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纪录片浅谈固定画面的构图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557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2.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纪录片浅谈固定画面的构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从纪录片浅谈固定画面的构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从纪录片浅谈固定画面的构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从纪录片浅谈固定画面的构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从纪录片浅谈固定画面的构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从纪录片浅谈固定画面的构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从纪录片浅谈固定画面的构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从纪录片浅谈固定画面的构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从纪录片浅谈固定画面的构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从纪录片浅谈固定画面的构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从纪录片浅谈固定画面的构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从纪录片浅谈固定画面的构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从纪录片浅谈固定画面的构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从纪录片浅谈固定画面的构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从纪录片浅谈固定画面的构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从纪录片浅谈固定画面的构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从纪录片浅谈固定画面的构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从纪录片浅谈固定画面的构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从纪录片浅谈固定画面的构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从纪录片浅谈固定画面的构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纪录片浅谈固定画面的构图Word文档格式.docx

《从纪录片浅谈固定画面的构图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纪录片浅谈固定画面的构图Word文档格式.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纪录片浅谈固定画面的构图Word文档格式.docx

不就是角度、距离控制着不同画面结构嘛。

构图具体化到行为,的确就这么简单的事儿了。

行为更加具化,可以细数为——横竖画面决定、距离或焦距控制、角度选择。

我说的是图片摄影。

横竖画面决定

电视摄影师唯一轻松于图片摄影师的,就是横竖画面决定了。

尽管宁浩当年也玩儿过竖着拍电影,那是刻意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让剧中人显得无助,属于个案故不做详细分析。

常规中视频要么呈4:

3普通幅面,或以上下黑幕呈16:

9宽屏。

这是电视摄影师在开始拍摄前要做的第一选择。

五十年代前的电影几乎全部是4:

3的天下,战后电视产业的蓬勃发展(当然不是中国),电影除了画面大已经毫无吸引力。

为挽救票房,好莱坞电影进入宽屏时代。

在比例为1.375:

1的画格上使用Hardmatted方式或等到在电影院放映时用softmatted的方式,将图像画面以1.85:

1(宽0.825英吋,长0.446英吋)的比例作商业放映,1.85:

1被作为电影标准宽屏幕比例。

好莱坞的宽屏幕电影比例还有2.35:

1(1970年以前)和2.39:

1(1970年以后)。

简单的计算,你会得出这并不等于16:

9的长宽比例。

我要先说结果,宽荧幕的确挽救了电影,它带来了和电视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用同样焦距的镜头拍摄,宽荧幕相比传统也会给人更加广袤的视觉享受。

似乎它容纳了更多的画面元素。

考虑到更换拍摄、制作、播放的成本,电视仍然坚持着近乎方形的画框,直至高清来临。

高清电视的国际标准所选择16:

9并非偶然,长期误认为人眼近乎方形视觉的论调被否定,人体工程力学研究中发现两眼的视野范围即成16:

9宽长方形。

至此16:

9作新时代电视标准成为定论。

4:

3画幅(拍摄于1936年的《乱世佳人》)

16:

9画幅(裁剪实现宽屏,请对比上图)

9相比4:

3更能表现环境感

是否选择宽屏在摄像中往往是播放终端的问题,电视的屏幕决定了使用哪种幅面。

老实说现代人逐渐接受宽画幅,不再存在对4:

3的依恋,高清摄像中已没有4:

3任何事,再非多以特写构成的影片中,使用16:

9更为妥当。

多特写构成的影片,人物面部只能占宽屏的很少一部分,余下的过多环境会导致画面不够饱满,美感下降,使用标准幅面则不会出现此问题。

9不适合小景别表现

距离或焦距控制

距离或焦距的控制,决定了画面的景别。

关于景别及景别构图公式,我已在上一章中详细论述。

这里做一些常识补充。

相比距离控制景别,焦距要方便的太多,更何况在DV已经完全普及变焦镜头的时代。

构图基本靠走是定焦镜头的写照。

实际拍摄中,我建议你还是尽量使用距离实现非小景别控制。

必须要清楚远距离摄影和近距离摄影存在着画面上的巨大差异,空气中的微小粒子对被摄物反射光线的干扰造成锐度下降。

另在景深上也存在着差异,我们都知道焦距越长景深越小。

当然很多时候你需要小景深来净化画面,该点另论。

长焦的小景深

摄像的防抖要更大的表现在画面的晃动上。

特别是手持摄影中,所使用的焦距越长画面晃动愈加被放大。

尽量使用你的广角进行拍摄成了电视摄影师的口头禅。

广角并不是万能的,在小景别,如近景、特写画面的表现中,清晰度无法相对变形取得功大于过的效果。

除非你要抽象的表现被摄者。

这时选择稍远的距离,动用稍长焦距,取得小景别画面。

我以前已经回答了关于大长焦的作用——不适宜靠近拍摄的物体。

靠近导致的小景别人物变形

角度的选择

角度的选择这里得分两个范畴讨论——水平角度和垂直角度。

从字面理解起来非常容易,实现起来所依靠的也不过是体能。

有人把摄影构图描述为“选择!

