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改革热点年度述u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6697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程改革热点年度述u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文课程改革热点年度述u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文课程改革热点年度述u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语文课程改革热点年度述u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语文课程改革热点年度述u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语文课程改革热点年度述u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语文课程改革热点年度述u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语文课程改革热点年度述u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语文课程改革热点年度述u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语文课程改革热点年度述u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语文课程改革热点年度述u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课程改革热点年度述uWord文档格式.docx

《语文课程改革热点年度述u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程改革热点年度述u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课程改革热点年度述uWord文档格式.docx

  全国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在对话时认为,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十年成绩突出,最大的变化在于理念的变化,又促进了教学行为的变化。

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分析,他提出了很有见地的观点:

一是语文课要“得意”更要“得言”;

二是作文训练要有完整的体系;

三是教师要养成反思的习惯。

  语文教育研究专家周一贯在《小学语文教学》撰文,从五个方面?

u述了十年课改给小学语文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和巨大的进步:

1.对语文教学“课程意识”的确定;

2.对语文课程“人文观念”的提升;

3.提出了“改变语文教学(学习)方式”;

4.以“个性化解读”改革阅读教学,正在产生积极的效应;

5.作文的真情表达开始得到呵护。

他提出,在感受课程所带来的历史性变化的同时,也不能不直面在前进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注意教学“高耗低效”的问题。

  笔者在《语文教学通讯》撰文,全方位地对十年语文课改进行了回望。

笔者认为,十年课改亮点多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这十年,是语文教育重建的十年,是积极探讨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教学发展格局的十年。

在总结十年来语文课程改革成就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语文课程改革存在不少问题。

笔者认为,这十年,是语文课程改革发展困难更大、矛盾更多、瓶颈制约更突出的时期。

在课程改革中,由于认识上、实践中存在着片面性和绝对化,课堂教学一度出现了诸多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

  今年4月,全国各地60多位语文特级教师、高校学者参加了“2011年中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与会代表围绕“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改革得与失”等话题作了极具深度的理性剖析。

代表们认为,课改以来,语文教学的“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人的价值,强调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2.语文课程的先进理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3.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生学习语文的领域有所拓展。

4.校本教研受到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十年课改,语文教育也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与会代表主要谈到以下几点:

1.对语文学科的地位、任务把握不准,语文课程内容比较模糊,语文知识和能力缺乏序列。

2.课改新概念没有很好地转化为教学行为。

3.语文教学?

u价的研究滞后,?

u价方法单一,学生课业负担仍然较重。

  

(二)“有效教学”的内涵及其价值取向

  的研究更加科学和理性

  “有效教学”的理念为我国教育界广泛引用,则是新课改以来的事情。

观察当今语文课程改革,便会发现,流行最为广泛、最深入人心的主题词是“有效教学”。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其一,使用“有效教学”概念存在不少的混乱。

其二,什么是真正的“有效教学”没有搞清楚。

其三,“有效教学”在一些地方已悄然地被异化。

正因为如此,研究者一篇篇力作就“有效教学”的概念、内涵以及基本价值取向展开论述,作了视角独特的精辟阐述。

  “有效教学”这个概念,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下被频繁地使用,然而很多人在使用这个概念时是相当模糊的,表现在:

“有效”是指“有效果”还是“有效率”;

“效”按“效率”解如何检验;

“效”按“效果”解如何检验。

正由于“有效教学”这个概念的混乱使用,加上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语文有效教学问题似乎显得尤其突出。

唐子江在《语文“有效教学”批判》-文中认为:

语文教学要讲效率,但其最终目的应该是追求效果。

教学效果有显性的和隐性的,不能由于显性效果不明显而轻易认为那是“无效教学”,因为还有隐性效果有待观察。

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来说,隐性的和长期的效果更值得关注,这是由于语文能力的加强、人格特征的形成、民族心理的领会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很多因素促成,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要素是时间。

