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师用书《语言文字应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2823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1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师用书《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师用书《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师用书《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师用书《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师用书《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师用书《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师用书《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师用书《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师用书《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师用书《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师用书《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师用书《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师用书《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师用书《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师用书《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师用书《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师用书《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师用书《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师用书《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师用书《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师用书《语言文字应用》.docx

《高中语文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师用书《语言文字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师用书《语言文字应用》.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师用书《语言文字应用》.docx

高中语文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师用书《语言文字应用》

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主题展示

引子感悟

“君子动口,小人动手”―→熟语

活动探究

要点归纳

1.成语

定义

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

特点

采用“四字格”形式;保留着古代汉语词汇、语法、修辞等的特征

构成

由古代寓言、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浓缩而成。

还有一些出自古代名家名篇

示例

守株待兔、狐假虎威、开天辟地、精卫填海、一鼓作气、卧薪尝胆

2.惯用语

定义

指有特定比喻含义的固定词组

特点

大多是贬义的,但也有褒义的,以三个字为主

示例

背黑锅、墙头草、马后炮、跳龙门、领头羊

3.歇后语

定义

汉语的一种特殊熟语形式,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

通常只说出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

分类

喻意歇后语:

前面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面部分是对前面部分的解释

谐音歇后语:

后面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来表达双关的意思

示例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老虎拉车——没人赶(敢)

4.谚语

定义

指在民间流传的比较通俗的一些语句

分类

反映生产和生活经验,有深刻寓意的语句

只是反映某种实际现象的语句,亦称“俗语(俗话)”

示例

纸包不住火、情人眼里出西施

  5.熟语

特点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语是汉语特有的而且最为大量使用的熟语形式。

B.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

C.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D.“醉翁之意不在酒”“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既来之,则安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等不是成语。

解析:

选D 有些成语不止四个字,D项所举例子都是成语。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惯用语指表达习惯性比喻含义的固定词组。

B.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可以只说上半句,下半句略去,利用谐音或比喻双关来表达某种意义。

C.谚语指在民间流传的一些比较通俗的语句。

D.“跳龙门、打头阵、领头羊、主心骨、踢皮球”等都是褒义的惯用语。

解析:

选D D项中“踢皮球”是贬义的惯用语。

3.以下两份报道中“皇帝女儿不愁嫁”这一谚语使用得是否正确?

在句中分别是什么意思?

①有人说,如果宝马早一点儿放下“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架子,早几年进入中国,在中国设厂,那么宝马也许早已成为中国高档车市场的龙头老大。

②自经济适用房登上舞台之日起,价格优势,就使其始终处在“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特殊地位。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皇帝女儿不愁嫁”比喻有了某种名气或优越的条件,以为必定会受到重用或赏识而自满起来,不思进取。

现在也多比喻某种东西因为具有某种优势不愁卖不出去。

因此这两个例子使用得都正确。

宝马汽车认为自己“血统”高贵,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迟迟不肯进入中国市场,结果自己吃到了苦头。

而第二例因为经济适用房具有优越的条件——价格便宜,它一出现就受到百姓的争抢,不愁卖不出去。

4.根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写出适用于句中横线处的熟语(包括同义的歇后语、俗语或成语)。

(1)庄山林说完了,转过身去喝水。

可王杏花偏偏有个______________的习惯,就又追问了一句:

“这个消息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会主席说:

“近来大家对学生会的工作有不少意见。

今天这个座谈会,就是想请同学们______________,有什么说什么,帮助我们做好工作。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刨根问底;②打破砂锅问到底。

(2)①畅所欲言;②竹筒倒豆子。

链接考点

正确使用熟语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熟语、熟语的主要类别和基本特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对汉语的各种熟语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对应的高考考点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把原来的“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改成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意味着高考对词语考查的覆盖面更加广泛,考查的内容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考查的方式也会随之更加灵活。

所谓正确使用,就是指所用词语的含义、使用范围、语义轻重、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等都要与语句表达的意思、感情等协调一致。

[例1] (全国甲卷)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②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③那些航空领域的拓荒者,很多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筚路蓝缕的感人形象一直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④这次会谈并没有其他人员参加,他们两个人又都一直讳莫如深,所以会谈内容就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⑤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

⑥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D.③④⑥

[解析] 本题从用错对象、望文生义等角度设误考查成语的使用。

①目不交睫:

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望文生义。

②厝火积薪:

把火放在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的危险。

望文生义。

③筚路蓝缕:

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

形容创业的艰苦。

符合语境。

④讳莫如深:

紧紧隐瞒。

使用正确。

⑤安步当车:

慢慢地步行,就当作是坐车,与语境“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不合,且与句中“跑”的意思相矛盾。

