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6314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伦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伦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伦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伦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伦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伦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伦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伦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伦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伦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伦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伦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伦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伦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伦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伦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伦理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伦理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伦理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伦理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伦理学.docx

《伦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伦理学.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伦理学.docx

伦理学

 

教案

2005-2006学年1学期

 

课程名称:

《伦理学》

课程代码:

学院、专业、年级:

公共管理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5级

任课教师:

王泽应

教师所在单位:

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教学日历

课程名称伦理学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5年级

课程

学期

总学时

其中

上课周数

考核

方式

采用

教材

情况

教材名称

《伦理学》

实验(践)

主编(著)

唐凯麟

出版社名称

高等教育出版社

51

51

13

4

3

考试

出版时间

2004年

上课节次

上课

地点

每周时数分配

教学内容

备注

实验

(践)

合计时数

6

10.5

1.2

公管楼301

2

2

伦理学概说

6

10.7

5、6

同上

2

2

伦理学概说

7

10.12

1.2

同上

2

2

当代伦理学新领域

7

10.14

5、6

同上

2

2

当代伦理学新领域

8

10.19

1.2

同上

2

2

当代伦理学新领域

8

10.21

5、6

同上

2

2

当代伦理学新领域

9

10.26

1.2

同上

2

2

人与道德

9

10.28

5、6

同上

2

2

人与道德

10

11.2

1.2

同上

2

2

人与道德

10

11.4

5、6

同上

2

2

道德进步问题

11

11.9

1.2

同上

2

2

道德进步问题

11

11.11

5.6

同上

2

2

个体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

12

11.16

1.2

同上

2

2

个体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

12

11.18

5.6

同上

2

2

个体道德运行的宏观机制

13

11.23

1.2

同上

2

2

个体道德运行的宏观机制

13

11.28

5.6

同上

2

2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14

11.30

1.2

同上

2

2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14

12.02

5.6

同上

2

2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15

12.07

1.2

同上

2

2

公民道德建设

15

12.09

5.6

同上

2

2

公民道德建设

16

12.14

1.2

同上

2

2

三大社会生活领域的道德

16

12.19

5.6

同上

2

2

三大社会生活领域的道德

17

12.21

1.2

同上

2

2

三大社会生活领域的道德

17

12.23

5.6

同上

2

2

人生观与幸福观

18

12.28

1.2

同上

2

2

总复习

说明:

1、教学内容按每次授课内容填写。

2、考核方式分考试与考查两种。

3、任课教师在每学期开课以前根据教学大纲编写教学日历,一式四份,经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审阅同意后,一份自存,一份交所在系,一份交所在院(部),一份交学生。

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签名:

           任课教师签名:

 王泽应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

51学时(其中含课堂讨论6学时)

学分:

3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

《伦理学》是哲学专业、政治学专业、社会学专业和行政管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

该课程通过伦理学基础知识的讲授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认识和把握社会道德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十讲。

第一讲伦理学概说4课时

第二讲当代伦理学新领域7课时

第三讲人与道德6课时

第四讲道德进步问题4课时

第五讲个体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5课时

第六讲个体道德运行的宏观机制6课时

第七讲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6课时

第八讲公民道德建设4课时

第九讲三大社会生活领域的道德6课时

第十讲人生观与幸福观3课时

三、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授为主,并结合课堂讨论

四、成绩考核方式

成绩由考试与平时成绩构成,期末以闭卷形式进行考试,平时成绩以课堂讨论情况为主。

五、教材与主要参与书目

教材:

唐凯麟编著,《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主要参考书目:

罗国杰主编:

《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罗国杰、马博宣、余进编著,《伦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魏英敏主编:

《新伦理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万俊人著,《伦理学新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

 

第一讲概论

题目:

伦理学概说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课型:

理论课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伦理学的性质、任务、主要内容以及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伦理学的性质;

(2)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主要采用教科书、板书等媒介。

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

伦理学是同人对人自身的认识及其为人处世的生活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门哲学社会科学。

一般来说,伦理学是关于伦理道德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人文学科,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常常被称之为道德哲学,在哲学一级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伦理学是一门十分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古希腊时代,伦理学学科开始形成,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学园专门讲授伦理学,留下了《大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和《尼各马科伦理学》三部著作,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

在中国先秦时代,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致力于“明人伦教化”,提倡仁义道德,为中华礼仪文化的形成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论语》、《孟子》、《荀子》可谓中国古代的伦理学经典著作。

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把哲学分为三个部分即物理学、论理学和伦理学,认为论理学和物理学对于伦理学的关系,如同医药、卫生对于健康的关系一样,只有伦理学才是目的。

