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7811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13 大小:10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3页
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3页
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3页
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3页
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3页
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3页
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3页
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3页
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3页
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3页
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3页
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3页
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3页
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3页
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docx

《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docx(1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docx

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客运专线铁路

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报批稿)

本稿尚待最后修改

 

二○○五年三月

前言

本指南是根据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关于认真做好新建客运专线铁路施工和验收暂行标准编制工作的通知》(经规标准[2004]8号)的要求,结合客运专线铁路特点和既有工程建设实践经验,为保证桥涵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运输、架设安全,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

本指南共分14章,内容包括:

总则,施工准备,基础,墩台,桥位制梁,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制造,预制箱梁架设,预应力混凝土T梁预制及架设,结合梁,钢筋混凝土连续刚架、板式刚构连续梁,支座,桥面及附属结构,涵洞,环境保护。

在执行本指南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资料。

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北京西客站南广场中铁工程大厦,邮编:

100055),并抄送铁路工程技术标准所(北京羊坊店路甲8号,邮编:

100038),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指南由铁道部经济规划院负责解释。

主编单位: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参编单位: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建筑研究设计院

主要编写人员:

陈唯一林荫岳盛黎明刘建廷薛吉岗韩军鹏

王树伟田松陶振华王兴铎邓加华刘承亮

苏应毕虞慧鸣赵德学付国才万为胜刘中天

李裕和张瀚朱炎新李怒放苏国明

目次

1总则…………………………………………………………………………………

(1)

2施工准备……………………………………………………………………………

(2)

2.1施工调查和技术准备……………………………………………

(2)

2.2主要施工机械设备的选择…………………………………………………(4)

2.3辅助工程……………………………………………………………………(4)

3基础…………………………………………………………………………………(5)

3.1明挖基础……………………………………………………………………(5)

3.2桩基础……………………………………………………………………(11)

3.3沉井基础…………………………………………………………………(25)

4墩台………………………………………………………………………………(29)

4.1墩台身…………………………………………………………………(29)

4.2锥体填筑……………………………………………………………(29)

4.3桥台的排水及防护………………………………………………………(30)

5桥位制梁………………………………………………………………………(31)

5.1膺架浇筑…………………………………………………………………(31)

5.2连续梁、连续刚构的悬臂浇筑…………………………………………(31)

5.3移动支架悬臂拼装………………………………………………………(34)

5.4连续梁顶推………………………………………………………………(35)

5.5先简支后连续箱梁……………………………………………………(37)

5.6移动模架造桥机制梁……………………………………………………(38)

5.7移动支架造桥机制架梁………………………………………………(39)

6预应力混凝土箱梁预制…………………………………………………(41)

6.1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箱梁预制…………………………………………(41)

6.2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箱梁预制…………………………………………(52)

7预制箱梁架设……………………………………………………………………(55)

7.1一般规定…………………………………………………………………(55)

7.2架桥机架设………………………………………………………………(55)

7.3落梁就位…………………………………………………………………(56)

8预应力混凝土T梁预制及架设…………………………………………………(57)

8.1T梁预制…………………………………………………………………(57)

8.2T梁架设安装和横向联结………………………………………………(58)

9结合梁……………………………………………………………………………(60)

9.1一般规定…………………………………………………………………(60)

9.2钢梁的工地检验…………………………………………………………(60)

9.3钢梁安装…………………………………………………………………(61)

9.4混凝土桥面板……………………………………………………………(63)

9.5结合梁施工质量标准……………………………………………………(64)

10钢筋混凝土连续刚架、板式刚构连续梁………………………………………(66)

10.1连续刚架桥施工…………………………………………………………(66)

10.2板式刚构连续梁施工……………………………………………………(66)

11桥梁支座…………………………………………………………………………(69)

11.1一般规定…………………………………………………………………(69)

11.2盆式橡胶支座的安装……………………………………………………(69)

11.3支座安装质量标准………………………………………………………(69)

12桥面及附属结构…………………………………………………………………(70)

12.1有碴桥面…………………………………………………………………(70)

12.2无碴桥面…………………………………………………………………(70)

12.3桥面及附属结构质量标准………………………………………………(71)

13涵洞………………………………………………………………………………(72)

13.1一般规定…………………………………………………………………(72)

13.2圆形涵洞…………………………………………………………………(72)

13.3盖板涵……………………………………………………………………(73)

13.4矩形涵、框架涵…………………………………………………………(73)

13.5渡槽、倒虹吸管…………………………………………………………(74)

