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备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4600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备课.docx

《五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备课.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备课.docx

五年级传统文化计划备课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围绕科学技术、诗歌朗诵、传统戏曲、历史名臣等主题来编排的,本学期共学习五个单元,《古诗四首》《京剧》《李时珍》是精读课文,饮食文化是略读课文。

本组涉及知识能力方面的内容主要有:

1、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认识生字、掌握词语;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了解中华古代科学技术和对外文化交流对世界的贡献。

2、扩展开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抓住人物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品质。

另外给学生提示一点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知识,特别是对神话传说,要让学生明白,它们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过去人类不能科学解释世界和自然现象,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二.学生现状分析:

学生对民间传说故事有一定了解和比较感兴趣,个别学生可以讲述。

三.教学目标;

1、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3、能背诵古诗,有学习中古传统文化的兴趣。

   4、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5、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

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

  2、能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五.教学措施;示范读、泛读和学生自读相结合

六.教学进度安排(学期总课时)。

 

第一单元蒙书诵读

第1课《声律启蒙》

(一)

教学内容: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夹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教学过程:

一、简介《声律启蒙》。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早教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

第2页

六、拓展活动:

第2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声律启蒙》一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2课《声律启蒙》

(二)

一、教学内容: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

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

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

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

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

第4页

六、拓展活动:

第4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声律启蒙》二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3课《声律启蒙》(三)

一、教学内容:

优对劣,凸对凹,翠竹对黄花。

松杉对杞梓,菽麦对桑麻。

山不断,水无涯,煮酒对烹茶。

鱼游池面水,鹭立崖头沙。

百亩风翻陶令秫,一畦雨熟邵平瓜。

闲捧竹根,饮李白一壶之酒;偶擎桐叶,啜卢同七碗之茶。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

第6页

六、拓展活动:

第6页

七、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声律启蒙》三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4课、《笠翁对韵》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

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

“翁”就是李渔自称。

“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

“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

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

听明白了吗?

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

山花对海树苍穹下响高舂青春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

 

第二单元诗词诵读

5、《登金陵凤凰台》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路漫漫在屈原脚下求索,诗悠悠在汨罗江畔飘零,秋雨是杜甫笔下的残梦,月亮是李白头顶的乡愁.我们通过诗歌了解诗人,通过诗人更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世界.

二、检查积累(李白诗中的名句)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

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7、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10、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1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1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1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1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16、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17、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18、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把酒问月》

1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及其有关写作趣事:

介绍李白(略)

写作趣事:

黄鹤楼与凤凰台

黄鹤楼与凤凰台同为中国历史名胜。

它们的出名,是与两位诗人分不开的。

传说崔颢游览黄鹤楼,留诗云: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不久,李白登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非常欣赏。

当时有人要李白题诗,出于对崔颢的尊重,李白谦虚地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于是“无作而去,为巨匠敛手”。

文坛因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然而,李白毕竟属于那种充满创作天才的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没有尽情尽意,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

也就是过后不久,李白在游览金陵凤凰台时,步崔颢原韵,作《登金陵凤凰台》。

诗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诗一出,马上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许。

确实,崔颢的《黄鹤楼》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不过,细读起来,不难发现李诗的概括力和意境都比崔颢高。

李诗前两句概括了崔诗前四句的意境,腾出第二联怀古,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崔颢怀古为“思乡”,而李白怀古却是“忧国”,两者相比,李白的思想境界也要比崔颢的高。

 四、朗读诗歌(反复读)

五、翻译诗歌(略) 

六、分析鉴赏:

师以“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好的诗歌能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语导入:

 1、介绍传说(略)

 2、提问、交流:

A/“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自”是什么意思?

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是独自、孤独的意思。

慨叹时间的流逝,六朝繁华一去不返,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

 B/“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吴王的富丽宫苑如今被荒径埋没,东晋的名门贵族留下的只是荒冢,威风不再,烜赫难久,诗人在感慨时间的无情,叹息人世的无常。

    C/“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写远景,所写景色有何特点?

有何作用?

    若隐若现(半隐半现)、气象万千、雄伟壮美。

意在揭示人世无常,江山永恒的主题。

    D/“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长安不见”暗点诗中的哪个字?

