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3700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整理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综合说明

1.1项目名称

安徽省某镇土地整理项目

1.2项目类型

土地整理

1.3项目性质

重点项目

1.4项目建设规模

项目建设规模为N公顷。

1.5项目区的位置和范围

项目区位于安徽省某镇北部的X村,***村两个行政村范围内,其四至为东临N村到NN村主要道路、西接NN河、南抵NN沟、北靠N河,介于北纬33°49′30″至33°50′43″、东经117°11′15″至117°15′16″之间。

1.6项目所在地区地貌类型和项目区的地貌类型

项目区位于安徽省淮北平原东北部,为历史上黄泛区的淤积平原。

项目区平面为四边形,东西长2350m,南北长2250m,整个地势较为平坦,但西部地面高程稍高于东部0.5m左右,项目区内地面高程在25.0m左右。

1.7项目区土地权属状况

项目区土地为X村、***村两个村集体所有,土地权属界线清楚,面积准确。

集体所有权已在1997年进行了所有权登记发证,土地承包权已于1997年发包到户。

1.8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新增耕地比例

项目区经规划整理后新增耕地面积为N公顷,新增耕地率为N%。

1.9项目区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区主要建设内容有土地平整,农田水利,道路交通和林网建设等四个方面。

土地平整---通过对项目区土地利用进行规划,对零星地类,废弃的坑塘,沟渠,断头路及零星未利用地进行整理使其变为耕地,使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

现有耕地的平整,可提高农业灌溉效率,实现节约用水,提高农作物产量。

为此需平整土地面积N公顷,完成土方工程N万m3。

农田水利---农田水利工程完善是确保项目区粮食稳产丰收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旱与涝)的能力。

为解决灌溉水源,拟对项目区地下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根据项目区供需水量要求计算结果,共需要72眼井,除对现有15眼机井进行改造配套利用外,计划新挖机井57眼;

为解决排涝问题,提高除涝能力,需要在项目区建立通畅的排水系统工程,使项目区内各田块的积水通过排水系统排入团结沟,最后汇入方河河道。

为了加强项目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满足规划后农业用电需求,需对项目区现有的电网进行扩建增容。

道路交通与林网工程---项目区现有的田间路网布局不尽合理,质量较差,如路网未联通,断头路较多,路面结构为土质,雨后泥泞,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因此本着尽量利用和改造现有道路,节约占地的原则,按照规范标准修建田间道路,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的需要。

同时要配套完善项目区林网工程的建设。

1.10项目区整理前后耕地质量变化情况

项目区在整理前,耕地质量按照高产田和中低产田所占面积的百分比来讲,高产田占总面积的10%左右,通过项目实施后,高产田面积将增加到总面积的40%以上,原有低产田全部改造为中高产田。

项目区将由一个“易旱、易涝、低产”的局面,变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粮食生产基地。

1.11项目区建设目标

项目区经过土地整理后,将达到以下目标:

(1)提高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率。

经过土地整理后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N公顷,新增耕地率N%,项目区耕地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2)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

田块规整、路网相通、林木成行、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通畅、水资源合理利用能力大大提高。

(3)改善了群众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新农村各项建设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

1.12项目区建设工期

项目区建设期为1年。

1.13项目估算投资

项目总投资N万元,亩均投资N元。

 

2项目背景

2.1项目所在区简况

2.1.1地理位置

**区地处北纬33°17′-34°05′、东经116°05′-117°26′之间,位于淮北平原的东北部,北靠徐州市,西邻淮北市,南毗蚌埠市,东接灵璧县。

2.1.2自然条件

**区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占**区土地总面积的80.27%。

该区西北部与东北部有低山残丘分布,残丘占19.73%。

土壤种类较多,但以普通砂姜黑土和黄潮土为主。

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实际日照时数在2200-2500小时之间,常年气温平均14.4℃,多年平均降雨量887.1毫米,全年≥0℃活动积温为5283.9℃。