斯多葛学派的芝诺认为,整个哲学就好比一个果树园,论理学是这个果树园的围墙,物理学是园中的果树,伦理学则是果树上的果子。

他还以蛋来比喻整个哲学,认为论理学是蛋壳,物理学是蛋清,伦理学则是居于蛋中心的蛋黄。

经过两千多年漫长发展的伦理学,今天已日臻完备,同时又体现出蓬勃旺盛的发展生机,伦理学的领域不断拓宽,作用更加突出,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第一节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1、伦理学的定义

“伦,从人从仑”,仑者辈也。

伦指的是人的血缘辈分关系。

“理”原义为“治玉”,后引申为规律和规则。

《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

“伦,从人,辈也,明道也;理,从玉,治玉也。

西方的“伦理”(ethics)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指风俗习惯、品性,与道德等同使用。

到了黑格尔那里,“伦理”与“道德”才严格区分开来,“道德”乃主观法,指个人的道德品质或道德观念;“伦理”则是客观法,指客观的人伦关系,包括家庭、市民社会与国家等伦理实体。

在古汉语中,“伦”指的是人的血缘辈分关系。

“理”原义为“治玉”,后引申为规律和规则。

合而言之,伦理就是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所应该遵循的道理或原则规范。

伦理学就是研究社会道德现象及其规律的学问。

2、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们关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有着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

这些关于伦理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观点,导致了各种不同的伦理学理论。

有人认为伦理学是研究善与至善的学问,也有人认为伦理学是研究幸福及其实现路径的学问;有人把伦理学界说为关于义务和应当的学问,也有人把伦理学界说为为人处世的学问;此外,还有人把伦理学称之为修身养性的学问等等。

对道德的不同方面进行研究必定会形成不同的伦理学思想,而对道德的同一方面进行研究也会产生出不同的伦理思想。

如功利主义伦理思想,幸福论伦理学,义务论伦理学,行为主义伦理学,规范伦理学等等。

我们认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伦理道德现象。

道德现象包含了道德认识现象、道德规范现象和道德活动现象等,是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诸种伦理道德现象的有机统一。

道德现象的特征:

①多样性;

②变化性;

③复杂性。

道德的定义:

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

第二节伦理学的研究视角

不同的伦理学家和伦理学流派有着不同的研究视角,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即宗教视角、个人视角和整体视角。

伦理学研究的应有视角是个人与整体的统一。

只有这样的视角,才能建立起既有心灵秩序又有社会秩序的伦理学。

在此意义上,伦理学不只是一门使人光荣的学科,还是一门使人生活安宁的学科。

 

第三节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1、人们关于伦理学基本问题的几种观点:

①善与恶的关系问题;

②“应有”与“实有”的关系问题;

③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幸福)与其所承担的义务的关系问题;

④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与道德规范的必然性的关系问题;

⑤道德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问题;

⑥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或公私关系;

⑦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

2、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①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或两个层次:

一是经济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即是经济利益决定道德还是道德决定经济利益,以及被决定者有无反作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对道德的起源、本质、作用和发展规律等一系列问题的不同解决。

二是社会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问题,即是个人利益服从社会集体利益,还是社会集体利益服从个人利益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道德原则的内容,也决定着道德行为选择、道德评价、道德品质形成的途径和方法的差别和对立。

②为什么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首先是因为它反映了人类道德生活领域中最普遍、最根本的事实;

其次是因为它规定着伦理学的基本内容,制约着伦理学对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最后是因为任何伦理学家和伦理学派都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并必须予以解答。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伦理学?

2、伦理学的研究视野有哪些?

3、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4、为什么说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实践建议:

阅读以下两首古诗,并结合个人体会和时代要求,举行一场思想道德修养在大学生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恳谈会。

1.偶作2.题石头城

[唐]冯道[唐]李山甫

莫为危时便怆神,南朝天子爱风流,

前程往往有期因。

尽守江山不到头。

须知海岳归明主,总是战争收拾得,

未必乾坤陷吉人。

却因歌舞破除休。

道德几时曾去世?

尧将道德终无敌,

舟车何处不通津?

秦把金汤可自由?

但教方寸无诸恶,试问繁华何处在,

狼虎丛中也立身。

雨花烟草石城秋!