正确把握语文“有效教学”这个概念的内涵,它应该是有助于消解当下语文教学中片面追求“高效率”和“好效果”而产生的流弊的。

  有论者认为,教学是内蕴价值的活动,“有效教学”的根本追求应当是价值追求,当下的“有效教学”对价值的认识和追求存在不少的问题。

成尚荣在《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一文中,总结了当下“有效教学”在价值追求上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以“有效”代替价值,有效的就是有价值的。

其二,以“有用”代替“有效”,又以“有效”代替价值。

其三,重视工具理性,而忽略价值理性。

他认为,这些问题不解决,或者解决不好,“有效教学”就不能促进发展,达不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有效教学”很值得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改革现状很值得反思。

成尚荣先生坚定地认为,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绝不能以“有效教学”代替整个教学改革。

他说,教学的根本变革在于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是“让学”,让学生学会学习。

而其主要方向和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渐成语文界主流话语

  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日益凸现其必要性、紧迫性。

“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

课程改革实际是人的变革”。

(倪文锦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渐成语文界主流话语。

语文教育专家、教研员从不同角度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了深度的思考,提出不少有见地的观点。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是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素养。

李新生在《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谈》一文中提出,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教师的人格素养(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具备优秀的意志品质)。

2.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化理念、专业化知识、专业化技能)。

3.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课程教学的研究能力、课程标准的研究能力、教学实际的研究能力)。

  有论者认为,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是实施和落实审美教育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语文教师需不断提高审美素养,自觉系统地学习美学、审美教育理论知识,经常主动参加审美实践。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安身立命之道”。

有论者从提高自身的文本阅读能力来谈教师专业化建设,提出了不同寻常的见解:

1.文本解读:

收放有度,在作者创造与读者再创造之间领悟。

2.入乎其中:

关注文本,在文心与我心之间考量。

3.知“人”论“著”:

关注作者,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思考。

4.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他山之“论”,皆可攻玉。

  有论者从学生作文内容谈教师专业化建设,提出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必须以一个“杂家”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

这是因为:

1.知识的丰富性,促使你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

2.语言的时代性,促使你必须接纳新鲜的知识。

3.题材的广泛性,促使你必须关注学生的成长。

  有论者提出,为了适应语文课堂教学机制的独特性,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能力:

1.敏锐的观察力。

2.机智的自控能力。

3.灵活的调试能力。

4.高效的释疑能力。

5.睿智的幽默能力。

  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提高自身素养是语文教师的必然选择。

专业素养是专业人员的一种特征,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要努力做到:

一是树立职业尊严,构造语文教学人生。

语文教师要有理想、有追求,要像斯霞、霍懋征、李济宁、袁?

?

、丁有宽、于漪、钱梦龙、魏书生、洪宗礼、宁鸿彬等语文大家那样,对语文教育事业有执著的追求。

二是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读书的习惯。

由于语文学科和语文学习的特殊性,读书更是教师专业发展之必须。

读书是硬道理,语文教师要阅读经典,浏览时文,广泛涉猎社会、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深入研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做学习型语文教师。

三是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其成长过程离不开反思这一重要环节。

反思什么,有论者提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展开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的。

2.反思是否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

3.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合理地使用教材。

4.反思教学过程的不足之处。

5.反思教学中的“火花”。

6.反思学生的“闪光点”。

  (四)对“教学流派”的研究成了

  具有重要价值的课题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富有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语文名师,他们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主张、教学风格、教学模式。

在他们的带领下,逐渐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的语文教学流派。

语文教学流派的出现,犹如一次美丽的日出。

(成尚荣语)它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发展历程与成果水平,对我们总结经验、继往开来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教学流派?

