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幼教专家眼中的中国幼儿园.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6521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幼教专家眼中的中国幼儿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德国幼教专家眼中的中国幼儿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德国幼教专家眼中的中国幼儿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德国幼教专家眼中的中国幼儿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德国幼教专家眼中的中国幼儿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德国幼教专家眼中的中国幼儿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德国幼教专家眼中的中国幼儿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德国幼教专家眼中的中国幼儿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德国幼教专家眼中的中国幼儿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国幼教专家眼中的中国幼儿园.docx

《德国幼教专家眼中的中国幼儿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幼教专家眼中的中国幼儿园.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德国幼教专家眼中的中国幼儿园.docx

德国幼教专家眼中的中国幼儿园

13、德国幼教专家眼中的中国幼儿园

  去年夏天,儿童问题咨询专家赵远虹陪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学者艾申波茜博士走访了北京数所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幼儿园。

在两天时间里,艾博士亲眼目睹了2000名中国儿童在幼儿园里的生活。

赵远虹接受时讯记者采访时表示,考察结果令德国专家的失望甚至超出了她的想像。

“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今天的一些幼教理论还在重复着西方昨天的错误。

”赵远虹举例说,“比如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法。

西方对这一方法从产生怀疑到加以否定,已经花了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

” 

  “值得深思的是,在北京一个标榜与国际接轨接得最紧密的现代寄宿幼儿园里,艾博士见到的却是最厉害的灌输教育。

”赵远虹说。

 

  “这家幼儿园的招生广告中频繁出现的字样是世界著名大学剑桥、牛津和博士帽;这家幼儿园的园长是从外国学习回来的‘海归’;家长送孩子上这样的幼儿园感觉是送到了外国……但是在教室里看到的情景,令艾博士大为惊讶。

”赵远虹说,“这家幼儿园里,竟然没有一个专门为孩子们玩‘过娃娃家’而布置的角落;书架上也没有任何孩子做手工用的材料。

最令人震动的是:

凡孩子目光所及之处贴的只是中国汉字,连绵不断,从教室一直延续到寝室。

房间里摆得满满的小床四周见不到孩子家人的照片,美丽的图片和孩子从家中带来的私人玩具……”“据说这家幼儿园4、5岁的孩子已经可以认识一千多字”,赵远虹反问道,“在这样的情景下,孩子即使不想学又有什么办法呢?

” 

  “作为权威的幼教专家,艾博士非常反感把小学生的学习任务强加到幼儿园孩子身上的做法。

艾博士强调说,人脑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证明了:

儿童大脑中的神经腱只有在孩子主动用脑时才会得到锻炼,孩子只有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才能接受所学的内容。

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不可能来自被动式的说教,对孩子采取灌输的教育方式是不可能成功的。

” 

  赵远虹说,实际上,单纯地提前学习时间并不能加快儿童成长的速度。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生长的时间表,不应该人为地提前或推后。

已经有无数的事实证明,违背教育的自然规律是会受到惩罚的。

有时一个错误的教育理论将会导致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营养不良”。

 

  “仿佛是为了弥补多年来造成的教育欠账现象,在当今的中国,家庭的功能和作用被提到从未有过的高度。

像是打赌一般,父母的晚年和儿女自身是否幸福的宝都统统押在了孩子身上。

”赵远虹发现这句时下最流行的口号之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成千上万中国父母喘不过气来。

对于这种重望的份量,德国专家起初并不十分理解。

” 

  在北京一处婴儿早期教育基地,当艾博士听说一个9-16个月的婴幼儿上课时间竟长达45分钟时,惊得险些从座椅上跌下来。

 

  赵远虹回忆说,艾博士在其总结报告中尤其提到了该早期教育基地课程结束时的爬行比赛孩子们被抱到起跑线上,然后在对面母亲或亲人的大声招呼声中向终点爬进。

“当第一,争先进”似乎从起跑线开始已经渗入这些婴儿的头脑中。

” 

也许中国的父母会问,难道当第一争先进有什么错吗?

7岁儿童必修课和教育清单

赵远虹手里有一本艾博士的新书《七岁儿童的认知世界》,其中详细列出了德国一位7岁儿童长达70条之多的必修课和教育清单。

这份教育清单是艾申波茜博士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比较得出的结论。

从提出到定稿历经3年,并对150人进行了单独访谈。

 

  教育清单内容涉及实际生活,社会经验,情感体验和美感感受。

艾申波茜博士指出这是一个人生下来的前7年间应该具备的经历体验及掌握的知识。

 

  一、情感体验方面:

 

  一个学龄前儿童在个人情感和自信心建立方面应该:

体验过自身存在的重要性。

例如听别人说过“你要是在场该有多好啊”“我们上次聚会就是缺少你”等称赞的话语; 