推荐书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美]W.贝内特.道德指南针.海口:

海南出版社,2001

3.[英]S.斯迈尔斯.品格的力量.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4.[德]K.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载: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第二讲

题目:

当代伦理学新领域

课时安排:

7课时

教学课型:

理论课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当代伦理学的新发展,了解经济伦理、政治伦理、科技伦理和生态伦理等实践领域出现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经济伦理的性质;

(2)科技伦理的基本问题。

教学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主要采用教科书、板书等媒介。

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

伦理学发展到今天,产生了许多应用伦理学学科,其中经济伦理学、政治伦理学、科技伦理学和生态伦理学已广泛地介入并影响着今天的社会生活。

第一节经济伦理

1、经济伦理的基本内容

经济伦理的基本内容是:

宏观层面,主要涉及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建立的道德基础及其道德合理性问题,以及所提倡的范导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道德理念。

中观层面,其实质是企业中的伦理问题。

它包括生产伦理、分配伦理与交换伦理三个方面。

微观层面,它包括个体职业角色道德,个体的消费道德规范。

2、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关系与道德之间关系的基本观点

①经济关系决定道德

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性质。

道德的性质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其一是道德体系的社会性质。

其二是道德作用的历史性质,即道德对社会的作用是进步的还是保守的,是革命的还是反动的。

第二,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内容。

第三,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变化。

这种变化既有质的、根本内容的变化,又有量的、部分内容的质的变化。

②道德对经济关系具有反作用

关于经济关系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法,即在承认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同时,肯定道德对经济关系具有反作用。

其反作用的一般特征是:

先进道德对经济关系具有促进作用,落后道德则对之起阻碍作用。

3、市场经济与道德

(1)市场经济社会道德的特征

①世俗化。

②多元化。

③制度化。

④低限化。

(2)正确地处理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①人们关于处理市场经济与道德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论模式

②辩证统一论是处理市场经济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正确模式

第二节科技伦理

1、历史上人们关于道德与科学技术之间关系的三种观点

科学技术与道德的无关论;

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对立论;

科学技术与道德的一致论。

2、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与科学技术之间关系的理论

(1)科学技术对道德进步的重要作用

①在量的方面,科学技术直接扩大了人的责任范围,开拓了新的道德领域,促进劳动者新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②在质的方面,科学技术为旧道德的消亡、新道德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不仅如此,它还直接地改变了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习惯,向人们提出了新的道德问题。

总之,科学技术发展从整体和最终意义上有利于道德的进步。

(2)科学技术发展对道德进步的作用的社会制约性

①这种作用不是自然而然的、直接的,而是间接的;②这种作用受到了诸多社会因素(经济关系、政治制度、阶级结构、社会意识诸形式)的制约。

3、正确对待道德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

把握科学技术与道德各自的特征。

明确科学技术发展在道德上的二重性,即一方面存在着善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恶的可能性。

科学技术道德的关键问题是人的问题。

第三节生态伦理

1、生态伦理的理念

合理的生态伦理理念是:

人与自然界和谐的理念。

自然界拥有权利的理念。

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念。

2、生态道德规范

人们应该遵守的生态道德规范是

热爱大自然。

尊重生物的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完整。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适度消费。

3、生态伦理实践中的两个突出问题:

代内公正问题。

既有国际生态公正问题,其中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权利问题,又有国内生态公正问题,主要是弱势群体和不发达地区的环境权利问题。

代际公正问题。

人类共有一个地球,前代人不能无限制地后代的环境资源,应该给后人留下一个好的地球。

第四节政治伦理

1、政治伦理的现代特征

相对于古代社会的政治伦理而言,现代政治伦理具有如下特征:

从等级到平等;

从专制到民主;

从集权到分权;

从统治到服务。

2、政治伦理的结构

政治理念伦理;

政治制度伦理,它包括政治制度设计伦理与政治制度运行伦理;

政治行为伦理,它包括政府行为伦理、公务员伦理和公民伦理。

3、政治伦理的作用:

促进政治整合;

提供政治动力;

建设政治文明;

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经济伦理?

如何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问题?

2、什么是科技伦理?

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关系究竟该如何认识?

3、什么是生态伦理?

谈谈你对代内公正与代际公正的认识?

4、什么是政治伦理?

社会主义的政治伦理应当如何建设?

推荐书目:

周中之主编:

《伦理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德)包尔生:

《伦理学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第三讲

题目:

人与道德

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课型:

理论课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人的二重性及其道德需要,懂得道德是人类实践精神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明白人为什么要讲道德的内在机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2)道德的本质和作用。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

主要采用教科书、板书等媒介。

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是否有道德

人们关于人的道德性的观点:

①认为人性没有道德性可言。

②认为人性天生就是恶的。

③认为人性是有善有恶的。

④认为人性是善的。

人的道德性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因为他要正确地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就必须遵循社会的道德规范。

第二节人为什么需要道德

1、人存在的二重性

人是一个个体存在物,但人又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是社会的存在物,是存在于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个体。

这就是说,人一方面是个体存在者,另一方面又是社会存在者,这两方面不可分离,共存于一个人身上,因而使人成为一种现实的人。

这就是人存在的二重性。

2、人的道德需要

人需要道德的原因

人的道德需要是植根于人存在的二重性之中的,后者使人产生了道德需要。

第一,从人对自身活动的调整来看,人的道德需要是植根于人存在的二重性之中的。

人作为个体存在物,每个人都有维持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一旦变为有利于个人生存发展的现实条件,就是个人利益。

