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重点虚词精讲精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4577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重点虚词精讲精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文言重点虚词精讲精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文言重点虚词精讲精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文言重点虚词精讲精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文言重点虚词精讲精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文言重点虚词精讲精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文言重点虚词精讲精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文言重点虚词精讲精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文言重点虚词精讲精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文言重点虚词精讲精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文言重点虚词精讲精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文言重点虚词精讲精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文言重点虚词精讲精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文言重点虚词精讲精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文言重点虚词精讲精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文言重点虚词精讲精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文言重点虚词精讲精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文言重点虚词精讲精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文言重点虚词精讲精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文言重点虚词精讲精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重点虚词精讲精练.docx

《文言重点虚词精讲精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重点虚词精讲精练.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重点虚词精讲精练.docx

文言重点虚词精讲精练

文言重点虚词精讲精练

 

 

————————————————————————————————作者:

————————————————————————————————日期:

 

2008新高考语文复习讲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知识与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文言虚词与实词相比数量虽然不多,但使用频率高,显示的语法关系复杂。

《200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在具体语境表达中的常见用法(“在文中的用法”),要求掌握12个:

一.而

1连词

(1)表并列:

又,或不译。

例: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2)表承接:

就,接着,然后。

例: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3)表递进:

并且,而且。

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4)表转折:

但是,却。

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5)表假设:

如果,假如。

例: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6)表因果:

因而。

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7)表偏正:

地,或不译。

例: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

2代词

第二人称:

你(的)。

例: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3助词

与“已”组合:

罢了。

例: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二.与

1.连词

表并列:

和,及。

例: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2.介词

(1)表对象:

同,跟。

例: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赤壁之战》)

(2)表所为:

替,为。

例: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

三.乃

1副词

(1)表顺承:

就,这才。

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陈涉世家》)

(2)表逆转:

却,竟,反而。

例:

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限制:

才,仅。

例: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

(4)表判断:

是,就是。

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2代词

第二人称:

你,你的。

例: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示儿》)

3连词

表承接:

于是,就。

例:

荆轲见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荆轲刺秦王》)

四.其

1.代词

(1)第一人称:

代人,自己。

例: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2)第二人称:

代人,他。

例:

秦王恐其破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代事:

它。

例:

事不目见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石钟山记》

代物:

它。

例: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芙蕖》

(3)近指:

这。

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

“死乎?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4)远指:

那。

例: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

(5)择指:

其中的。

例: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2.副词

(1)表推测:

大概。

例:

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2)表反诘:

难道。

例:

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3)表祈使:

还是。

例:

汝其勿悲!

(《与妻书》)

可要。

例: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3.连词

(1)表假设:

如果。

例:

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济之。

(《左传》)

(2)表选择:

还是。

例: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4.助词

调节语气:

不译。

例: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

(《涉江》)

五.所

助词:

1.用在动词前与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

①……的人。

例: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的事物。

例: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鸿门宴》)

③……的情况。

例:

余在患难之中,间以诗记所遭。

(《〈指南录〉后序》)

2.“所”和“以”连用,表示原因、工具、手段、目的等:

①……的原因。

例: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

②……的方法。

例: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公输》)

3.与“为”呼应,组成“为……所”结构:

表被动。

例: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指南录〉后序》)

六.为

1.介词

(1)表对象:

向,对。

例: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2)表替代:

替,给。

例: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赤壁之战》)

(3)表时间:

当,等到。

例: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4)表目的:

为着,为了。

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

(5)表原因:

因为,由于。

例: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

(6)表被动:

被。

例: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荆轲刺秦王》)

2.助词

表疑问:

呢。

例: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七.焉

1.代词

(1)第三人称:

他,它。

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2)表疑问:

何处,哪里。

例: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2.兼词

兼有“于”“此”:

在这里,到这里。

例:

微波入焉。

(《石钟山记》)

3.语气词

表强词:

呢,或不译。

例:

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屈原列传》)

4.助词

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例: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问说》)

八.以

1.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作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等:

①用、拿。

例:

以故法为其国者与此同。

(《察今》)

②凭借,依据。

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曹刿论战》)

③按照。

例:

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④凭……身份。

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

(2)起提宾语作用:

把。

例: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时间:

在,于。

例: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4)表地点:

从。

例: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

(5)表原因:

由于,因。

例: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对象:

跟。

例: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

2.连词

(1)表并列或递进:

而,又,而且。

例: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2)表承接:

而,或不译。

例: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3)表目的:

而,来,用来。

例:

敛赀财以送其行。

(《五人墓碑记》)

(4)表因果:

因为。

例: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修饰:

而,或不译。

例: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以始流。

(《归去来辞》)

3.副词

通“已”:

已经。

例: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九.因

1.介词:

表动作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等。

(1)因为,由于。

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绝知。

(《张衡传》)

(2)起着,凭借。

例: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

(3)经过,通过。

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副词

表承接:

于是,便。

例:

相如因持璧却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于

介词:

(1)表时间:

到。

例:

积于今六十岁矣。

(《捕蛇者说》)

(2)表地点:

在。

例:

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

(3)表处所:

从,自。

例:

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赤壁之战》)

(4)表对象:

向。

例: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

(5)表范围:

在……方面。

例: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公输》)、

(6)表原因:

由于,因为。

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

(7)表比较:

比。

例: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8)表被动:

被。

例: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五人墓碑记》)

十一.则

1.连词

(1)表承接:

就,便。

例:

“壮士!