  体验过压抑的心情。

能够分得清饥饿与愤怒,劳累与悲伤之间的差别。

懂得心理学上基本因素的相互联系,诸如尿床是由情绪波动而导致发生等等; 

  能够原谅大人某次不公正的惩罚; 

  体验过出门在外时对家和父母的怀念,感受过舒适与将就的差别,在家与在外的不同。

在路上奔波时产生的思乡、漂泊、借宿以及无家可归的概念; 

  想赢,但也输得起。

对自身身体的认识方面:

体验过水对人体有浮力; 

  会荡秋千,知道使用不同的身体力量会对秋千的高度有不同的作用; 

  在床上打过枕头大战; 

  堆过雪人,沙堡,在小溪中搭过水坝,在野地里生过火,并能够熄灭之; 

  身体生病时的基本急救常识发烧应热敷还是冷敷,呼吸有痛感应休息还是运动,知道鸡皮疙瘩,战胜疾病后有自豪感,知道身体生病在所难免的道理; 

  有爬过一棵树的经历; 

  研究过拉链,会用钥匙开锁,会使用工具; 

  有收集东西的愿望; 

  能区分食物和膳食,动作与姿势,气味和气息,能够区分看、凝视和一瞥之间的区别; 

  能为自己或他人保守一个秘密,知道“只有你和我两个人知道”的意义; 

  听过童话故事,从寓言和故事中懂得什么是受难,什么是安逸;

不要迷信从国外回来的专家

二、在家庭方面:

 

  熟知家中的亲戚朋友,理解不同的亲属关系,如叔叔、表哥或姨妈; 

  能为大人分担忧愁; 

  看过爸爸刮胡子;…… 

  七十多条无法一一列举。

可是这一清单是否能给我们的幼儿教育提供另外一条思路?

我们是否能意识到有比认字和做数学题更重要的教育内容呢?

 

  连续参观这些幼儿园后,德国专家感到意外惊喜的是一所部队大院里的幼儿园。

艾博士对这个幼儿园的最初好感来自一些所见的细节。

 

  “刚进门我们就被拉住照集体像。

刚好几个四岁的小姑娘蹦蹦跳跳路过,便被老师招呼过来一同参加。

照完后孩子们并没有被立即命令回班去,而是随意地跟着客人往前走。

” 

  “在去办公室的路上,走廊里迎面走来三个孩字,手拉着手。

园长很自然地将孩子叫到跟前,像介绍战友似地把他们的大名一一报给我们。

” 

  橱窗里照样挂着孩子们的画。

但这里没有其他幼儿园常见的统一题目、统一手法的成人模仿品。

相反,孩子们画里的内容极富想像力。

其中不乏幼稚拙劣手笔的,但仍然被挂在最显眼的位置。

 

  最让艾博士认同的是孩子们做手工用的材料的多样化。

“教师办公室同时也是一间手工作品陈列室。

制作者竟然都是孩子。

虽然有的内容使我们感到一些陌生,比如坦克,红旗或者导弹,但是制作材料真可谓丰富多彩,有木料,棉布,易拉罐……教师津津有味地向我们介绍那些巧妙而有趣的制作技术,言谈中充满了风趣和自豪。

”“楼梯口的拐弯处被开发成一个小小的美发廊。

是孩子们把洗菜用的筛子制成了烫发帽。

此外,梳辫子用的蝴蝶结,吹风机,刮胡子刀,烫发卷,玲琅满目的东西都来自孩子的小手。

不难想象,当孩子们在这个成人社会的模拟场所里实践着与他人协调合作的工作时将会产生多么大的乐趣。

”赵远虹补充说,尽管类似的活动角落也许在其他幼儿园里也可以找到,但这个幼儿园给德国专家的感觉非常不一般。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老师与孩子共同进行的专题研究。

而研究的题目来自孩子自己的生活。

比如有一个专题研究是关于“鞋”的。

为什么要研究“鞋”,有两件事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一是每当假期结束,孩子们回到幼儿园时脚上往往穿着都是新鞋,开学第一天的话题总是围绕着鞋子转来转去。

第二件事来自负责擦地的阿姨。

她总抱怨说,刚刚擦过的地总有孩子跑上去踏上鞋印,乐此不疲。

原来是鞋底上的不同花纹引起孩子们的极大好奇心。

于是关于鞋的专题活动就此展开:

大家开始讨论左脚与右脚的不同,然后老师领着孩子们上街采访修鞋人,进鞋店采访售货员阿姨,询问鞋的种类和用途,等等。

“凡是做孩子感兴趣的事情,肯定能够成功。

”这是该幼儿园老师们的信条。

艾博士评价说,在这里她终于找到了知音,因为他们的教育始终都是以孩子为本。

 

