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重点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750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重点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管理学重点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管理学重点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管理学重点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管理学重点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管理学重点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管理学重点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管理学重点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管理学重点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管理学重点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管理学重点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学重点二.docx

《管理学重点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重点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学重点二.docx

管理学重点二

管理学重点二

  第一章

  第一节管理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

  有限的资源与互相竞争的多种目标的矛盾,这是管理的基本矛盾。

第二节管理的含义

  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的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是为使整个组织活动更加富有成效,这也是管理获得根本目的。

第三节管理的作用

  在没有管理活动协调时,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行动方向并不一定相同,以至于可能互相抵触。

即使目标一致,于没有整体的配合,也达不到总体的目标。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管理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比英国快,其主要原因就是依靠较高的管理水平。

美国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说过,美国经济的领先地位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

  没有现代财务、成本、质量管理和科学决策制度,没有扎扎实实的管理基础工作,就不能搞现代市场经济。

  第四节管理学的特性

  一、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管理学的主要母的是要指导管理实践活动。

二、管理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管理学具有科学的特点:

1客观性2实践性3理论系统性4真理性5发展性总之,管理学完全具备科学的特点,确实是一种反映了客观规律的综合的知识体系。

管理学又是一门艺术:

因为艺术的含义是指能够熟练的运用知识,并且通过巧妙的技能来达到某种效果。

而有效的管理活动正需要如此。

三、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在给定条件下能够得到确定结果的科学称之为精确的科学。

管理学则不同,在已知的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

管理主要是同人发生关系,对人进行管理,那么人的心理因素就必然是一种不可忽略的因素。

而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我们还没找出更有效的定量方法,使管理本身精确化,而只能借助于定性的办法,或者利用统计学的原理来研究管理。

  四、管理学的系统观念

  系统就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要素所构成的集合。

作为系统观念有以下几点:

1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性。

2重视系统的行为过程。

  3根据研究目的来考察系统。

  4系统的功能或行为可以通过输入与输出关系表现出来。

  5系统趋向目标的行为是通过信息反馈,在一定的有规律的过程中进行的。

6系统具有多级递阶结构。

7等价原则

  8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

  9系统通过其要素的变化而得到发展,最后达到进一步整合,即系统达到更高层次的整体优化。

  五、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

  1管理为软科学的第一层含义。

  2管理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他必须借助于被管理者及其他各种条件,并通过他们来体现管理

  的价值。

  3若想通过管理来提高效益,是有一个时间过程的。

六、管理的二重性

  对生产过程进行管理也存在两重性,一种是与生产力相联系的管理的自然属性,另一种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管理的社会属性。

  正确认识管理的二重性,一方面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以便迅速地提高我国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买我们自己的国情,建立自己的管理体系,或者说建立据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力争高速地发展我国经济。

  

  第五章组织职能第一节组织的基本概念一、组织的含义

  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经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的集合。

这个含义有三层含义:

1组织必须有目标2没有分工与合作也不能称其为组织3组织要有不同层次的权利与责任制度。

  二、组织环境

  组织环境中最主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

  组织环境对组织具有两个方面影响,一是提供资源和机会,二是给予限制。

第二节组织设计的任务

  组织设计是组织职能的重要内容。

一、组织设计所面对的基本矛盾

  ——管理对象的复杂性于个人能力的有限性。

二、组织设计的目的

  ——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优势,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形成最佳的综合效果。

  三、组织设计的步骤

  1工作划分2建立部门3决定管理跨度4确定职权关系5通过组织运行不断修改和完善组织结构。

  第三节组织结构的类型

  组织结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目前常用的组织结构有五种:

直线职能结构、事业部结构、模拟分权结构、矩阵结构及各种形式的委员会。

  一、直线职能结构

  优点:

分工细密,任务明确,且各个部门门的职责具有明显的界限。

缺点:

缺乏信息交流,各部门缺乏全局观点;不易于从企业内部培养熟悉全面情况的管理人才;分工很细,手续繁杂,反应较慢,不易迅速适应新的情况。

  二、事业部结构

  所谓事业部结构,就是一个企业对于具有独立的产品和市场、独立的责任和利益的部门实行分权管理的一种组织形态。

  优点:

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又有较高的的适应性。

是培养管理人才的最好组织形式之一。

  缺点:

管理人员水平要求较高;集权与分权关系比较敏感,一旦处理不当,可能削弱整个组织的协调一致;管理人员增多,管理成本较高。

  三、模拟分权结构

  优点:

解决了企业规模过大不易管理的问题。

  缺点:

不易了解整个企业的面貌,在沟通效率和决策权力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四、矩阵结构