因此,光、热、水、气等气候条件可基本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的需要。

生物资源、矿产资源都比较丰富。

2.1.3社会经济条件

据统计,2003年底**区实有耕地N公顷,全区总人口N万人,其中农业人口N万人,人均耕地面积N亩。

年全区GDP为N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N%,第二产业占N%,第三产业占N%,年粮食总产量为N万吨,油料为N万吨,棉花为N吨。

近年来在国家惠农政策贯彻下,粮油棉产量已呈上升趋势。

2.1.4土地利用情况

全区土地总面积为N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N%(耕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N%),居民点、工矿用地及交通用地占全区总面积的N%,水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N%,未利用地占全区总面积的N%。

2.2项目提出的缘由

该项目区从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基础设施需要建设,生态环境需要改善,新农村建设要起步等方面均要求提出这个项目。

(1)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从项目区现状可以明显地看出项目区内有大量废弃的坑塘及未利用地,通过整理后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N公顷,新增耕地率为N%。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基本农田是耕地的重要部分,是耕地中的精华。

因此,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是一项关系到项目区未来人口增长和农业发展的大事

(2)要增加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配套工程,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

作为国家的粮食主产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就必然要求项目区具有良好的耕作环境和农业生产的配套措施,但从目前来看,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仍较为脆弱,与抗御普通的自然灾害,确保农田稳产高产仍有较大的差距。

迫切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配套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从配合贯彻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来说,也迫切需要提出这个项目

要调整目前的农业生产结构,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改善生态环境包括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增收和农业经济发展,土地整理项目的落实是配合和贯彻新农村建设当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如上所述,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未来所面临的矛盾与挑战,提出与落实土地整理项目,是落实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决策的重要举措。

2.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2.3.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8.《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2.3.2相关政策

1.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66号;

2.《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9号;

3.《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

4.《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

2.3.3相关规划

1.《**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

2.《**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1996-2010年);

3.《***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

4.《***镇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1996-2010年);

2.3.3技术标准

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

4.《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

5.《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

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水工程》(GB/T16453.4-1996)

7.《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1999);

8.《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73—1995)。

2.3.4相关基础资料

1.《**区土地资源调查报告》(2005年);

2.《**区农用地分等定级报告》(2005);

3.《**区社会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4.《**区统计年鉴》(2003年);

5.《**区农业发展规划》;

6.《**区水利综合规划》(1996-2001年);

7.《N县土壤》(1982年);

8.项目区1:

10000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图(2005年10月);

9.项目区1:

10000地形图。

 

3项目区概况

3.1自然条件

3.1.1地形地貌

项目区处于**区***镇的东北部,为历史上黄泛区的淤积平原,区内地势平坦。

高程在24.5-25.5米之间,总体上西高东低,向东倾斜。

北部有跨省河流X河及支流方河侧身流过;南部近20km处有东西向豫(东)皖排水骨干河道即X河和***河。

3.1.2气候

项目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热同季,雨量适中;根据1951~2000年降雨资料分析计算,项目区多年平均降雨量877.1mm;本区光热资源较丰富。

实际日照时数为2500h左右,日平均气温≥0℃的太阳辐射达123-127千卡/cm2。

多年平均温度14.3℃,无霜期210天左右,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为312d,积温5283℃。

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为217天,积温4690℃。

光热资源适宜多种农作物和林木生长。

3.1.3土壤

由于项目区历史上受黄(河)泛的影响,土壤种类以淤土,两合土、沙土为主,占总土地土壤分布面积的90%以上,土壤种类的质量为**区分布中最好的区域之一。

耕作层20cm左右,耕层含有机质14.2g/kg,全氮0.80g/kg、速效磷11.2mg/kg、速效钾175mg/kg,pH7~8。

3.1.4水文地质

通过实地调查,项目区地下含水层为全新统潜水层,属古河床边缘中等富水区。

含水层2~4层,总厚度12~25m。

水质良好,适宜农田灌溉。

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降雨入渗(降雨入渗补给系数a=0.25~0.27)及地表水体(河、沟)、灌溉回归水补给量。

