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田家炳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347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淮安市田家炳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省淮安市田家炳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省淮安市田家炳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省淮安市田家炳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省淮安市田家炳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江苏省淮安市田家炳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江苏省淮安市田家炳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江苏省淮安市田家炳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江苏省淮安市田家炳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江苏省淮安市田家炳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江苏省淮安市田家炳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江苏省淮安市田家炳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江苏省淮安市田家炳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淮安市田家炳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江苏省淮安市田家炳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淮安市田家炳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淮安市田家炳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江苏省淮安市田家炳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江苏省淮安市田家炳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与图中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大运河开始开凿

B.唐朝建立

C.隋灭陈,统一全国

D.隋朝建立

2.司马光评价唐太宗:

“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

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下列关于唐太宗的史实描述不正确的是

A.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B.虚心纳谏,任用了魏征等著名的谏臣

C.以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被奉为“天可汗”

D.统治时期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史称“开元盛世”

3.“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包括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③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④重视人才的选拨和任用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诗歌能真实地反映时代。

下列诗歌能反映安史之乱影响的是

A.“吟咏留千古,声名动四夷”

B.“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5.唐朝末年领导农民起义。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的是

A.陈胜

B.黄巢

C.项羽

D.吴广

6.北宋负责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的官员是

A.通判

B.知州

C.转运使

D.枢密使

7.下列关于北宋与辽、西夏关系的史实叙述错误的是

A.北宋和辽进行了澶州之战

B.澶渊之盟后,辽和北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C.元昊向北宋称臣,并给北宋岁币

D.议和后,北宋和西夏边境贸易兴旺

8.有学者认为:

“两宋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一座顶峰”。

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城市经济繁荣,商品买卖昼夜不绝

B.国家出现大一统的局面,各民族间和谐相处

C.文人地位较高,文化教育事业发达

D.海外贸易兴盛,足迹远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9.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的辉煌时期。

“宋瓷”不管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中国瓷”的巅峰地位。

下列瓷器种类不是兴起于宋代的是

A.汝窑瓷

B.唐三彩

C.哥窑瓷

D.钧窑瓷

10.西子湖畔,曾有一位姓秦的读书人来到一座英雄墓前,看见两尊铸铁跪像,触景生情,十分惭愧地写下了两句诗“自从贼后不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你知道这位读书人为了何事发出这种感慨?

A.秦桧抵抗金军

B.秦桧陷害岳飞

C.岳飞抗金

D.靖康之变

11.《文献通考》记载:

“(北宋时)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

”这则记载说明当时

A.政府统一铸造钱币

B.打破了住宅区与商业区的界线

C.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经商时间不受限制

二、综合题

12.统治者的作为对封建王朝的兴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不乏有很多颇有作为的统治者。

材料一:

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在州郡设立专门品评人才的“中正”一职,……中正按照家世和行状品评本州本郡士人……实施中,很快就变成了单纯以家世选人、不管言行表现,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政治,被时人批评为“立中正不考人才行业,空辨氏姓高下”。

——《魏书崔亮传》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古》

材料三: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材料四:

"大元"的国号出自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一句,表现了统治者欲一统天下的志向。

(1)根据材料一回答,在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下,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后来哪一位帝王废除了这一选官制度,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

此后,在继任帝王的继续努力下终于形成了一套沿用约1300年的选官制度,这套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述“此河”指的是哪条河?

它是哪位帝王在位时期开凿的?

“此河”的中心是哪里?

最北端是哪里?

最南端是哪里?

(3)材料三中的内容是哪一位帝王训诫太子诸王的话?

他的话体现了他的什么治国思想?

(4)材料四中所述王朝的建立者是谁?

他领导的军队在灭亡了哪一政权及其残部后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13.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是古国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

万户)

材料三:

材料四:

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

“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1)请你写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对应的唐朝生产工具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表格提供的数据,概括南北方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

这一趋势为南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什么现象?

这一现象从什么时期开始?

到什么时期基本完成?

(4)材料四中提出宋朝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当时著名的大商港有哪些?

为管理海外贸易,政府还在主要港口设置什么机构?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581年,杨坚建立隋朝。

当时在南方的割据政权是陈朝。

陈后主不问政事,沉迷于享乐。

589年,隋军攻入建康,俘陈后主,陈亡。

隋朝完成了全国统一。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大趋势。

②相关的事件与C选项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大大加强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A选项不符合题意;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李渊趁机起兵反隋。

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选项不符合题意;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2.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史称“贞观之治”。

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唐朝国力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D选项史实描述不正确,D选项符合题意;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A选项不符合题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

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

B选项不符合题意;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D。

3.D

【详解】

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

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和唐玄宗没有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故③不属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

排除含有③的选项ABC,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及重视人才的选拨和任用都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D。

4.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能反映安史之乱影响的诗歌是“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D选项符合题意;“吟咏留千古,声明动四夷”出自白居易《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意思(李杜的)吟唱和咏叹留传千古,(李杜的)名声传动到四方的国家。

A选项不符合题意;“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出自韩愈《调张籍》,意思是李白、杜甫诗文并在,犹如万丈光芒照耀了诗坛。

B选项不符合题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出自李白《望庐山瀑布》,意思是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D。

5.B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越辣越严重,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又遇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发动了大规模起义。