⑥苦心孤诣: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

使用正确。

[答案] D

[例2] (全国卷Ⅰ)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安排上的________之处:

下半场比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

②经过几天的________,又和病人家属作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决定尽快为病人进行肺部手术。

③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________,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A.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B.深思熟虑 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C.老谋深算 深思熟虑 深谋远虑

D.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老谋深算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

“老谋深算”指周密的筹划、深远的打算,形容人办事精明老练,①句中用来形容“经验丰富”的主教练,符合语境。

“深思熟虑”指深入细致地考虑,侧重形容人思考的深入、时间久,符合②句“经过几天”的语境。

“深谋远虑”指周密地计划,往长远里考虑,符合③句“早在上个世纪末”就提出“战略措施”的语境。

[答案] C

[例3] (浙江高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爱好广泛,喜欢安静的棋类运动,对热闹的纸牌游戏也来者不拒;欣赏通俗感性的流行歌曲,对庄重恢宏的交响乐也甘之如饴。

B.荧屏上,他沉着大方,点评时事亦庄亦谐,精辟的见解让人折服;镜头外,他开朗乐观、热心助人,是邻居、朋友心中的活雷锋。

C.虽然最初并不相信自己涉嫌犯罪,但由于电话那头的骗子言之凿凿,加上所谓最高检的“全国通缉公告”,信息闭塞的受害人最终成了骗子的猎物。

D.在媒体的长枪短炮前,明星们也许悟出了言多必失的道理,鲜有人会在聚光灯前竹筒倒豆子,少说、不说成了他们自我保护的明智选择。

[解析] A项,甘之如饴:

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

此处不合语境。

B项,亦庄亦谐:

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既庄重,又风趣。

用于点评时事,符合语境。

C项,言之凿凿:

形容话说得有根有据,非常肯定。

符合语境。

D项,竹筒倒豆子:

常比喻坦诚,无保留。

符合语境。

[答案] A

[例4] (重庆高考)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去凤凰,是在一个细雨绵绵的日子,凤凰的美便弥漫在这烟雨中,湘西的千年文化也在这烟雨迷蒙中荡漾开来。

B.网络热词不仅以独特的方式即时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而且还表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C.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方兴未艾,图书馆的传统职能正逐渐发生变化。

D.他上学那会儿就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那种人。

按照规定,他可以申请贫困生助学贷款,但他却硬撑着不肯申请。

[解析] A项,“弥漫”一般用来形容烟尘、雾气、水等布满。

B项,“即时”的意思是“立刻,及时”。

C项,“方兴未艾”指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D项,“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意思是说,某人再穷也还比有的人要好一点。

与句意不符。

[答案] D

熟语使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防止望文生义

熟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熟语中的语素含有生僻义,这就造成了熟语理解上的难度。

如果我们对熟语意义不仔细辨析,粗枝大叶,一瞥而过,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如:

①小明同学平时连一篇作文也写不好,竟然还给《作文通讯》寄稿子,真是不刊之论,引得同学们笑话他。

②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①句中“不刊之论”的意思是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如果把“刊”理解为“登载”就错了。

古代的文字是刻在龟甲、兽骨或竹片、木片上的,刻错了,就用刀刮去,这就是“刊”,也就是削、修改的意思。

②句中“差强人意”,“差”是“稍微”的意思,整个熟语是说“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而②句中却把它理解成了“强人所难”的意思了,使用错误。

2.注意词义轻重

有些熟语词义较轻,有些熟语词义较重,这就要求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词义轻重适度的熟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如:

①李老师当班主任20年,勤勤恳恳,日理万机,积劳成疾仍坚持工作。

②劳动光荣,坐享其成可耻,是我们新社会的观点。

①句中“日理万机”的意思是一天之中要处理上万件事务,常指君王和国家领导人每天忙于处理繁多的政务,这个熟语词义很重,用在“李老师”身上就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

②句中“坐享其成”的人其思想行为是可以通过劝导加以改正的,用在该句语义显得轻,应用“不劳而获”。

“不劳而获”,用于剥削阶级思想严重的人,语义重,其思想和行为是应该批判的,和该句中的“可耻”相照应。

3.注意使用对象

有些熟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扩大使用的范围或误作他用。

如:

①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②老张对王贵的现身说法很满意,认为他的话的确是抛砖引玉,有先见之明。

①句中“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而不能用来形容古人刻苦学习的楷模,故使用错误。

②句中“抛砖引玉”比喻自己先发表的意见或作品很粗浅,目的是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作品。

该词是一种自谦的说法,是谦辞,只能使用于自己,不能使用于别人,故该词用错了。

4.分清范围大小

①这部小说的构思既精巧又严密,真是无微不至。

②新中国成立前,咱县里一帮官僚狼狈为奸,贪赃枉法,把地方财政弄得一团糟。

①句中“无微不至”只用来形容人,而不能形容“小说的构思”。

②句中的“狼狈为奸”一般用于两个或一群坏人,不用于一大批坏人,范围小。

该句可用“朋比为奸”,它可用于两个坏人,也可用于一大批坏人。

5.注意褒贬色彩

熟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错误。

如:

①这些年轻的科学家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②少数同学那次上物理课的恶作剧是有口皆碑的事实,全班同学谁能忘呢?

