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2《数字制作技术基础》考试大纲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5686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1172《数字制作技术基础》考试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01172《数字制作技术基础》考试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01172《数字制作技术基础》考试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01172《数字制作技术基础》考试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01172《数字制作技术基础》考试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01172《数字制作技术基础》考试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01172《数字制作技术基础》考试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01172《数字制作技术基础》考试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01172《数字制作技术基础》考试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01172《数字制作技术基础》考试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01172《数字制作技术基础》考试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01172《数字制作技术基础》考试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01172《数字制作技术基础》考试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01172《数字制作技术基础》考试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01172《数字制作技术基础》考试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01172《数字制作技术基础》考试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01172《数字制作技术基础》考试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01172《数字制作技术基础》考试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01172《数字制作技术基础》考试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01172《数字制作技术基础》考试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1172《数字制作技术基础》考试大纲文档格式.docx

《01172《数字制作技术基础》考试大纲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172《数字制作技术基础》考试大纲文档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1172《数字制作技术基础》考试大纲文档格式.docx

全面数字化的影响是数字电视业务的可分级性带来的各种业务的统一性。

二、数字电视系统的构成

电视数字化是电视技术的发展方向,电视广播实现全数字化是必然趋势。

数字化演播室设备、数字化传输设备、数字化电视接收机都将出现。

三、电视节目制作环境

传统概念的节目制作环境中,节目制作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制作阶段和后期制作阶段。

数字系统为基础的制作环境。

图像、声音及有关信息统一作为数字数据处理,同时,一些基本工作如选材、合成和编辑都是以综合方式来完成的。

第二节电视节目制作手段及方式

一、电视节目制作手段

电视节目制作常用的手段有实况直播、电视影片制作、录像制作和电子制作。

1、实况直播是在摄取图像、声音的同时进行广播的方式。

它的特点是制作和广播这两个过程同步进行。

现场性、即兴性和观众参与性十分强烈。

2、电视影片制作是采用电影胶片来摄制电视节目。

3、录像制作是采用磁带来摄制电视节目。

4、电子制作是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电视技术的融合应用,是崭新的制作手段。

完全依靠计算机的制作来完成电视节目的创作及制作,人物、景物全部是计算机虚拟制作,可以没有真实的人物、景物。

二、电视节目制作方式

1、ENG方式——即“电子新闻采集”(ElectronicNewsGathering)。

制作特点是前期拍摄,后期编辑。

2、EFP方式——即电子现场制作(ElectronicFieldProduction)。

制作特点是多机拍摄,同时编辑。

3、ESP方式——即“电视演播室制作”(ElectronicStudioProduction)。

制作特点是完善的照明、音响设施,机动灵活。

第三节电视节目制作流程

一、前期制作工作包括构思创作、拍摄录制。

前期制作工作流程图。

二、后期制作工作包括画面编辑、录音合成。

后期制作工作流程图。

三、考核知识点

(一)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发展以及关键技术的出现。

(二)电视节目制作环境的变化以及带来的特性。

(三)电视节目制作手段的特性及应用范围。

(四)电视节目制作方式的特性及应用范围。

(五)电视节目制作流程的关键环节及注意事项。

四、考核要求

(一)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发展

1、识记:

电视节目制作技术数字化的优点。

数字电视系统的构成。

2、领会:

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发展趋势的根源及其具体原因。

3、应用:

宏观地与时俱进地了解电视节目制作新技术的发展动向。

(二)电视节目制作环境

(1)传统概念的节目制作环境的涵义。

(2)数字系统为基础的制作环境的涵义。

(1)传统概念的节目制作环境的特点。

(2)数字系统为基础的制作环境的构成。

(3)数字系统为基础的制作环境的特点。

探讨传统概念的节目制作环境与数字系统为基础的制作环境交织并存的现状。

(三)电视节目制作手段

(1)实况直播的涵义。

(2)电视影片制作的涵义。

(3)录像制作的涵义

(4)电子制作的涵义。

(1)实况直播类型节目的特点、制作方法。

(2)录像制作类型节目的特点、制作方法。

(3)电子制作类型节目的特点、制作方法。

根据实况直播手段、录像制作手段和电子制作手段的特性,说明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发展的变化与联系。