  矩阵结构是从专门从事某项工作的工作小组形式发展而来的一种组织结构。

  优点:

适应性强缺点:

缺乏稳定性。

五、委员会组织

  委员会组织也是一种常见的组织形式,他是执行某方面管理职能并实行集体行动的一组人。

  第四节组织设计的传统原则一、层级原则

  任何组织都必须遵守层级原则,这是组织能够运行的基础。

二、管理跨度原则

  管理跨度是指一个领导者直接指挥下级的数目。

  在确定管理跨度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绝对地说管理跨度是大好还是小好。

  三、统一指挥原则四、权责一致原则五、适当的授权原则

  六、经济原则七、分工与协作原则

  分工就是按照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和工作效率的要求,把组织的任务、目标分成各个层次,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任务和目标,明确各个层次,各个部门乃至各个人应该做的工作以及完成工作的手段、方式和方法。

  实事求是、讲究实效,是合理分工的要点。

八、执行与监督分离原则九、精简与效率原则第五节组织设计的动态原则一、职权和知识相结合的原则

  要求职能人员和专家拥有一些必要的职权,以便能使他们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为组织服务。

这些职权有1强制性职权2赞同性职权3功能性职权所谓功能性职权是指上级直线指挥人员将某一方面的权力完全下授给某一职能部门,该部门可直接行使直线指挥人员的权力、向下线直线人员下达命令,其效力于上级主管相同。

  二、集权与分权相平衡原则

  集权与分权相平衡原则要求根据组织的实际需要来决定集权与分权的程度。

影响集权或分权的因素有8点:

1工作的重要性2方针的统一性3经营规模4组织的工作性质5组织历史6管理者地数量和质量7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控制能力8企业外部的环境

  三、弹性结构原则

  所谓具有弹性是指一个组织的部门结构、人员的职责和职位都是可以变动的,以便保证知识和职权的结合,保证集权和分权的均衡。

其包括以下两点:

1是部门结构具有弹性2视之为具有弹性

  第六节组织设计的全变理论一、组织必须适应于工作任务

  二、组织必须适应技术工艺特性三、组织要适合于周围环境第七节团队组织与合作一、团队种类

  二、团队成员的不同风格三、团队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四、有效团队的特征

  1目标明确2非正式的气氛3参与4倾听5君子之争6共识7公开的沟通8明确的角色与任务分派9分享领导权10对外的关系11多元化风格12自我评估

  五、团队发展的四个阶段

  1初创期2风暴期3标准期4成熟期六、领导人的团队建立策略

  1认识成员2确定团队的目标3明确角色4建立标准5描绘计划6鼓励提出问题7维持平衡8分享光荣9强调参与10庆祝成就11评估团队的有效程度

  第八节组织变革

  世界上没有一个组织能够永远保持不变,其原因或于组织自身的矛盾与缺陷而显得小能不高或于外界环境变化而使得自身难以适应。

  一、组织的生命周期理论

  组织像任何有机体一样有其生命周期。

格林纳认为一个组织的成长大致可分为创业、聚合、规范化、成熟、在发展或衰退五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管理体制和职工心态都有其特点。

每一个阶段最后面临着某种危机和管理问题,都要采取一定的管理策略解决这些危机以达到成长的目的。

  二、组织老化与对策1组织老化的标志

  A机构臃肿B反应迟钝C文山会海D模式僵化2组织老化的对策

  防止和克服组织老化,是组织变革的重要课题。

  A定期审议——把组织结构的调整、精简列入议事日程,定期进行。

B破壳行为——为了冲破僵化的组织及其官僚主义作风的阻碍,可以采取一些破格行为,逼迫组织焕发活力。

如“现场办公”

  C走动管理和越级建议——为了克服组织的老化和官僚化,促使管理人员了解下情,在欧美日等国家流行一种“走动管理”方式,即规定机关管理人员不得只靠会议和文件办公,而要深入第一线,遭到现场去调查研究。

  D人员平行流动

  E灵活用工方式  使组织增加弹性,防止组织老化。

F组建团队组织三、组织变革的动因

  外部动因:

市场、资源、技术和环境的变化,这部分是管理人员控制不了的。

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商场任务环境的变化是促使组织变革产生的最重要动因。

  内部动因:

主要是人的变、组织运行和成长中的矛盾所引起的。

另外,在组织成长的每个阶段所具有的特殊矛盾,这些都促使管理者采取变革的措施,以保证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四、组织变革的种类主动的变革和被动的变革五、组织变革地实施

  三个过程:

解冻、改变和固结变革的步骤:

6个

  1发现问题征兆、认识改革的必要2诊断问题3选择变革的方法

  4分析变革的限制条件

  B渐进式是利用足够的时间分步骤的逐步推行变革,在不知不觉中达到变革的目标。

  6实施变革计划第六章控制职能第一节控制的内涵一、控制的一般概念

  控制就是检查工作是否按既定的计划、标准和方法进行,发现偏差,分析原因,进行纠正,以确保组织目标地实现。

  二、控制过程1限定子系统的范围2识别所要测量的特性3订立标准4收集数据5衡量绩效6诊断与更正

  三、控制在组织中的地位第二节控制的手段

  管理活动采用的内部组织控制手段包括人员配备,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正式组织结构,政策与规则,财务办法以及自适应办法等。

  一、人员配备控制1人事选择2人事训练二、实施评价控制三、正式组织结构控制

  1权力结构2信息沟通渠道3控制跨度四、政策与规则控制五、财务控制六、自适应控制第三节控制的类型

  分类原则控制类型预防性控制分类原则控制类型反馈控制1按控制活动的性质划分4按信息的性质划分更正性控制预先控制前馈控制2按控制点的位置划分过程控制5按采用的方法划分直接控制间接控制事后控制正式组织控制3按控制划分群体控制自我控制第四节控制的方法

  即财务控制方法、人员控制方法和综合控制方法一、财务控制方法

  1预算控制2损益平衡控制3按贴现计算收益率方法4财务报表分析二、人员行为的控制方法

  1鉴定式评定方法2实地审查方法3强选择列等方法4成对列等比较法5偶然事件评价法三、综合控制方法1资料设计法2审计法第五节如何有效的实施控制

  控制是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较易出现问题的一项职能。

良好的计划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无效的控制会引起计划的无效。

为了实施有效的控制,应认真研究以下问题。

  一、控制的目的性

  良好的控制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必须反映出业务的性质和需要,不能为控制而控制,搞形式主义。

  二、控制的及时性

  较好的控制必须及时的发现偏差,迅速报告上级,使上级能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更正。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较好的办法是:

采用前馈控制,采取预防性控制。

  三、控制的经济性

  控制活动是需要费用的。

要把控制所产生的费用同控制所产生的结果进行经济方面的比较,只有当有利可图时才实施控制。

  四、控制的客观性

  控制过程中最容易引起主观因素介入而影响控制的客观性。

晕轮效应:

以点代面的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

  优先效应:

指人们往往把第一印象看得十分重要,以至于影响今后对人的评价。

“要给人一个好印象”

  五、控制的其他要求1控制应该具有弹性2控制必须配合组织形态3控制应该注意预测未来4控制必须针对重点5控制必须为人所了解

  第七章激励职能第一节基本概念一、需要、动机与行为

  行为:

凡人类有意识的活动都称为行为

  需要:

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动机:

使人们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它引起行为、维持行为并指引行为去满足某种需要。

  二、需要结构与动机结构

  行为动机决定的,动机来自需要。

三、激励

  激励:

就是创设满足职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职工的工作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

  第二节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一、层次需要理论的内容1人类的多种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A生理的需要B安全需要C社交的需要D自尊的需要E自我实现的需要

  2五种需要之间的递进规律3人的需要的个体差异性

  二、对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的评价1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的贡献:

  A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为我们研究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比较科学的理论框架,成为激励理论的基础。

  B马斯洛将各类需要研究的很细,指出了每一类需要的具体内容,这对我们很有用处。

  C马斯洛将自我实现作为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对我国的管理着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

  2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的缺陷A对需要层析的分析简单、机械。

  B马斯洛层次需要论的理论前提——人都是自私的,不是一种科学的假设。

C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也不尽完善。

诸如:

爱美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劳动的需要。

  第三节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1双因素理论的内容

  赫兹伯格认为,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和使职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是大不相同的。

使职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往往是外部环境引起的,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通常是工作本身产生的。

保健因素;激励因素

  和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是兼容并蓄的。

只不过马斯洛的理论是针对需要和动机而言的,而赫兹理论是针对满足这些需要的目标和诱

  因而言的。

生理,安全,社交以及自尊需要中的地位为保健因素。

而自尊中的晋升、褒奖和自我实现需要为激励因素。

  2对双因素理论的评价批评:

  A和兹伯格调查取样的数量和对象缺乏代表性。

B和兹伯格在调查时,问卷的方法和题目有缺陷。

  C赫兹伯格认为,满意和生产的提高有必然的关系,而实际上满意并不等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D和兹伯格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截然分开是不妥的。

因为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贡献:

  A他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

慈爱去了某项激励措施以后并不一定就带来满意,更不等于劳动生产率能够提高。

  B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

  C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录用,各得其所,注意对人进行精神鼓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人以成才、发展、晋升的机会。

