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3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及新时期的理论探索.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2351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3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及新时期的理论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3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及新时期的理论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3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及新时期的理论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3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及新时期的理论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3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及新时期的理论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3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及新时期的理论探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3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及新时期的理论探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3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及新时期的理论探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3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及新时期的理论探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3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及新时期的理论探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3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及新时期的理论探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3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及新时期的理论探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3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及新时期的理论探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3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及新时期的理论探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3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及新时期的理论探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3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及新时期的理论探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3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及新时期的理论探索.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3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及新时期的理论探索.docx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3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及新时期的理论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3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及新时期的理论探索.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3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及新时期的理论探索.docx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3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及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及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孙中山指出: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革命”的内容是(  )

A.追求民族解放,实现民族平等

B.核定全国地价,增涨地价由国民共享

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节制资本,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

2.孙中山发表宣言宣称:

“乃袁氏……以一姓之尊而奴视五族,此所以认为公敌,义不反兵。

今是非已大白于天下之人心,自宜猛厉进行,无遗一日纵敌之患,国贼既去,民国始可图安。

”孙中山发表该宣言意在维护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D.三大政策

3.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说:

“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这体现了他的哪一思想(  )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D.新三民主义

4.孙中山曾经说:

“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是要打破资本制度……所以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

”此语表明(  )

A.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的终极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

B.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在关注民生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C.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超越了资产阶级的范畴

D.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把“赚钱”和“养民”对立起来

5.孙中山在1924年8月出版的《三民主义》一书中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

这一解释的本质意义在于(  )

A.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B.实践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和民享思想

C.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

D.真正实现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6.“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

”这里的“异端邪说”是指(  )

A.人民民主专政理论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枪杆子出政权理论D.城市武装起义理论

7.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认为,中国革命如今的失败不过就是类似于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7月所遭受的失败,很快就要迎来一个同样伟大的十月革命。

至多经过比俄国当年七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更长一点的时间,革命就可以重新走到大街上来。

这种认识(  )

A.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B.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催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D.埋下了中共“左”倾错误的隐患

8.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论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他指出:

“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这两个革命阶段能够有机连接的原因是(  )

A.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B.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提供了经验

C.民主革命包含了社会主义因素

D.中国的特殊国情

9.孙中山曾说过“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

毛泽东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其共同目的是(  )

A.推翻北洋军阀统治B.实行全民族抗战

C.完成民主革命任务D.宣传新三民主义

10.法国著名经济史专家雅克·马赛义认为: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在近代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西方国家也许很难想象一个大国的崛起能选择与其不同的道路。

当年西方把经济实力发展和寻求扩张与支配地位联系在一起.但中国并不遵循‘帝国主义逻辑’,中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独一无二”是指中国开创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B.中国坚持独立自主,不与西方合作,实现经济腾飞

C.中国的崛起道路可以概括为:

改革开放,和平崛起

D.“帝国主义逻辑”指西方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11.毛泽东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道路的选择与开创上,两者的共同特点是(  )

A.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B.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实事求是D.重视文化的先导性

12.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遇到一些困难与挑战,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找到了克服困难的钥匙。

这把钥匙是(  )

A.发扬社会主义民主B.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C.发展社会生产力D.坚持“双百”方针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共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要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

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 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

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

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9分)

(3)为了实现材料四所述的“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

促成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有哪些?

(6分)

(4)从孙中山的上述讲话中,你能感受到他的哪些革命精神?

(6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

“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下图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

(12分,说明:

可以就图中的一个角度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内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练模拟—明趋势]

1.(2017·湖南永州二模,11)孙中山指出:

“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

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则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见。

”以上论述旨在(  )

A.肯定实业救国论的积极意义

B.批评实业救国论存在的不足之处

C.强调共和是实业救国的前提

D.探讨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2.(2014·河南洛阳二模,27)与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相比,中国同盟会“平均地权”主张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A.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B.走欧美资本主义农业发展道路

C.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D.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相联系

3.(2017·郑州质检)孙中山提倡,“鄙人对于社会主义,实欢迎其为利国福民之神圣……实行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

我中华民国之国家,一变而为社会主义国家矣。

”此处“社会主义”意为(  )

A.倾覆清朝君主专制的民族主义B.创建民主共和国的民权主义

C.推广节制资本的民生主义D.铲除私人资本的科学社会主义

4.(2017·邯郸质检)1924年,孙中山提出:

“说到社会上的地位平等,是始初起点的地位平等,后来各人根据天赋的聪明才力自己去造就。

造就既是不同,自然不能有平等。

”这说明孙中山主张(  )

