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篇人文地理篇区域地理篇知识点汇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6967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篇人文地理篇区域地理篇知识点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篇人文地理篇区域地理篇知识点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篇人文地理篇区域地理篇知识点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篇人文地理篇区域地理篇知识点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篇人文地理篇区域地理篇知识点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篇人文地理篇区域地理篇知识点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篇人文地理篇区域地理篇知识点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篇人文地理篇区域地理篇知识点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篇人文地理篇区域地理篇知识点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篇人文地理篇区域地理篇知识点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篇人文地理篇区域地理篇知识点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篇人文地理篇区域地理篇知识点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篇人文地理篇区域地理篇知识点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篇人文地理篇区域地理篇知识点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篇人文地理篇区域地理篇知识点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篇人文地理篇区域地理篇知识点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篇人文地理篇区域地理篇知识点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篇人文地理篇区域地理篇知识点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篇人文地理篇区域地理篇知识点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篇人文地理篇区域地理篇知识点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篇人文地理篇区域地理篇知识点汇编.docx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篇人文地理篇区域地理篇知识点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篇人文地理篇区域地理篇知识点汇编.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篇人文地理篇区域地理篇知识点汇编.docx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篇人文地理篇区域地理篇知识点汇编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篇、人文地理篇、区域地理篇知识点汇编

自然地理篇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概念、级别、八大行星(类地巨型远日、天体概念、类型、判断、特征][图形记忆]

(2地球特殊性和普通性的表现(存在生命的条件

(3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能的来源、太阳大气层各层对应的太阳活动类型及其表现、对地球相应的影响、各层属性比较[图形记忆]

(4地球的运动规律

自传(方向、恒星日、太阳日、角速度、线速度、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公转(方向、恒星年、回归年、黄赤交角、直射点、二分二至、远近日点、极限日极限性表现、平分日平分性表现、光照图方面的判断计算

相关公式[图形记忆]

(5地球运动的意义

自转(昼夜更替、时差、日界限、哪些地方在哪个时区、地转偏向力、地方时与区时计算

公转(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五带划分

相关公式[图形记忆]

(6地球的结构(外内莫古、横S固慢、纵P固液气快、结构图、记忆口节

一般认为外核为液态,内核、地幔和地壳为固态。

[图形记忆]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太阳短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2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3大气运动的能量重要来源是太阳辐射。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递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4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横高低、竖低高—压强;温压相反原则;高凸低凹—等压线;高凹低凸—等温线;白海晚陆、夏海冬陆—沿地表方向;冬陆高压洋底、夏陆底压洋高。

(5大气运动的原因:

冷热不均(根本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水平运动直接原因,水平气压递度力(水平运动原始动力

(6阴天温差小、晴天温差大;白谷晚山—沿斜坡方向;城市温度高易形成上升气流[图形记忆]

(7地转偏向力:

北右南左,近地面存在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定角度,高空无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水平气压递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两点间实际距离小,气压差大,则风力大。

(8六风带七压带:

夏偏北、冬偏南、顺逆顺;热力原因(赤道和两极无地转偏向力,动力原因(非赤道和两极存在地转偏向力[图形记忆]

(9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陆地(夏亚印低、冬亚蒙西高;海上(夏太夏高、大亚高;冬太阿低、太冰低[图形记忆]

(10气候带: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平均气温高,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高温干燥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夏季吹西南季风,降水丰沛,冬季吹东北季风,降水少亚热带季风气候:

又称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特点与热带季风相似,气温较热带季风气候低

温带季风气候:

特点与亚热带季风相似,气温较亚热带季风气候低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潮湿,雨热不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

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凉冬暖,终年有降水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大陆性强烈,冬季漫长严寒,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少,集中在暖季,蒸发弱,属于冷湿环境

高原气候和高山气候:

呈垂直气候带结构

苔原气候:

全年皆冬,降水稀少,极昼、极夜现象明显

冰原气候:

全年严寒,降水量极少,暴风雪常见

热带:

最冷月在15'C以上热带雨林、草原、沙漠、季风气候

亚热带:

最冷月在0'C~15'C之间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亚寒带:

最冷月在0'C以下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亚热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0亚热带15热带

以0和15为界限分成三个温度段,分别对应不同温度带。

两种不同的气候形成同中自然带、同种气候形成不同的自然带

(11冷气团(温度低、气压高、密度大、速度快;暖气团(温度高、气压低、密度小、速度慢

冷锋(暖气团被迫抬升暖锋(暖气团爬升速度比冷气团慢,与连续性降水或雾对应

(12天气系统(温差形成:

冷锋(雨区在锋后:

锋面坡度较大

过境前:

温暖晴朗(暖气团控制

过境时:

阴雨刮风降温(冷气团控制

过境后:

压高温湿度骤降晴朗(冷气团代替暖气团位置

暖锋(雨区在锋前:

锋面坡度较小

过境前:

低温晴朗(暖气团控制

过境时:

连续性云雨或雾(暖气团控制

过境后:

压低温升转晴

准锋(雨区在后并延伸大片区域:

形成梅雨,锋面坡度较很小

过境前:

天气晴朗

过境时:

暖气团平衡而缓慢爬升持续性降水降水强度小,阴雨连绵的天气。

过境后:

天气晴朗

无论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一般东为暖锋,西为冷锋

(13气旋:

上低压气旋下高压反气旋右手北半球左手南半球高压脊低压槽

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高空气温高于近地面气温高空气压低于近地面气压

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

(14全球气候变化:

变暖原因:

温室气体排放,森林破坏(人为;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地壳运动(自然

主要原因:

大气中CO2等气体浓度的增加

可能影响:

海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

农业:

温度升高--蒸发加剧/积温增加--干旱加重/生长期延长--供水不足/温度升高--减产/增产

水资源不稳定--供需矛盾--旱涝频繁强度增加--径流减少(蒸发增强

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趋于变暖

水资源:

广义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指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

多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消费;减少废气物排放,尽可能使用交通工具;多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灾害。

应对全球变化措施:

对于温室气体控制排放和增加吸收,采取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

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植树造林、落实计划生育工作。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1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雨水补给—夏秋—时间集中、水量变化大(特点。

融水补给—明显季节性—气温、太阳辐射、积雪多少(影响。

湖泊补给—全年—调节径流(作用。

地下水补给—全年—稳定—与河流互补—下渗与植被状况成正比—与降水强度成反比。

(2水循环(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大循环,地表径流是人类最易施加影响的环节;

跨流域调水(空间改变、兴修水库(时间改变[图形记忆]

(3水循环的意义:

水体更新、维持水动态平衡、缓解热量不均矛盾、陆地水得到补充、不断树造地表形态、物质迁移、能量交换。

(4洋流分布规律(北顺南逆、夏顺冬逆类型、及判断、七大洲六大洋;东寒西暖(以北半球大陆为准;等温线凸向与洋流凸向相同;尼尔诺现象:

温度异常升高。

拉尼娜现象:

温度异常降低。

[图形记忆]

(5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渔场(形成、航海(顺逆、

热量(平衡、海水(净化、扩污染范围。

(6多年平均径流总量(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丰沛程度的指标。

(7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用水剧增、水污染和浪费、水体管理体制不成熟。

(8水资源:

水圈内的水量总体(广义;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水体(狭义。

(9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开源(开发新水源、水库、调水、引水,节流(节水意识、用水体制、使用效率。

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1地质作用[内外力作用同时进行]

(2内力作用(周期性、长期性[形成大陆、洋低、山脉、盆地,最终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直接影响、主要方式]:

水平运动—水平位移、弯曲变形—绵长的断裂带、巨大褶皱山脉—(主

垂直运动—大规模隆起、凹陷—地势起伏变化、海陆变迁—(辅

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

岩浆活动(火山喷发[间接影响]

(3外力作用[形成不同的地貌,最终使地面变得平坦]

风化——岩石崩裂、破碎——碎块、沙粒——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侵蚀——对岩石和风化产物侵蚀——被侵蚀的物质掉离开原地。

搬运——外力减弱、遇到障碍物——堆积地貌。

(4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生成岩浆岩的只能是岩浆

一个箭头指向——岩浆岩(侵入型、喷出型

两个箭头指向——沉积岩(层理构造、存在化石、变质岩

三个箭头指向——岩浆

在岩石圈中各物质无层次分布规律

变质作用

沉积岩外力作用岩浆岩变质作用变质岩

外力作用

高温熔融冷却凝固高温熔融高温熔融

(5山地类型:

[图形记忆]

褶皱山:

由背斜和向斜发育而成的山脉;褶皱→皱曲(基本单位→背斜、向斜(基本形态

a.背斜—环形向上(一般性—中老两新—成岭(内力、未受侵蚀—成谷(外力、久受侵蚀

b.向斜—环形向下(一般性—中新两老—成谷(内力、未受侵蚀—成岭(外力、久受侵蚀

c.背斜——石油、天然气、修隧道、修地铁;向斜——水。

断块山:

a.水平:

错断各种原有地貌、或在其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b.垂直:

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山岭或高地。

火山:

a.成因:

岩浆在巨大压力作用下沿地壳中央或管道喷出。

b.组成:

火山口、火山堆。

c.类型:

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山地(公路为主、铁路为辅、铁路对地形要求较高。

(6板块运动:

[图形记忆]

碰撞消亡边界(海沟、海岸山脉、褶皱山

张裂生长边界(裂谷、海洋

(7河流地貌的发育:

[图形记忆]

河流侵蚀地貌:

初期V型谷下侵作用增强、侧侵作用减弱(中期后期U型谷河流堆积地貌:

a.形成:

河流搬运物质过程中堆积而成。

b.类型:

冲积平原,由洪积平原(山区、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和三角洲(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区三部分组成。

(8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图形记忆]

高原地区:

大多呈条状带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山区:

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形成明显条状带。

平原:

沿河发展(沿河聚落带、沿海岸发展(沿海岸聚落带。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要素:

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

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a.生产功能:

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光合作用。

b.平衡功能:

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实现。

统一演化过程: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其他自然地理要素改→整个抵赖环境状态改变。

演化结果:

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不同的纬度、不同的海陆位置、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植被类型、不同的土壤类型。

地域分异规律:

a.以热量为基础的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以水分为基础的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以水热为基础的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3迎风坡和背风坡自然地带差异属非地带性差异。

人文地理篇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

自然增长率受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婚姻生育观、战争、人口政策等制约。

[人口增长模式类型]

原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0.6%(原始社会

传统: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1.4%(奴隶/封建社会;资主初期

过渡: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1.2%(当今世界的人口增长模式类型现代: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0.3%(发达国;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

影响自然增长的因素:

生产力水平(根本;自然增长率(决定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

在不过分重视发展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环境人口容量:

在兼顾发展的同时环境资源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资源(正相关、科技水平(正相关、地区开放程度(正相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

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最适宜容纳的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特点:

不确定性、相对确定性。

做到人口容量合理的关键因素:

既要提高生活质量,又要保持好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迁移】

判断:

超越一定的行政区域界限、变更居住地、具有长期性。

影响:

改变人口密度、影响人地矛盾和经济发展。

条件:

自然、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

意义: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加强民族的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特别提醒】中国环境承载力16亿,中国人口合理容量8亿~9亿;目前中国总人口数量13.4亿,目前世界总人口数量110亿左右。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外部形态分类】

[团块状]

优点:

集中服务设施,设施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方便行政领导和管理。

缺点:

不能通过快捷的交通系统及时把人口和产业疏散出去,会在原有基础上蔓延。

[组团式]优点:

克服了团块式的缺点。

缺点:

用地分散,区域间联系不方便。

[条带状或放射状]优点: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缺点:

交通主要集中于两个方向上且运距长。

【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地形、河流、地租、交通、知名度、种族、宗教、历史。

【城市内部基本功能】其合理布局应兼顾交通布局、工厂布局、因地制宜等因素。

[商业区]中心商务区:

建筑物高大而稠密、经济活动繁忙、昼夜人口数量差距大。

形态: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区为选择: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处(人口稠密、市场开阔、交通便捷[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形态:

集聚成片(工业区分布趋势:

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区位选择: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减轻对市区污染、交通便利、降低运输成本[住宅区]高低级住宅区呈背向发展,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形态:

占地面积最大

高级住宅区:

城市边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人口素质高

低级住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便于工人上下班,收入低,文化教育程度低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式分类】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三种常见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共同点】都以中心商务区作为模式的核心,高级住宅区趋向于分布在距城市中较远的城市边缘,而低级住宅区则集聚在市中心附近,两侧之间隔着中级住宅区。

【特别提醒】一个城市是否能够最有效地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各项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是否得到妥善、合理的处理,特别是居住区与工业区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处理好这个关系的条件:

便捷的交通联系、工厂布局合理、布置适当的卫生带

【城市等级划分依据】城市人口规模(从小到大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合理布局城市原则】

高等级城市数量少,低等级城市数量多。

低等级城市分布于高等级城市周围。

高等级城市相互距离较远,低等级城市相互距离较近。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高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低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城市规划的合理性】须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城市人口比重(最重要、城市人口数量、城市用地规模是其水平高低的主要衡量标准。

【城市化的动力】

农村(推力:

人口过剩、自然灾害频繁严重、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城市(拉力: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利。

【城市等级】小城市~20万~中等城市~50万~大城市~100万~特大城市。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发达国:

城市人口比重大。

城市化(早、高、慢、逆较合理。

发展中国家:

城市人口比重小。

城市化(晚、低、快、郊不合理。

总体特点:

其变化曲线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城市化的影响】原因是城市化速度和经济发展速度不一。

[对地理环境]

积极:

改善环境(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

消极:

破坏环境(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等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对人文环境]

积极: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的变化,这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消极: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失业、就业问题突出,社会秩序混乱。

