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4701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训练题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训练题

一、选择题

1.西汉灭亡的时间是( D )

A.公元前221年B.公元前202年

C.公元前9年D.公元9年

2.新朝仅存十四年,是中国历史上短命的王朝。

其建立者是( C )

A.刘邦B.吴广

C.王莽D.陈胜

3.(2018云南芒市校级)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哪一位人物的史事( C )

A.刘邦B.刘彻

C.刘秀D.刘备

4.东汉的建立者是谁(C)

A、刘邦B、刘彻C、刘秀D、刘备

5.东汉又称后汉,是中国古代继秦朝和西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其建立时间是( D )

A.公元前9年B.公元9年

C.公元前25年D.公元25年

6.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不属于其统治措施的是( D )

A.下令释放奴婢B.减轻刑罚

C.合并郡县D.统一度量衡

7.“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

”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D )

A.皇帝早逝B.幼主即位

C.宦官得宠D.外戚专权

8.下列帝王中那位在惩治贪官方面成绩最突出(D)

A.汉武帝B.王莽C.汉景帝D.光武帝

9.有人说:

“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中走向灭亡的。

”与这句话描述的历史现象无关的是( C )

A.东汉皇帝在位时间短

B.东汉时期,争夺帝位的斗争激烈

C.东汉王朝存在时间短

D.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10.东汉后期朝廷腐败,国势日趋疲弱。

汉灵帝光和七年,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黄巾起义爆发。

光和元年是公元178年,黄巾起义开始于( C )

A.171年B.172年C.184年D.185年

11.下列关于黄巾起义叙述错误的是( C )

A.朝政腐败是其根本原因

B.因起义军头裹黄巾而得名

C.推翻了东汉的统治

D.使东汉统治一蹶不振

12.下列有关东汉后期统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

A.出现官僚贵族把持政权的现象

B.不少大地主占有田庄,拥有私人武装

C.出现光武中兴

D.地方割据势力产生

13.较之秦末农民战争,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不同特征是( A )

A.创立宗教组织

B.反对暴政

C.推翻了封建王朝

D.具有革命的首创精神

14.(2018唐山丰南区)《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

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

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响应的主要原因是( B )

A.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B.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引起人民广泛不满

C.张角利用宗教鼓动人民

D.利用“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积极宣传

15.要拍一部关于东汉的电视剧,由你担任导演,你会选择下列素材中的( C )

①刘秀起义反抗王莽统治 ②中国古代史上的又一个治世——光武中兴 ③外戚、宦官争权夺利、互相争斗、政局混乱 ④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的统治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6.(2018宝鸡渭滨区)某同学在学习某一课时,制作了这样的知识线索: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该同学学习的内容是( D )

A.秦朝B.新朝C.西汉D.东汉

17.刘秀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的措施有(A)

①先后九次下令释放奴婢和禁止虐杀奴婢

②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恢复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

③提倡节俭、裁并机构、裁撤冗员

④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③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秀洛阳建东汉,释奴减租并郡县;精兵简政废苛法,任用廉吏惩贪官。

材料二 光武中兴太短暂,宦官外戚争专权;黄巾起义平息后,东汉瓦解割据现。

(1)简要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社会有哪些变化?

原因有哪些?

答案:

(1)释放奴婢,减轻租税,合并郡县,减轻刑罚,惩处贪官污吏。

(2)东汉政权走向衰亡。

割据势力的出现,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农民起义爆发等。

19.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全国性农民起义。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原因探究】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1)这首民谣反映出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出现这种情绪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组织准备】

张角在社会底层传教十多年,有三四十万人加入,张角见信徒渐多,便创建了“黄天泰平”,又称“太平道”管理信徒,自称“大贤良师”,他把势力范围分三十六区,称为“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推一个领袖,全由张角控制。

(2)分析材料,张角为发动起义做了怎样的准备?

【历史影响】

黄巾起义以及在它影响下的各族人民起义,持续进行了二十多年。

但由于起义农民本身的弱点,他们先后都被残酷镇压。

但是,在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3)黄巾起义对东汉的统治有何影响?