针对目前中国窗体顶端窗体底端

幼儿教育的误区,赵远虹特别指出,幼儿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应该回归到关注孩子身心健康这个层面,而不是随意拔高。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教育纯洁性的问题。

赵远虹说,现在很多中国小孩的教育都是用钱堆出来的。

对家长而言,孩子教育如同是花钱购买的商品,还要等着升值,这对孩子来说压力太大了。

 

  赵远虹提醒中国的家长千万不要迷信所谓的从国外回来的专家,这与国际接轨无关。

“艾博士走访完这些幼儿园后感叹道:

中国的孩子是世界上最累的,他们的生态环境是最不宽松的。

艾博士呼吁教育工作者尽快给中国的儿童松绑。

” 

配合“幼小衔接”转一篇《七岁儿童的认知世界》   

  20世纪末,联邦德国教育研究部进行了一项“7岁儿童认知世界”教育项目的研究,他们调查走访了德国的一大批成年人,包括各种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社会阶层以及各种不同教育背景。

那么,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都希望今天一个7岁的孩子具备哪些认知世界的经验呢?

  下面是他们进行了150多个人的访谈后整理出来的一名7岁孩子认知世界的清单,这份清单不是用来检验孩子是否已经具备某种经历或能力的,相反,它是为家长提供的对照表,家长通过它可以检验自己教育子女的情况,思索如何将欠缺的教育机会再次提供给孩子。

  7岁儿童认知世界概览

  一名7岁儿童应当掌握哪些本领?

应当有过哪些经历和心理体验?

1.        *体验过自己存在的重要性。

例如,听别人说过“你要是在场该有多好啊”,“我们上次聚会就是少了你”等称赞的话语。

2.        *既有赢的意愿,也能承受输的结果。

3.        *体验过压抑的心情。

不会把饥饿误认为是愤怒,把劳累误认为是悲伤。

懂得一些心理因素之间的基本联系与影响,诸如情绪波动有可能导致尿床等……

4.原谅过成人某次不公正的惩罚。

5.知道表示情绪波动的形象比喻。

例如,“像一只气球‘砰'地一下炸了”,“像水满得从桶里溢了出来”。

6.  有过情绪体验。

例如,自己学习进步曾引起周围人愉悦满意的情景。

7.        *有过亲情体验。

看过父亲刮胡子。

8.        *曾与父亲一起做过家务。

例如,做饭、擦桌子、铺床、做手工;曾单独与父亲度过整整一天的时间;生病时得到过父亲的悉心照顾。

9.        *有过身体体验。

体会过人体在水中的浮力;会荡秋千,体会过身体与秋千之间相互的作用力。

10.在床上打过枕头大战(即与1人或若干人把枕头扔来扔去地疯玩)。

11.    *冬季堆过一个雪人,在沙坑里挖过一个沙碉,在小溪中搭过一个水坝;掌握在野地里生火及灭火的技巧;尝试过做风车和风灯。

13.    *有过旅游的体验。

在变化了的环境中感受自己的家庭和父母;体验舒适方便与将就凑合的反差,体验过在家和在外奔波的差别;能粗浅地意会一些概念,如思乡、迁移、借宿、无家可归。

14.    *曾在别人家里过夜,接触过不同的家庭文化,能意识到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

15.    *认识亲戚朋友,能初步理清不同的亲属关系,如叔叔、表哥、干女儿……

16.    *有过施舍行为。

曾把钱放进乞丐的帽子中,放进街头艺人的琴盒中,放进公众的捐款箱中。

17.    *有过一些心理体验。

比如,自己提出的一项修改建议,曾经被他人或集体采纳,自己在那一时刻像一个拯救者。

18.    *能回答基本的医疗护理常识。

比如,呼吸时感到疼痛,应当静卧还是活动?

懂得抚摸对稳情绪有益;学会初步的按摩手法;懂得休息对身体的重要性。

知道保养眼睛、耳朵、皮肤和脚;体验过什么是鸡皮疙瘩。

曾为自己战胜疾病而感到自豪,懂得生病在生活中在所难免的道理。

19.    *听过童话故事,通过故事和寓言知道受难和安逸。

20.    *参观过博物馆,感受过那里的一种特殊气氛。

那些来自久远,年代的陈列品将永久地存在下去。

曾参观过一个古堡,体验到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老祖母生活的时代与我们的完全不同,家中收藏的珍品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

21.    *有收藏的兴趣。

22.    *知道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空间,并被分成五大洲。

23.    *能区别吃零食与进餐、身体的活动与姿势展示、臭味与香气、噪音和音乐,能感觉到环视、匆匆一瞥、仔细端详之间的细微差别,知道散步与赶路是两个不同的词汇……

