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学案讲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6704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学案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学案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学案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学案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学案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学案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学案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学案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学案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学案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学案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学案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学案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学案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学案讲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学案讲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学案讲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学案讲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学案讲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学案讲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学案讲解.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学案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学案讲解.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学案讲解.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学案讲解

21《风筝》学案.

设计人:

白宗梅审核人李因娥

教师寄语:

个性的发展需要宽容的对待。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3.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在课前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把弄不懂的字、词,拿到组里解决,再把解决不了的自已写到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

 

2、文学常识

 

.二、质疑探究

(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

请你概述一下。

(2)读完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提示:

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

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3)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三、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

(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四、当堂达标测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3.5分)

憔悴(  )(  ) 诀别(  ) 什物(  )

虐杀(  ) 恍然(  ) 荡漾(  )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6分)

⑴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肃杀:

⑵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

恍然大悟:

⑶我……很愤怒他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苦心孤诣:

3.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4.这篇散文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5.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6.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7.“我还能希求什么呢?

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8.这篇文章是鲁迅写的一篇      (体裁),选自散文集。

第二部分:

阅读分析

(一)

北京的冬季,……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寒威和冷气。

10.第一段末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的是因为

,“悲哀”是因为,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11.“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

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12.写风筝事件的两段文字,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作者最后送给弟弟风筝并同弟弟一起放风筝,体现了作者的什么精神?

14.末段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15.“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的意思是,“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而且指。

16.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

你读了有哪些感受?

17.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

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五、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风筝》答案

1.略 2.⑴形容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⑵形容猛然醒悟过来。

⑶这里是费尽心思的意思。

 3.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

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

 4.反映鲁迅先生知错必改,充满自省精神。

 5.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6.这一幕,是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7.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

 8.散文、《野草》 10.“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引出下文 11.这里所说的“春天”,是小时候的有风筝的故乡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12.鲁迅把对弟弟的压制写得很严酷,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13.善于自责 14.“我”要讨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

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15.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当时的天气;心头的悲凉 16.略 17.略 

 

22羚羊木雕

设计人白宗梅杨承华审核人李因娥

教师寄语:

沟通是一座桥梁,它能让你和父母的关系变得融洽而亲近。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学习插叙和细节描写的方法,并领会其在文中的作用。

3.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查工具书识字写字。

 

2.朗读课文,读好自己喜欢的角色。

 

3.在生活中,你可能也遇到过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你是怎样处理的?

准备好说给大家听听。

 

二、整体感知

1、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

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2、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在这场矛盾冲突中,究竟谁是谁非?

要谈出自己的看法,还要再读课文研讨。

 

3、妈妈的神态、语气表现她固执、生硬的态度,爸爸的声音虽然很平静,但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态度与妈妈实质相同。

“我”被逼无奈、委屈、痛苦的心理与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面是“逼”,一面是“无奈”,两个方面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三、合作探究

1.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2.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

怎样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3.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4.生活中,同学们也可能碰到过这一类的事情,你是怎样处理的?

把你的好办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四、达标检测

(一)基础知识

1.为下列画线字选择正确读音。

①跳完山羊,我们围着小树逮_______(A.dàiB.dǎi)着玩。

②她也挺激动,从兜里掏出一把弯弯的小藏_______(A.zàng B.cáng)刀

给我。

③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_____(A.zhàn B.chàn)。

④她把小刀塞_____(A.sè  B.sāi  C.sài)到我的手里。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仗义:

②形影不离:

③抗拒:

3.根据课文,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填写合适的叠词。

例:

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

①妈妈的目光________地盯着我。

②爸爸_________地点燃一支烟。

③我坐在树底下________地抹眼泪。

④月亮出来了,_________的。

4.填空

①记叙文的六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记叙文的顺序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种。

5.人物的描写方法通常有:

  A肖像描写 B语言描写 C 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  E神态描写

下列各句分别使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将相应的序号填写在后面的括号内。

①“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

”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   )

②“送给谁了?

告诉我。

”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  )(  )

③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

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   )

④妈妈眉毛挑得高高;“同什么厂?