再选择!

斟酌!

再斟酌!

”的咆哮体,我觉得话是没错,就是没半点用处。

为了几秒的画面,动用半天时间去每个角度检验,而且要求记忆力惊人,能记住每个角度的画面效果,最后分析哪个是最好的。

我是不具备这样的记忆,也没有这耐心,还很傲慢的觉得这世界上能比我有耐心的人应该不存在。

对于普遍的大多数,你只能先了解内幕,以形成有效捷径。

构图的目的除了明确表达重心,剩下的就是美观了(创新以后再聊)。

美是个很主观的概念,很难去具象的形容它。

速成的摄影教学中一般以民众的心理标准进行界定。

美就表现为简洁、完整、稳定、生动四个关键。

画幅长宽比和景别选择主要在于控制表达重心,而角度选择即是为了实现四词关键。

弄清楚这点,选择水平角度和垂直高度就不是那么费劲的事儿了。

简洁,就是简明扼要。

与主题无关的、不必要的景物一律撇开。

突出主体,使主题鲜明。

简洁与不简洁

简洁不是简单,画面纯一表现主体为简单,简单的画面

枯燥乏味,失去可读性

简洁仍然需要环境(有时需要陪体,如上图中的荷叶)。

完整,主体不能残缺不全,影响主题和主体的表现。

完整与不完整

稳定,是指画面景物要给观众以均衡的感觉,不会让人感到一头重、一头轻,或上重、下轻。

不稳定构图,画面左右视觉重量失衡

不稳定构图,画面上下视觉重量失衡,头重脚轻

稳定的构图

生动,是指在拍摄人物时,要抓住最能反映其性格特征、表情、动作的瞬间姿态;

拍摄某一事件必须抓住事件发展的高潮,要注意其典型性。

没有用图更能说明四词规律了,关于电视摄影中的静态取景构图,我们可以告一段落,使用运动摄影的手段补充构图是我们的下一话题。

Z摄江湖:

从纪录片谈固定画面的构图片章

我说过跟镜头会让初学摄影师丧失构图的学习动力,这还只是不提倡过多使用“跟”的其中一点。

必须承认,跟镜头相比其他所有的运动摄影,在实现成本上要更高。

摇臂、轨道、斯坦尼康、脚架都会在跟镜中作为稳定器出现,还要求摄影师本身对速度的严谨把控,即纯粹的长期练成经验。

就辅助器材、技术、经验三者来谈,初学电视摄影师练习跟镜头是不合适的。

尤其是构图惰性而影响其他拍摄手法。

从纪录片谈起在本周已经是第四次谈及了,在几次的运动摄影分析后,有必要开始基础性的构图要领。

这就得从固定画面做起。

关闭

[详细]

文章|图片|点评|论坛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单反取景

构图的中心思想——主体突出,在固定画面中实现起来并无难度。

相比单反相机的操作者苦于照片杂乱,使用LCD取景的摄影师要轻松很多。

多利用光学取景是单反的特性。

眼平取景时,摄影师注意力高度集中,以至于眼神被集中于主体,环境和陪衬在这时变得视而不见。

在谈摄影取景构图时,所提出的“扫描取景器”一说,即基于此生理特性。

使用LCD取景时,摄影师要放松的多,即使注意力集中,也是被锁定在LCD整框内,实现主体在视频中显眼,甚至都不用刻意。

那么构图对于初学电视摄影师来说,则意味着形式美感的实现,还有咱们之前提到的立体空间的塑造。

画面杂乱

LCD取景示意图

杂乱构图与简洁的构图

形式美感在画面构图中主要表现在主体位置的摆布、四边画框的切点、还有各类元素的搭配。

第三者较为复杂,也牵涉到对立体空间感的塑造,我就放到以后去详谈了。

原文地址:

主体位置的摆布在国内的教材中,都是以黄金分割法构图作为引入,甚至是全部。

我自认为这样的教育是危险的。

它的结果导致的是同题材作品,在画面形式上千篇一律。

艺术被文艺家科学分析化,这本身是好的,问题出在摘录时节选的过于片面。

黄金分割法在数千年来,一直被证明是好的构图形式,特别是地平线水平线的三分法处理。

拍摄中,摄影师要做的是经常性突破该规则。

举一个逻辑上的简单例子,看看单反相机的焦点分布,你就不难推断出,主体的位置除了画面边缘,几乎可随意处置。

当然前提是,画面简洁和形式美感分明。

形式美感对于初学摄影师,只能或者说只需要通过原始审美来判断。

文章|图片|点评|论坛

黄金分割法构图

水平线、地平线的三分法构图

单反取景器中的焦点分布

教材之所以强调黄金分割法构图,将画面的焦点(主体)置于黄金分割点上,这是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原因的。