同时,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每个人又都有维持社会共同体存在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一旦成为有利于社会共同体存在发展的现实条件,就是社会共同利益。

这样,人的需要或者利益总是呈现为个体性与整体性的二重特点。

正是这种特点决定了任何人都有一个如何处理他的需要或者利益的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相互关系问题,这就决定了道德需要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之一。

因为道德是适应合理地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共同利益之间关系的必然要求而产生的。

第二,从人的自我完善来看,人的道德需要是植根于人存在的二重性之中的。

自我完善是指个人为了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所采取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的方法、方式和过程。

完善的自我是个人内在的统一和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的结合。

之所以说人的道德需要是植根于人存在的二重性之中的,是因为个人内在的这些因素隐涵着对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

第三,从人的生存环境来看,人的道德需要也是植根于人存在的二重性之中的。

任何人都不会创造出并生存于一个与自己对抗的社会之中,他们总是期求并创造一个适宜于自己生存的社会。

要建立起一个适宜于人生存的、合人性的社会,就必须依靠每个人的努力,依赖于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正确处理。

而一个人是否能够正确地处理这些关系,关键在于他是否具有正确的道德。

人需要什么样的道德

人所需要的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关注个人的生存发展。

第二,重视社会关系的和谐。

第三,强调人们的社会责任。

第三节道德对人的作用

1、道德的起源、特征、结构和功能

道德的起源

关于道德的起源,人们有着如下四种观点:

“神启论”;“天赋道德论”;“感觉欲望论”;“自然起源论”。

这些观点都离开人的社会历史和社会实践去考察道德的起源,都没有科学地解释道德的起源。

其实,劳动是道德起源的根本原因,并造就了道德起源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道德产生的客观前提和直接基础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人的意识与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方面的前提和关键环节。

道德的特征

道德是实践—精神地掌握世界的方式。

善恶是道德地掌握世界的中心问题,因此,行为评价和选择是其基本手段。

同时,道德掌握世界还是通过使人的行为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而实现的。

道德的结构

道德的结构有两种,一是道德的内部结构,二是社会的道德结构。

道德的内部结构是由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所构成。

社会的道德结构则包括顺势道德、适时道德和过时道德三个因素构成。

道德意识是对一定社会的道德必然性的认识,是人们在道德活动中具有善恶价值取向的各种心理过程和观念。

道德意识又是由道德规范意识和道德思想意识两个因素构成的。

道德关系是指由一定的道德意识,特别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支配下形成的,并以某种特有的活动方式而存在的特殊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体系。

根据主体和客体的不同,可以把道德关系概括为三类:

个人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个人同个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群体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

道德活动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和规范所进行的各种具有善恶意义的行动,它包括道德行为选择、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等形式。

道德的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其最基本的功能是调节功能和认识功能,还有教育功能、导向功能、辩护功能、激励功能、沟通功能等。

2、道德对人的作用

道德对人的作用表现在:

一是道德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方式,它能够给人带来适宜的生存环境;二是道德是个人自我完善的精神力量。

人的自我完善的中心问题是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其基本内容是实现个人的内在统一和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三是道德是实现正当的个人利益的前提条件。

复习思考题:

1、如何认识人存在的二重性和人的道德需要?

2、为什么说道德是人类实践精神把握世界的方式?

3、道德是如何起源的?

4、道德的功能和社会作用表现何在?

推荐书目:

(前苏联)季塔连科: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第四讲

题目:

道德进步问题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课型:

理论课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人类道德是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的,把握道德进步的规律性,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滑坡现象,树立人类道德的进步史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道德进步表现在那些方面;

(2)道德进步的规律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

主要采用教科书、板书等媒介。

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

第一节关于道德进步问题的观点

1、道德永恒论。

2、道德停滞论。

3、道德倒退论。

4、道德进步论。

第二节道德演变的历程

道德的演变经历了并将经历以下五种历史类型。

1、原始氏族社会的道德。

其道德原则是群体主义原则。

氏族社会道德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

①直观性。

②狭隘性。

③外在性。

2、奴隶社会的道德。

保障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隶属关系,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从,就成为奴隶主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

鄙视劳动和劳动者、男尊女卑、对奴隶主国家绝对忠诚,则是奴隶主阶级道德的具体规范。

3、封建社会的道德。

其中,地主阶级的道德是占统治地位的道德,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关系既是封建社会的最基本的政治原则,又是它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忠君孝亲是其基本原则的集中体现和最主要的规范,鄙视劳动和劳动者和男尊女卑也是其道德规范。

道德政治化和道德宗教化是其重要特征。

农民阶级道德则是这一社会的优良道德,不可否认,农民道德也有保守性和自私性的弱点。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