【历史感悟】

(4)你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才可以取得百姓的信任?

答案:

(1)反映了人民群众再也不能忍受当时的黑暗统治,体现反抗的情绪。

原因:

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

(2)张角创立太平道,通过在社会底层传教,为起义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做了准备。

(3)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4)为政清廉,实行仁政,关心人民生活,爱惜民力等。

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歙县小川中心学校张黎

【课程标准】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东汉的建立和光武中兴,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了解黄巾起义等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观察东汉文物图片及文献材料,分析东汉衰落的原因,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对比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概括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逐渐养成学生历史对比意识,掌握历史对比的方法,培养历史对比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本课的学习中,认识到政策得当、发展经济等措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

【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东汉灭亡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述法、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三字经》中有一段描写汉朝历史的这么说道“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同学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那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未知和疑问一起步入第13课《东汉的兴衰》,来了解这段历史。

【讲授新课】

一、光武中兴

1.王莽篡汉

[讲述]西汉后期,朝政日益腐败,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实施的新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社会更加动荡,23年,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新朝灭亡。

此时军阀割据混战,人民向往和平,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来安邦定国、重整朝纲,他是谁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3页的内容后回答,东汉建立的相关知识。

2.东汉的建立

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讲述]刘秀称帝时,天下并未一统,他用了数十年的时间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但连年征战,天下百姓久遭战祸,财物耗尽,天下太平是众心所向。

假如你是光武帝刘秀,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改善社会状况?

你又会借鉴哪些前人的经验?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4页第一段的内容后回答;

3.汉光武帝刘秀的统治措施

(1)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

(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4.光武中兴

[教师讲解]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使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展,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得到增加,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能力提升】

探究:

西汉出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盛世时期;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

讨论:

古代盛世局面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

“治世”局面对当今国家发展的启示?

(1)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2)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3)统治者善于用人、虚心纳谏、重视教育等。

【教师升华】“治世”局面对当今国家发展的启示:

统治者要以史为鉴、爱惜民力,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重视教育,……等等。

[讲述]汉光武帝后的明帝、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

但是在汉章帝后期,东汉朝政走向衰落,因何原因东汉历经三代便由盛转衰?

我们来共同思考。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展示:

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表,再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4页“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内容,并提问。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原因:

展示:

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

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

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权力膨胀。

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

想一想:

“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根源在哪?

外戚和宦官都是利用君权作乱,并非自身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究其根本原因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皇位世袭制。

提问: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对东汉王朝统治造成了什么影响?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使得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展示相关史事:

跋扈将军,让学生加深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的认识

【过渡】外戚和宦官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争斗,导致中央政权变得衰弱混乱,政治上也变得越来越黑暗,到了东汉末年由于灾害不断,最终导致了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东汉安帝至灵帝统治时期,有史可查的农民起义多达41次,其中对东汉政权影响最大的一次起义是公元184年发生在灵帝刘宏统治时期的——黄巾起义。

教师播放相关视频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5页第一段的内容,让学生思考黄巾起义爆发的背景?

三、黄巾起义

1.背景

学生回答: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所造成的黑暗统治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东汉末年的连年灾荒是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2.黄巾起义的概况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5页第二、三段的内容,并问:

黄巾起义的领导人是谁?

发生在哪一年?

有什么特点?

最后的结果如何?

影响如何?