①句中“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是贬义词,这里当做褒义词使用了,故错误。

②句中“有口皆碑”比喻人人称赞,是褒义词,用于“恶作剧”不合适。

6.注意语法搭配

每个熟语由于本身的词义和词性不同,因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

如果对熟语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就容易使功能混乱而产生语法错误。

如:

①包围圈越来越小,这群罪恶极大的歹徒已成了瓮中捉鳖。

②折扇和信封上面,龙飞凤舞着文艺界几十名委员风采各异的签名。

①句中“瓮中捉鳖”是一个动词性熟语,在句中应当充当谓语,而该句由于对它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误把它当作名词性熟语,用来充当“成了”的宾语,应将“瓮中捉鳖”改为“瓮中之鳖”。

②句的错误是把“龙飞凤舞”这一形容词性的成语误作及物动词使用。

7.注意谦辞敬辞

有些熟语是谦辞,只能对己;有些熟语是敬辞,只能对别人。

如果辨别不准,便会犯谦敬错位的错误。

如:

①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②我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做到了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①句中“蓬荜生辉”,“蓬荜”指用蓬草、荆竹编的门,形容穷人的家。

这个熟语的意思是使穷人的家增添光辉,是个谦辞,只能用于己。

①句却把它用在“您”身上,犯了谦辞敬用的错误。

②句中“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谦虚,表示对人的敬意,只能对别人。

②句却把它用在“我”身上,犯了敬辞谦用的错误。

8.注意符合逻辑

符合逻辑是指所使用的熟语与整个句子的意思符合,不矛盾。

如:

①领导者应当在问题出现之时就未雨绸缪,而不应在问题出现之后惊慌失措。

②王大妈爱干净是这一带出了名的,家中的各种物件总是摆设得有条不紊。

①句中“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事先”显然与“出现之时”矛盾。

②句中“有条不紊”的意思是做事或写文章条理清晰,一点不乱,侧重于“条理性”,而②句陈述的话题却是“王大妈爱干净”,“条理性”与“爱干净”两者之间缺乏语意逻辑上的联系。

9.注意语意重复

熟语一般都比较精练,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但如果不注意熟语和句子语意的比较,就容易造成隐含义与句子语意的重复。

如:

①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

②这台晚会的节目非常精彩,当看到赵本山的小品时,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了。

①句中“难言之隐”就是指难以说出来的苦衷,这样就与句中的“苦衷”重复了,应将句中的“的苦衷”去掉。

②句中“忍俊不禁”本身就指忍不住地笑了,与该句中的“笑了”重复,应去掉“地笑了”。

本节训练点:

理解并能正确使用熟语

1.(全国乙卷)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D.③④⑥

解析:

选C 本题从用错对象、望文生义、不合语境等角度设误考查成语的使用。

①举重若轻:

举重东西就像举轻东西那样。

形容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

修饰对象一般为人,用在此处不合适。

②光怪陆离:

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这里用来修饰“社会生活画卷”,使用正确。

③改换门庭:

改变门第出身,提高社会地位;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发展。

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可改为“改弦易辙”。

④并行不悖:

同时实行,互不冲突。

这里属于望文生义。

比喻两本书水平相当,不分高下,可用“并驾齐驱”。

⑤空谷足音,在空寂的山谷里听到人的脚步声。

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

这里指难得的言论,使用正确。

⑥奉为圭臬:

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

使用正确。

因此,①③④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

2.(新课标全国卷Ⅰ)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________的天职。

②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型的家庭关系,常令父亲们________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

③在全国比赛中屡获金奖的我省杂技团,________地承担了这次出国演出任务。

A.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B.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C.义不容辞  责无旁贷  当仁不让

D.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解析:

选C 题目中涉及“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当仁不让”三个成语。

义不容辞:

义,道义;容,允许;辞,推辞。

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若推辞则受道德上的、良心上的谴责。

责无旁贷:

贷,推卸。

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

强调责任不能推脱,如果推诿了,会受到制度、法律的制裁。

当仁不让:

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辞,不退让。

3.(安徽高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

B.在东海舰队组织的此次实战演练中,我军的反水雷舰艇倾巢而出,成功扫除了“敌军”在航道上隐蔽布设的多枚新型水雷。

C.某些管理机构缺乏“大数据思维”,以邻为壑,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公共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

