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联考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3285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级联考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市级联考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市级联考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市级联考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市级联考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市级联考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市级联考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市级联考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市级联考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市级联考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市级联考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市级联考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市级联考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市级联考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市级联考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级联考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

《市级联考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级联考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市级联考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

市级联考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文综历史试题

【市级联考】广东省惠州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文综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素封”的群体,他们虽无官爵封邑却富比封君,“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

这可以说明

A.分封制的瓦解B.工商食官政策被破坏C.土地兼并严重D.阶级关系发生了质变

2.《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时间跨度从春秋至五代。

该书以春秋“三家分晋”为起点,且开篇在没有事实叙述的背景下对该事件进行了批判。

这说明

A.历史解释以历史事实为基础

B.三家分晋是历史的一大倒退

C.作者开创了全新的史学体例

D.个人政治观念影响史书编撰

3.宋、元以来的进士中榜后直接被授予官职。

明初开始实行“观政进士”制度:

进士中榜后,并不立即实授官职,而是将其分派中央各衙门观政,之后方实授官职。

这一变化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完善了科举制度

D.提升了官员文化水平

4.具检索,“绵”字在汉代以来的典籍中是常见的字。

意为丝绵。

南宋始见“棉”字,与“绵”混用,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

据此可知

A.棉花种植得到普遍认同B.丝织业地位在不断下降

C.民众衣被原料发生改变D.经济发展推动文明认同

5.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实行股份制,招集商股银73万多两,后又由各海关拨官银190多万两作为资本。

下表是其1873年至1884年的利润分配表,从中可以推知轮船招商局

项目

数额(总利润2927340两)

占利润比例%

股息

970834

33.16

利息

1781191

60.85

积累

15563

0.53

其他

159752

5.46

 

A.刺激了民间资本的投资

B.呈现出良性发展的势头

C.垄断了近代水上运输业

D.推动了官办工业的发展

6.据统计,1895年以前,中国知识分子几乎毫无例外地用“格致”指涉西方science,1905年后,“科学”成为science的唯一译名,“格致”一词迅速消失。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地位的动摇

B.近代科技的发展

C.教育改革的推动

D.清朝政府的倡导

7.1933年上海《申报月刊》发起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专题征文讨论。

收到的26篇论文或随笔中,主张走西方私人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1篇,倾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法和统制经济的占绝大多数。

这表明当时

A.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B.知识界要求增强国力的迫切愿望

C.国民党的统治失去民众支持

D.中共根据地的发展影响日益扩大

8.1980年9月一份中央文件强调:

凡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和可行的,都应加以支持,而不可拘泥于一种模式,搞一刀切。

这一文件

A.鼓励农民突破集体经济的框架

B.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肯定了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创新

D.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9.古代罗马重视公民的令名(名誉),社会根据个人道德水平赋予公民适当的地位。

法律规定令名的好坏影响公民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资格,以及是否享有全部的公权和私权。

这一举措

A.体现了道德是法律的基础

B.遵循了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

C.有利于良好社会风尚形成

D.推动了罗马民主政治的发展

10.1720年英国政府通过《泡沫法案》,明令成立公司须经“议会或国王授权”。

1825年,《泡沫法案》被废除,公司成立条件放宽。

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重商主义的盛行

B.工业革命的发展

C.垄断资本的出现

D.政府权力的削弱

11.十月革命后,美国政府外交上不承认苏联。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民众掀起承认苏联运动,大部分美国报纸也赞成美苏关系正常化。

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法西斯侵略的扩大

D.罗斯福新政的推行

12.下表为有关国际海洋公约的统计表格,该表反映了

时间

签署国家或国际组织

签署的文件

主要内容

1970年

智利、秘鲁等拉美21国

《拉丁美洲国家关于海洋法的宣言》

签署国享有200海里的领海权

1972年

多米尼加等加勒比15国

《圣多明各宣言》

领海以外增加200海里的承袭海作为专属经济区

1973年

非洲统一组织

《关于海洋问题的宣言》

非洲国家有权建立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

1982年

联合国

《联合国海洋公约》

签署国享有12海里领海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A.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B.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

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渐建立

D.海洋权益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的体育诞生于先秦时代,古人希望通过体育追求身体的和谐发展。

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具有严格的礼仪程序和等级规定的礼射竞赛,甚至规定成绩不好者不能参加相应的祭祀典礼。

……由于希腊列国纷争频繁,体育运动所固有的练武、健身功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因此男性公民的体育活动与战争武备息息相关。