(四)电视节目制作方式

(1)ENG方式即“电子新闻采集”的涵义。

(2)EFP方式即“电子现场制作”的涵义。

(3)ESP方式即“电视演播室制作”的涵义。

(1)ENG方式的制作特征。

ENG方式的设备组成。

(2)EFP方式的制作特征。

EFP方式的设备组成。

(3)ESP方式的制作特征。

ESP方式的设备组成。

应用ENG方式,制作电视节目短片。

根据EFP方式的制作特性,构建EFP方式的制作系统。

(五)电视节目制作的流程

(1)电视节目制作工作的全部流程。

(2)前期制作工作包括的内容。

(3)后期制作工作包括的内容。

(1)掌握前期制作工作的内容。

(2)掌握后期制作工作的内容。

(1)根据前期制作工作流程图,能够进行电视节目前期制作工作。

(2)根据后期制作工作流程图,能够进行电视节目后期制作工作。

第二章电视摄像技术

前面论述了电视节目制作手段、电视节目制作方式和电视节目制作流程的知识。

本章将进一步阐述如何具体地拍摄制作电视节目。

要求掌握现代摄像机性能。

熟练使用摄像机。

掌握ENG方式工作要点,并自我总结实习经验。

强调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熟练掌握摄录一体机的操作使用技巧。

因地制宜地使用数字摄像机常用的调节功能。

学习重点、难点所在:

熟练掌握数字摄像机的性能及常用的调节功能。

熟练掌握不同制作环境下的摄录一体机的操作使用技巧。

学习电视节目拍摄时期的必备知识。

实际动手操作摄录一体机。

实际拍摄短片,验证所学知识,总结自己的拍摄经验。

第一节彩色摄像机的主要性能

1、分类。

摄像机种类繁多,用途越来越广泛。

按用途分类:

广播电视用摄像机;

特殊用途用摄像机;

广播级摄像机;

业务级摄像机;

家用级摄像机。

2、摄像机的原理。

3、CCD摄像器件。

行间转移式(IT式);

帧间转移(FT式);

帧-行间转移式(FIT式)。

4、新技术特性。

长期以来,无论是早期的模拟信号经调制后直接记录,还是目前大量采用的不同压缩方式的数字信号经调制后间接记录,磁带都是存储的主流载体。

但随着节目制作量的增加以及对记录图像的完美程度需求的提高,对载体记录数据量的要求越来越大,同时IT技术在专业广播电视领域的渗透和发展,磁带这种单一的、线性的流媒体记录方式已经不是IT环境的最佳选择。

在固定应用环境下,出现了硬盘的应用。

移动编辑和存储领域出现了专业光盘和半导体存储技术。

专业光盘摄像机性能。

半导体存储摄像机性能。

第二节彩色摄像机的操作使用

一、摄录一体机镜头功能部分。

聚焦功能,聚焦的一般方法为:

将景物画面推成特写,转动聚焦环,使图像清楚(即透镜聚焦被摄体上),然后拉开成所需要的景别,进行拍摄。

变焦功能,变焦镜头具备在一定范围内连续变化焦距而成像位置不变的性能,在拍摄中对景物画面取景的大小可相应地连续变化,即景别可从大到小、从小到大连续变化。

光圈功能,镜头的光圈是一个由许多互相重叠的金属片的组成的开度可调的圆形光阑,能在一个很大范围内变化镜头的有效孔径,控制镜头的透光能力。

近摄功能,当拍摄对象距镜头前面的距离小于约90cm时,需使用近摄功能。

后焦距的调整。

二、摄录一体机其他功能部分。

寻像器功能。

滤色片部分功能。

音频部分功能。

录像部分功能。

三、摄录一体机的调整操作

第一项:

白平衡调节与黑平衡调节。

第二项:

电子快门功能与增益功能。

第三项:

DCC功能与拐点校正。

第四项:

其他调节。

第三节前期拍摄阶段制作要点

1、基本要领。

稳,平,准,匀。

2、拍摄注意事项。

维护保养。

(一)摄录一体机的主要性能以及如何应用。

(二)摄录一体机的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三)白平衡调节和黑平衡调节的规范化操作。

如何应用白平衡调节和黑平衡调节。

(四)电子快门功能和增益功能的特点以及如何操作。

(五)前期拍摄阶段的制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一)摄录一体机的主要性能

(1)摄录一体机的分类。

(2)CCD器件的类型。

(3)新型摄像器件的类型。

(1)摄录一体机分类的具体原因。

(2)CCD器件类型的应用场合。

(3)新型摄像器件的应用。

(1)根据摄录一体机的分类和CCD器件的类型来判断分析摄录一体机的档次。

(2)正确合理使用摄录一体机,制作相应档次的电视节目。

(二)摄录一体机的基本操作

(1)聚焦功能的涵义。

(2)变焦功能的涵义。

(3)光圈功能的涵义。

(4)近摄功能和后焦距功能的涵义。

(1)聚焦功能的性能及使用方法。

(2)变焦功能的性能及使用方法。

(3)光圈功能的性能及使用方法。

(4)近摄功能和后焦距功能的性能及使用方法。

灵活应用聚焦功能、变焦功能、光圈功能、近摄功能和后焦距功能的特性。

掌握摄录一体机镜头部分的操作使用,拍摄电视节目画面。

(三)白平衡调节和黑平衡调节

(1)白平衡调节的涵义。

(2)白平衡调节的具体步骤。

(3)黑平衡调节的涵义。

(4)黑平衡调节的具体步骤。

(1)白平衡调节的条件。

(2)白平衡调节的步骤。

(3)白平衡调节的应用。

(4)黑平衡调节的条件。

(5)黑平衡调节的步骤。

(6)黑平衡调节的应用。

(1)根据拍摄现场的情况,正确调节摄像机的白平衡和黑平衡。

(2)运用白平衡调节和黑平衡调节的原理,说明如何进行画面影调色调的艺术处理。

(四)电子快门功能和增益功能

(1)电子快门功能的涵义。

(2)电子快门功能调节的具体步骤。

(3)增益功能的涵义。

(4)增益功能调节的具体步骤。

(1)电子快门功能调节的条件。

(2)电子快门功能调节的步骤。

(3)电子快门功能调节的应用。

(4)增益功能调节的条件。

(5)增益功能调节的步骤。

(6)增益功能调节的应用。

(1)根据拍摄现场的情况,正确调节摄像机的电子快门功能和增益功能。

(2)运用电子快门功能的原理,说明如何更好地拍摄运动画面。

(3)运用增益功能的原理,说明如何在环境条件不好的情况下,拍摄出满意的画面。

(五)前期拍摄阶段制作要点

(1)操作基本要领。

(2)拍摄注意事项。

(3)维护保养知识。

(1)掌握操作基本要领。

(2)拍摄注意事项的发展变化。

根据拍摄现场的具体情况,正确思考拍摄注意事项的合理性与灵活性。

 

第三章磁带录像机

本章论述磁带录像机的发展历程及分类。

重点讲述数字录像机格式的特点。

详尽地讲解数字录像机的基本调节与操作。

要求熟练掌握数字录像机的应用范围。

掌握操作调节数字录像机的技巧。

熟悉各种后期制作环境下的数字录像机配置情况。

掌握数字录像机格式的特点。

针对不同的制作环境应用不同的数字录像机。

熟练掌握数字录像机的操作技巧。

进行操作使用数字录像机的实践。

比较不同数字录像机格式的型号特征及相应的磁带特征。

第一节磁带录像机概述

1、磁带录像机类别。

按磁带记录方式分为两大类:

模拟方式和数字方式。

数字记录方式原理:

数字式录像机在记录与重放原理上与一般的磁带录像机相同,只不过记录在磁带上的不是模拟信号而是数字信号。

电视信号通过A/D转换器,先把模拟信号变成数字信号,再经过校正编码器,变成可以检出误差并可以校正的码型。

最后,经过记录调制编码变成适合于磁带高密度记录的脉冲数据,送入磁头记录在磁带上。

而重放时,先要对由磁带上拾取下来的信号进行放大和频率均衡。

然后经过解码器还原为普通的码型,经过误码校正器,把丢失和错误校正过来,变成正确的码型,最后经过D/A转换器就可以还原成电视信号。

2、数字录像机技术。

DigitalBetacam数字录像机采用10bit数字分量记录,图像质量优异,具有多代复制的能力。

具有Betacam和BetacamSP模拟磁带的重放能力,可以将Betacam及BetacamSP格式存档素材直接用于数字节目制作,分量数字记录保证了录制的节目适合于最终的存储和数字服务器播出。

数字录像机常用类别有数字Betacam格式、BetacamSX格式、DVCAM格式、DVCPRO格式、Digital-S格式。

第二节录像机操作使用

1、基本程序:

设置,电平的调整,记录操作,重放节目。

2、连接电视,连接录像机。

数字录像机的操作与模拟录像机的操作大同小异,要特别注意一下新功能方面。

尝试着去操作每个按钮并了解它们的作用。

熟练地使用它们,为电视节目的制作打下基础。

(一)磁带录像机发展历程及关键技术。

(二)数字录像机常用类别,如何合理的选择录像机。

(三)磁带录像机的规范化操作及注意事项。

(一)磁带录像机发展概述

磁带录像机发展变革的趋势。

磁带录像机发展变革的根源及其具体原因。

硬盘录像机产生的技术环境。

与时俱进地了解磁带录像机的发展变革状态及硬盘录像机诞生的时代环境。

(二)数字录像机常用类别

(1)数字Betacam格式的涵义。

(2)BetacamSX格式的涵义。

(3)DVCAM格式的涵义。

(4)DVCPRO格式的涵义。

(5)Digital-S格式的涵义。

(1)数字Betacam格式录像机的应用范围。

(2)DVCAM格式录像机的应用范围。

(3)DVCPRO格式录像机的应用范围。

(4)Digital-S格式录像机的应用范围。

(1)掌握数字录像机格式的特点。

(2)针对不同的制作环境应用不同的数字录像机。

(三)磁带录像机操作使用

(1)磁带录像机操作面板的标识。

(2)磁带录像机操作使用的基本程序。

(1)磁带录像机的调整操作。

(2)数字录像机的操作技巧。

(1)熟练掌握数字录像机的应用范围。

(2)掌握操作调节数字录像机的技巧。

第四章电子编辑

本章重点讲述电子编辑系统的建立,阐述了不同电子编辑方式的应用,详尽地讲解编辑控制器的操作使用技巧。

要求掌握电子编辑方式及其发展变化,了解电子编辑系统,熟练掌握电子编辑方法。

由于电子编辑技术在不断发展着,电子编辑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着,需要随时更新知识。

掌握线性编辑系统的原理及组成。

熟练操作线性编辑设备。

练习掌握编辑设备的操作使用。

寻找适合自己条件的线性编辑设备进行练习。

参与编辑电视片的实践活动。

第一节电子编辑系统

一、电子编辑制作电视节目时,常常要把不同磁带上的素材内容按一定顺序汇集到一起。

如果只有摄像机和录像机,想做出丰富的画面转换是不可能的,还需要更多的电视设备,如电视编辑控制器、特技效果发生器等。

电子编辑充分利用了磁性记录的特点,不对磁带本身进行剪接,而只是对节目素材进行有选择地复制,编辑精度高,操作方便,可以快速搜索编辑点,画面和声音可以同时编辑或单独编辑。

