一般违法人、虞犯、刑满释放与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

2、研究内容

(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2、侧重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

3、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的学科

4、注重实证研究的学科

5、是一门或然性的学科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或然性,它只告诉人们在某种情况下的心理或行为过程可能如此,而不是必然如此。

6、是一门发展性的学科

二、犯罪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一)犯罪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1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2、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3、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

(二)犯罪心理学与犯罪科学的关系

1、与犯罪学的关系

2、与犯罪社会学的关系

(三)犯罪心理学与法学的关系

1、与刑法学的关系

2、与刑事诉讼法的关系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理论方面的任务

(一)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

(二)推动相邻学科的发展与完善

1、心理科学

2、犯罪科学

3、刑法

二、实践方面的任务

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指导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伦理性原则

(四)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五)个性观原则

(六)生物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步骤

(一)确定研究课题

(二)建立假设

(三)搜集资料

(四)分析资料

(五)得出结论

三、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主要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调查法

(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心理分析法)

总结:

本章重点内容。

作业:

1、犯罪心理学的含义。

2、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几对概念的掌握。

 

第周授课时间年月

课题: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教学难点: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趋势展望

课时类型:

单一型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准备:

教学结构:

导入——讲授——总结——作业

教学内容板书设计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

一、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二、国外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一、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三、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趋势展望

 

教学过程:

提问:

上一章节的作业

导入:

案例导入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

一、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我国古代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1、注重犯罪与经济、文化的关系,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2、强调后天习俗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决定作用。

3、注重从人性的角度探讨犯罪心理的成因。

4、试图对犯罪人的心理进行分析并用于审讯过程中。

5、强调运用综合控制的方法预防犯罪心理。

6、注重对青少年的教育。

(二)我国近代犯罪心理学的发展

1、我国犯罪心理学学科的萌芽阶段

2、当代犯罪心理学学科的确立阶段

二、国外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古代西方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二)犯罪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一、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一)涌现了大量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二)里程碑式的大事件

(三)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四)建立了一支犯罪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队伍

(五)取得了犯罪心理学边缘性研究的新成果

犯罪心理美学、犯罪心理哲学、犯罪心理文化

(六)重视将犯罪心理学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

(七)学科研究思维方式的扩展

1.哲学思维的延伸、

2.现代思维的推进、

3.经验思维的推进、

4.经验思维的整合

5.操作思维的塑造

存在的问题:

学科上的困顿、研究方法上的困惑

二、国外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一)研究趋向多学科化

(二)研究的实证化

(三)重视生理因素因素与犯罪行为的研究

(四)注重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刑事司法实践

第一,帮助警方警方侦破疑难案件

第二、在法庭上充当专家证人

第三、在矫正机构参与对罪犯的矫治工作

三、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趋势展望

(一)对犯罪心理的生理基础研究

(二)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研究

(三)加强对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研究

(四)犯罪心理画像----刑侦技术新手段

(五)加强对犯罪人心理矫治的研究

(六)加强对犯罪心理预测的研究

(七)建立起科学完整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学科理论体系

(八)开展学术争鸣,加强区域性、国际间的犯罪心理学研究全作与交流

 

思考题:

中外犯罪心理学发展史对比。

 

 

第周授课时间年月

课题:

第三章有关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流派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各个理论流派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

犯罪社会学派理、犯罪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教学难点:

犯罪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课时类型:

单一型教学方法:

讲授法、指导自学

教具准备:

教学结构:

导入——讲授——总结——作业

教学内容板书设计

第三章有关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一节犯罪生物学派理论

一、犯罪生物学派理论的产生

二、犯罪生物学派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犯罪社会学派理论

一、犯罪社会学派理论的产生

二、犯罪社会学派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犯罪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一、犯罪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产生

二、犯罪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发展

教学过程:

案例导入

第三章有关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一节犯罪生物学派理论

一、犯罪生物学派理论的产生

龙勃罗梭(犯罪人论):

1、遗传的犯罪人

2、进化的犯罪人

3、激情犯罪人

二、犯罪生物学派理论的发展

(一)体型说

(二)内分泌说

(三)染色体变异说

(四)脑电波说

犯罪生物学派理论将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在归因于人的生理因素,认为人之所以犯罪,是由于其生理因素异于常人。

第二节犯罪社会学派理论

一、犯罪生物学派理论的产生

1、该学派认为,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因素,犯罪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无不受社会因素的制约。

2、德国的犯罪学家、刑法学家李斯特是犯罪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3、龙勃罗梭的学生、意大利著名的犯罪学家、刑法学家菲利进一步指出,犯罪行为的产生是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即犯罪三元论。