  3双因素理论的应用要结合我国的国情:

  A我们在实施激励时,应注意区别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前者的满足可以消除不满,后者的满足可以产生满意。

  B双因素理论诞生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的美国。

C应注意激励深度问题

  D随着温饱问题地解决,内在激励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第四节弗隆的期望理论最主要的激励理论之一。

一、期望理论的内容

  期望理论的基础是,人之所以能够从事某项工作并达成组织目标,是因为这些工作合作和组织目标会帮助她们达成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

  公式M=V·EM——激发力量V——目标效价E——期望值

  进行激励时要注意三方面的关系:

1努力与绩效的关系2绩效与奖励的关系

  3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二、期望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将人们的需要分成了高层次和低层次,双因素理论将各种因素截然的分成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他们都很有用。

而期望理论则存在着辩证的的思想,具有较大的综合性和适应性。

具体分析可以归纳为4条:

  1对于其中效应应当理解为综合性的。

  2同一项活动和同一个激励目标对不同的人效价是不一样的,即使对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效价也不一样。

  期望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1管理者不要泛泛地抓一般的激励措施,而应当抓多数组织成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

  2设置某激励目标是应尽可能加大其效价的综合值。

  3适当加大不同人实际所得效价的差值,加大组织期望行为与非期望行为之间的效价差值。

  4适当控制期望概率和实际概率。

5期望心里的疏导。

  第五节帕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

  1努力来自于报酬、奖励的价值,个人认为需要付出的劳动和受到奖励的概率。

  2工作的实际绩效取决于能力的大小,努力程度以及对所需完成任务理解的深度。

  3奖励要以绩效为前提,不是先有奖励后有绩效,而是必须先完成组织任务才能导致精神的,物质的奖励。

  4激励措施是否产生满意,取决于手机里者认为获得的报酬是否公平。

5满意将导致进一步的努力。

第六节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一、公平理论的内容

  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之后,它不仅关心自己所的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系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见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二、对公平理论的分析

  公平理论提出的基本观点是客观存在的,但公平本身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1它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关2它与个人所持的公平标准有关。

3它与绩效的评定有关三、公平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1影响激励效果的不仅有报酬的绝对值,还有报酬的相对值。

  2激励时应力求公正,石凳实在客观上成立,尽管有主观判断的误差,也不至造成严重的不公平感。

  3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心里的疏导,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

  第七节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福隆的期望理论都强调行为和后果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但福隆的期望理论较多的涉及主观判断等内部心理过程,而强化理论指导论刺激和行为的关系。

  一、强化理论的内容

  斯金纳认为,无论人还是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都会采取一定的行为,这种行为将作用于环境,当行为的结果对他或它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的结果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

这就是环境对行为强化的结果。

  强化有几种类型,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

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

根据强化的方式分为连续强化和间隙强化。

  二、强化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强化理论较多地强调外部因素或环境刺激对行为的影响,忽略人的内在因素和主观能动性对环境的反作用,具有机械论的色彩。

但是强化理论的一些做法还是有用的

  1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强化措施。

  2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

3及时反馈

  4强化理论告诉我们,奖励和惩罚都有激励作用,但应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八节激励的一般原则一、人员激励的原则

  1目标结合原则2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3外激与内激相结合的原则4正激与负激相结合的原则5按需激励原则6民主公正原则二、精神激励的方法1目标激励

  企业目标是一面号召和指引千军万马的旗帜,是企业凝聚力的核心。

它体现了职工工作的意义,预示着企业光辉的未来,能够再理想和信念的层次上激励全体员工。

  在进行激励的同时,还应注意把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宣传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一致性,企业目标中包含着职工的个人目标,职工只有在完成企业目标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个人目标。

使职工真正感受到“厂兴我富,厂兴我荣”的道理,从而激发出强烈的归意识和巨大的劳动热情。

  2内在激励3形象激励

  照片上光荣榜

  4荣誉激励“生产能手”5兴趣激励6参与激励

  让职工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参与决策,吸收他们中的正确意见。

7感情激励与职工进行感情沟通不同与西方企业常用的“感情投资”。

二者有本质不同:

前者是出于对职工的真诚关怀,后者是资方对职工所施展的手段,是虚伪的感情游戏,目的在于“获利”,二者的效果不同,前者可建立真正的友谊,进而实现上下同心,后者只是维持表面的和谐,一旦职工发现其虚伪性,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8榜样激励

  树立企业内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形象,号召和引导模仿学习。

  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针对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综合地运用一种或多种激励手段,以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种权变的、综合运用不同手段的思想是精神激励的基本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