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鸿门宴》)

(2)表假设:

那么,就。

例: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赤壁之战》)

(3)表并列:

就,或不译。

例: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

(4)表转折:

可是,却。

例: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黔之驴》)

2.副词

表判断:

是,就是。

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十二.之

1.代词

(1)第三人称:

①代人,他。

例: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②代事,它。

例: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③代物,它。

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

(2)第一人称:

代人,我。

例:

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3)第二人称:

带人,你。

例:

公孙鞅曰:

“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也。

”(《商君书》)

(4)近指,远指:

这,那。

例:

均二之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结构助词

(1)用在定语后面:

的。

例: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2)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

例: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3)宾语前置标志:

不译。

例:

宋何罪之有。

(《公输》)

(4)补足音节:

不译。

例: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在文言虚词的复习中还要特别留心一些复音虚词。

例如:

得无(与“乎”搭配表“莫非”“莫不是”这样一些疑问语气。

)、否则(是“不然”或“不是这样”“就”的意思。

)、何况(表进一层,不翻译。

)、然后(是顺接,“这样,才”的意思。

)、虽然(是“虽然这样”或“即使这样”的意思。

)、无乃(与“乎”搭配表“岂不是”这样的反问语气或表“恐怕”这种委婉的肯定语气。

)、于是(或表“……原因”的意思,或表“用来……方法”。

)、于是(还有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在这”“从这”的意思。

)、以为(是“把……当作”“认为……是”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理解虚词应注意的问题

1.分清虚实

文言中的“虚词”与今天所说虚词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

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

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在“余自齐安身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而然“适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词,译为“恰好”。

除了不少常用的文言虚词往往“身兼数职”外,还有一些兼有不同类别虚词的语法作用(如“既”、“且”、“以”等),因而情况比较复杂,辨析时要充分注意。

2.辨明用法

所谓辨明用法,就是根据上下文。

从多种用法中认定其属何种用法。

如“执手相看泪眼”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词用,“相付”即“付之”。

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是前置代词,“见录”就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欺”,即被欺。

3.分辨古今

虚词也有单音双音的问题。

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句中的“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现代汉语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至于”。

有些虚词,古今用法是不同的,应注意辨别,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结果的连词,而在古代却用法多样,如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表示“…………方法”,可译为“依靠”;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则表示“……的原因”。

又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

入水相同,所以入水者则异”,句中的“所以”也是表演原因,后两句可译为:

他们同样是落入水中,但落入水中的原因却是不同的。

4.注意特殊

所谓特殊,一是指兼词,如“诸”,可以相当于“之乎”、“之于”,“焉”,可以相当于“于之”;“盍”,相当于“何不”,等。

二是虚词连用。

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多用于句末,其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表达语气的重点在“矣”上。

如果实词较多地涉及一词多义的话,虚词则是强调一词多用,虚词较实词数量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多,与现代汉语相比变化更大,所以学习起来还是有难度的,但因为少,所以给我们的归类整理提供一定的方便,大家不妨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虚词简表,按“词、词类、例句,意义”几个栏目使分别系统化,这里我们不妨举两个例子加

助词

连词

代词

 

古代汉语的词汇总量较现代汉语少,所以文言作品总的一个词往往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几个词,因此文言词的多义现象十分普遍。

判定多义文言虚词在特定句中的词义,是学生文言文阅读基本能力点之一,也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由于词义虚,用法比较复杂,所以复习起来难度也就大。

例如:

(06北京卷)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

公饮酒,日夜相继。

晏子请发乘于民,三请,不见许。

公命柏遽国,致能歌者。

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①于陌,徒行见公曰:

“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②无走,四顾无告。

而君无恤,曰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

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室之妾俱足肉。

狗马室妾,不已厚乎?

民氓百姓,不亦薄乎?