李定仁、李如密先生曾为“教学流派”这一概念做了一个描述性的界定;

所谓教学流派,是指一些教学主张相近、教学风格相似的教师,在教学艺术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正式或非正式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影响的教学派别。

从这里不难理解,作为流派趋向性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

  语文教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并非偶然,而是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紧密相联,与语文教学的改进紧密相关,与语文教师的积极探索密不可分的。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解放人们的思想,为语文教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

语文教学改革的学科背景为语文教学释放积蓄已久的力量提供了释放空间。

这些都构成了新时期语文教学流派形成的背景。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理论视野的开阔和教学思维的活跃都是空前的。

  在教学流派日益繁衍的同时,人们更加关注它的健康发展,于是,对教学流派的研究成了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课题。

有研究者分析,语文教学流派的形成大都经过了长期酝酿、初步形成、逐步发展的过程。

在我国语文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教学流派:

情景教学流派、目标教学流派、思考流派、语感派、快速阅读派、快速写作派、情感派。

所有教学流派的形成都有其代表人物,他们在教学流派的形成中发挥核心作用、辐射作用。

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语文教师,特别是现在,名师常以“工作室”的组织形式,引领一个团队,很有希望形成新的语文教学流派。

  在对语文教学流派的研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以地域为依据的流派和由教学主张风格相近而汇集合流型流派将增多。

其中令人瞩目的有“京派语文”“海派语文”“浙派语文”“苏派语文”,它们风格各异、各有干秋、各领风骚。

“京派语文”扎实、严谨、稳健、厚重。

“海派语文”灵动、鲜活、婉约、秀美。

“浙派语文”大气、睿智、缜密、创新。

“苏派语文”清简、丰富、扎实、灵动。

梳理这些有地域文化积淀和教育特色的教学流派,对凝聚地域的教学实力,推进我国语文教学改革具有不可小觑的价值。

  从历史角度审视语文教学流派,便会发现不同风格的流派有着不一样的生命力。

周一贯先生认为,决定语文教学流派生命力强弱的因素,在于它是否弘扬了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以及对这种“主旋律”的坚信和坚守。

只有实现“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这两方面的辩证统一,才能带来语文教学园地的姹紫嫣红、万千气象。

  (五)作家和艺术家有“代表作”。

教师是否有

  “代表课”,引发两种不同观点的碰撞

  教师成长的过程,是一堂堂优质课不断积累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代表课”有其积极意义,但“代表课”是―个有争议的话题。

  “代表课”倡导者程少堂撰文认为,教师打造自己的“代表课”具有重要意义。

他提出,“代表课”是名师的重要标志,是教师高峰体验的产物,是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里程碑,是名师的实践对理论规则的合理突破。

对什么是“代表课”,他给出的定义是“具有时代意义、能够体现当代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最新趋势、反映最新教育教学科学理念的,或最能体现教师以及一个教学流派水平、风格,并产生较大影响的教学课例”。

  教师是否应该有“代表课”?

有论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这里存在着不同利益的诉求。

“代表课”,提倡者推波助澜;

上课教师全力以赴;

学生却是冷眼旁观。

教育行政部门:

名师培养需要“代表课”。

由此,“代表课”成为他们委托教研室研究人员主抓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通过名师培养活动,批量带动教师的成长。

教师个体:

出名晋升需要“代表课”。

在当今名利之风盛行的年代里,在名师的影响下,产生追求“名”效应的兴趣,自觉关注自己的课堂模式,以图打造自己的“代表课”。

学生自身:

常态发展不需要“代表课”。

他们要的是日常学习中能适合其学识水平、给予其启发帮助、拓宽其知识视野、帮助其终身发展的“常态课”。

“代表课”的优势能偶尔“享受”一下罢了。

有观点提出:

“代表课”,适时而出,悖时而汰。

  有论者提出,所谓“代表课”,实际上是个伪命题。

程少堂提出的“代表课”是仿似“代表作”而来。

“代表作”一经公认之后,便一直与该作家形影相随,而“代表课”则只能荣耀于当时,随之就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

人们提起鲁迅、巴金、茅盾等著名作家,都知道他们的“代表作”《阿Q正传》《家》《子夜》,但是提到经常出头露面的一流名师,恐怕很难确定说出哪一节课才是他们的“代表课”。