D.现代舞剧《十面埋伏》,以其色彩浓重的舞台背景、风格鲜明的京剧音乐以及刚柔相济的舞者形体,一举征服了现场观众。

解析:

选A 本题从褒贬误用、望文生义、用错对象的角度考查成语的使用。

A项,高山仰止:

比喻对有气质、有修养或有崇高品德之人的仰慕和崇敬。

高山,比喻高尚的道德。

仰,仰望。

止,句末语气词。

此处用来表达对于敏院士人品胸襟的仰慕和崇敬。

使用正确。

B项,倾巢而出:

出动全部的力量(多含贬义)。

用来形容“我军”舰艇的情况,感情色彩错误,褒贬失当。

C项,以邻为壑:

拿邻国当作大水坑,把本国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把灾祸推给别人。

此处属望文生义。

D项,刚柔相济:

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补充,使恰到好处。

此处形容“舞者形体”不恰当。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②近二十年来,各种语文教学方法纷纷涌现,有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的却屡试不爽,效果不尽如人意。

③“作为一名公安特警,当党和人民需要你的时刻,即使是面对死亡,也要义无反顾。

”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④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青年诚恳地说:

“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美观大方,还可附庸风雅。

⑤弘一法师皈依佛门后,深恐掉入名利陷阱,他律己极严。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这是弘一法师所书的偈句,其光风霁月的怀抱历历可见。

⑥近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均发表了措辞严厉的声明,敦促日本政府认清形势,悬崖勒马,应立即停止在钓鱼岛的一切侵权行为。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③⑤⑥D.②③④

解析:

选C ①笔走龙蛇:

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

②屡试不爽:

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望文生义。

③义无反顾:

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

④附庸风雅:

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

不合语境。

⑤光风霁月:

雨过天晴风清月明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也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

⑥悬崖勒马:

比喻临到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打铁先要本身硬,只有领导干部自身严格自律,执政清廉,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而上行下效,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②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任何巧言令色,任何外国单方面的行动都不能改变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基本事实。

③目前倒是西方国家政府遇到了问题。

我们正密切关注发生在西方的事情,试图去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政府犯错误?

为什么政党会做出无法兑现的承诺?

为什么政府会寅吃卯粮?

④由于参加了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大衣哥”朱之文从闻所未闻的草根人物,一下子跃升为万众瞩目的演唱明星。

⑤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高中语文课本,静静聆听两千五百多年前,睿智的孔子是如何循循善诱他的学生要重视提高人文素养的。

⑥过去的三年间,我市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多个旧区改造项目建成,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建设蓝图进一步明确。

A.②③⑥B.①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⑤

解析:

选A ①上行下效:

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情)。

②巧言令色:

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也指讨好别人的花言巧语和伪善态度。

③寅吃卯粮:

寅年就吃了卯年的口粮,比喻入不敷出,预先支用未来的收入。

④闻所未闻:

听到了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事,形容事物新奇罕见。

此处用错对象。

应改为“默默无闻”,意思是:

无声无息,没人知道,指没有什么名声。

⑤循循善诱:

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

不能直接带宾语。

⑥一日千里:

形容进展极快。

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张旭的书法笔走龙蛇、行云流水,很多书法爱好者爱不释手,争相模仿。

②对于房价在全国略胜一筹的北京来说,经济适用房的低价位无疑对工薪阶层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③为探询奥巴马对朝外交政策,朝鲜不仅高调宣布美方试射远程战略导弹,而且强硬中止与朝鲜的相关协议,美国则拒绝与其单独会谈,美朝双方僵持不下,形势如箭在弦。

④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书中不少看法都是一孔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⑤在全球创业周峰会上,创新工厂创始人李开复告诫年轻人,要想在中国创业成功,不能简单地照搬美国的创业模式,勿期望一挥而就。

⑥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这项工程的设计人员决定改弦更张,重新设计,选择更为恰当的施工方案。

A.①②⑤B.①④⑥

C.②③⑤D.④⑤⑥

解析:

选B ①笔走龙蛇:

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

使用正确。

②略胜一筹:

比较起来,稍微好一点儿;选项中没有比较的对象,故错误。

③如箭在弦:

比喻势在必行,或者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做或话已经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

而句中说“美朝双方僵持不下”,是说当时的形势非常紧张,使用不合语境。

故应改为“剑拔弩张”。

④一孔之见:

从一个小窟窿里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多用作谦辞)。

使用正确。

⑤一挥而就:

一动笔就写成了。

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句中对象不当,应改为“一蹴而就”。

⑥改弦更张:

比喻改变方针、做法或态度,以纠正偏差或错误。

使用正确。

7.依次填入下列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