A.机会均等B.民权平等

C.民族平等D.思想自由

5.(2017·肇庆一模)“1919年7月苏俄政府对华公开宣言,也愿意援助中国摆脱外国压迫,再次表示废除以往沙俄与中国所签密约,放弃庚子赔款,放弃所有在华权益……苏俄的这一做法对中国激进知识分子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的亲俄之风甚嚣尘上。

”“亲俄之风”的表现有(  )

A.五四运动的爆发B.国民党“一大”提出三大政策

C.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D.国共第二次合作

6.(2017·江苏南京、盐城二模,8)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规定:

“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徼,以均地力。

”由此推断国民党(  )

A.实行土地国有政策B.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C.开始关心民生重视土地问题D.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

7.(2017·河北石家庄质检,29)“秋收暴动后长期在根据地指导实际斗争,使得毛泽东不像前几任中共领导人那样注重得理论的真传,而是更多着眼于现实。

”这表明(  )

A.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毛泽东初步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C.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D.中国共产党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

8.(2017·莆田一模)1930年6月,中共党内有人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一文中写道:

“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

”这表明当时(  )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他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9.(2017·郑州一检)1942年,毛泽东曾说:

“在这种状态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做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的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到现在,还有不少人把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个别字句看作现成的灵丹妙药”。

毛泽东发表这些论断的主要意图是(  )

A.纠正党内宗派主义,顺应抗战大局

B.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思想基础

C.为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指导思想做准备

D.使全党掌握好马列主义思想的真正内涵

10.(石室中学一诊)毛泽东指出:

“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

”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最有可能是(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D.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11.(2015·山东潍坊3月,18)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

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人——中国起死回生”。

毛泽东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关键是(  )

A.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B.制定了灵活的方针政策

C.找到了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D.建立了工农革命武装

12.“文革”结束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邓小平南方谈话是我国出现的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

这两次思想解放(  )

A.彻底清除了“左”倾错误B.破除了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崇拜

C.提高了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D.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3.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谈及经济体制改革时语惊四座,充分表现了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

然而,当时有的报纸仅刊登了一条不足200字的报道和一幅照片,至于谈话内容则只字未提。

当代有学者评论说,“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变成多数人的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

”对邓小平当时的“高瞻远瞩”的合理解读是(  )

A.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B.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C.全面阐述“一国两制”的构想D.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

14.1982年9月的中共十二大至1987年的十三大,是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的五年。

通过这五年的探索,我们在理论、路线和政策上竖起一面旗帜,取得两大突破。

这“两大突破”与中共十三大相关的是(  )

A.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B.突破了党内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C.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进一步确立了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5.(2017·吉林摸底考试)研究邓小平的外国学者,根据邓小平在当代扮演的重要角色,从四个方面对邓小平的历史地位做出了积极评价。

其一,最成功的改革家;其二,“中国现代化之父”;其三,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其四,“社会主义思想(即社会主义事业)的救星”。

以下能体现“社会主义思想的救星”的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阐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两大主题

C.恢复高考制度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6.(2017·宁波二模)历史学家萧功秦评述邓小平模式时说: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

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

”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极“左”思潮导致新中国从成立后就陷入绝境从而形成“路径障碍”

B.邓小平模式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按照预设的蓝图施工而成的

C.走出“路径障碍”的标志是抛弃了毛泽东模式原有的政治资源

D.邓小平模式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调整面临的矛盾与问题而形成的

17.(2017·石家庄一诊)2017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5周年。

25年前,一位88岁的老人,迈着蹒跚的步伐,踏上南下的列车,纵贯整个中国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深圳,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改革的胆子要大一些,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下列“网友评论”不符合史实的是(  )

A.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前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B.邓小平“南方谈话”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找到了突破口

C.邓小平“南方谈话”是从地方、从社会寻找动力的典范

D.1992年后中国改革停滞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成效不大

[练纠错—提知能]

易错点1 对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认识模糊

18.1918年,孙中山致电新建立的俄国苏维埃政府,“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这表明孙中山(  )

A.已经接受了列宁主义B.重视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

C.希望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府D.确立了“联俄”政策

易错点2 不能正确认识三民主义的演变

19.“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

若智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  )

A.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B.革命的进程和对象

C.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D.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

易错点3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不准确

20.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

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  )

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B.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C.红军长征的胜利D.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课练33 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

发展及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双基达标 课时作业]

1.D A项为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内容,B项为旧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C项为旧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内容,D项为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

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革命’”可知,本题选D项。

2.B 由“袁氏……以一姓之尊而奴视五族”“国贼既去,民国始可图安”可知,袁世凯复辟帝制,孙中山为恢复民国,发起护国运动,维护共和制度,故本题选B项。

3.B 孙中山强调即使汉人做君主,也要革命,而民族主义强调民族革命,推翻满清贵族的统治,故A项错误;民权主义强调通过政治革命,彻底根除君主专制制度,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民生主义解决的是人们的生活和社会进步的问题,故C项错误;新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过于宽泛,故D项错误。