随着电子技术与录像技术的发展,电子编辑技术会越来越丰富多彩。

二、电子编辑系统

1、一对一编辑系统

本系统是最普遍、最常用的一种简单的编辑系统,由一台编辑放像机、一台编辑录像机、两台监视器和一个编辑控制器所构成。

放机是重放素材内容,录机内放空白带,作为编辑母带。

一台监视器为素材的内容的监看,另一台为编辑母带的监看。

编辑控制器所具备的功能为控制两台录像机的全部操作功能并进行逻辑编辑。

由于这种编辑系统操作容易,可以由编导直接操作。

一般情况下,画面的组接效果为直接切换。

2、二对一编辑系统

由两台放机与一台录机组成的电子编辑系统称二对一编辑系统,它具有一对一编辑系统的全部功能,最大特点是可以一次与两台放机联合编辑,即每次编辑可完成两个镜头的组接,称之为A/B带编辑。

这种编辑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是特技效果制作的一个基础。

特技效果的制作最少需要有两个信号源,才能出现叠、扫换等效果。

此系统中接入特技效果发生器就可实现特技效果的制作。

3、多机编辑系统

两台以上放像机的编辑系统称为多机编辑系统。

它的自动编辑性能高,不仅能进行画面的编辑,同时还可以进行声音的编辑。

多机编辑系统通常由带微机功能的编辑控制器控制,特点是通过微机程序的设置,可操纵多台录像机,进行自动寻找编辑的入、出点,自动预卷和自动编辑,还可以控制特技画面的实施及声音的编辑,是一种自动程序控制的编辑系统。

第二节电子编辑方式

一、电子编辑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工作流程,有不同的方法:

直接编辑和间接编辑、CTL(控制磁迹)编辑和TC(时间码)码编辑、联机编辑和脱机编辑、组合编辑和插入编辑、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离线编辑和在线编辑。

最基本的电子编辑方式是组合编辑和插入编辑。

二、直接编辑:

将一台或若干台录像机上的素材内容直接编录到录像机的工作母带上,是最常用的编辑方法。

间接编辑:

利用时间码特性,将原始素材带(带时间码)转录到工作带上,即低档录像机的磁带上,编导在低档录像系统中进行画面的选择、编辑预演和实际编辑等,无需考虑图像质量的损失,更不会增加高档设备的损耗。

对于每个镜头的编辑入点及编辑出点可以反复进行修改,最后将全部编辑点的数据整理成编辑程序(镜头组接清单),将编辑程序输入到高档设备编辑系统中(原版带与工作带上的时间码是一致的),用原版素材带进行高效率的编辑。

脱机编辑是一个粗编过程,操作简单与一般电子编辑方法相同。

编导完全可以熟练掌握,主要任务是将所需镜头的时间码记下来,形成编辑清单(EDL)。

联机编辑是一个编辑母带的过程,利用脱机编辑后得到的编辑清单(EDL),可以很快地找到要编辑的镜头并编辑。

线性编辑是用电子手段根据节目内容的要求将素材连接成新的连续的画面。

通常使用组合编辑将素材顺序编成新的连续的画面,然后可以用插入编辑方式,对某一段进行同样长度的替换,但是要想删除、缩短或加长中间的某一段就不可能了,除非将那一段以后的画面全部抹去重录。

