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453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41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生理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动物生理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动物生理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动物生理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动物生理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动物生理学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动物生理学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动物生理学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动物生理学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动物生理学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动物生理学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动物生理学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动物生理学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动物生理学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动物生理学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动物生理学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动物生理学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动物生理学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动物生理学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动物生理学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物生理学试题.docx

《动物生理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生理学试题.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动物生理学试题.docx

动物生理学试题

动物生理学试题库.....简答题

1.呼吸过程中胸内压有何变化?

答:

胸内压等于肺内压减去肺回缩力,是一个负压。

吸气时,肺扩张,回缩力增大,胸内负压更负;呼气时,肺缩小,肺的回缩力减小,胸内负压也相应减少。

2.胸腔内负压有何生理意义?

答:

(1)对肺有牵拉作用,使肺泡保持充盈气体的膨隆状态,不致于在呼气之末肺泡塌闭;

(2)对胸腔内各组织器官有影响,可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3)作用于全身,有利于呕吐反射。

3.肺表面活性物质有何生理功能?

答: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

(1)能动态地对肺泡容量起稳定作用。

吸气时,可避免因吸气而使肺容量过分增大;呼气时,可防止因呼气而使肺泡容量过小。

(2)防止肺泡积液,保持肺泡内相对“干燥”的环境。

4.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

(1)滤过膜的通透性。

滤过膜通透性的改变可明显影响生成原尿的量和成分。

(2)滤过压。

构成有效滤过压的三种(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囊内压)力量中,任一力量的改变都将影响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5.大量饮清水后尿量为什么增加?

答:

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减少,肾脏重吸收水分减弱,使多余水分以稀释尿形式排出,尿量增多。

6.简述肾脏有哪些生理功能。

答:

(1)肾脏是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通过生成尿液,将机体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

(2)对机体的渗透压、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起重要作用。

(3)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

7.机体如何维持正常体温?

答:

畜禽正常体温的维持有赖于体内产热和散热两者保持平衡。

体内一切组织细胞活动时,都产生热,同时机体随时都在不断地向外界散热,以保持产热与散热之间的平衡。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受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节,使两者在外界环境和机体代谢经常变化的情况下保持动态平衡,实现体温的相对稳定。

8.什么叫基础代谢?

应在什么条件下测定动物的基础代谢?

答:

基础代谢是指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

测定动物的基础代谢的条件是:

(1)清醒;

(2)肌肉处于安静状态:

(3)适宜的外界环境温度;(4)消化道内食物空虚。

9.微生物为什么能在瘤胃内生存?

答:

瘤胃内具有微生物生存并繁殖的良好条件:

(1)食物和水分相对稳定地进入瘤胃,供给微生物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

(2)节律性的瘤胃运动将内容物搅和,并后送。

(3)瘤胃内容物的渗透压接近于血液渗透压。

(4)瘤胃内温度高达39~41度。

(5)PH值变动于5,5~7.5

(6)内容物高度缺氧。

10.胃液中的盐酸有什么生理作用?

答:

(1)提供激活胃蛋白酶所需的酸性环境;

(2)使蛋白质变性,便于受胃蛋白酶消化;

(3)有一定杀菌作用;

(4)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

11.简述胆汁的消化作用。

答:

(1)胆酸盐是胰脂肪酶的辅酶,能增强脂肪酶的活性;

(2)胆酸盐有利于脂肪酶的消化作用;

(3)促进脂肪酸的吸收;

(4)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5)中和进入肠中的酸性食糜,维持肠内适宜PH;

(6)刺激小肠的运动。

12.简述唾液分泌的调节。

答:

唾液分泌受神经反射性调节。

摄食时唾液分泌是通过条件反射及非条件反射引起。

食物对口腔的机械、化学、温度等刺激引起口腔粘膜及舌部的感受器兴奋所发生的反射性分泌;采食时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以及采食的环境等各种信号,可建立条件反射而引起唾液分泌。

(13~50略)

51.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它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细胞正常生存和实现其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衡量细胞兴奋性高低的重要指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刺激阈值,这是最简便也最为常用的衡量指标。

阈值越小,说明其兴奋性越高,反之,说明其兴奋性越低,刺激阈值与兴奋性之间呈反变关系。

另一个衡量指标是时值,时值越大,说明兴奋性越低;时值越小,说明兴奋性越高。

也有的使用时间—强度曲线衡量组织的兴奋性,曲线越靠近坐标轴,说明兴奋性越高;曲线越远离坐标轴,说明兴奋性越低。

52.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如下:

当躯体运动神经的动作电位到达轴突末梢时,轴突末梢上的电压依从性钙通道开放。

Ca2+内流使轴突末梢内的Ca2+浓度升高,由此触发递质小泡开始向着突触前膜方向运动,并与轴突前膜发生接触、融合、破裂,将囊泡内的递质乙酰胆碱释放到接头的间隙。

乙酰胆碱扩散到终板膜上并与上面的胆碱能N2受体结合,这就打开了终板膜上的化学依从性的离子通道,主要引起Na+内流(也有少量的K+外流),使终板膜上产生去极化的终板电位。

当终板电位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使得邻近肌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于是肌膜上的电压依从性的钠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

轴突末稍释放的乙酰胆碱,在大约2ms的时间内就被接头间隙中胆碱脂酶迅速分解掉,因而使接头的兴奋传递能够保持1对1的关系。

53.将动物的脑干暴露,在中脑的上、下丘脑之间横断脑干,保留脑桥、延髓和脊髓,动物可出现全身肌紧张显著加强,四肢伸直、脊柱后挺、昂头翘尾的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去大脑僵直是在脊髓牵张反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过强的牵张反射。

脑干网状结构中存在着调节肌紧张的易化区和抑制区。

抑制区的活动有赖于高位中枢,特别是大脑皮质的抑制区和尾状核的下行始动作用,而易化区既受高位中枢的下行性影响、又接受上行感觉冲动的激动。

当在中脑水平横断脑干以后,较多地切除了抑制系统的作用,使得易化系统相对占了优势。

这些易化作用主要影响抗重力肌,因此使动物四肢的伸肌和头部上抬的肌肉紧张加强,产生僵直现象。

54.按照突触传递信息对下一个神经元的作用,化学性突触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两种。

当兴奋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轴突膜去极化,膜外的Ca2+内流使轴突内部Ca2+浓度升高。

这就引起突触小泡开始向着突触前膜方向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并发生破裂,通过胞吐作用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递质扩散到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

如果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的结果增加了突触后膜Na+、K+和Cl-尤其是Na+的通透性,Na+内流使后膜去极化,这就发生了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的效应是使突触后膜去极化,使下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

如果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的结果增加了后膜对Cl-和K+的通透性,尤其是Cl-的通透性,Cl-内流使后膜超极化,产生IPSP,这样就使下一个神经元发生抑制。

55.中枢抑制分为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两种。

56.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具有的,为种族所特有,反射弧比较固定,刺激是有限的,反应是不变或极少变的。

因此,非条件反射的适应性很小。

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为个体所特有的,反射弧是灵活多变的,刺激是无限的,反应也是多变的。

总之,条件反射在数量上几乎是无限的,在质量上具有极大的晚变性,可以通过学习训练而建立,也可以发生消退、分化、改造等等,因此使得条件反射具有广泛而完善的高度适应性。

57.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主要生理功能有:

①调节体温。

下丘脑存在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当体内外温度发生变化时,可通过体温调节中枢对产热或散热机能进行调节,使体温恢复正常并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②调节水平衡。

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是水平衡的调节中枢,一方面通过控制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另一方面控制饮水来调节水平衡。

③调节摄食活动。

下丘脑存在着摄食中枢和饱中枢,两个中枢互相制约共同调节摄食活动。

④调节内分泌活动。

下丘脑本身可以合成或释放多种激素,进入血液,经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调节腺垂体的分泌活动。

⑤控制生物节律。

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是形成生物节律的重要结构。

⑥参与情绪反应等。

58.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在各种体液调节机制的作用下,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其温度、渗透压、电解质成分及其比例、pH值、含氧量、养分等,都会对细胞的生命活动产生影响,内环境理化性质的较大变化,将引起机体功能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

59.血液中的缓冲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酸碱平衡,但多余的酸和碱,必须最终由肺和肾及时排出体外,才能防止血浆中酸或碱的过多积累。

61. 心输出量主要取决于心率及每搏输出量,因此,心率的改变以及能影响每搏输出量的因素都可以引起心输出量的改变。

 

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在一定范围内心室舒张末期容积越大,心室肌的收缩能力也越强,每搏输出量也越多。

 

②心肌后负荷:

即心室收缩、射血时面临的动脉压的阻力大小,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心室射血阻力增大,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速度减慢产,搏出量减少。

 

③心率:

在一定范围内,心率的增加能使心输出量随之增加。

但如果心率过快,心舒期过短,造成心室在还没有被血液完全充盈的情况下收缩,每搏输出量减少,以致心输出量减少;反之,心率过慢,心舒期更长也不能相应提高充盈量,结果反而由于射血次数的减少而使心输出量下降。

 

62. 淋巴循环的生理意义:

①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②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