二、犯罪社会学派理论的发展

(一)社会环境论

(二)模仿论

(三)不同接触论(萨瑟兰的九条内容)

(四)文化冲突论

(五)社会异常论

(六)标签理论

(七)社会学习理论

第三节犯罪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一、犯罪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产生

弗洛伊德:

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理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

二、犯罪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发展

艾其浩:

本我的盲目冲动和性本能是促使一个人犯罪的原动力;犯罪人的自我不完善、不成熟,使自身对行为的控制出现弱点甚至裂痕,于是犯罪人便可能以急躁的、紧迫状态的冲动和焦虑释放本我;犯罪人的超我不完善、有缺陷,不能控制冲动性的本我。

(一)侵犯本能说

(二)利欲本能说

(三)性本能说

(四)权欲说

(五)挫折攻击理论

 

作业:

思考三种理论对犯罪心理形成研究的作用?

 

犯罪心理画像

 

第周授课时间年月

课题:

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形成

教学目的和要求:

明确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外在因素的影响、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内在因素的影响

教学重点:

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教学难点: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外在因素影响、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内在因素的影响

课时类型:

单一型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与讨论

教具准备:

教学结构:

导入——讲授——总结——作业

教学内容板书设计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形成

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一、概念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模式

三、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外在因素的影响

一、犯罪心理的形成与时空因素的影响

二、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家庭因素的不良影响

三、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四、犯罪心理的形成与不良文化的诱导

第三节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内在因素的影响

一、犯罪人的需要

二、犯罪动机

三、犯罪人的智力特征

四、犯罪人的气质与性格特征

五、犯罪人的情绪和意志特征

教学过程:

提问:

新课导入:

案例导入

分析导致犯罪发生的原因?

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形成

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一、概念

(一)机制的概念

1、语义学上的四层含义

2、武德沃斯最早将其引入心理学研究,他将机制定义为一种或一组有目的的反应主式,并认为人的活动包括驱力(如饥饿)和机制(如求食过程),驱力发动机制,机制可以转化为驱力。

3、精神分析学派则放为,机制代表由压抑而产生的意识的行为动因。

4、心理学界所讲的一般是指产生心理和行为的生理—化学过程及其运行规律。

(二)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概念

国内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杨焕宁、罗大华、梅传强

综合:

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是指犯罪民理的形成是犯罪人主体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不相互作用与转化的结果,是内外因综合影响的产物。

外在因素:

时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

内在因素:

犯罪人的需要、犯罪动机、犯罪人的智力特征、气质和性格特征、情绪和意志特征等。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模式

(一)常见模式

1、渐变型:

渐进性、渗透性、预谋性

(1)原发型

(2)断发型

2、突变型:

内部心理原因仍然是突变型犯罪发生的根据。

1)由人际冲突引起的

2)由回避危险引起的

3)由特定氛围引起的

3、机遇型:

机会型和境遇型

(二)特殊模式

1、习惯型

2、朦胧型

3、变态型

三、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规律

(一)互动律

内化—外化—强化

(二)心理选择律

人在同一时间不可能感知所有的事物,只有符合个体需要的和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各种影响才被列入反映对象,其他无关的信息则被处于被排斥的地位,从而不被个体所感知。

(三)量变-质变转化律

犯罪动机的形成就是质变的标志。

(四)反馈—强化律

正反馈起强化作用,负反馈起消弱作用。

第二节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外在因素的影响

一、犯罪心理的形成与时空因素的影响

(一)时间因素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

1、季节与犯罪的关系

2、时日与犯罪的关系

(二)地域因素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

二、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家庭因素的不良影响

(一)家庭结构的缺陷

1、缺损家庭

2、父母不良行为

3、家庭气氛不和睦

4、家庭经济状况

(二)家庭教育的缺陷

1、溺爱型

2、放任型

3、粗暴型

4、矛盾型

5、奢望型

三、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一)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薄弱

1、重智育、轻德育

2、法制教育存在误区

3、心理卫生教育缺失

(二)教育体制存在的缺陷

1、教育体制的单轨制产生的消极影响

2、应试教育的弊端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

(三)教育监督管理简单化

四、犯罪心理的形成与不良文化的诱导(案例导入)

(一)多元文化的冲击形成的不良文化

(二)大众传播媒介中不良因素的诱导

(三)犯罪亚文化:

是指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信奉和遵循的与主文化相对立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象的综合体。

 

第三节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内在因素的影响

一、犯罪人的需要

(一)需要的概念及作用

(二)需要的种类

1、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马斯洛的五个层次)

3、犯罪人的需要特征

1、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处于对立地位

2、畸形的、膨胀的

二、犯罪动机

(一)动机的概念和功能

1、概念

2、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二)犯罪动机的概述

1、犯罪动机的概念:

是激起和推动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

2、犯罪动机的特征:

主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复杂性、低级性

3、犯罪动机的类型

按不同的划分标准:

来源、内容、运作形式、犯罪行为的特点、犯罪动机的性质、犯罪动机的意识状况

(三)犯罪动机的形成

1、犯罪动机的形成条件

(1)需要是犯罪动机形成的源泉

(2)诱因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

2、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

意向阶段—明确阶段—决意阶段—消失阶段

3、犯罪动机斗争

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

(四)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

1、动机实现

2、动机受阻

3、动机中断

4、动机派生

5、动机消退

三、犯罪人的智力特征

(一)智力的含义

1、智力是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2、智力是个体学习的能力

3、智力是个体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犯罪人的智力特征

1、智力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犯罪

2、不同犯罪类型的智力水平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四、犯罪人的气质与性格特征

(一)气质概述

1、气质的概念:

是指个人所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2、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

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

抑郁质

(二)气质与犯罪

当一个人在不良因素作用下走上犯罪道路时,气质对于主体的犯罪类型和方式均会产生影响,使其在各自的犯罪活动中把反映出气质的特征。

(三)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一个人在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四)犯罪人的性格特征

1、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方面

2、性格的情绪特征方面

3、性格的意志特征方面

4、性格的理智特征方面

五、犯罪人的情绪和意志特征

(一)情绪概述

1、情绪的概念

情绪是人对反映内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态度体验,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外部表现,并且总是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生理反应。

2、情绪状态分类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二)犯罪人的情绪特征

1、情绪的反社会性

2、情绪的不良倾向性

3、情绪的勃发性

4、情绪体验的低级性和庸俗性

5、情绪的不稳定性

(三)意志与犯罪

1、意志的概念

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犯罪人的意志特征

(1)意志薄弱自制性差

(2)意志坚强反向性(3)冒险侥幸心理

总结:

本节课重点

作业:

1、犯罪心理形成的常见模式与特殊模式有哪些?

2、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规律?

3、家庭因素的不良影响有哪些?

4、家庭教育的缺陷包括哪些?

5、犯罪动机的特征?

6、犯罪动机斗争的类型?

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有哪些情况?

 

第周授课时间年月

课题:

第五章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不同年龄的犯罪心理的差异

教学重点:

各年龄段的犯罪心理结构分析、犯罪的行为特征

教学难点:

各年龄段的犯罪心理结构分析、犯罪的行为特征

课时类型:

单一型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准备:

教学结构:

导入——讲授——总结——作业

教学内容板书设计

第五章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

第一节少年犯罪心理

一、少年犯罪年龄特征与犯罪

二、少年犯罪心理结构分析

三、少年犯罪的行为特征

第二节青壮年男性犯罪心理

一、青壮年男性的年龄特征与犯罪

二、青壮年男性犯罪心理结构分析

三、青壮年男性犯罪的行为特征

第三节老年犯罪心理

一、老年犯罪的身心基础

二、老年犯罪的行为特征

三、老年犯罪的心理分析

四、老年犯罪的预防措施

教学过程:

提问:

上一章节的作业

导入:

案例导入

第五章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

第一节少年犯罪心理

一、少年犯罪年龄特征与犯罪

(一)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

1、精力过剩与缺乏支配能力的矛盾

2、好动好奇与认识水平的矛盾

3、兴奋性提高与自控力差的矛盾

4、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形成较晚的矛盾

(二)个性心理结构内部的矛盾

1、认识与情感的矛盾

2、认识与行为的矛盾

3、情感与意志行为的矛盾

4、独立性意向和认识能力的矛盾

5、自我意识的矛盾

(三)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1、辨别是非能力差与不良外界影响

2、个人需求与客观现实可能性之间的矛盾

二、少年犯罪心理结构分析

(一)个性心理结构

1、个性倾向性特征

(1)动机特征

犯罪动机的产生易为外界诱因所起;犯罪动机易变化、不稳定;犯罪动机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情绪性;犯罪动机未被意识的特征比较显著。

(2)人生观特征

2、个性心理结构

(1)智力特征:

智商偏低

(2)性格特征:

外倾型性格较为明显,其性格特征明显地反映出不成熟和严重缺陷。

(二)认识结构

1、认知不成熟

2、适应性差

3、情感、情绪不稳定

(三)情感结构

1、社会性情感缺乏

2、情绪体验的低级、庸俗

3、不良倾向的消极情感情绪

4、自尊与自卑并存

5、情绪不稳定

(四)意志结构

1、意志的两极性明显

2、冒险侥幸性突出

三、少年犯罪的行为特征

(一)模仿性和易受暗示性

(二)情境性

(三)戏谑性

(四)冲动性

(五)反复性

第二节青壮年男性犯罪心理

一、青壮年男性的年龄特征与犯罪

(一)婚姻状况

(二)社会适应

(三)工作成就

(四)社会参与程度

二、青壮年男性犯罪心理结构分析

(一)个性心理结构

1、动机特征

2、能力特征

(二)认识结构

1、认识范围广

2、知行不一

3、错误观念牢固

(三)情绪情感结构

(四)意志结构

三、青壮年男性犯罪的行为特征

(一)预谋性

1、有明确的犯罪动机

2、犯罪过程的周密性

(二)独立性

(三)功利性

第三节老年犯罪心理

一、老年犯罪的身心基础

(一)老年期的生理变化特点

1、运动系统的变化

2、感觉系统的变化

3、神经系统的变化

4、性机能的变化

5、其他方面的变化

(二)老年期的心理变化特点

1、智力的变化

2、情绪情感的变化

1)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

2)情绪体验强烈

3)情感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

3、意志特征的变化

4、性心理的变化及再婚心理

5、人格的发展变化

二、老年犯罪的行为特征

(一)犯罪手段的非暴力性

(二)犯罪形成的单独性

(三)犯罪类型的相对集中性

三、老年犯罪的心理分析

(一)追求享乐、欲壑难填

(二)心胸狭窄、斤斤计较

(三)精神空虚,无所事事

(四)不堪虐待,以身试法

(五)维护尊严,铤而走险

(六)恶习较深,重操旧业

(七)倚老卖老,藐视法律

四、老年犯罪的预防措施

(一)老年人的自我预防

(二)家庭预防

(三)社会预防

总结:

本章重点内容

复习思考题:

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及行为特征。

 

第周授课时间年月

课题:

第六章女性犯罪心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不同年龄段女生的心理特征及不同犯罪类型的心理特征

教学重点:

不同年龄段女生的心理特征及不同犯罪类型的心理特征

教学难点:

不同犯罪类型的心理特征

课时类型:

单一型教学方法:

讲授法、指导自学

教具准备:

教学结构:

导入——讲授——总结——作业

教学内容板书设计

第六章女性犯罪心理

第一节女性的生理心理分析

一、女性生理特征

二、未成年女性心理特征

三、青中年女性心理特征

四、老年女性心理特征

第二节女性犯罪的心理分析

一、我国女性犯罪概况

二、女性犯罪的一般心理特征

三、不同类型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

四、女性犯罪的行为特征

 

教学过程:

提问:

上一章节的作业

导入:

案例导入

第六章女性犯罪心理

第一节女性的生理心理分析

一、女性生理特征

(一)幼年期

(二)青春期

(三)性成熟期

(四)更年期

(五)老年期

二、未成年女性心理特征

(一)智力特征

(二)情感特征

1、易感性强,情感丰富而深刻

2、情绪与情感细腻、脆弱、波动

3、萌生虚荣、渴望赞美

(三)意志特征

意志容易受情绪左右,带有明显的情绪性;行为易受直观因素影响,易受他人暗示,缺乏主见和独立性。

(四)个性特征

1、强烈的自我评价意识

2、兴趣不集中、富于幻想

3、朦胧的性意识

三、青中年女性心理特征

(一)青年女性心理特征

1、敏感、热情、兴趣集中

2、追求仪表美,情感依附明显

3、稳定的性爱心理

(二)中年女性心理特征

1、温顺、宽容、善解人意

2、独立、顽强、老练持重

3、爱美心理复苏

(三)更年期女性心理特征

四、老年女性心理特征

(一)脑功能趋向衰退表现

(二)性格变化

(三)情绪变化

(四)其他心理变化

(五)躯体衰老对心理影响

(六)多种身心疾病的高发率对心理的影响

 

第二节女性犯罪的心理分析

一、我国女性犯罪概况

(一)犯罪类型多样化

(二)犯罪动机单纯化

(三)犯罪行为智能化

(四)犯罪人群白领化

二、女性犯罪的一般心理特征

(一)特有的非社会化认知系统

(二)本能的感情用事

(三)两极化的意志特征

(四)犯罪女性的个性特征

1.强烈的生理性需要

2.消极的性格特征

3.犯罪动机的被动性

三、不同类型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暴力型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

1、女性杀人、伤害犯罪的心理特征

(奸情、虐待、失恋或性忌妒)

2、女性抢劫犯罪的心理特征

(狡诈、执拗、依付、被动等)

(二)财物型犯罪女性的心理特征

(冒险、侥幸、主动、善变)

(三)婚姻家庭型犯罪女性的心理特征

(四)女性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心理特征

(五)毁誉型女性犯罪的心理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