学生回答:

领导人:

张角。

时间:

184年。

特点:

有准备、有组织。

结果:

失败。

影响: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过渡]虽然黄巾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朝廷名存实亡的局面已不可挽回,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被曹丕控制,被迫禅让于曹丕。

曹丕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历史进入三国时期。

[知识补充]中兴、外戚、纪年的方法

中兴:

指的是王朝由衰退而复兴。

外戚:

指皇帝的母族、妻族。

纪年方法:

以刘秀为例:

年号建武;庙号汉世祖;谥号汉光武帝

【能力提升】请同学们总结归纳下东汉灭亡的原因?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各自结成利益集团,无休止的争斗乱政;

2、土地兼并严重(私有化),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3、地主豪势力强大,后期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4、黄巾起义导致地方武装兴起,中央失去控制。

【课堂小结】

通过对“东汉的兴衰”一课的学习,认识到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采取措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整封建统治秩序,使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

但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东汉的兴衰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

民心的向背关系着国家的存亡,残暴昏庸、奢侈淫乐,必然毁掉国家。

【板书设计】

一、光武中兴

1.王莽篡汉

2.东汉的建立

3.光武帝的统治措施

4.光武中兴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原因

2.影响

三、黄巾起义

1.背景

2.概况

【习题巩固】

1.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2.动摇了东汉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是(   )     

A.黄巾起义  B.州牧割据  C.宦官专权  D.光武中兴 

3.比较陈胜、吴广起义和黄巾起义的异同点?

2019-2020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教学目标】

1.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了解黄巾起义等基础知识;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搜集和分析史料、讲述、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

3.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本课的学习中,认识到政策得当、发展经济等措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难点: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东汉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

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全的局面。

但是,东汉中期以后,却是朝政紊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当时的朝政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

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

一.光武中兴

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代汉建新后,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起反抗,形成赤眉、绿林大规模的起义,当时身为西汉宗室后裔的刘秀乘势而起,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光武帝刘秀完成了统一大业,恢复了汉室的统治。

但连年征战,天下百姓久遭战祸,财物耗尽,天下太平是众心所向。

假如你是光武帝刘秀,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改善社会状况?

你又会借鉴哪些前人的经验?

材料一  (光武帝)诏曰:

“天地之性人为贵。

其杀奴婢,不得减罪。

”……诏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人。

                      ——《后汉书·光武帝纪》

材料二  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

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

于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后汉书》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说说光武帝刘秀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经济上,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政治上,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此外,光武帝着力于缓和民族矛盾,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并大力提倡儒学,表彰有气节的人。

光武帝的一系列措施效果如何?

平息了西汉末年以来的混乱,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对比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分析两汉时期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减轻人民负担。

②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③恢复和发展生产、重视教育等。

对当今国家发展的启示:

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政策得当,发展经济,重视教育,等等。

学生看教材第58和59页《东汉宅院画像砖》和《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并过渡:

安逸祥和的东汉宅院画像砖,表情幽默的说唱俑,这些文物用无声的语言展示了东汉的兴盛。

汉光武帝后的明帝、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

但是在汉章帝后期,东汉朝政走向衰落,因何原因东汉历经三代便由盛转衰?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年幼,由太后掌权。

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权力膨胀。

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摆布,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

如此往复循环才形成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

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会导致什么后果?

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走向衰亡。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候。

这是一首汉末童谣,大意是说,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谄佞奸徒,趋炎附势,阿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反映当时的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其中最遭殃的就是广大人民了,面对这样的状况,民间有什么样的情绪呢?

三.黄巾起义

材料一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材料二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

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材料一反映出当时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不满与反抗。

依据材料二,想想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政治极端腐败黑暗;自然灾害不断,农民面临死亡的威胁。

184年,张角领导几十万农民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为黄巾军。

他们攻占城市,焚烧官府,捕杀官吏。

东汉统治者在起义军的进攻之下惊恐万状,坐立不安,调集全国军队镇压起义军。

在东汉军队和地主武装的联合进攻下,黄巾军主力经过九个月的英勇战斗,最终失败了。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土崩瓦解,名存实亡。

【课堂小结】

自刘秀建立东汉后,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措施,出现了“光武中兴”。

但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专权使政治腐败、黑暗,终于导致了黄巾起义。

在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东汉政权土崩瓦解,名存实亡。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的豪强形成了封建军事割据,最终导致东汉的灭亡。

【板书设计】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一.光武中兴

1.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

3.光武中兴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形成的原因: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什么后果?

三.黄巾起义

1.原因:

2.过程:

3.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