  有识之士坦言,提倡教师去“打造代表课”,只会把教师的注意力引导到自己的“课”上,引导到如何“上好课,如何单一呈现所准备的教学内容,如何按照预设的教学步骤与环节开张教学活动,如何进行“个人表演”如何展示教师口才。

这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倒退。

  不仅于此,为了拥有“代表课”,挤进“名师”或更高层次的“名师”势必会导致本已饱受诟病的“公开课”“?

u优课”愈演愈烈,进而掀起起一轮又一轮的?

u选热潮。

在各级公公开课中最炙手可热的是国家级和省级的“?

u优课”,因此,竞争也更异平寻常的激烈,由此衍生出超常的关注和付出以及潜规则的纷纷出笼等问题成为诟病的焦点。

  (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理念

  来考量现行主流教材,依然是一个热点

  十年课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并通过国家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核的新编教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但存在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备受各方关注。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孙绍振教授撰文,批?

u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写作、口语、交际”教材,问题严重,表现在:

一是论述不着边际,具体分析混乱。

二是理论落后,思想方法更落后。

三是对口语学术理论一窍不通。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温立三撰文,指陈新世纪课程标准语文教材编制的四大弊病:

一是单薄的古代经典;

二是缺失的语言知识;

三是单一的编制类型;

四是分割的阅读写作。

  孟凡军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偏失》一文中批?

u了苏教版教材存在的问题:

文体相对错乱,内容上古诗词偏少,范围褊狭。

  现有的中学语文教材对提高中学生审美水平关注不够,北大教授曹文轩批?

u语文教材不够“美”。

他认为,当下的语文教材无论在理念还是体制、体例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局限性。

各种有形无形的限制、仍旧还显落伍的?

u判标准、编写人员阅读视野的狭小以及近年来一些偏激的语文观念等,导致了现有的语文教材存在缺憾。

  “学本化”是语文教材发展的必然趋势。

所谓“学本化”,就是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编写理念。

当前,多种版本的新课标语文教材在“学本化”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张永祥撰文总结了语文教材“学本化”建设中存在的五个方面问题:

一是导学模式简单化,重结果轻过程,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是导学形式较为雷同和陈旧,缺乏富有时代特色的设计。

三是导学内容显得“平庸化”,难以指引学生学习。

四是传统导学方式没能真正体现出“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特点。

五是导学内容“科学化”水平不高,影响了导学效果。

  有观点提出,小学语文教材应该站在“儿童本位”的立场,以构建和谐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朱自强在《儿童本位:

改革语文教育的一剂“良药”》一文中,直指小学语文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低估儿童的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

2.偏离与儿童语言发展相结合的语言系统。

3.违反儿童的整体性思维方式。

4.忽视儿童生命所拥有的有价值的人文性。

他指出,小学语文教材在整体上,显示出低估儿童语言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倾向,其标志就是收入了大量思想贫瘠、艺术粗劣的“短小轻薄”的“教材体”文章。

现有教材表面看起来儿童文学作品的数量不少,但是,很多篇章是似是而非的“教材体”儿童文学。

所谓“教材体”儿童文学,是指教材编写者根据自己的某种儿童文学感觉,为教材编写的文章,其中也包含被删节的儿童文学作品。

他认为,语文教材选入的应是自然天成的美文。

  对小学语文教材的?

u价,“一线用户”很有发言权,表达了他们的看法,总体来说,“感觉好的课文还是偏少了一些”,教材太“正襟危坐”,教材中有些文章的教育意义太浓厚,担负了爱国主义、亲情教育等太多责任,表现也很直白。

他们希望多看到一点文质兼美的文章,即文章有主题思想,但可以以文学的方式体现出来,学生愿意读,能得到美的享受。

  对语文教材出现的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提出质疑、异议甚至批?