13.6涵洞质量标准……………………………………………………………(74)

14环境保护…………………………………………………………………………(77)

14.1一般规定…………………………………………………………………(77)

14.2防止水土污染和流失……………………………………………………(77)

14.3防治空气污染……………………………………………………………(77)

14.4文物和景区保护…………………………………………………………(77)

本标准用词说明………………………………………………………………………(78)

1总则

1.0.1为确保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的施工质量,指导施工单位按照有关标准制定施工细则,正确开展施工,提高施工管理水平,特制定本施工技术指南(下简称指南)。

1.0.2本指南适用于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200~350km/h的标准轨距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的施工。

1.0.3客运专线桥涵工程施工应贯彻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提高结构耐久性的原则,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和节约土地,要加强对农田水利、文物和风景区的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并做到文明安全施工。

1.0.4桥涵施工中,应积极推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检测方法。

当采用未列入本“指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检测方法时,必须制订不低于本指南水平的质量标准和工艺要求,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执行。

施工中应认真做好原始记录、积累资料,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桥涵施工技术水平。

1.0.5桥涵施工中采用的大型机械、工程材料、试验和检测设备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并具有合格证件,设备应有铭牌。

1.0.6客运专线铁路跨线工程施工时,应与有关部门配合共同采取措施,减少施工与运输的相互干扰,确保行车安全。

1.0.7当采用无碴轨道时,尚应符合铁道部颁布的有关无碴轨道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

1.0.8桥涵工程施工尚应符合铁道部颁布的客运专线相关技术条件和验收标准的有关规定。

1.0.9桥涵工程施工中除应按本指南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施工准备

2.1 施工调查和技术准备

2.1.1 施工单位中标后,必须组织有关人员对设计文件进行全面核对和研究,并经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交底,据以进行施工调查。

2.1.2 施工调查的依据:

1 工程招标文件及补充规定;

2 施工承发包合同文本;

3 施工设计文件。

2.1.3 施工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1 跨越河流的最高洪水位、最低水位、常年水位及相应水位的流速,河道通航条件及标准,河流洪水期和枯水期,当地降雨、降雪量,冰冻期,风向和水速,全年的天气温度及气候状况。

2 桥梁附近地形地貌、河床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当地最大的冻结深度、地震烈度等。

3可供利用的山坡荒地、需要占用的耕地和拆迁的建筑物、施工期内对当地水利排灌和交通设施的影响。

4 当地劳力和生产物资供应、工业加工、通信设施和水陆交通运输、水源和电源等供应能力、砂石料源、可供利用的房屋数量、生活物资等供应情况。

5 当地有无地区性的病疫和卫生防疫状况、风俗习惯以及施工队伍应注意的事项等。

6 修建各项临时工程、施工机械运输组装场地、施工防排水措施的资料。

7 桥梁所在的位置、地形、交通运输及跨线工程情况,并提出可行性施工方案(现场桥位制梁或预制后架设)。

8 采用现场桥位制梁时应调查地基承载力、排水条件、桥下通行和通航条件等。

9 当采用桥梁预制和运架施工方案时,尚应调查以下内容:

1)施工便道、路基、桥梁墩台等有关运架梁的施工情况及施工资料。

2)对运梁车及组装后的架桥机运行地段的高压线、通讯线、广播线、立交桥、隧道、渡槽及一切影响架桥机走行净空和工作净空的障碍物进行调查测量,提出解决办法并要求在运架梁前完成整治工作。

3)特殊困难架梁地段的地形、各桥电力供应情况及道路运输情况。

4)材料及梁运输路径和架桥机架设顺序。

2.1.4 施工调查前,应与当地有关部门联系。

施工调查时,应携带必要的文件、图纸及重点工程的设计资料等,采用现场勘察和沿线走访,核对图纸资料。

2.1.5 现场调查工作完毕,应编写施工调查报告。

施工调查报告的内容为:

1 工程概况:

如线路的经由;工程、水文地质情况;工程分布;重点桥梁工程情况;施工的特点和难易程度;工程数量等。

2 施工条件:

工程场地情况;沿线交通和供水、供电、供油情况;主要材料和地方材料的供应条件和供应方式,砂石料源情况;临时房屋和临时通信的解决条件等。

3 提出以下施工建议方案:

1)施工区段划分,施工队伍驻地、大型临时工程的布置。

2)施工道路的布局。

3)施工供水、供电网络和工地发变电站的设置。

4)砂石料场选定和场地布置、开采规模、运输方法及供应范围。

5)主要材料供应基地、桥头制梁场等的位置和规模。

6)重点桥梁工程施工方法及措施。

7)施工机具设备和利用地方机械设备的意见。

8)影响施工的障碍物的拆迁方案。

9)箱梁运输路径和桥梁架设顺序。

10)施工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和优化设计的意见。

11)对现有施工便道的改扩建方案。

2.1.6 开工前,应根据设计文件和任务要求,应用网络技术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其主要内容包括:

工程特点;主要施工方法;技术措施;施工进度;工程数量;完成工作量计划;材料设备及劳力计划;施工现场布置平面图;保证施工安全、质量和合同工期的措施;环境保护措施;制架梁辅助工程和水电供应等。

开工前应做好所需材料机具的准备工作,包括:

材料供应渠道、材料的储存、机具配备方案、机具购置和调配、砂石料供应等。

施工单位在作施工调查的过程中,应详细调查当地水资源及电力供应情况,作好完善的水电供应方案。

充分利用地方电讯设备,必要时也可架设通讯线路。

2.1.7 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中规划的临时设施,应包括生产房屋、生活房屋、施工便桥、工程现场内外交通道路、工地供电和供水设备及其它小型临时设施等,宜在正式开工前完成。

起重设备、施工便桥在使用前应予以验收并做好记录,使用过程中应有安全防护措施。

高空作业过程中要做好安全防护。

2.1.8 施工前应对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和保证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等认真进行研究和深入细致地讨论,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施工。

2.1.9 施工前应对参加施工人员按有关客运铁路相关技术标准进行培训和考核,做到持证上岗。

2.1.10 正式工程开工前,要做好各项施工准备工作和施工图(资料)核对优化工作,经检查合格后,才能申请开工。

工程开工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 经批准的设计文件、施工图或施工资料能满足施工需要;

2 征地、拆迁、城市规划、环保评估已经完成;

3 中线复测及工点放线已完成,施工桩撅完备;

4 施工组织设计已经编制完成并已按规定的程序审核批准;

5 地质复核工作已经完成;

6 施工图(资料)核对优化设计工作已经完成;

7 机械、设备、材料和劳动力准备能满足开工需要;

8 质量保证体系、安全保证措施已建立和健全;

9 工地试验室已经建立并通过认证,能满足施工要求;与开工有关的材料试验已完成;

10 工地布置、施工用水、用电、临时房屋和便道能满足开工要求;

11 对有关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技术交底已完成;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

12核实地下管线的位置和分布。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开工报告审批制度,未经批准的工程不得开工。

2.2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的选择

2.2.1 桥梁上部结构主要施工设备有以下几种:

1 桥位制梁设备:

膺架(或移动支架造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挂篮)、张拉设备、混凝土设备、钢筋设备、试验和检测设备,及其它辅助施工设备。

2 预制梁设备:

包括台座、模板、张拉设备、混凝土设备、钢筋设备、吊装及滑移设备、试验和检测设备;采用蒸汽养生时还有蒸汽养生设备;以及其它一些辅助施工设备。

3 运架梁设备:

包括装梁、运梁和架梁设备。

2.2.2 施工单位应根据梁的尺寸、重量、形状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配备施工所需机械设备,确定其参数,提前做好准备,以保证工程工期、安全和质量。

2.3 辅助工程

2.3.1 桥梁施工辅助工程主要包括:

存梁场、场内运梁线、大型龙门吊机走行线、供应制梁砂石料的砂石场、修建临时承托结构、钢构件、架桥机的运梁道路。

开工前,应考虑辅助工程特点及施工工期,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出设计文件,经上级批准后,修建辅助工程。

辅助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要编制竣工报告。

其内容为:

开、竣工日期,施工依据,施工单位,竣工数量,主要材料消耗,工程成本及必要图纸等。

2.3.2 当桥梁工程施工采用预制和架设施工方案时,运梁便线及桥上临时轨道应按不同运梁车的要求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并要平整、顺直,以便箱梁的顺利移运。

2.3.3 施工便道应直通工地并与国家公路网连结,并应满足各种设备运输进场的需要。

3 基础

3.1 明挖基础

3.1.1 基坑开挖

1 基坑开挖前应做好下列工作:

1)测定基坑中心线、方向、高程。

2)按地质水文资料,结合现场情况,决定开挖坡度和支护方案、开挖范围和防、排水措施。

2 基坑可采用垂直开挖、放坡开挖,支撑加固或其他加固的开挖方法。

在有地面水淹没的基坑,可修筑围堰、改河、改沟、筑坝排开地面水后再开挖基坑。

3 在天然土层上挖基,如深度在5m以内,施工期较短,基坑底处于地下水位以上,土的湿度接近最佳含水量、土层构造均匀时,则基坑坑壁坡度可参照表3.1.1选定。

基坑深度大于5m或有其他不利条件时,应将坑壁坡度适当放缓,或加作平台。

如土的湿度过大,能引起坑壁坍塌时,坑壁坡度应采用该湿度下土的天然坡度;

表3.1.1 基坑坑壁坡度

坑壁土

坑壁坡度

基坑顶缘无载重

基坑顶缘有静载

基坑顶缘有动载

砂类土

1:

1

1:

1.25

1:

1.5

碎石类土

1:

0.75

1:

1

1:

1.25

黏性土、粉土

1:

0.33

1:

0.5

1:

0.75

极软岩、软岩

1:

0.25

1:

0.33

1:

0.67

较软岩

1:

0

1:

0.1

1:

0.25

极硬岩、硬岩

1:

0

1:

0

1:

0

注:

①挖基通过不同的土层时,边坡可分层选定,并酌留平台;②在山坡上开挖基坑,当地质不良时,应防止滑坍;③在既有建筑物旁开挖基坑时,应按设计文件的要求办理。

4 基坑顶有动载时,坑顶缘与动载间应留有大于1m的护道,如地质、水文条件不良,或动载过大,应进行基坑开挖边坡检算,根据检算结果确定采用增宽护道或其他加固措施。

5 弃土不得妨碍施工。

弃土堆坡脚距坑顶缘的距离不宜小于基坑的深度,且宜弃在下游指定地点,不得淤塞河道,影响泄洪。

6 无水土质基坑底面,宜按基础设计平面尺寸每边放宽不小于50cm。

适宜垂直开挖且不立模板的基坑,基底尺寸应按基础轮廓确定。

有水基坑底面,应满足四周排水沟与汇水井的设置需要,每边放宽不宜小于80cm。

7 基底应避免超挖,松动部分应清除。

使用机械开挖时,不得破坏基底土的结构,可在设计高程以上保留一定厚度由人工开挖。

8 基坑宜在枯水或少雨季节开挖。

基坑开挖不宜间断,达到设计高程经检验合格后,应立即砌筑基础。

如基底暴露过久,则应重新检验。

9 必要时,基坑应进行边坡稳定计算。

3.1.2 基坑回填

1 基坑应按设计要求及时回填,应分层夯实。

2 台后、涵洞两侧基坑回填所用的材料和混凝土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3 台后、涵洞两侧基坑回填应密实、稳定。

若以碎石分层填筑,其压实质量应满足设计要求。

4 台后、涵洞两侧基坑回填顶面高程允许偏差为±50mm。

3.1.3 基坑护壁

1 下列基坑开挖后可采用护壁加固:

1)基坑较深,土方数量较大。

2)基坑坡度受场地限制。

3)基坑地质松软或含水量较大,坡度不易保持。

2 挡板支撑,可采用横、竖向挡板与钢(木)框架支撑坑壁。

基坑每层开挖深度,应根据地质情况确定,不宜超过1.5m,边挖边支。

3 对支撑结构应随时检查,发现变形,及时加固或更换,更换时应先撑后拆。

支撑拆除顺序,应自下而上。

待下层支撑拆除并回填土后,再拆除上层支撑。

4 用吊斗出土,应有防护措施。

吊斗不得碰撞支撑。

5 喷射混凝土护壁适用于稳定性好,渗水量少的基坑。

喷护的基坑深度应按地质条件决定,但不宜超过10m。

6 喷射混凝土厚度可参照表3.1.3规定办理。

表3.1.3 喷射混凝土厚度(cm)

基坑渗水情况

地质类别

无渗水

少量渗水

砂类土

10~15

15

黏性土、粉土

5~8

8~10

碎石类土

3~5

5~8

注:

(1)本表喷射混凝土厚度适用于不大于10m直径的圆形基坑,未考虑基坑顶缘荷载;

(2)每次喷射混凝土厚度,取决于土层和混凝土的粘结力与渗水量的大小;

(3)坑内砂层有少量渗水,可在坑壁打入木桩后再喷混凝土,木桩直径约为5cm、长100cm,向下与坑壁成300角打入,一般间距约为50~100cm。

7 喷射混凝土护壁的坡度根据土质稳定情况与渗水量的大小可采用1:

0.07~1:

0.1。

8所选用的喷射机必须具有良好的密封性且输料均匀。

喷射混凝土应掺入外加剂,其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当使用速凝剂时,应满足初凝时间不大于5min,终凝时间不大于10min的要求。

干混合料宜随拌随喷。

按土质与渗水情况,每次下挖0.5~1m,应即喷护。

对无水或少水坑壁,喷射顺序应由下而上,但对渗水的坑壁,应由上而下。

当一次达不到要求厚度时,可在第一层混凝土终凝后,再喷第二次或第三次直到要求厚度。

续喷前应将混凝土表面污渍、泥块清洗干净。

喷射混凝土终凝2h后,应进行湿润养护。

9基坑开挖前,应在坑口顶缘,采取加固措施,防止土层坍塌。

10 开挖基坑遇有较大渗水时,可采取下列措施:

1)每层开挖深度不大于0.5m,汇水坑应设于基坑中心。

2)开挖进入含水层时,宜扩挖40cm,以石料码砌扩挖部位,并在表面喷射一层5~8cm厚的混凝土。

3)对流砂、淤泥等夹层,除打入小木桩外,并在桩间缠以竹篱等,然后喷射混凝土。

11 混凝土围圈护壁,除流砂及呈流塑状态的黏性土外,适用于各类土的开挖防护。

12 围圈混凝土由上而下逐层浇筑。

顶层应一次整体浇筑,以下各层分段开挖浇筑。

上下层混凝土纵向接缝应相互错开。

分层高度以垂直开挖面不坍塌为原则,顶层高度宜为2m,以下每层高1~1.5m。

13 混凝土围圈的开挖面应均匀分布,对称施工,及时浇筑,无支承总长度不得超过1/2周长。

14 围圈混凝土壁厚和拆模强度应满足承受土压力的要求。

3.1.4 基坑围堰

1 围堰工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围堰顶面宜高出施工期间可能出现的最高水位0.5m。

2)对河流断面被围堰压缩而引起的冲刷,应有防护措施。

3)围堰应尽量做到防水严密,减少渗漏。

4)堰内面积应满足基础施工的需要。

5)围堰应满足强度、稳定性的要求。

2 土围堰适用于水深在2m以内,流速小于0.3m/s,冲刷作用很小,且河床为渗水性较小的土。

土围堰宜使用黏性土填筑,围堰断面应根据使用的土质、渗水程度及围堰本身在水压力作用下的稳定性而定。

堰顶宽度不应小于1.5m,外侧坡度不陡于1:

2,内侧坡度不陡于1:

1。

填土出水面后应分层夯实。

筑堰引起流速增大,可在外坡面采用草皮、片石或土袋等进行防护。

3 土袋围堰适用于水深不大于3m,流速不大于1.5m/s,河床为渗水性较小的土。

堰顶宽度可为1~2m,外侧边坡为1:

0.5~1:

1,内侧为1:

0.2~1:

0.5。

土袋围堰应用黏土填心。

袋内装入松散黏性土后,袋口应缝合,装填量约为袋容量的60%。

在流速较大处,外侧土袋内可装粗砂或小卵石。

堆码时土袋应平放,其上下层和左右层应互相错缝。

4 土、土袋围堰填筑前,应清理堰底的树根、草皮、石块等杂物。

当有冰块时,必须彻底清除。

填筑时,均应自上游开始至下游合龙。

堰底内侧坡脚距基坑顶缘距离不应小于1m。

5 钢板桩围堰适用于深水基坑,河床为砂类土、黏性土、碎石土以及风化岩等地层。

6 新钢板桩验收时,应备有出厂合格证,机械性能和尺寸符合要求。

经整修或焊接后的钢板桩,应用同类型的钢板桩作锁口通过试验检查。

验收或整修后的钢板桩,应分类、编号、登记存放。

锁口内不得积水。

7 钢板桩堆存、搬运、起吊时,不得损坏锁口损坏和由于自重而引起残余变形。

8 钢板桩接长应以等强度焊接。

9 当吊装设备许可时,应将2~3块钢板桩拼成一组组合桩,组拼后用坚固夹具夹牢。

10 插打钢板桩应符合下列规定:

1)插打前,在锁口内应涂抹防水混合料,组拼桩时应用油灰和棉絮捻塞拼接缝。

2)插打顺序应按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可由上游分两侧插向下游合龙。

3)插打时必须有可靠的导向设备。

宜先将全部钢板桩逐根或逐组插打稳定,然后依次打到设计高程。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