地下水储量除消耗于潜水蒸发和农田灌溉外,其余仍储存在地下。

3.1.5工程地质

经调查得知,该地区的地基承载力为1.8×105pa,一般天然地基,可建设各类水工构筑物。

据国家地震局、建设部1992年发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使用规定》的通知,**区地震基本烈度属Ⅵ度区。

3.1.6天然建筑材料

项目区工程建设所需要的石料从***,***两镇通过公路运来,运距为Nkm,黄砂从***县运来,运距为Nkm。

3.2自然资源条件

3.2.1光热资源

项目区光热资源比较丰富,实际日照时数年平均为2500h左右,日平均气温≥0℃期间内的太阳辐射达123—127千卡/cm3。

可满足小麦光能需要生产潜力亩产可达到840kg左右。

项目区年平均气温14.3℃,多年平均无霜期210天,全年≥0℃活动积温为5283℃左右、持续日数312天,全年≥10℃活动积温为4690℃左右,持续日数217天。

本区热量资源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二熟

3.2.2水资源

项目区水资源由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组成。

地表水资源除项目区内可利用的水资源外,还有项目区南侧的团结沟拦蓄水资源,该沟水资源未被污染。

虽方河紧靠项目区北侧,河道来水面积有560km2,河道出口又建有水闸,可以拦蓄河道来水,但由于该河上游水源被污染,影响到方河下游水源不能作为农田灌溉用水。

故项目区可供利用的水资源侧重从项目区内地表水、团结沟拦蓄水量和地下水资源进行重点分析。

a)地表水资源

项目区多年平均降雨量877.1mm。

地表径流深为280mm,按项目区内包括村庄占地总面积近5km2(500公顷)计算,多年平均地表水总量为140万m3,按年径流利用系数0.35计,年均可利用径流量为49万m3。

按**区一般干旱年降雨频率为75%时降雨量为705mm,径流深为206mm,项目区地表水总量为103万m3,其中可利用的径流量为36万m3。

这里所指的可利用的径流量还要靠项目区内规划后的坑塘和排水斗沟拦蓄后才能作为项目区的可供水量27.41万m3。

(详见后面4.4.1章节分析计算)。

团结沟流向为自西向东从项目区南侧经过,根据团结沟的排水面积,团结沟的长度和排水断面,计算团结沟在一般干旱年所能拦蓄的水量为40万m3,其中仅能供给项目区的水量为10万m3,其余30万m3供项目区外农业用水。

通过以上分析计算,在灌溉保证率为75%的年份,靠项目区内的坑塘、排水斗沟和团结沟拦蓄以后可供利用的地表水总量为37.41万m3。

b)地下水资源

根据《安徽省水文地质勘查报告》和安徽省水利厅与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共同编制的《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以及**区水利局提供的地下水资源情况,对项目区地下水资源状况分述如下:

项目区地下含水层为全新统潜水层,属古河床中等富水区,含水层2-4层,总厚度12-16m,水位埋深2.5-3.0m,单井出水量可达35m3/h。

经监测水质化验,项目区内地下水水质良好,属低矿化度的淡水,矿化度小于1g/L,盐度小于10mg/L,碱度小于4mg/L,适宜于农田灌溉用水。

根据项目区临近周边世行农业水利项目,在干旱年灌溉保证率为75%时,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4.0万m3/km2。

本项目区含村庄面积约5km2,共可开采120万m3。

因地下水补给靠大气降雨,地表水体和灌溉回归水,消耗于灌溉抽水和潜层蒸发,其储量属多年调节。

地下水每年调蓄次数按两次计算,则潜层地下水资源为240万m3,按调蓄次数1.5次则为180万m3。

通过以上地表水和地下水分析,项目区在灌溉保证率为75%时,地表水可供利用水资源总量为37.41万m3,地下水可供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180万m3,(取调蓄次数为1.5)两项合计为217.41m3。