”(  )(  )

(二)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我手里攥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说呢?

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

一定不会了。

  我轻轻地敲了敲门。

门开了,万芳伸出头来,一把拉了我进去。

  “万芳……”我站在过道里不肯再往前走。

  “你怎么啦?

也不打伞,是不是挨揍了?

”万芳奇怪地看着我。

  “没有……”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万芳愣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

  “昨天不是说得好好的,你怎么能这样呢?

  我努力不让自己哭出来。

这时,她的妈妈从屋里出来了。

看见我手里的小刀,又看看我们的样子,立刻明白了:

“万芳,你是不是拿了人家什么东西?

  万芳看了我一眼,跑进屋去。

过了一会儿,她拿着那只羚羊出来了。

她妈妈接过来一看说:

“哎呀!

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

”她把羚羊递到我的手上,“好好拿着,别难受,看我呆会儿揍她!

  我把小刀递到她的手上说:

“阿姨!

羚羊是我送给她的,都怪我……”当我抬起头来的时候,万芳已经不见了,她不会再和我好了……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

[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

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

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

“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

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

  1.第①段刻画了“我”的什么心理?

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2.和“当我抬起头来的时候”相照应的一句是:

 

  3.万芳妈妈的几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4.“月亮出来了,冷冷的”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①B ②A ③A ④B

  2.①讲义气

  ②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③抵抗和拒绝。

  3.①紧紧 ②静静 ③偷偷 ④冷冷

  4.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 经过 结果

  ②顺叙 倒叙 插叙

  5.①B  ②B  C  ③D  ④B E

  二、阅读测试题

  1.无可奈何、被逼无奈等

  2.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

  3.从侧面写出了羚羊木雕的贵重,同时点明了万芳妈妈和“我”的父母也是同一类人。

  4.烘托出“我”当时悲凉的心情。

  5.揭示了大人们的狭隘、重财轻义的观念对孩子心灵造成的严重伤害,为人们留下了一个发人深思的话题。

23散步

设计人:

白宗梅杨承华审核人李因娥

教师寄语:

家是我们永远的岸。

互相尊重是家庭和睦的首要前提。

学习目标: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生字词。

请将你认为生疏的字词写在下面,与同组同学交流。

2.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

主人公是谁?

 

3.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二、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2、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提示质疑]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3、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4、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

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三、交流讨论

1、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

a.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c.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2、“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

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四、课堂达标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煎熬(  ) 

(2)波光粼粼(  ) (3)一霎时(  )

2.解释下列词语。

各得其所:

分歧:

委屈:

3.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

(1)树上的嫩芽也蜜了。

(  )

(2)我想折散一家人,终不愿意。

(  )

(3)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

(  )

(4)不过,一切都取绝于我。

(  )

二、阅读理解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

“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4.选文第①段从记叙的要素看,交代了散步的________和________。

5.下边的文字是从选文中抽出来的,联系选文内容,放在哪儿最合适呢?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6.对选文第③段中“强壮”“高大”该怎样理解?

请结合文意说一说。

 

7.为什么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把你的理解说一说。

 

8.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a我说:

“走大路。

 

b(母亲)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

 

 答案

一、1.2.略。

3.

(1)密

(2)拆(3)竟(4)决

二、4.地点 人物5.第②与第③段之间。

6.“强壮”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的,在年迈的母亲眼里,儿子正值中年,是“强壮”的;“高大”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说的。

7.祖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定夺,“我”的处理,决定着一家人散步的气氛,而家里所有的人又都听“我”的,所以,责任重大。

8.晚辈尊重孝敬老人。

长辈爱惜小孙子。

尊老爱幼的品质。

24散文诗两首

设计人:

白宗梅杨承华审核人李因娥

教师寄语:

亲情是人间最伟大的情感。

感受亲情,有如沐浴在春日的阳光下。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

2.学习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的热爱的写法。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预习安排:

①查字典解决生字词,写在下面;熟读课文;

 

②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合作探究

1、阅读第一首诗

①“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

怎样表现的?

 

②“我”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

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④“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2、阅读第二首诗

①全文共分为三节,每一节都表达了什么内容?