u,这都是必要的,反映了人们对母语教育的关注,这对进一步完善教材建设十分有益。

笔者认为,不应该因为对某些问题的批?

u而导致对教材改革的否定,更不应该因为某些技术上的失误而导致对教材改革意义的漠视。

  (七)颇具影响力的“语文教育研究学派”

  进人人们的视野

  本年度有研究者把目光聚焦于当代“语文教育研究学派”,对推进我国语文教育研究向着多元化、纵深化发展意义重大。

屠锦江先生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撰文,以地域为标志,梳理出七个当代“语文教育研究学派”,分别对其代表人物的研究重点、学术特色进行了详尽分析,确实是-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

  以孙绍振、潘新和、陈日亮为代表的“福建学派”,该学派的学术特色是:

注重文本的解读,强调返璞归真的语文教育,突出写作教育与文学教育的研究。

  以王松泉、王尚文、潘涌、蔡伟为代表的“浙江学派”,该学派的学术特色是:

多元共存的价值取向,鲜明的问题意识,课程论的立场,专业化、学术化的追求。

  以顾黄初、徐林祥、洪宗礼、董菊初、魏本亚、王栋生为代表的“江苏学派”,该学派的学术特色是:

追求语文教育的民族化、科学化、现代化,继承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在研究风格上,严谨求实,崇尚质朴。

  以于漪、钱梦龙、巢宗祺、方智范、倪文锦、陶本一、王荣生、李海林为代表的“上海学派”,该学派的学术特色是:

学术气氛活跃,学术主张纷呈,注重学理建构,推陈出新,标新立异,彰显出海纳百川、开拓创新的学术气派。

  以曹明海、曹洪顺、潘庆玉为代表的“山东学派”,该学派的学术特色是:

擅长运用文化学的理论方法来探讨语文教育本质、特性和规律,偏于宏观阐释语文教育的文化功能与人的发展、语文教育的文化过程及其对人格发展、生命成长的关怀。

  以周庆元、程大琥、张良田、李维鼎为代表的“湖南学派”,该学派的学术特色是:

大气、沉稳,其基于语文教育做整体观照的研究思路,将其研究提升到学科教育学的高度,从而拓宽了研究领域,提高了理论层次。

  以刘淼、郑国民、钱理群为代表的“北京学派”,该学派的学术特色是:

研究语文教育“古”“今”结合,既具有历史的纵深感,也显示出鲜活的时代气息。

  语文教育研究学派的形成,是众多优秀教师实践智慧和理性探索的积淀,并在新时期得到光大和升华,他们在语文教育的“民族化、科学化、现代化”上所做的许多探索是卓有成效的,会给一方语文教育改革产生优质引领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魏本亚.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十年的深度思考

  [J].语文建设,20ll,(4).

  [2]魏本亚,严逊才.小学语文课改十年的问题与反思[J].语文建设,2011,(3).

  [3]周一贯.课改:

“高耗低效”的梦魇[J].小学语文教学,20ll,(4).

  [4]戴正兴.十年课改革故鼎新[J].语文教学通讯,20ll,

(2).

  [5]唐子江.语文“有效教学”批判[J].教育学术月刊,2008,(5).

  [6]成尚荣.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

   [J].人民教育,20lO,(23).

  [7]李新生.语文教师专业化素养摭谈[J].中学语文,20lO,(23).

  [8]李定仁,李如密.教学流派初探[J].语文理论与实践,2004,

(1).

  [9]程少堂.代表课初论[J].语文学习,2010,(7-8).

  [10]孙绍振.新编中学语文课本批判[J].语文天地,20ll,

(2).

  [11]温立三.新世纪课程标准语文教材编制的四大弊病[J].中学语文,2008,(11).

  [12]孟凡军.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偏失[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9).

  [13]张永祥.语文教材“学本化”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思考[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9,(3).

  [14]朱自强.儿童本位:

小学语文教材的基石[N].中国教育报,2011,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