古希腊人以展现自己健美的身体而自豪,并以参加运动会击败对手夺取胜利为最终目标。

——摘编自陈祥奎《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希腊体育比较研究》

材料二在近代中国,人们最早称“体育”为“体操”。

北洋水师学堂是最早把西式兵操和其他运动项目如击剑、拳击等作为训练与教学内容的学校。

……严复等人清醒地意识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人民体质的增强是“强国保种”的关键,主张将体育纳入学校教育,使得体育成为整个教育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后,“体操科”作为当时新式学堂的体育课程形态进入了学校日常教学工作中。

大通体育师范、四川体育专门学校、中国体操学校等纷纷创立,为培养中国近代体育师资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广大的城乡学校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仍然得到很好的发展。

——摘编自何叙《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传承与演变的轨迹与特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和古希腊传统体育观念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体育发展的特点并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14.(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中国进入30年代后,由于遭受世界经济危机的袭击与国际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压迫,以及天灾战祸的影响,导致农村破产,工商凋敝,国计民生濒于危殆。

1935年4月蒋介石在贵阳发起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谋国民经济之健全发展”。

12月4日,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指出“此实救亡图存,根本大计”,“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遂在全国展开。

这项运动内容广泛,包括提倡征工、振兴农业、鼓励垦牧、调节消费、振兴工业、开发矿产、流畅货运、调节金融等方面。

193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58亿元,比1935年增长8.8%,其中农业产值增加6.1%,工商业产值增加21.3%。

到1937年7月,全国铁路由1927年的8000公里增至13000公里,中国公路总长度已由1927年的1000公里增加到109500公里。

——摘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影响。

15.(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73年5月,美苏首脑会谈后,为维持中东“不战不和”局面,苏联决定取消向埃及提供武器的计划。

随即,埃及决定结束苏联军事顾问和专家在埃及的使命,限期离境。

同月,在埃及的推动下,非洲首脑会议作出了谴责以色列的决议并统一了反击以色列的战略,许多国家还同以色列断绝了外交关系。

埃及国内的群众要求“抗战雪耻”的情绪日益高涨,同时,还派遣大使去欧洲以争取欧洲国家的支持。

——据陈玉国《论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石油武器的运用及其影响》

材料二:

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1973年10月6日—25日),所有阿拉伯产油国都对美国实行了禁运,引发了战后严重经济危机。

迫使美国回归联合国的解决框架之内,对以色列施加压力。

由于阿拉伯产油国的区别对待政策,欧共体绝大多数国家绝参与美国极力策划的共同抵制石油危机的计划,纷纷宣布禁止美国向以色列运送军火的船只在本国港口停靠,不再支持以色列。

日本面对石油危机,也改变了打着“联合中心主义”旗号支持美国的中东政策。

阿拉伯国家以资源为突破口,证实了石油武器有效性并构成阿拉伯解放进程中的一个新因素。

——摘自程凌雷《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石油斗争与世界多极化》

(1)根据材料,概述埃及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前所做的准备。

(2)根据材料所学知识,指出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石油斗争的历史意义。

16.材料:

1420年,葡萄牙恩里克王子在萨格里什开办了航海学校,修建了天文台、研究所、图书馆、小教堂,并聘请当时最有经验的航海家和最知名的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制图家、造船家、仪器家。

恩里克王子制订明确的地理政策,部署了一系列的探险活动。

1441年,恩里克派出探险队在西非登陆并首次俘获绑架了非洲黑人,并带回了一些金砂和鸵鸟蛋。

1448年,恩里克下令在阿尔金海岸建立一个据点,它成了欧洲人在西非海岸的第一个殖民据点和居民点。

奴隶贸易开始后去西非航行利润颇厚,恩里克亲王便从冒险家们的所得中征抽1/4金额的税收。

1455年,威尼斯人卡莫斯托在恩里克亲王的批准下,率船到了冈比亚河地区。

在该地区进行了易物交换,并记述了这里的各种蔬菜、河马、大象。

恩里克死前还留下遗嘱,把来自西非的岁入用于在几内亚地区设立主教区,每区应有一个神甫。

——摘自张箭《未曾远航的航海家恩里克王子》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恩里克推动远洋航行的背景。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恩里克航海举措对后世的影响。

三、论述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00~1800年间,“中国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中国凭借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

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

1500年至1800年,“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换句话说,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前,世界的经济中心不在欧洲,而在亚洲,特别是中国。

——据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的东方》

围绕材料,结合中外历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材料的意思是说有千金的人家可以比得上一个都会的封君,有巨万家财的富翁便能同国君一样的享乐。

根据所学,战国时期出现珀的“素封”群体(无官爵封邑而富比封君的人)即工商业者变得非常富有,很明显说明工商食官政策破坏,B正确;分封制瓦解不符合材料中工商食官政策被破坏的信息,A错误;材料不是论述土地兼并,C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工商业的信息,不是阶级关系发生了质变,D错误。