24.    *能记住报警电话号码、医院急救号码或是火警电话号码。

25.    *能为自己或他人保守一个秘密,理解如下两句话的意思:

“这事只有你我知道。

”“这是我们之间的秘密。

26.    *曾实现过自己的一个诺言。

27.    *曾推选出一个代表自己利益的人参加会议讨论。

28.掌握一种防止食物腐烂的保鲜方法,会修理简单的东西。

购买一件物品时会首先考虑维修是否方便的问题。

29.    *能区分农贸市场和超级市场。

30.    *发育速度略微超前,比实际年龄稍成熟一些(比如以玩具说明书上规定的年龄为标准),能向成人解释自己的手工制作。

31.    *曾经提过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回答的问题。

32.    *曾经爬过一棵树。

33.    *曾不小心掉进一条小溪。

34.    *在农田里撒过种子,收割过农作物。

35.    *研究过皮包上的拉链和门上的锁,会使用插销和钥匙。

不会将自己不小心反锁起来。

36.    *会将电器(比如一个收录机)插头插入插座。

37.    *知道典型的男孩玩具和女孩玩具,如果有人问时,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回答。

38.    *有把自己打扮漂亮的愿望,对“服装风格”有所感觉,比如会说:

“这件毛衣不适合我。

39.    *曾给别人写过信,并从来信中得到过慰藉;满怀热情等待过一封信的到来,或者收发过一封电子邮件。

40.    *曾好奇地想:

如果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沙盘上会是什么样?

要是在雪地上、森林的地上和结霜的窗户玻璃上又会怎么样?

41.    *接过一张白纸,想到即将在上面画画就会紧张和兴奋。

42.    *从头到尾仔细阅读过一本书。

43.    *曾在一幅描绘冬天景色的画上看到过用蓝色表示阴影。

44.    *曾经向别人讲述:

今天我做了个梦……

45.    *调解过一场纠纷,并使双方停止争执。

46.    *使劲想像自己出生前的几个月或几个星期是什么模样。

47.    *有意识地削过水果皮,然后打开果核看个究竟。

48.    *曾经对树叶上的脉络和自己手上的血管进行观察,并加以比较。

49.    *能够分辨不同水果的香气,至少有3种最喜爱的香型。

50.    *能够找到自己唱歌的音调,曾经把自己的名字当作歌词唱出来;可以模仿鸟和动物的叫声;参加过一次多声部的合唱,并经历各种声部的协调过程;在大自然中听过回声,从脚步声中感觉到节奏,;知道自己的耳朵有无法承受的音高限度。

51.    *能够控制自己的力量(比如在打鼓或是帮人按摩的时候)。

52.    *掌握诅咒和骂人的话,能把握这些话的使用场合和深浅程度。

53.    *钉过钉子,拧过螺丝,换过电池。

54.    *能将电话上听到的信息传达给他人。

55.    *看到别人把东西掉在地上,能主动帮助拾起来。

56.    *能倾听别人把话说完,排队时也能够耐心等待。

57.    *懂得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立刻实现。

58.    *能识别跑步、走路和漫步之间的差别。

有过长途跋涉的体会,有过含饥忍渴走长路的经验,体会过“目的地就在眼前”的感觉。

59.    *认识几种树叶,知道大自然中什么植物能吃,什么不能吃。

60.    *认识大自然的多面性。

大自然有美好的一面,也有艰难、脆弱、需要保护的一面,同时也是不可战胜和藏有危险的。

61.    *曾与别人为一条既定的规矩进行过争论,曾经改变过一条规矩,能理解常规和例外的相互关系。

62.    *对计量单位有一定的概念。

比如,会用自己的身高丈量房间。

63.会举一反三。

我会什么?

电脑会什么?

初步建立“智慧”这一概念;知道人的智慧和技术创造的人工智慧。

64.做过简单的实验。

知道空杯子并不是空的,因为,里面还有空气。

65. 曾根据操作规程做过一次实验,并多次反复练习。

66.知道自己眼睛的颜色,曾画过一张自画像。

67.曾给自己测过脉搏,也给小伙伴和小动物测过脉搏。

68.    *认识一位大师、一位专家或是一位能手,并与他们一道“工作”过。

69.   仅仅因为自己是一个孩子(一个普通的孩子)而自豪。

您是不是觉得清单列得太长了?

那么应该删掉哪一项呢?

其实,清单上的每一条对童年都是很重要的,只是我们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随时进行调整,而我们的删减也应以“不影响孩子的基本认知”为原则。

  有人把这份清单称作“计划性的幻想”,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有可能开阔家长的视野,给人以刺激的作用。

试想,一个连计划都不敢做的人,会有什么前途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