统治中国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在与民众最为密切的建筑艺术上,体现为四平八稳的布局构成。

长期所在环境和文化所致的普通中国民众,居中的形式几乎成了画面设置的条件反射。

黄金分割法作为在画面形式美学的第一课,意图打破惯性思维。

你不能否认,画面的几何中心点是整幅中最为吸引注意力的地方,但它不一定是最美的。

我要强调下“不一定”的措辞,有些时候中心点也会在视觉注意和形式美感上达到统一。

特别是在表现平静的影片中,居中构图更能显现出作者的心理用意。

形式美的居中构图

形式美的非黄金分割非居中构图

强调黄金分割法构图的用意是为打破居中的条框,不幸的是往往后果是形成了另一个法则。

你必须永远对艺术的条框持怀疑态度,它们的作用永远都是“不一定化”的。

非抓拍中,尽量改变视觉角度,不受规则制约,你能获得真正完美的主体位置。

当然这是建立在你已经确定景别的基础上。

所谓的景别,是指由于摄影机与被摄体的距离(或焦距)不同,而造成被摄体在电影画面中所呈现出的范围大小的区别。

多数文艺理论中,以远、全、中、近、特写五类划分。

景别还表现出画面四框的切点。

以人为例,远景较为模糊,人物主体多以点出现,涵环境整体;

全景以画框包含从头到脚;

中景则切腰部;

近景指胸部以上;

特写即个别器官、组织。

近年来,七分身人像开始作为一个新的景别不断被提及,指膝盖以上的人像。

景别的选择取决于表达意图,困扰摄影师的往往是画框的切点具体位置。

教条的理解景别,会形成生硬难看的画面形象,而放弃景别判断,又形成景别不分的画面格局。

结果都是破坏视觉形象。

值得高兴的是,切点的选择有既定的规则参考,在“不一定”的表现上要比主体位置的概率少很多,这套标准完全可以取代初学时的摸索,通过执行并尝试更改,以达到视觉形象的完美。

文章|图片|点评|论坛景别示意图

解释一下抽象的图谱。

公式化的来说,景别的画框切点可归纳为:

头顶给予透气的空白,按照景别从关节下放切框。

切忌关节处构图,以免造成断肢错觉。

在视觉艺术中,这往往被解释成,适当延续主体元素,以使得观众获得画框外联想。

特写则是反其道而行,截取面部局部,而将更多的置于画外,让观众以联想完整画面。

倘若特写以头顶天,下巴切框为准,画面给人的感觉将极度压抑,并产生脑门从洞中挤出的不愉快感。

远景的构图,人物在画面中已成为点、线的抽象描述,故没有任何可参考的切点条框,本着上述主体位置处理和环境所需要面积为准,寻找人物和环境的结合完美。

远景构图体现着画面的空间。

在平面的影视作品中,空间的体现反而对立体、光轴方向,有着更严格的要求。

二维画面必须能提供洞深的错觉,才能使得观众不感到平面化。

让画面更具立体感、层次感也是构图任务的主要。

对于初学电视摄影师来说,必须牢记两个方法:

选择前景;

利用纵走元素。

前景指拍摄光轴上距离镜头最近的景物,摄影师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将主体置于该处,而放弃陪体或环境作为前景。

这样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主体与观众交流轻松,较为直接,但立体感容易在此丧失。

选择环境陪衬物作为前景,而将被摄主体置于中景位置,镜头的近大远小特性,能使得画面的三维感极大增强。

要注意的是,摄像机的自动对焦模式往往会误将前景作为主体对焦,摄影师需要随时检查,通过设置或位置调整,实现主体聚焦。

前景的运用与画面立体感

前景的运用是最有效的立体化方法,由此也产生了滥用化。

文艺批评者认为,很多影视作品中,为了前景而去设置前景,导演的意图被发挥到令观众觉得假的程度。

这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新闻摄影师往往对此感到不公平。

他们进行新闻采访时,即使是固定不动,也不允许去破坏现场环境而设置前景。

对他们来说,固定机位,较好的表现立体的办法,就在于寻找纵深环境元素构图。

参见下图:

通过纵深路径表现画面立体

固定画面的电视摄影构图,和摄影构图的不同就在于,很多时候被摄物体是在运动中完成被拍,那是另一个很值得去讨论的话题。

(未完)

