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7359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docx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docx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

22.范进中举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儒林外史》的文学常识,感知小说的三要素。

感知范进形象,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赏读小说的精彩句段,赏析细节描写,学习讽刺手法。

探究小说的主旨。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学习

重点

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学习

难点

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学法

指导

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环节一

我们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恶,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然而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范进中举》。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作品介绍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

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嗑西北风(hē) 作揖(yī) 带挈(qiè) 相公(xiàng) 醺醺(xūn)  

行事(háng)长亲(zhǎng)腆着(tiǎn) 亚元(yà)解(jiè)元  

啐(cuì)绾(wǎn) 桑梓(zǐ)  轩敞(xuān) 锭子(dìng)

拙病(zhuō)  商酌(zhuó) 

2.理解词语。

进学:

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

环节二

说的中了相公。

烂忠厚:

过分忠厚。

闯将来:

闯来。

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

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

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

随机应变。

见外:

当作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

果然不出所料。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l~2段):

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结束):

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2.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

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

第二层写疯跑。

  第三层写跌倒。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

 

环节三

 

环节三

 

环节三

一、分析人物形象

1.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请找出写范进的内容,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

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

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

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的“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

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

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癫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

课文对范进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塑造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2.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

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言行前倨后恭的表现:

先傲慢而后恭谦  

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

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穷鬼,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

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

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2)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3.张乡绅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

张乡绅这个人物比较特殊,他是另一种类型的热衷于势利的人。

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4、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

中举后乡邻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这表现了什么?

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谄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

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二、探究小说主旨

1.范进中举前与中举后发生了很多变化,试找出这些变化。

(1)中举前:

经济状况非常恶劣,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小菜饭”“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去乡试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癞虾蟆”“尖嘴猴腮”,“啐”他唾沫,他还“唯唯诺诺”。

(2)中举后:

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张乡绅送银赠房。

社会地位也有显著提高:

邻居都来帮忙,称之为“范老爷”;胡屠户称之为“文曲星”“贤婿老爷”;张乡绅与之称兄道弟。

(3)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呈现出世人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势利虚伪的丑态。

2.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1)社会原因: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2)个人原因:

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

几十年的痴情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

3.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

范进未中举前穷困潦倒,受尽屈辱。

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

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

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4.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

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

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

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

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三、学习、讨论作品写作特点

1.课文运用了大量对比,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1)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

    

我们以“中举”为分界线,将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个(范进)醉心功名;一个(胡屠户)庸俗势利;一个(张乡绅)逢迎拉拢。

中举前后三个人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制约。

可见文章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科举制度和缔造这种制度的黑暗社会。

(2)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份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

 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2.除对比外,作品还运用了大量的夸张,请找出来,说说其效果。

范进中举惊喜的发了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手法,但不失真。

“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

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

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3.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环节四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作品通过胡屠户、张乡绅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

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 

范进中举

吴敬梓

中举前:

甘受屈辱

醉心功名范进经济、地位的

中举后:

虚伪世故巨大变化

环节五

1.有人写了一副对联,很好地概括了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请你也试着写一幅对联,表现小说主旨。

忆往昔,无米无柴,谁肯雪中送炭?

看今朝,有权有势,都来锦上添花。

2.课外阅读小说《儒林外史》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紧紧抓住了小说体裁的特点,先从范进中举前后众人的言行对比开始,既分析出胡屠户、乡邻、张乡绅的性格特点,又使学生对范进生活的社会环境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初步意识到范进的发疯有它的社会性和必然性。

然后再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探究其发疯的原因。

由可笑、可怜到可悲,层层深入,由浅入深,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体会到小说的讽刺艺术。

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对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2 范进中举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在古代,这样一举成名的艳羡、天差地别的际遇曾经激励了多少读书人为之狂热。

范进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他从20岁起屡试不第,但仍苦苦挣扎,直至54岁才中秀才,紧接着中了举人。

可是,这个突如其来的惊喜让他一度疯癫,周围的人们也被弄得手忙脚乱。

在这一看似轻松嬉笑的闹剧中,上演了一出揭露科举罪恶和人情冷暖的好戏。

1.感知小说故事情节。

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学习鲜明的对比方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等刻画人物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金榜题名”可以说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终生梦寐以求的事情。

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

有的人能美梦成真,从此踏上富贵之路,也有的人为科举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

今天,我们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一起看看范进究竟命运如何,范进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解元(jiè)    作揖(yī)   兀自(wù)

带挈(qiè)绾了(wǎn)相公(xiàng)

细丝锭子(dìng)醉醺醺(xūn)腆着肚子(tiǎn)

啐在脸上(cuì)星宿(xiù)

2.解释下列词语

作揖:

拱手行礼。

倒运:

事情不顺利,倒霉。

狗血喷头:

形容骂得很凶。

不省人事:

昏迷,失去了知觉。

商酌:

商量斟酌。

3.作者简介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

由于家族的影响,吴敬梓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人生的唯一追求。

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脱俗的叛逆个性。

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敬梓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

吴敬梓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悖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

正因为吴敬梓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4.作品简介

关于《儒林外史》: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书中人物,大都以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没有一个主干,由许多故事连缀而成,但有一个贯穿全书的主题,即揭露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5.背景链接

本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范进是一个广东的老童生,从20岁开始应考,考了20多次,可谓屡试屡败,但他屡败屡试,终于在54岁那年得到学官周进的赏识,考中了秀才,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代,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