 

②哪些词语或语句突出了“我”的感情?

 

③这些词语或语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三、拓展交流

1、学习这两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

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四、达标检测

(一)、基础知识

1.《金色花》作者是________(国名)文学家________(姓名)。

《荷叶母亲》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诗人、女作家________,原名________,选自________。

该诗人的代表作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

2.下列不能体现孩子对母爱的回报的一句是[   ]

A、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B、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C、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D、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3.《金色花》结尾“妈妈见了面说:

‘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

”这一句是如何体现母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荷叶母亲》的结尾“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这句话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提高:

1.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所选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参照这种写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达对父母的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开放探究

1.任何两个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建立起联系。

如“木质”和“皮球”是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词语,但是只要经过四步中间联想(每个联想都是很自然的),就可以从“木质”联想到“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请你试一试,完成由“房子”和“茶”,“月亮”和“花”的联想。

房子→(  ),(  )→(  ),(  )→(  ),(  )→茶

月亮→(  ),(  )→(  ),(  )→(  ),(  )→花

2.仿照示例,发挥你的联想和想像,完成下边的练习。

例:

音乐像一股晶莹而又甘美的泉水,流进人们的心里,洗去心灵中的尘垢。

(1)冬天像________

(2)老师的话像________

(3)淋成落汤鸡的我,感觉好像________

参考答案

达标检测

一1.印度 泰戈尔 冰心 谢婉莹 《繁星》 《春水》 《寄小读者》

2.D

3.上文写到“妈妈叫道:

孩子,你在哪里呀?

”可以想像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也一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嗔怪中恰恰表现的是母亲的担心和对孩子的疼爱。

4.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二、能力提高

1.孩子想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总之,是孩子想为妈妈做点事。

因为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

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2.略

三、开放探究

1.房子——主人主人——客人客人——喝水喝水——茶月亮——太阳太阳——大地大地——花园花园——花。

2.

(1)冬天像个慈善的老人,给小麦盖上厚厚的棉被,使它安然度过娇弱的童年。

(2)老师的话像一把开心的钥匙,打开了我的心灵之锁,重新扬起了我自信的帆。

(3)淋成落汤鸡的我,感觉好像掉进了冰窖里,从头到脚都凉透了。

 

25《世说新语》两则

设计人:

白宗梅杨承华审核人李因娥

教师寄语:

诚信是一个人的最重要品格。

学习目标:

   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

   3、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

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

译重点词、句。

     期:

(古义)约定、(今义)星期。

不:

现写作“否”,表示不。

     引:

拉。

 过:

超过。

顾:

回头看。

 委:

丢下、抛弃。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去。

(注意省略的成分)

二、合作交流

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讨论

   〈1〉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

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

     

   〈2〉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如何看待元方这个“时年七岁”的孩子?

     

   〈4〉“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5〉假如第二天陈大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

 

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主要学到了什么?

     

布置作业。

围绕对课文中所阐明的主旨——“诚信”,联系社会现实,结合生活实际以“诚信”为题材写一段话。

 

课堂检测: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1.《世说新语》是由组织编写的。

(2分)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6分)

  ⑴俄而雪骤(俄而:

  ⑵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可拟:

  ⑶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期日中:

  ⑷太丘舍去(舍去:

  ⑸尊君在不(不:

  ⑹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3.《咏雪》中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4分)

4.《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4分)

5.《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

(4分)

  第二部分:

阅读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要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6.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

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

(4分)

  7.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3分)

  8.释词:

(4分)

  日中:

()舍去:

()

  无礼:

()引之:

()

  9.当友人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4分)

  10.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4分)

  11."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

(3分)

  12.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

(4分)

 

答案:

1.刘义庆2.⑴俄而:

不久,一会儿⑵差可拟:

差不多可以相比⑶期日中:

约定的时间是中午⑷舍去:

不再等候就走了⑸不:

通"否"⑹委:

丢下,舍弃3."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4."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5.略6.元方,语言和行为7.守信用、讲礼貌。

8.中午;不再等候而走了;没有礼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