3.2.3生物资源

该区农作物种类主要是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林木覆盖以杨树为主,树种较为单一;牲畜、家禽主要是猪、牛、羊、鸡、鸭、鹅等。

3.3社会经济状况

据统计,项目区总人口N人,其中劳动力N人。

目前农户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外出经商打工,2005年项目区农业人均纯收入为N元,具体社会经济情况见表3.3-1:

 

社会经济情况统计表

表3.3-1

名称

总人口

(人)

劳动力

(人)

耕地面积

(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人均年收入(元)

***X

402

198

64.32

0.16

1900

***

322

170

54.74

0.17

1900

***

584

300

93.44

0.16

1900

***

335

170

53.60

0.16

1900

***X

480

260

91.20

0.19

1900

合计

2123

1098

357.14

3.4自然灾害

项目区主要自然灾害为水旱灾害,另外低温连阴雨也是本地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

项目区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且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排水沟系紊乱,桥涵不配套且年久失修,灌溉设施毁坏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故旱涝灾害频繁发生,交替出现,常在一年内既有涝灾又有旱灾。

在近20年间,涝灾11次,旱灾7次;另外低温连阴雨也是本地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

3.5土地利用现状

3.5.1土地利用结构

项目区含村庄等总面积B公顷,总建设规模B公顷,不动工面积为B公顷。

耕地面积B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B%,占总建设规模的B%。

从表3.5-1可以看出两点:

农用地中各类用地比例不尽合理;未利用地仍占有相当的面积。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详见表3.5-1

 

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表

表3.5-1

类别

现状

面积

(公顷)

占建设规模

(%)

项目区建设规模

N

N

农用地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小计

N

N

建筑用地

N

N

N

N

小计

N

N

未利用地

N

N

N

N

小计

N

N

3.5.2土地利用程度

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程度为: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项目区土地总面积=N/N×100%=77.78%,

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项目区土地总面积=N/N×100%=98.50%,耕地复种指数180%。

3.5.3耕地质量现状

由前面的1.10和3.1.3章节所阐述内容来讲,项目区的高产田约占10%左右,其余均为中低产田;从项目区土壤所含养分来讲,项目区所施用的大都是化肥,有机肥料使用较少,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再从农田基础设施现状来讲,项目区的农田基础设施不配套,抗灾能力低。

这些情况都对项目区的耕地质量的提高有极为不利的影响。

3.5.4土地利用经济效果

项目区土地利用经济效果,可以通过现状和规划后耕地利用投入产出的对比情况来说明整理前后的不同效果。

整理前,耕地面积为N公顷,复种指数180%,播种面积为N公顷,按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的现有单产、总产和现行价格估算,现状总产值为N万元,扣除成本后净效益为N万元。

其计算详见整理前效益计算表3-5-2。

整理后,由于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原有耕地面积N公顷复种指数提高200%,加上农民增加农业生产的成本投入,亩均单产和总产量均有所提高,也按照现行价格估算,总产值为N万元,扣除成本后净效益为N万元。

计算详见效益计算表3-5-2(整理后)。

由于土地整理新增耕地N公顷,复种指数为200%,新增净效益为N万元,计算详见新增耕地效益表3.5-3。

这样规划后耕地面积N公顷,净效益合计为N+N=N万元,比规划前净效益N万元多产生经济净效益N1万元,即土地整理后的经济净效益提高了31.83%。

原有耕地效益表

表3.5-2

项别

作物名称

种植比例(%)

播种面积(亩)

单产(kg/亩)

产量(万kg)

单价(元/kg)

产值(万元)

亩产值(元/亩)

成本单价(元/kg)

成本(万元)

亩成本(元/亩)

净收益(万元)

亩净收益(元/亩)