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选项符合题意;陈胜、吴广于公元前209年发动大泽乡起义,是秦末农民起义领导者;A选项不符合题意;D选项不符合题意;项羽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继续领导秦末农民起义。

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6.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北宋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C选项符合题意;北宋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则往往以文臣身份出守州郡,为了防止州郡官尾大不掉,又在州郡设通判,作为副职,与权知军、州事共同处理政事,其职责为: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A选项不符合题意;宋太祖为了削弱节度使的权力,防止唐五代时期武人割据的局面重演,逐步派遣京朝官(文臣)管理州务,称“权知××州州军事”。

“权”表示不是正式职务,只是代理;“知”就是管理的意思;州军事的州代表民政,军代表军政。

简称知州。

B选项不符合题意;宋时枢密使作为枢密院长官,与宰相(同平章事)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实则以宰相主政,枢密主兵。

枢密院长官有时为知枢密院事,简称知院。

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7.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西夏建立后,元昊多次率军进攻北宋,宋朝损失惨重。

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是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后来,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C选项说法不正确,此选项符合题意;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

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下,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A选项不符合题意;之后,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B选项不符合题意;宋夏订立和约,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C。

8.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辽、宋、西夏、金和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经济重心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两宋时期,是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并实现了大一统。

B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前代。

当时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发展迅速。

城市商业繁荣;交易无时空限制;早市、夜市相连。

A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宋朝采取抑制武将、提高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C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宋朝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宋朝的海外贸易发达,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中国商船远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广州、泉州市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

贸易收入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D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

B。

9.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唐三彩,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

B选项符合题意;汝窑瓷,兴于北宋。

汝窑在河南省汝州市,位列宋代五大瓷窑之首,北宋时创设,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

A选项不符合题意;哥窑瓷,宋代五大瓷窑之一,哥窑瓷器最大特点是瓷器通体开片,开大片为“冰裂纹”,开细片“鱼子纹”,极碎为“百圾碎”,若裂纹呈黑、黄两色,则称为“金丝铁线”。

C选项不符合题意;钧窑瓷,宋代五大瓷窑之一,河南省禹县,以绚丽多彩著称于世,突破以铁为呈色剂,创造铜红釉窑变技术。

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宋代制瓷业发展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10.B

【解析】

【详解】

题干中的“自从贼后不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意思是到了宋朝以后如取名桧也会蒙羞;此刻的我站在(岳飞)墓前也为自己与秦桧一个姓而感到羞愧。

结合所学知识,北宋灭亡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

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

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迫使金军后撤。

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宋高宗和权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宋金达成和议。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准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从而得出秦桧陷害岳飞的史实,B选项符合题意;故选:

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南宋时期岳飞抗金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11.C

【详解】

注意提取材料信息“北宋时”、“蜀人”,蜀即是指四川;“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说明铁钱的使用极为不便,因此发行纸币交子以便贸易,“私为券”说明不是政府发行,属于商人的私人行为。

宋代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宋代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

C选项符合题意;交子不是政府发行,属于商人的私人行为。

A选项不符合题意;打破了住宅区与商业区的界线,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B选项不符合题意;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宋代商业贸易繁荣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12.

(1)以家世选人、不管言行表现;隋文帝;科举制度。

(2)大运河;隋炀帝;洛阳;涿郡;余杭。

(3)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4)忽必烈;南宋。

【详解】

(1)依据材料“很快就变成了单纯以家世选人、不管言行表现,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政治。

”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以家世选人、不管言行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即位后,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得出正确答案为隋文帝;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以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科举制。

(2)依据材料二皮日休《汴河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意思是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隋朝灭亡就是因为这大运河,但从运河开通至今,南北沟通还都要靠它。

如果没有当年隋炀帝三下江都南巡最终导致灭国的事情,那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功劳和大禹治水的相比也不差。

“此河”指的是大运河,隋炀帝在位时期开凿,大运河的中心是洛阳,最北端是涿郡,最南端是余杭。

(3)依据材料三:

《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和结合所学知识,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得出正确答案为唐太宗;依据材料三: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意思是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

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答案为,他的话体现了他的治国思想为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4)依据材料四:

“"大元"的国号,表现了统治者欲一统天下的志向。

”得出此王朝为元朝,和结合所学知识,1271年,忽必烈正式建国号大元。

忽必烈就是元世祖,1272年,建都于大都。

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元世祖攻灭南宋残部,一统中国。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忽必烈;南宋。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科举制、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元朝建立和完成全国统一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13.

(1)图一曲辕犁;图二筒车。

(2)北方人口不断下降,南方人口不断上升;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不仅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而且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3)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唐朝中后期开始至南宋时最后完成.

(4)广州、泉州;市舶司。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图一为唐朝时期改进犁的构造,发明了曲辕犁,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唐朝时期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曲辕犁,筒车。

(2)依据材料得出,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北方人口不断下降,南方人口不断上升;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有,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稳定,许多中原人南迁,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不仅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而且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当时中国南北方自然条件发生变化,南方自然条件比北方好,更适宜农业发展。

故答案为: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不仅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而且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3)依据材料三中的图示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依然是我国的经济重心;隋唐时期,江南地区进一步得到开发,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中心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唐朝中后期开始至南宋时最后完成。

(4)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宋朝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当时著名的大商港有广州、泉州;为管理海外贸易,政府还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