谈光线角度选择对摄影的影响-3

一般只有在阴天才不需要去考虑光线的水平角度。

阴天的光线自厚厚的云层散射而下,角度极不集中。

摄影上一般定义该类光线为软光。

在能满足充足曝光的亮度下,任何时间点拍摄获得的画面明暗反差都是相当的。

晴天和多云天气就完全不一样了。

如上章末所说的,当拍摄主体为人物时,采光最起码要考虑明亮的太阳是否会对被摄者的眼睛造成伤害。

即使是黄昏时分,正射的光线也会导致画面层次平淡,使用广角镜头时还容易将摄影师的影子纳入画面;

当更改为太阳于侧面时,人物会显得个性分明;

人物背对太阳时能获得很好的轮廓亮斑,但正面的亮度成了问题……

首先我要把摄影用光的水平角度分析,建立在角度计算的定义上。

为更好的描述光线与画面关系,角度定义为光线方向与镜头光轴的夹角。

这样的定义更为科学,我们总是习惯性的认为被摄者背对太阳即为逆光,而忽略了摄影师机位的选取,完全可将逆光作侧光使用。

光位图

当光线与镜头光轴呈0°

至30°

时,该角度定义为顺光。

顺光为被摄物的迎镜头面提供了充足的照明。

画面反差较小,各细节展现分明。

顺光人像

顺光风景

如果摄影只是追求详细记录,那顺光无疑是最佳的角度光。

事实上在注重记录的侦查、取证摄影运用中,它的确是用的最多。

但在创作上,顺光的意义就被极度的削弱了。

不可否认,娱乐的摄影也是一门艺术,艺术要求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用光让摄影变得更美和修辞让文章变得更顺一样,这点你很快会从后面的造型光效果图看出。

过于客观的影像展现在艺术上可描述为平庸,顺光的劣势绝不仅仅在此,因缺少明暗反差,阴影衬托,被摄物为人时,还可通过调度人物身姿起伏加强画面立体,若被摄物为风景时,这种平面感将很难被避免。

对被摄人物使用顺光造型还要考虑前文所提的睁眼问题。

人在强光迎面照射下,往往会像地面看,平面化的画面下就好似闭眼。

顺光并不是一无是处,得益于充足的光线照明,它对鲜艳颜色的表现是非常到位。

镜头光轴与光线成30°

至70°

角时,定义为前侧光。

光线角度稍微的移动,画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前侧光人像

前侧光风景

略出现的阴影增加了画面层次,亮部好似距离相机更近,暗部反之。

人物在该光位照明下要较顺光显瘦。

因迎镜头面受光较多,画面的色彩仍然很艳丽。

调子也和顺光一样高。

注:

调子指画面的明暗趋势,亮为高调,暗为低调。

前侧光的风光较顺光变化不大,但阴影的衬托恰似点睛之笔。

实际上在户外运用中,前侧光人像会和顺光人像一样出现睁眼难问题,风光摄影也需要依靠更大的角度才能获得更强的视觉效果。

随着光线与镜头光轴的角度增大,接近直角的便称之为侧光。

侧光的特征是出现明显的明暗分布,不采取暗面的补光措施(如反光板),在户外硬光下反差极大。

侧光人像

侧光风景

可以看出侧光勾勒出的人物面部有分明的明暗分割线,是光赋予画面的新造型元素。

很多时候应用它能为构图带来创新。

被摄物为人时,侧光表现出极强的个性,拍摄风景时,侧光又体现出极佳的质感。

当然要说明的是,表现出个性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刻意去用。

摄影师在使用时要注意侧光形成的两面反差是否太大,是否符合情境需要。

当光线与光轴构成钝角时,我们称其为侧逆光。

达到近180°

或0°

时称为逆光。

侧逆光与逆光都是大角度光线,它们塑造的都是偏低的调子。

侧逆光

逆光

反差很大、不采取补光措施暗部细节会因曝光严重不足而丢失,即使你使用DV上的曝光补偿提高主体亮度也无济于事,那样背景会高光溢出,在画面中形成极高的灰雾度。

但很多时候,大反差对于艺术创作并不坏,极大加强画面的立体感,并拉开影像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剪影就是这么形成的,通过曝光补偿减少曝光,在黄昏逆光下能轻易获得。

逆光剪影

侧逆光能获得单边的美丽轮廓,逆光的轮廓更加全面。

摄影师想保留背光面得细节时就必须要使用补光设备进行辅助照明。

反光板和照明面积大的连续光源都是不错的选择。

使用人工光源时一定要注意色温问题,多色光源造成的画面往往风格诡异,但标准色温(5500K左右)的光源在黄昏时却是不错的选择。

既保留了背景暖色调,又正确还原了前景色彩。

使用摄像机自带的led灯可进行近距离的补光,这个距离不会超过两米。

户外自然光的角度选择,依赖于摄影师调整被摄者站位及相机机位,但拍摄风光类题材就只能根据时间的等候,来选择最佳角度光线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