整理前

玉米

6

321

280

9.00

1.4

12.60

392

0.50

4.50

140

8.10

252

棉花

4

214

55

1.18

4.8

5.66

264

2.20

2.59

121

3.06

143

小麦

88

4714

275

129.64

1.2

155.57

330

0.40

51.86

110

103.71

220

大豆

82

4393

95

41.73

2

83.46

190

0.80

33.39

76

50.08

114

合计

180

9642

 

 

 

257.29

 

 

 

 

164.96

 

整理后

玉米

6

321

320

10.29

1.4

14.40

448

0.50

5.14

160

9.26

288

棉花

20

1071

70

7.50

4.8

36.00

336

2.20

16.50

154

19.50

182

小麦

88

4714

300

141.43

1.2

169.71

360

0.40

56.57

120

113.14

240

大豆

86

4607

120

55.29

2.0

110.57

240

0.80

44.23

96

66.34

144

合计

200

10713

 

 

 

330.68

 

 

 

 

208.24

 

项目区原有耕地为N公顷,经过项目实施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为N-N=43.28万元。

 

新增耕地效益表

表3.5-3

项别

作物名称

种植比例(%)

播种面积(亩)

单产(kg/亩)

产量(万kg)

单价(元/kg)

产值(万元)

亩产值(元/亩)

成本单价(元/kg)

成本(万元)

亩成本(元/亩)

净收益(万元)

亩净收益(元/亩)

整理后

玉米

6

14

320

0.46

1.4

0.64

448

0.50

0.23

160

0.41

288

棉花

20

48

70

0.33

4.8

1.60

336

2.20

0.73

154

0.86

182

小麦

88

209

300

6.27

1.2

7.53

360

0.40

2.51

120

5.02

240

大豆

86

204

120

2.45

2.0

4.90

240

0.80

1.96

96

2.94

144

合计

200

475

 

 

 

14.67

 

 

 

 

9.23

 

项目区新增耕地为15.84公顷,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为N万元。

即项目区经过本次土地整理后耕地产生的经济效益为N+N=N万元。

3.6基础设施条件

3.6.1交通条件

项目区距**市区30公里,项目区附近有县道二徐公路、302省道,对外交通便利;项目区内道路不完整,路面基本为土质结构,断头路较多,需要进行延长联通,路面结构需要按照规范标准进行改造完善。

3.6.2防洪排灌设施

项目区北部的X河是X河的支流河道,X河出口距项目区最短距离5.5km,X河出口以上河道来水面积为560km2。

X河因上游在徐州市境内,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河道水源污染严重,至今没有大的改观。

而方河近年来也因上游水源被污染,影响到方河下游河道的蓄水水源不能作为农田灌溉。

从防洪排涝标准来讲,X河与X河在上世纪90年代经过治理,其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奎河排涝标准为3年一遇,方河排涝标准为5年一遇,所以项目区的村庄和农田由于受到方河和奎河的防洪堤防保护,故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项目区南部的X沟,该沟以前是人工开挖的一条河道,该河道出口进入X河。

团结沟两侧筑有防洪堤,防洪标准十年一遇以上。

团结沟上口宽20m左右,水深约为3m,按排水断面计算,排涝能力超过五年一遇。

团结沟的主要作用是承担方河大堤以南至团结沟以北的地面来水以及团结沟沿线以南的来水。

这就是说项目区的地面积水是通过项目区内部的现有排水沟排到团结沟,再流入到方河。

项目区内部目前只有一条排水沟,淤积严重,内部积水均要通过这条排水沟向东排向项目区外的王林大沟,再向南排入团结沟,这表明项目区内水不能直接向南排入团结沟,既影响到项目区农田受涝受渍,又加重王林大沟的排水负担,而且王林大沟目前淤积阻水严重。

以上是说明项目区目前在排水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项目区在灌溉方面的情况,由于方河水源被污染,已不能作为农田灌溉水源,当地农户抗旱时除利用现有沟塘和团结沟的蓄水(未被污染)水源外,还利用近几年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