2.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该书以春秋“三家分晋”为起点,且开篇在没有事实叙述的背景下对该事件进行了批判,这同作者的政治正统的观点密切相关,D项正确;材料未说明历史解释以历史事实为基础,排除A;三家分晋是历史的进步,B项错误;C项不是材料主要说明的问题,排除。

故选D。

3.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所述,明初时期进士中榜后,一改以前直接授官的惯例,而是将其分派中央各衙门观政,之后方实授官职,这种制度使新任官员增加了处理事务的阅历,完善了科举制,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A项错误;材料的变化无法体现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排除B;材料是提高官员处理事务的能力,不是提升官员文化水平,D项错误。

故选C。

4.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以后,棉花在中国很多地区广泛种植,明朝时期棉布成为百姓普遍的衣料,所以南宋始见“棉”字,与“绵”混用,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C项正确;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是由于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而不是由于棉花种植的推广,故A不正确;材料未体现丝织业的地位问题,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经济发展和文化认同的关系,排除D。

5.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图表的解读和对知识的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中1873年至1884年实行股份制的轮船招商局的利润分配表,可以看出利息、股息总额都有增长,股息占有很大的比例,说明刺激了民间资本的投资,A项正确;轮船招商局是洋务企业,伴随着19世纪末洋务运动的失败,其未能持续发展,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轮船招商局垄断了近代水上运输业,排除C;轮船招商局是官商合办企业,D项错误。

故选A。

6.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近代教育的变化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1895年以前,中国知识分子几乎毫无例外地用“格致”指涉西方science,1905年后,“科学”成为science的唯一译名,这主要是1905年科举制废除,西方民主思想不断传入中国的结果,C项符合题意;A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C。

7.B

【详解】

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材料未涉及国民政府的统治失去了民心支持,故C错误;材料只是统计发表的论文,看不出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故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表明中共根据地的发展影响日益扩大,D项错误;从表中统计的论文来看,只有一篇支持走资本主义道路,其他均支持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而此时的苏联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即斯大林模式,知识分子对苏联经济模式的认可,表明知识界要求增强国力的迫切愿望,故B正确。

故选B。

8.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所述,党中央认为,在农村只要是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和可行的,都应加以支持,而不可拘泥于一种模式,搞一刀切,这就肯定了农村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肯定农村在土地经营权上的创新,C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是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的,A项错误;材料中的文件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B项错误;材料中的文件只是涉及农业,同产业结构的调整无关,D项错误。

故选C。

9.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所述,古代罗马重视公民的名誉,公民地位也是根据其个人道德水平赋予,在法律规定名誉的好坏影响公民的政治和个人权利,这些举措有利于提高罗马公民的道德水平,有利于良好社会风尚形成,C项正确;材料是强调名誉,无法得出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排除A;材料同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无关,排除B;罗马不是民主政治,D项错误。

故选C。

10.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所述,英国从1720年明令成立公司须经“议会或国王授权”,而到了1825年,公司成立条件放宽,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大机器工业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A项是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经济思想,不符合材料时间,A项错误;C项是在19世纪末期出现的,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材料中的变化不是因为政府权力的削弱,D项错误。

故选B。

11.A

【详解】

本题考查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民众掀起承认苏联运动,大部分美国报纸也赞成美苏关系正常化”,这主要是因为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西方国家一片混乱,而此时的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迅速实现工业化,这种强烈的对比使美国民众和媒体观念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此时早已废除,B项错误;法西斯侵略的扩大同材料变化无关,排除C;罗斯福新政的推行不是主要原因,D项排除。

故选A。

12.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中的国际海洋公约的统计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在这个组织中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这种变化反映了第三世界国家的不断发展和壮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A项错误;至今为止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C项错误;D项各国表述绝对化,排除。

故选B。

13.

(1)同:

都追求健康。

不同:

中国:

强调伦理至上;鲜明的等级观念;强调礼治教化。

古希腊:

崇尚健美;竞争意识强烈;与军事相关。

(2)特点:

体育教育化;体育军事化;注重体育师资培养;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并存)。

背景:

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内忧外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识之士的推动;政府重视;西学东渐;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等推动。

【详解】

(1)本题考查中国和古希腊传统体育观念的异同,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古人希望通过体育追求身体的和谐发展”、“体育运动所固有的练武、健身功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等信息,可以概括出相同点:

都追求健康。

根据材料一“普遍的是具有严格的礼仪程序和等级规定的礼射竞赛,甚至规定成绩不好者不能参加相应的祭祀典礼”、“古希腊人以展现自己健美的身体而自豪,并以参加运动会击败对手夺取胜利为最终目标”、“男性公民的体育活动与战争武备息息相关”等信息,可以看出,中国:

强调伦理至上、鲜明的等级观念、强调礼治教化;古希腊:

崇尚健美、竞争意识强烈、与军事相关。

(2)本题考查晚清体育发展的特点及历史背景,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特点一问,根据材料二“北洋水师学堂是最早把西式兵操和其他运动项目如击剑、拳击等作为训练与教学内容的学校”、“强国保种”、“为培养中国近代体育师资做出了重要贡献”等信息,可以从体育教育化、体育军事化、注重体育师资培养、中西结合概括。

背景一问,根据材料机所学知识,结合晚清时期的社会大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国内外的因素等角度回答即可。

14.