③吸收和运输脂肪。

④防御作用。

 

64.肝脏是体内最大的消化腺,也是极为重要的代谢器官。

肝的主要功能有:

 

    ①消化与吸收功能     ②代谢功能     ③清除功能     ④解毒和排泄功能     ⑤造血功能 

65.尿的生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三个环节。

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液经有孔的内皮细胞层、基膜层和肾小囊脏层细胞之间的裂隙3层分子筛样滤过膜,将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和蛋白质大分子阻挡住,而让水、电解质、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通过形成超滤液,即原尿;原尿流经紧小管各段时,将99%的水、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和绝大部分电解质等有用物质重吸收入血,而将无用的代谢终产物、药物和进入体内多余的物质留在小管液内;肾小管和集合管将上皮细胞新陈代谢产生的H+、NH3和小管外的K+等物质主动分泌到小管液内。

通过此3个连续的过程在乳头管形成终尿。

 

1.单纯扩散,异化扩散的异同 

相同:

都是将较小的分子和离子顺浓度差跨膜转运. 不需要细胞另外供能 

不同:

 单传扩散的物质是脂溶性的,异化扩散的物质是非脂溶性的. 

(2)单纯扩散遵循物理学规律,例如扩散速度与浓度差有关外,还与脂溶性高低与分子量 大小等有关, 而异化扩散不是物理现象, 是需要膜内的载体和通道蛋白质分子帮助才能进行 的,因而一方面受蛋白质分子特点的影响(如特异性及高浓度时饱和的现象)外,另一方面 还可能处于某些生理因素或环境因素的调节之下(例如门控因素等) .  

2. 骨骼肌细胞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机制  

静息电位 :

[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A-]不能向膜外扩散有外流趋势→[K+]↓、[A-]↑→膜内电位↓(负电场)[K+]o↑→膜内电位↑(正电场)→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RP,RP=K+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

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兴奋,膜上的na+通透性改变,na+内流,此时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当na+内流产生的电场阻止na+内流,即浓度差与电势差平衡,Na+的平衡电位形成动作电位,短暂且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3.叙述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机制 

以肌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其基本过程包括 1.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  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3.肌浆网(即纵管系统)中的ca2+释放入胞浆以及ca2+胞浆向肌浆的再聚积  

4.叙述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过程主要包括:

  1.受体识别配体并与之结合 2.激活与受体耦联的G蛋白  3.激活G蛋白效应器(通常是酶)4.产生第二信使  5.激活或抑制第二信使的蛋白酶或通道  

5.叙述血液凝固过程 

血液离开血管数分数后,血液就邮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这一过程称谓血液凝固  凝血过程大概分为三个过程 

第一阶段 凝血因子Fx激活成Fxa并形成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酶原激活物) 

第二阶段 凝血酶原FII激活成凝血酶FIIa 第三阶段 纤维蛋白原FI转变成纤维蛋白FIa  

6.叙述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形成过程 

  除极过程(0期):

心室肌细胞兴奋时,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时的-90mV上升到+30mV左右,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激活Na+通道---再生性Na+流—Na+平衡电位快速复极初期(1期):

在复极初期,心室肌细胞内电位由+30mV迅速下降到0mV左右,Na+通道失活,激活Ito通道—K+快速外流,膜电位下降 

平台期(2期):

膜电位下降非常缓慢,Ca2+缓慢内流与K+ 外流平衡,使膜电位长时间维持在0mV。

 

 快速复极末期(3期):

复极速度加快,Ca+通道失活,IK通道通透性提高,Ca2+内流停止,K+外流形成  

静息期(4期):

膜内[Na+]和[Ca2+]升高膜外[K+]升高---激活离泵---泵出Na+和ca2+,泵入k+--膜内外离子分布及膜电位恢复至静息电位水平  

7.简述氧离曲线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特征:

 表示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影响因素:

P50(氧饱和度为%50时的PO2) 

PO2增加表示hb与O2亲和力下降,曲线右移 

PO2减小表示hb与O2亲和力增加,曲线左移 

1. pH降低或PCO2升高,温度升高,2,3-DPG浓度增高,氧离曲线右移; 

2. pH升高或PCO2降低、温度降低、2,3-DPG浓度降低或CO中毒,氧离曲线左移。

 

3. Hb自身影响:

若Hb中的Fe2+被氧化成Fe3+则失去携O2能力

8.简述消化道平滑肌一般生理特性

1.兴奋性低,收缩缓慢;

2.具有自动节律性;

3.具有一定的紧张性;

4.富有伸展性;

5.对化学、温度、牵张刺激敏感,但对电刺激不敏感。

9.叙述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蛋白质:

首先经过胃的和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加工,然后在小肠中,经过小肠蛋白酶、小肠肽酶、胰蛋白酶、胰肽酶消化,最终由蛋白质变成肽然后变成氨基酸由小肠毛细血管吸收。

脂肪;进入小肠后,由来自肝脏分泌的胆汁将其乳化,然后在小肠脂肪酶、胰脂肪酶的作用下消化成脂肪酸和甘油。

经过小肠中的淋巴管吸收。

淀粉:

先经过口腔淀粉酶消化部分成麦芽糖。

然后淀粉和麦芽

糖通过胃进入小肠,在里面经过小肠淀粉酶、胰淀粉酶消化成

葡萄糖,经过小肠毛细血管吸收。

10.简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适宜刺激一种感觉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成的能量变化最敏感

2.换能作用感受器能将接受到的适宜刺激的能量转换为传入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

3.编码作用进行换能作用的同时,把刺激所包含的信息转化为编码的神经冲动序列

4.适应现象持续长时间受到相同刺激后,感觉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逐渐下降,感受性降低

11.述视网膜感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一、色素细胞层:

视网膜最外面,含有黑色素细胞和维生素A,营养作用

二、感光细胞层:

视杆和视锥细胞,

三、双极细胞:

联络机能,将感光细胞与神经节细胞联系起来

四、最后一站,轴突形成视神经通往视觉中枢,在视网膜形成盲点

视杆系统(scotopicvision):

视杆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组成,对光的敏感性较强,专司暗光,只能分明暗,无色觉悟,又称暗光觉系统.

视锥系统(phtopicvision)视锥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组成,对光的敏感性较差,专司昼光,能分辨色觉,又称昼光觉系统.

12.叙述激素的作用机制

1.含氮激素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

激素(第一信使)---结合G蛋白耦联受体---激活G

蛋白---兴奋性G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cAMP第二信使---激活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

A---细胞内生物效应

2.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学说):

激素进入细胞膜与胞浆受体结合---H-R复合物

---H-R复合物与核内受体结合---此复合物在染色质非蛋白质特异位点上---调控DNA转录---调控mRNA转录---细胞内生物效应

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当循环血量减少,血压降低时,肾血流量减少,刺激肾脏入小球动脉壁细胞分泌肾素进入血液。

肾素能使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生成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的缩血管作用很微弱,但当进入肺循环后,它在一种转换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它能缩血管以及促进醛固酮的分泌,醛固酮可以促进肾对水的重吸收,血管紧张素Ⅱ可以被酶分解变成血管紧张素Ⅲ,它也有促进醛固酮的分泌的作用。

一般机体失水的时候,肾素,血管紧张素原分泌都加强,为了减少机体水分的流失。

3.O2与CO2在体内的运输过程

在人体呼吸运动时,新鲜的氧气,它通过气管及各级分支气管到达肺泡中和红细胞进行气体交换,氧气进入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运往全身的各个组织细胞中进行细胞呼吸(有氧呼吸),而二氧化碳与血红蛋白脱离,进入肺泡,通过呼吸运动呼出体外。

4.植物性神经系统

支配内脏器官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神经称为植物性神经。

植物性神经系统是指调节内脏功能的传出神经系统。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5、细胞膜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有:

  

1.物质转运功能 体内除极少数物质能够直接通过膜的脂质层进出细胞外,大多数物质的跨膜运动都需要借助膜蛋白质才能进出细胞。

  

2.信息传递功能 体内各种激素、递质效应的实现,都必需借助细胞膜上的受体,而受体就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

  

3.免疫功能 有些细胞膜蛋白质起着细胞“标志”的作用,如细胞表面的组织相容性抗原,供免疫系统或免疫物质“辨认”。

4.细胞的变形或运动功能 目前认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细胞的变形或运动功能有关。

6  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区别主要在于:

前者是逆化学梯度或电梯度进行物质转运,转运过程中要消耗能量;后者是顺化学梯度或电梯度进行转运的,转运过程中的动力主要依赖于有关物质的化学梯度或电梯度所贮存的势能,不需另外消耗能量。

 

7   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或水溶性较高的物质,在膜结构中一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易化扩散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K+、Na+等的顺浓度差扩散; 另一种是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等的顺浓度差扩散。

特点是:

一是具有高度的结构特异性,二是表现饱和现象,三是存在竞争性抑制。

 

8   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在接受一次刺激后,其兴奋性将发生一系列规律性的变化,而依次出现下述四个不同时相。

初期对任何刺激不论其强度多大都不会发生反应,这一段时间称为绝对不应期,此期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只有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兴奋,这一时期称为相对不应期。