4.B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据此排除A、C两项;材料表明孙中山主张发展经济的同时限制资本,将赚钱和养民统一起来,以缓和阶级对立,排除D项,答案为B项。

5.D 本题考查新三民主义。

依据材料可知,孙中山强调的“民权”,主要指让国家权力能掌握在一般平民手中,强调了“民权”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故A项不正确,D项正确;B项属于表面现象;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

6.B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阐述的是有关新中国的国家理论学说”,这里讲的是探求中国的革命道路,故A项错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B项正确;“枪杆子出政权理论”说明了掌握军队的重要性,与题目中探求革命道路不相符,故C项错误;异端邪说是“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也就是拒绝了城市武装起义的理论,故D项错误。

7.D 本题考查中共的“左”倾错误。

据材料信息“不过就是类似于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7月所遭受的失败”可知,共产国际仍然认为中国应该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并没有正确分析中国的国情,A项错误;当时国共第一次合作已经破裂,B项错误;这种认识是脱离中国国情的,是导致中国“左”倾错误的重要原因,C项错误,D项正确。

8.D 中国国情复杂,阶级较多。

实践证明,工农阶层只有联合中小资产阶级才具备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大资产阶级的实力,而后才能消灭剥削阶级,这些均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故选择D项。

9.C 本题考查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中国共产党人在近代中国从事民主革命的相同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都担负着中华民族求独立、求富强的历史使命,故选C项。

10.C 中国对内实行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实行开放,不走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老路,因此中国的崛起道路是“改革开放,和平崛起”,故本题选C项。

其他选项皆不符合史实。

11.A 由“开创”“中国特色”“选择与开创”等信息分析可知,其共同特点是“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故本题选A项;B项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实质,C项为两者一脉相承的思想核心,D项与题意无关,B、C、D三项均排除。

12.C 中共八大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建成先进的工业国,即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C项。

13.

(1)目的:

促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

变化:

由维新变为革命。

(4分)

(2)原因:

革命派向反革命势力及帝国主义妥协;缺乏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坚强的革命政党;国内各种反革命势力联合并与帝国主义勾结;革命党人当时没有认清袁世凯的反动本质而将政权交给袁世凯。

(任3点可得9分)

(3)重大发展:

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客观原因:

苏联的帮助(或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

(6分)

(4)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与时俱进,不断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百折不挠的崇高的革命精神。

(6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结合“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维新”和材料二中的“革命”回答即可。

(2)问,根据“妥协”“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之政党”“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等回答即可。

第(3)问,结合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相关史实回答。

第(4)问是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

14.示例 观点:

中华文化创新精神源远流长。

角度一 文化理念的达变求新: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派站在不同角度提出了新的思想,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角度二 制度建构的济世经邦:

秦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角度三 技术创新的独具匠心:

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的产量,并且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角度四 文明气度的纳新接远:

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朝鲜、日本等国交流频繁,兼收并蓄,丰富并发展了中华文化;面对内忧外患,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新时期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2分,以上角度任选其一作答,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审题与作答分为三步:

第一步要结合设问与材料,搞明白材料中的基本观点是“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在答题时将古代史、近现代史都考虑到;第二步是分析设问,注意本题设问是不限定角度的,考生应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进行选择;第三步分析创新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论证时要做到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加餐练]

[练高考—找规律]

1.C 从材料信息“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见”可知,孙中山强调共和是实业救国的前提,故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实业救国论的积极意义,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实业救国论存在的不足之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探讨思想解放,故D项错误。

2.D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该思想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故D项正确。

“平均地权”并未改变当时的土地所有制,也没有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愿望,故A、C两项错误;“平均地权”是鉴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贫富不均、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而提出的,故B项错误。

3.C 从材料中“实欢迎其为利国福民之神圣”“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可分析出此处的“社会主义”主要是解决民众的生活问题。

4.A 材料中“始初起点的地位平等,后来各人根据天赋的聪明才力自己去造就。

造就既是不同,自然不能有平等”等信息说明孙中山认为后来的不平等是由于个人造就不同造成的,由此可看出孙中山主张机会的均等,故A项正确。

5.B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由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起的,与“亲俄之风”无关,故A项错误;国民党“一大”提出三大政策,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亲俄之风”的表现,故B项正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表明中共开始摆脱苏俄“城市中心”革命道路的影响,故C项错误;国共第二次合作不属于“亲俄之风”的表现,故D项错误。

6.D 材料中“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发展了三民主义中“平均地权”的思想,故D项正确。

A项与史实不符;B项中的“彻底”表述不当;在旧三民主义中,孙中山就已经关注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