许多读书人都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义。

他们寒窗苦读,皓首穷经,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

(1)乡试,

(2)会试,(3)殿试。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小说三要素:

【交流点拨】主要人物:

范进、胡屠户、张乡绅、老太太等

情节:

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对他不同的态度

环境:

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人情

2.讨论并归纳文章结构:

【交流点拨】

(1)全文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l~2段):

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①第一层(1段):

写范进进学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

②第二层(2段):

写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应乡试,遭到拒绝和辱骂。

(2)第二部分(3~11段):

写范进中举后的情景。

①第一层(3~5段):

写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

②第二层(6~9段):

写胡屠户治疯。

③第三层(10~11段):

张乡绅拜会和胡屠户受赠。

3.情节梳理:

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交流点拨】开端(范进被胡屠户教训及向他借钱赴考遭拒)

发展(范进放榜当日因高兴过度而疯了)

高潮(范进被胡屠户打了一巴掌清醒了)

结局(范进醒后人们对他的巴结)

(二)深层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适时入组点拨。

1.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见板书设计。

2.小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胡屠户?

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

表现出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的态度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

【交流点拨】

(1)从语言描写:

中举前:

“现世宝”“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尖嘴猴腮”

中举后:

“贤婿老爷”“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2)从动作描写:

中举前:

“吃的醺醺的,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中举后:

“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通过对比,对人物进行准确、逼真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表现胡屠户欺贫爱富、视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的市侩性格。

反映出当时社会上那种趋炎附势的现象。

时人对权贵阿谀逢迎,对寒士则加以白眼。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如果这次范进还没中举,请你设想一下,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请就此续写新结局,要求续写内容符合人物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且初步感知了胡屠户的性格特点。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文本,品析文章的人物形象,并学习对比和夸张的写作手法。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再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描写范进的语句,指出这些语句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想想造成这种性格的成因。

【交流点拨】

(1)中举之前

①对胡屠户的教训,他“唯唯连声”,还说“岳父见教的是”。

(语言描写)

②为参加乡试去借盘缠,又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他的表现只是“摸门不着”。

(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性格:

已习惯于对人低三下四,对来自周围的轻蔑、嘲笑甚至侮辱都默默承受,不敢有丝毫反抗,卑怯屈辱到了极点。

成因:

这种性格其实是在三十多年场屋困顿的生涯中形成的。

三十多年来,他怀着对功名的热切期望不断地应试,又不断地失败,除了周围人们的轻蔑和嘲弄外,他什么也没有得到。

因此他的性格才会被如此地扭曲。

(2)中举之后

①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动作描写)

(写出了范进未中举前穷困潦倒的程度,说明科考已让他家徒四壁。

②范进道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

(动作描写)

(写出了范进不敢相信自己中举的心理,这曲折地反映了他自20岁开始应考以来一连串的失败在他心头留下的沉重的屈辱感。

③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

“噫!

好了!

我中了!

”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

“噫!

好!

我中了!

”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小说高潮部分的描写,反复写范进拍手、大笑,且口中反复说着“噫!

好!

我中了!

”活画出了他神魂颠倒、亦痴亦狂的丑态。

④范进道:

“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

”(语言描写)

⑤范进道:

“晚生侥幸,实是有愧。

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

”(语言描写)

⑥“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

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

”(语言描写)

性格:

世故圆滑

【教师点拨】①典型意义:

通过范进这一典型形象的刻画,小说对于科举制度的批判入木三分。

②成因:

科举考试对读书人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摧残,摧残到人不像人的样子,摧残到丧失了人格的地步。

2.中举前后范进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各是怎样的?

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原句来。

【交流点拨】中举前:

经济状况非常恶劣,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小菜饭”“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去乡试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癞虾蟆”“尖嘴猴腮”,“啐”他唾沫,他还“唯唯诺诺”。

中举后:

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张乡绅送银赠房。

社会地位也有显著提高:

邻居都来帮忙,称之为“范老爷”;胡屠户称之为“文曲星”“贤婿老爷”;张乡绅与之称兄道弟。

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呈现出世人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势利虚伪的丑态。

3.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性格上有了怎样的改变?

【交流点拨】由极度不自信、自卑到喜极而疯,但从中可以看出范进本质的善良,更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的摧残以及科举制度的罪恶之大。

4.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

范进未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

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

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

文章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5.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

表现了怎样的社会风气?

【交流点拨】嫌贫爱富,冷漠势利。

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冷漠炎凉的气息。

6.张乡绅是个怎样的人?

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道貌岸然,老奸巨猾。

他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攀附范进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的发展做铺垫。

7.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交流点拨】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互相舞弊的事实。

(教师小结:

从小说中三类人的变化,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奉承,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表现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

这正是范进所生活的社会环境。

8.主题归纳:

小说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荼毒以及在科举制度下的炎凉世态。

(二)写法探究

作者是怎样运用讽刺手法的?

【交流点拨】

(1)夸张手法。

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是故事的基本情节,是用夸张手法虚构出来的。

当时士人热衷于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惊喜若狂,更何况范进20岁开始应试至今已有35年,在如此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又怎能不惊喜得发疯呢!

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而后辱,这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2)对比手法。

文中写胡屠户用的是对比手法,通过他对范进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来揭示他嗜钱如命、欺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

(3)运用典型细节揭露人物的矛盾。

例如,写范进的疯态: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

“噫!

好!

我中了!

”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这些细节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

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所有的人宣布自己的夙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飞跑,跑到集上。

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

这就是强烈的讽刺。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学习《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

(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