在相对不应期之后还经历一个兴奋性轻度增高的时期,称为超常期。

在超常期之后,恢复正常前还经历一个兴奋性低于正常的时期,称为低常期。

第三章  血液

1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止血和加速血液凝固。

 

1.止血功能当小血管损伤而露出血管内膜下的胶原纤维时,血小板就立即粘附与聚集,同时释放5-羟色胺、儿茶酚胺和 ADP等活性物质,形成止血栓,以利止血。

 

2.凝血功能血小板内含有多种凝血因子。

以血小板第三因子(PF3) 最为重要,它提供的磷脂表面是凝血反应的重要场所,从而加速血液凝固。

 

3.对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血小板对纤维蛋白溶解起抑制和促进两方面的作用。

在血栓形成的早期,血小板释放抗纤溶因子,促进止血。

在血栓形成的晚后期,血小板一方面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促使纤维蛋白溶解;另一方面,释放5-羟色胺、组织胺、儿茶酚胺等,刺激血管壁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间接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保证血流畅通。

 

4.营养与支持作用血小板能迅速填补和修复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脱落形成的间隙,而表现营养与支持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2   主要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有三类:

第一类是血管激活物,是在小血管内皮细胞中合成,血管内出现血纤维凝块时,可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激活物。

第二类是组织激活物,主要是在组织修复、伤口愈合等情况下,在血管外促进纤溶。

如肾脏合成与分泌的尿激酶等。

第三类为依赖于因子Ⅻ的激活物,如前激肽释放酶被Ⅻa 激活后,生成的激肽释放酶即可激活纤溶酶原。

这一类激活物可能使血凝与纤溶互相配合并保持平衡。

 

3    白细胞按细胞质内有无嗜色颗粒而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无颗粒细胞,包括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另一类为有颗粒细胞,简称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特点是变形运动活跃,吞噬能力很强。

对细菌产物的直接和间接趋化作用都很敏感。

 2.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能力,但吞噬作用不明显。

其主要功能是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过敏作用及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它可释放PGE1、PGE2和组胺酶。

 

3.嗜碱性粒细胞其结构与功能都与结缔组织中的肥大细胞相似。

能释放组织胺、过敏性慢作用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肝素等活性物质。

 

4.单核细胞能分裂增殖,能作变形运动,但吞噬能力很弱。

当单核细胞进入肝、脾、肺、淋巴结和浆膜腔等部位时,转变成巨噬细胞,其特点是体积增大,溶酶体和溶菌酶增多,唯增殖能力丧失。

又将二者合称为单核-巨噬系统。

 

5.淋巴细胞是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免疫细胞, 根据其功能不同又分为B淋巴细胞和 T淋巴细胞。

 

4    通常将细胞外液叫做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主要是指细胞外液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等。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经常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相对恒定,这种相对恒定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    血液的功能主要有:

 

1.参与氧及各种营养物质的供应及机体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及其它各种废物的排除,都要通过血液来实现。

 

2.参与机体理化因素平衡的调节由于血液内的水量和各种矿物质的量都是相对恒定的,所以对于温度及其它理化因素的平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参与机体的功能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和组织代谢产物,都需要通过血液的运输,才能发挥作用。

 

4.参与机体的防御功能血液中的白细胞、免疫物质能吞噬细菌、产生免疫作用。

 

6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几点:

①血浆含有纤维蛋白原而血清缺乏纤维蛋白原。

②血浆含有凝血因子而血清缺乏凝血因子。

③血清是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液体,因而与血浆比较增加了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7    血浆蛋白主要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1.白蛋白的主要生理作用:

一是组织修补和组织生长的材料。

二是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

三是能与游离脂肪酸这样的脂类、类固醇激素结合,有利于这些物质的运输。

 

2.球蛋白分为α、β和γ三类,γ球蛋白是抗体;补体中的C3、C4为β球蛋白。

 3.纤维蛋白原是血液凝固的重要物质。

8   脾脏的主要机能有:

 

1.能生成淋巴细胞,贮存血小板。

 

2.能辨识和吞噬衰亡的红细胞和血小板等。

 3.脾脏中的巨噬细胞能起“修整”红细胞的作用。

 

4.脾脏还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脾脏内的巨噬细胞可吞噬进入体内的异物。

 

9   血流的畅通是组织细胞有充足血液供应的重要保证。

正常机体内血液在血管内处于流动状态,是不会发生凝固的,其原因主要有:

①正常机体内血流较快,不易发生血凝;②正常机体的血管内膜光滑完整,不易激活Ⅻ因子,因此不易发生凝血过程;③血液不仅有凝血系统,而且有抗凝血系统,正常时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