就像打字一样,打字机的稿子中间是不可能像计算机打字那样进行插入和修改的。

非线性编辑是指素材的长短和顺序可以不按制作的先后长短进行任意编辑。

可以随意地改变素材的顺序,缩短或加长其中的某一段。

在线编辑就是直接编辑直接播出。

离线编辑主要是编辑EDL表。

CTL(控制磁迹)编辑是利用CTL(控制磁迹)信号进行编辑。

TC(时间码)编辑是利用TC(时间码)信号进行编辑。

组合编辑是将节目素材磁带上的画面及其声音按照事先编排好的顺序,一个接一个地记录在母带上,串编成为一个完整的录像节目带。

在组合编辑时,素材带上的视频信号、音频信号和控制信号都同时被记录在新编节目带上,它们全都是全新记录的。

插入编辑是在一个有节目磁带上的某一部分换上新节目,即将母带上不需要的部分用有用的素材替换下来。

在插入编辑时,不记录新的控制磁迹,仍保留原有磁带上的控制磁迹。

第三节电子编辑方法

一、一对一编辑系统即切换编辑

切换编辑是一个画面瞬时转换到另一个画面的技术。

在组合模式下,音频和视频信号在同一时间切换;

在插入模式下,可独立切入音频和视频信号。

1、选择编辑模式:

选择组合方式或者插入方式。

2、选择放像机,寻找素材画面,设定编辑点。

3、选择录像机,寻找完成带画面,设定编辑点。

4、预演编辑。

5、执行编辑。

6、编辑检查。

二、电子编辑过程的逻辑功能

1、预演(PREVIEW)

在一个镜头的编辑程序设置完成后,可进行编辑效果的模拟,编辑人员可通过监视器对画面的编辑进行检查,可以反复多次。

2、自动编辑(AUTOEDIT)

确定了编辑入、出点后,按下自动编辑钮,编辑过程自动完成。

首先,录像机和放像机快速搜寻编辑点,并完成预卷功能,然后同时正常放像,到达编辑入点,放像机继续重放图像,而录像机自动进入录制状态,到编辑出点,录像机自动解除录制状态,编辑结束,放像机、录像机均暂停于出点位置。

3、编辑编辑结束和插入编辑结束(END)

组合编辑方式结束与插入编辑方式结束是不相同的。

组合编辑时,当按下结束钮(END)时,放像机仍要继续走带2s,录像机也要在结束点后多录2s,然后再返回结束点。

这是因为编辑误差会造成漏信现象,所以要多录2s的图像信息。

插入编辑时,当按下结束钮(END)时,放机继续放像2s,而录像机则立即由录制状态转换为放像状态,走带2s,然后返回结束点。

由于是插入编辑方式,所以在编辑出点后肯定有画面存在,不会出现漏信现象。

4、检查重演(REVIEW)

编辑结束后,如果想检查编辑效果时,可以利用重演功能来进行检查。

此时,只有录像机重演,而放像机是停止不动的。

三、电子编辑工作程序

1、审看素材。

2、素材镜头记录。

3、纸上预编。

4、按照编辑顺序实际编辑。

5、利用插入编辑进行局部修改。

6、混录。

7、检查复制。

8、填写表格。

(一)电子编辑系统构成以及如何应用。

(二)电子编辑方式的特性及应用范围

(三)电子编辑德规范化操作方法。

(四)电子编辑工作程序的关键环节。

(一)电子编辑系统构成

(1)电子编辑系统的涵义。

(2)一对一编辑系统的特征。

(3)二对一编辑系统的特征。

(1)一对一编辑系统的构成。

(2)一对一编辑系统的应用范围。

(3)二对一编辑系统的构成。

(4)二对一编辑系统的应用范围。

如何合理地建立电子编辑系统的概念。

(二)电子编辑方式应用

(1)电子编辑方式的各种不同表达涵义。

(2)各种不同的电子编辑方式适用范围。

(1)直接编辑和间接编辑、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离线编辑和在线编辑。

(2)CTL(控制磁迹)编辑和TC(时间码)码编辑、联机编辑和脱机编辑。

(3)组合编辑和插入编辑。

(1)掌握电子编辑方式的特点。

(2)针对不同的制作环境应用不同的电子编辑方式。

(3)运用直接编辑和间接编辑的原理,说明选择编辑方式的重要性。

(三)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