(1)背景: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冲击,帝国主义为转嫁危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日本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国民党政府加紧对红军的“围剿”;中国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计民生濒于危殆。

(2)影响: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交通条件;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增强了国力,为抗战胜利准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加强了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

【详解】

(1)本题考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的背景,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一“由于遭受世界经济危机的袭击与国际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压迫,以及天灾战祸的影响,导致农村破产,工商凋敝,国计民生濒于危殆”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国内、国际两个角度思考。

国际:

主要从经济危机、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的侵略思考;国内:

主要从民族危机、国共关系、社会经济和国计民生考虑。

(2)本题考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对交通的改善、对民族资本主义、对抗战的准备、对官僚资本的角度回答。

15.

(1)摆脱苏联控制,突破“不战不和”局面;推动阿拉伯国家联合起来;外交上孤立以色列;国内战争动员的舆论氛围;争取欧洲国家的支持。

(2)打击和削弱了美国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石油斗争促进了西欧、日本对美离心倾向,促进多极化趋势增长;石油斗争促进了阿拉伯世界的团结,推动民族解放运动。

【详解】

(1)本题考查埃及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前所做的准备,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概括材料的能力。

根据材料“为维持中东‘不战不和’局面”、“许多国家还同以色列断绝了外交关系”、“要求‘抗战雪耻’的情绪日益高涨,同时,还派遣大使去欧洲以争取欧洲国家的支持”等信息,可以概括出答案。

(2)本题考查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石油斗争的历史意义,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二“所有阿拉伯产油国都对美国实行了禁运,引发了战后严重经济危机”、“欧共体绝大多数国家绝参与美国极力策划的共同抵制石油危机的计划”、“日本面对石油危机,也改变了打着‘联合中心主义’旗号支持美国的中东政策”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美国、对西欧和日本、对多极化、对民族解放等角度回答即可。

16.

(1)西班牙商品经济发展,寻找更广阔的海外市场;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的推动;西方人对黄金的追求;天主教的传播需求;恩里克王子雄厚的经济基础;恩里克对冒险和航海的热爱。

(2)高度重视航海教育,培养大量航海人才;开启航海新时代,加强了世界的物种交换和经济交流,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便利西方人的殖民扩张和掠夺,并开始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推动新航路的开辟,为葡萄牙带回了大量的财富,成为了世界霸主;促进了天主教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详解】

(1)本题考查恩里克推动远洋航行的背景,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恩里克王子制订明确的地理政策,部署了一系列的探险活动”、“葡萄牙恩里克王子在萨格里什开办了航海学校”、“把来自西非的岁入用于在几内亚地区设立主教区,每区应有一个神甫”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西班牙商品经济发展、文艺复兴运动、西方人对黄金的追求、天主教的传播需求、恩里克王子雄厚的经济基础、恩里克对冒险和航海的热爱角度回答。

(2)本题考查恩里克航海举措对后世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注意题干的要求“对后世的影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量航海人才的培养、加强世界的联系、奴隶贸易的进行、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成为霸主。

天主教在世界的传播等角度回答。

17.示例一:

论题:

重新审视全球视野下的明清。

论述:

15至19世纪,明清时期农耕经济达到高度繁荣。

明中叶以来,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制造的手工业品在全球市场具有极高的声誉度和竞争力。

随着新航路开辟,中西方贸易量剧增,中国始终处于贸易顺差地位,同时伴随着白银大量涌入和高产作物引进,冲击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

明清两朝虽然闭关锁国,但是依旧开通了指定的贸易口岸进行海外贸易,比如清朝的广州十三行,中国仍处于世界最重要贸易中心地区之一。

示例二论题:

1500年以来,世界经济中心由亚洲逐渐转向欧洲。

论述: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市场的规模逐渐扩大、商品种类逐渐增多、贸易额不断上升,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随着早期殖民扩张的进行,欧洲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开拓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吸收了优秀的文明成果和先进的科学技术;19世纪以来,欧洲各国普遍开展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欧洲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工业技术中心;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欧洲不断对外扩张,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殖民体系,从而引领着世界经济向着广度和深度发展。

【详解】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阐释问题的能力。

解答这种题型要注意三个要素:

(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

(2)论据(证明观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