【城市化问题的解决】建设生态城市。

1.发展节能建筑和绿化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2.城市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

(1城市化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2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城市新区和建设卫星城。

(3合理规划城市,处理好城市各功能区的关系;提高绿化。

(4其他措施:

合理进行交通改造、住房改造、加强社会秩序管理、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中心地理论】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关系的发展规律:

分隔圆->相切圆->正六边形。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决定农业的类型和规模的最终因素是市场

【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自然、经济、历史、政治、社会等方面;农业区位选择实质是合理利用农业土地。

农业的区位因素是在不断变化的,自然条件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条件更容易发生变化(注意各种区位因素的效益联系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小麦、玉米农业。

季风水田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

主要特点:

劳力密集;以小农经营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较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日本除外;水利工程量大(需要政府投资,治理水旱灾害

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要种植作物、典型的商品农业。

主要特点: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率高。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

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以牧牛为主的国家。

主要特点:

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乳畜业主要以奶牛为生产对象,生产牛奶及其相关制品。

主要特点:

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集约化。

[种植业、畜牧业兼备的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

混合农业是同时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特点:

自身可形成一个良性生态系统;时间利用效率高;对市场的适应性强。

【立体农业】指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兴利避害,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把不同生物种群组合起来,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的农业经营模式。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的区位因素】地形、租金、水源、市场、交通、劳动力、原料、动力、政策、科技、农业基础。

【工业的导向型】不同的工业部门,其生产过程和生产特点不同,生产投入的要素不同,生产成本的构成也不一样。

因此,根据影响成本的主导因素不同,工业区位选择也分为不同的导向型。

主要有原料导向型工业、市场导向型工业、动力导向型工业、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技术导向型工业、以环境为主导区位因素型的工业。

【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工业联系类型】工序上的联系、空间利用上的联系、信息上的联系。

【工业地域类型】自发型、规划型、发育程度高的、发育程度低的、布局分散的。

【特别提醒】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以生产工序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

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大多数以空间和信息共同利用的工业联系为基础,但也可能存在工序上的联系。

【工业集聚类型】

[专业化集聚]传统工业区。

区位因素:

丰富的煤炭、铁矿和燃料资源附近。

工业部门:

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

工业规模:

大型化、生产大批量标准化产品。

工业分布:

高度集中以降低运费及能耗。

发展状况:

兴盛-->衰落-->整治。

[共用基础设施集聚]新工业区。

1.基本特征

时间新:

出现于二战后。

地区新:

形成于无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

形式新:

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部门新:

以出口型轻工业或高科技电子工业为主。

2.主要类型

以新兴工业即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工业区,如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日本九州岛、英国苏格兰地区、俄罗斯新西伯利亚。

以出口型轻工业为主的出口型工业区,如意大利萨索洛、普拉托。

[特别提醒]传统工业区多为重工业,比较集中,工业区内有完整的产业链,各种设备设施完善,但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且产业结构不合理。

新兴工业区内多为轻工业或第三产业,分布较分散,生产成本较低,灵活性强。

[工业集聚的作用]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铁路运输]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优点: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缺点: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

优点: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缺点: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

优点: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缺点: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优点: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缺点: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运距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

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

优点:

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缺点: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交通运输网】

构成要素:

点(港口、车站和线(铁路、公路、航道

基本形式:

单一运输网和综合运输网。

【现代交通运输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网状化。

【影响交通运输网布局的因素】自然条件(基础因素;社会条件(决定因素;科技(保障

[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使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主轴。

交通线的兴衰(运输方式的变化、公路改线、河运航道的延伸和改变会引起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山区地势起伏大,交通线路稀少单一,商业网点密度小;平原地势起伏小,交通线路密集多样,商业网点密度大。

【城市商业中心、商业小区的布局主要有两种情况】

1.以交通为最优原则,靠近交通线(城区干道及道路交叉口、市区环路边缘、高速公路沿线等

2.以市场为最优原则,靠近城市几何中心、住宅区。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的演变】崇拜自然(原始时期-->改造自然(农业时期-->征服自然(工业时期-->人地和谐(即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现代

【环境问题】主要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就从其分布来看:

1.城市以环境污染为主,乡村以生态破坏为主。

2.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由于承受人口和发展的双重压力,而且发达国家将许多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均较严重。

3.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会造成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4.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即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环境的反馈作用】人类不断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类不断通过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和能量;人类对待环境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

【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

经济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

[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原因]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人口素质相对较低;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和破坏严重,资源相对短缺;各种环境问题不断加剧。

[措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其基本原则是:

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实现循环经济的关键]工业实行清洁生产,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日常生活中注意适度消费。

区域地理篇

第一章地理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