故里穷而无告,无乐③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

婴随百官,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

”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

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

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

公驱,及之康④内。

公下车从晏子曰:

“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是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

愿夫子之幸存寡人。

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

”遂拜于途。

晏子乃返。

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撩,使足以毕霖而。

令柏巡氓,家室不能御雨者,予之金。

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

后者,若不用令之罪。

公出舍,损肉撤酒。

三日,吏告毕上:

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种,薪撩万三千乘;坏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

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

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取材于《晏子春秋》)

注释:

①任器:

装粟米的容器②敝撤:

艰难的样子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三请,不见许

徒行见公曰

B.  令国致乐不已

狗马室妾,不已厚乎

C.  公驱,及之康内

愿夫子之幸存寡人

D.  晏子乃返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7.答案:

D【解析】A项前面“见”表被动,译为“被”,介词,后面“见”是“拜见”的意思,动词;B项前面“已”意为“停止”,后面“已”意为“已经”;C项前面“之”意为“动、往”,动词,后面“之”是结构助词,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协调音节,不译;D项,两个“乃”字意思均为“于是,就”的意思。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意为:

咬断它的喉咙,吃光他的肉,就离开了)故选D。

【训练与强化】

1.下列各句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C.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下列各句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C.军惊而坏都舍

D.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

E.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3.下列各句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B.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C.父母宗族,旨为戮没

D.不足为外人道也

E.何以汝为见

4..“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B.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D.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5..“之”字作第二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A.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B.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

C.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

D.臣,范阳百姓蒯通也,窃怜公之将死,故吊之。

6..“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故人喜,命竖子杀雁(鹅)而烹之,竖子请曰: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B.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

C.夏后殷周之世,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

D.圣贤之君不以禄私亲,其功多者赏之,其能当者处之。

7..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

B,请饮而后辞乎,其辞而后饮乎?

C.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D.处若亡,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8..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知(袁)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

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C.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D.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9..“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入境而问禁,人国而问俗。

B,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C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

不死何为?

D.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今若反以谗诛我。

10.“则”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

B.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亦勿怪矣。

C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贵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D.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11.“则”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B.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

C.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

D.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

12.与“何其相似乃尔”的“乃”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

B.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C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D.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为上卿。

13.选出“以”字意思不同的一项。

()

A.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B凡闻言必熟论,其于入必验之以理其

C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D.《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4.选出“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

B.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C.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

D.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15.“于”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B.嘻笑之怒,甚于裂眦。

C.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D.王若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6.下面“于”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或谓惠子曰:

“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B.鸩雏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C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D,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仓促中)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7。

与“更若役,复若赋”的“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淮阴屠中少年有侮(韩)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B.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

C.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D.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

18下列各句的“为”,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雀者,鹯(猛禽)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②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③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④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

⑤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⑥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⑦苦恨龟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⑧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以兵为?

A.①⑦/②/③/④/⑤/⑥⑧B。

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D.①②③/④/⑤⑦/⑥⑧

19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项。

()

例句:

相如因持壁却立.

A.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B.因笑谓迈曰,

C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D.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20.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项。

()

例句;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A.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D.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功役无已。

寻山涉岭,必造幽峻,严障千里,莫不备尽。

登蹑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

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

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

又要琇更进,琇不肯,灵运赠琇诗曰:

“邦君难地险,诱客易山行。

”在会稽亦多徒众。

(《宋书·谢灵运传》)

下列各组加点的字与例句加点的字字义相同的一项是()

21.例句:

灵运因父祖之资……

A.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

C.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22.例句:

必造幽峻

A.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

D.顾民国肇造,变乱相乘

23.例句:

又要琇更进

A.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B.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

24.例句:

旅客易山行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B.由是贼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

C.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别耳

D.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5.例句:

徐知是灵运乃安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C.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6.例句:

上山则去前齿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君如逃,则谁守

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六)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也。

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

性恬静乐道,忽于荣利,征命无所就。

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

承弟昭时为议郎,适从长安来,谓承曰:

“今欲诛卓,众寡不敌,且起一朝之谋,战阡陌之民,士不素抚,兵不练习,难以成功。

卓阻兵而无义,固不能久;不若择所归附,待时而动,然后可以如志。

”承然之,乃解印绶间行归家,与范避地扬州。

袁术备礼招请,范称疾不往,术不强屈也。

遣承与相见,术问曰:

“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秦失其政,汉接而用之。

今孤以土地之广,士民之众,欲徼福齐桓,拟迹高祖,何如?

”承对曰:

“在德不在强。

夫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由匹夫之资,而兴霸王之功,不足为难。

若苟僭拟,干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

”术不悦。

是时,太祖将征冀州,术复问曰:

“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从,可谓不量力矣!

子以为何如?

”承乃曰:

“汉德虽衰,天命未改,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

”术作色不怿,承去之。

太祖平冀州,遣使迎范。

范以疾留彭城,遣承诣太祖,太祖表以为谏议大夫。

范子陵及承子戬为山东贼所得,范直诣贼请二子,贼以陵还范。

范谢曰:

“诸君相还儿厚矣。

夫人情虽爱其子,然吾怜戬之小,请以陵易之。

”贼义其言,悉以还范。

太祖自荆州还,范得见于陈,以为议郎,参丞相军事,甚见敬重。

太祖征伐,常令范及邴原留,与世子居守。

太祖谓文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