尽管奸臣当道君王昏庸,诗人仍然翘首长安,这说明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1)   比喻:

“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

借代:

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2)   “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字。

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3)   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而且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可见他内心的赤诚。

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旨意深远,意境阔大,使是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3、小结:

意境是古代诗歌特有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主要由诗中的“景”和所要抒发的“情”所构成。

一首优美的诗,其外是美丽动人的景,其内是深邃感人的情。

只有“景”和“情”很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才能构成摄人心魄的意境。

4、分析景情关系:

情景结构特点无外乎以下几种形式:

1/先景后情;2/先情后景;3/纯景含情;4/先事后景

 5、分析诗中景与情存在怎样的关系?

 

小结并板书:

(1)景与情的关系:

景中含情,为抒情张本

          

(2)景情结构特点:

先景后情

 

第6课、《古诗两首》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古诗两首》,《汴河怀古》作者是唐代诗人皮日休,《题乌江亭》作者是唐朝的杜牧。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

第14页

六、拓展活动:

第15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第7课诗词两首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诗词两首》,分别是唐朝刘禹锡写的《西塞山怀古》,和元朝张养浩写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学习《西塞山怀古》

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①、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②、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③、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②、全班交流。

③、教师小结。

3、学生练读

①、学生认真跟读。

②、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③、小组交流。

④、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⑤、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三、知识链接:

第17页

四、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

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①、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②、结合注释初步感知

③、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②、全班交流。

③、教师小结。

3、学生练读

①、学生认真跟读。

②、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③、小组交流。

④、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⑤、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

第19页

六、拓展活动:

第19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第8课诗词两首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第8课《诗词两首》,分别是唐朝章碣写的《焚书坑》,和宋朝辛弃疾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学习《焚书坑》

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①、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②、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③、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②、全班交流。

③、教师小结。

3、学生练读

①、学生认真跟读。

②、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③、小组交流。

④、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⑤、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三、知识链接:

第21页

四、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①、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②、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③、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②、全班交流。

③、教师小结。

3、学生练读

①、学生认真跟读。

②、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③、小组交流。

④、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⑤、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

第23页

六、拓展活动:

第24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第三单元魅力汉语

第九课对联

教学目标

 一、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二、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三、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教学重点读、积累对联。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对联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

在黑板张贴一副完整的对联,课件一套,红纸,黑色彩色笔若干。

学生:

课前搜集对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请学生观看课件,感受过春节的热闹气氛。

 2谈话揭示课题。

 孩子们,过年了,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对联(教师指向张贴在黑板上的对联),学生齐读课题。

 3以形象的对联入手,初识对联。

(1)抽学生读:

“春回大地,春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家新”。

读了对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认识对联。

(师:

每逢过年,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张贴用红纸书写的对联,一副完整的对联包括横联、上联、下联,别看简简单单的对联,它包含的内容可丰富了。

二、交流搜集的对联

1.小组交流搜集的对联。

 2、体会对联的特点。

(1)对联中有一些特殊的词语,如:

四字词、三字词分别体会含义) “爆竹声声”、“梅花点点”,读了这两个词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生:

我仿佛看到了过年的热闹场面,听到了鞭炮噼噼啪啪的声音,看到了朵朵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展示它的美丽,散发着它的芳香)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组词语是农民伯伯给我们送来的,在读中体会农民伯伯给我们送来了什么?

(丰收的粮食、肥壮的牛羊)

“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读好了这些词语,你想把它们送给谁?

(生:

我想把它们送给做生意的人,祝他们生意红红火火)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边读边体会,你感受到了什么?

(对学生的理解加以鼓励,教师不作具体讲解)

(2)对联必须具备的特点:

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二、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三、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三、朗读指导

1配乐朗读。

(配上喜庆吉祥的音乐,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读文氛围,学生很容易入情入景地读好对联)

(1)配乐自由读。

(2)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对联进行朗读,并读给小伙伴听听,小伙伴读得好的,给他画上一面小红旗进行奖励。

(3)抽学生读、评读、赛读。

(4)男女生以对对子的方式朗读对联。

2按节奏朗读。

 过渡:

读好了对联,请孩子们仔细观察一下对联有什么特点。

 

(1)学生汇报:

两两相对,每句字数相等,根据前面的词语教学,学生很容易观察出对联中都藏有四个字的词语 和三个字的词语。

(2)教师相机点击课件,将对联分成“××××/×××”的节奏指导朗读。

(师:

我们读对联时,不仅要有感情地朗读,还应像古诗那样,读出对联的节奏,读出韵味)

(3)教师引读,学生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积累词句。

 3游戏——对对联。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书中的对联与黑板张贴的对联有什么不同。

(缺少横联)教师相机出示四句横联(辞旧迎新、欣欣向荣、恭喜发财、普天同庆),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将横联添加在课文中的对联上。

(2)学生汇报并简单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对对联。

 四、拓展交流

 1学生交流在课前搜集的对联。

 2教师出示搜集的对联让学生朗读,进行拓展迁移。

   

第十课谜语

教学要求:

   1.通过谜语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归纳能力,观察能力。

培养猜谜的兴趣,寓教于乐。

   2.了解谜语的组成、特点及类别。

  3.了解谜语的发展过程、积累自己喜欢的谜语。

教学重难点:

了解谜语的发展,积累自己喜欢的谜语。

教学过程

 1.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谜语》(板书课题)。

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是谜语?

2.学生交流。

谜语:

是暗示文字、事物,让人猜测后知道答案的隐语。

3.出示问题(小组讨论)

(1)谜语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2)谜语是怎样由来的?

(3)谜语可以分为那几大类?

(举例说明)

4.全班交流以上问题。

5.如何猜谜语?

(结合谜语: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

来说明)①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同桌同学的眼睛,你都能发现什么?

“上边毛,下边毛”指的是我们的睫毛,中间是我们的眼珠,是什么颜色的呢?

再看看是什么形状的呢?

那么它和我们遇到的葡萄像不像啊?

前面的几句话,“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

”把我们眼睛的最基本的特征都讲出来了,所以我们同学能很快猜出他说的是眼睛。

②“中间一颗黑葡萄”这句话,用了一个修辞方法,它叫做“比喻”。

就是把一样东西比做另一样东西,把眼睛比做葡萄。

当然两者必须有相似之处,就像眼睛和葡萄他们的形状是一样的,而眼睛是黑的,黑葡萄的颜色也是黑的。

下面我们请同学也模仿它的样子来造句子,运用一下比喻手法。

③“猜不着,请你对我瞧一瞧”同学们是用什么瞧的呢?

对了,是用眼睛,所以这句话给同学们一个小小的提示,大家发现了吗?

④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个谜语。

这个谜语和上面那个很像,谁能做做小老师来分析一下?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同学们把小提示找出来了吗?

大家再来互相观察一下。

6.交流搜集的谜语。

(1)小组内互相猜谜语。

(2)全班交流、互猜谜语。

7.作业:

搜集自己喜欢的谜语10则,写在读书笔记上。

11.谚语与歇后语

教学目标:

1.      了解谚语与歇后语的来历、组成部分。

2.      认识、积累谚语与歇后语。

3.      体会谚语与歇后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

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感受谚语和歇后语的特点,丰富谚语、歇后语的积累,并形成运用谚语和歇后语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的浓厚兴趣,养成自我感悟、自觉积累、主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

教学策略:

重感悟:

让学生在探究性的朗读中感受歇后语的特点,在个性化的朗读中去领略歇后语的魅力

重积累:

有机引入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整合教学资源,在喜闻乐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重运用:

让学生学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有机运用积累的歇后语。

重迁移:

有机实施迁移策略,让学生有效实现运用从积累语言到运用语言的迁移,学以致用,有效实现课内课外迁移,形成能力

教学重点:

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感受歇后语的特点,丰富歇后语的积累

教学难点:

1.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的浓厚兴趣

2.形成运用歇后语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们祖国语言文字丰富多彩。

多读多背,不仅可以丰富我们语言的积累,还可以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今天让我们在一次感受一下吧!

二、出示歇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