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外贸的现状和出路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7846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79 大小:3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有外贸的现状和出路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9页
国有外贸的现状和出路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9页
国有外贸的现状和出路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9页
国有外贸的现状和出路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9页
国有外贸的现状和出路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9页
国有外贸的现状和出路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9页
国有外贸的现状和出路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9页
国有外贸的现状和出路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9页
国有外贸的现状和出路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9页
国有外贸的现状和出路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9页
国有外贸的现状和出路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9页
国有外贸的现状和出路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9页
国有外贸的现状和出路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9页
国有外贸的现状和出路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9页
国有外贸的现状和出路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9页
国有外贸的现状和出路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9页
国有外贸的现状和出路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9页
国有外贸的现状和出路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9页
国有外贸的现状和出路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9页
国有外贸的现状和出路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9页
亲,该文档总共2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有外贸的现状和出路文档格式.docx

《国有外贸的现状和出路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有外贸的现状和出路文档格式.docx(27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有外贸的现状和出路文档格式.docx

先回顾国有外贸公司体制的几个发展阶段:

  1.垄断经营时代

  1987年以前,我国省级以上国有外贸公司均隶属于中央财政;

1988年1月1日起至1990年底,中央总公司的分公司即省级外贸公司归属到省政府,纳入省、市地级的地方财政;

同时,轻工、工艺品、纺织、服装、陶瓷等5类行业公司被作为独立经营试点;

1991年始,省级外贸公司开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1993年开始,这些公司先后进行了第一次股份制改造。

(1)经营方式:

这些公司权归属到省里后,经营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是部分出口产品,公司可以自行定价;

同时,试点的5类企业在收入上与省财政分成,即如果公司年收入100美元,20%上缴省财政,80%兑换成人民币自行调剂。

这种利润分配办法使这5类公司效益、资产大增,如某家公司当时注册资本只有100多万元,短短几年资产积累已达2亿多元。

当时江苏省十几家外贸公司中有相当一部分在这样的机制下,短短几年就富起来了。

(2)汇率并轨:

与这些外贸公司自负盈亏同时发生的还有汇率并轨。

即公司可自行调剂的那部分外汇收入,原外汇收入必须到中国银行去兑换。

这种兑换汇率是以1美元换5.7元人民币。

此时的国家外汇调剂市场的兑换汇率是1美元可兑换8.7元人民币,这一下子就使1美元无形中涨价了3元。

这些政策机会使一批国有外贸公司一下子进入了“奔驰时代”。

这是国有外贸公司的垄断经营时代。

  2.初级多元化时代

  1993年以后,地方市县的外贸公司开始登陆市场,如江苏省的外贸公司从几十家一下子变成了200多家。

但这些企业多属小型外贸公司,而且当时进出口形势较好,这些公司的出现并没有对大型的国有外贸公司形成什么冲击。

直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前,中外合资企业由于国家对其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有一定的限制,也没有对大型国有外贸公司形成大的威胁。

这一阶段的国有外贸公司仍继续保持着其垄断竞争优势。

  3.竞争时代

  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家对外贸领域的改革不断扩大和深化,出口经营主体真正进入了多元化时代,生产企业、私营企业、民营企业潮水般涌入出口企业队伍中来,国有外贸公司真正的危机来了:

人才流失进入高峰,企业盈利水平不断下降。

因为走的大多是业务骨干,他们手里掌握着大量的客户资源,走掉一个人就可能意味着成百上千万美元出口额的流失。

此时改制应该是留住人才的最佳手段之一。

中国加入WTO以后,私营、民营出口企业纷纷崛起。

二>

原有的优惠政策不复存在,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外贸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2003下半年三大外经贸改革对国有外贸公司的打击将是伤筋动骨:

一是2003年7月30日发出《关于调整进出口经营资格标准和核准程序的通知》规定从9月1日起大幅度降低进出口经营权的门槛,众多中小企业将一下子涌入到出口大军中来。

二是2003年9月10日中国商务部外资司司长胡景岩在投洽会上公布了一个震惊业界的重磅消息:

中国将提前放宽贸易限制,跨国采购集团将获准独立出口。

允许外商在我部分地区设立独资出口采购中心,从事境内产品的采购出口业务及相关的配套服务,而且享受出口退税;

特别是三2003年10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改革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这次改革是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有关出口退税政策的最大的一次改革,将对外贸出口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大改革意味着国有外贸公司垄断地位的彻底丧失和无奈。

有一点企业看得很清楚:

从国家将退税政策向生产性企业倾斜、同时提前放开外商在中国的独资采购权、让生产企业直接与大型外资采购商和出口商接触来看,国家某些政策正在向实业领域倾斜。

这种倾斜使生产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研发和生产。

而从现状看,能短时间内在我国设立独资出口采购中心的外商多为大型跨国公司。

这些公司在全球流通市场分量重、份额大,可带动我国一些商品从原来的非主流市场进入主流市场,同时提升我国出口产品和出口产业结构,这正是我国政府盼望已久的。

  我国国有外贸公司在改革开放以前直至加入世贸组织前夕,一直肩负着为国家出口创汇的重任。

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和行业的多年垄断式经营,形成了国有外贸公司的“奔驰时代”。

但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不断调低、外贸经营权门槛降低、私营和民营公司对外贸领域的快速介入,国有外贸公司很快进入了微利时代,这个时代又被国有外贸人称为“桑塔纳时代”。

但这样一个时代也将由于上述三大因素而成为过眼云烟。

三>

谈到困境不得不提现行出口退税制度。

长期以来,人们从各种媒体看到的,一直是阳光灿烂的一面:

外贸出口的“大好形势”。

比如去年,福建位列全国外贸十强省第七,福建省为283.99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4.57%所以在人们眼里,这架拉动经济的最重要的马车——外贸出口,似乎早已习惯快跑,且似乎理所当然。

但吊诡的是,对于直接创造了这些数字的出口企业来说,竟然笑不出来,或者只能是“苦笑”。

原因很简单,在创造了骄人出口成绩的同时,几乎所有出口企业,并没有在当年实现利润,或者说仅只实现了账面利润。

如果拿出他们的财务报表,几乎清一色都非常难看——高应收款和高负债!

问题明摆着:

赖以实现利润的退税款被长期拖欠达一年甚至两年以上,只好靠借贷维持生存。

而欠退税正随着出口扩大而迅速攀升,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1.旧愁新忧何时了账

  出口退税政策是遵照国际惯例,为使货物以“零税率”出口而出台的一项鼓励出口政策。

退税额多少根据出口额来定,出口额越大则应退税额就越大。

但目前的出口退税额却是国家提前做出预算的,带有极强的计划性,很难及时兑现,与出口贸易市场化相矛盾。

比如累积到2002年底,全国的应退未退税款已达2000亿元,可是到2003年国家财政所做的退税预算指标却只有1230亿元左右,只比去年多了30亿左右。

这就意味着,在今年全年之内,不要说今年新出口货物的退税款毫无着落,即使是去年以前的历史旧账,还将继续遗留下770亿的缺口,根据今年出口预估,今年一年将产生2000亿左右的应退税额,那么到年底,应退未退税总额就将累积到2770亿元。

以浙江为例,从1999年至2002年的连续四年间,应退未退税额从47.25亿元,一直上涨到2002年的408亿元,以超过100%的速度在增长。

  对于同是出口大户的广东来说,情况则更为严重。

尽管近几年办理退税的速度已经明显加快,从2000年至2002年,每年分别办理退税为146.33亿元、182.52亿元、246亿元,分别以24.7%、35%的增幅加速退税,然而应退未退税却从2001年的360亿元直线上升到去年底的530亿元,上升速度达47%。

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得到的数据,可以清楚看到雪球到底是如何快速增大的:

从1997年至2002年,退税指标的年均增长率是17.8%,而应退税额的年均增长率却是37.4%,两者相差了接近20个百分点!

  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导致一些企业甚至连2000年的退税都没能拿到,很多企业到2003年4、5月才刚刚开始领取2001年的退税款。

在忍受欠退税的长期煎熬中,企业经营者们普遍表示,如果“雪球”越来越缩小,那么“还是可以看到希望的”,然而现在雪球越滚越大,日子日趋难过,也就“几乎看不到希望了”。

不能全额取得退税款,企业的利润形如虚设,情况自当是每况愈下。

 2.“免抵退”:

美意难领受

  从2002年1月1日起,为防止出口骗税,并缓解国家退税指标严重不足带来的资金压力,我国开始对自营出口企业的出口货物全面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

按规定,可以将企业内销产品应上缴的税额与出口产品应退的税额相抵。

  据来自苏南一些内销量较高的外资企业反映,“免抵退”政策的确大大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有些企业已经“几乎不存在欠退税的问题”。

  但据调查了广东一些在国内市场上有相当占有率的家电企业,情况出人意料,他们表示说“免抵退”政策对企业有一定帮助,但企业被拖欠退税款仍居高不下,情况显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有家企业去年创造了3.3亿美元出口额,但被拖欠下2亿多元退税款,如果根据今年5亿出口额的目标以及目前退税进度来估算,今年底的欠退税将上升至4亿;

还有一家企业被欠退税在去年底也达到了1亿元。

而这两家企业均属“出口大户”,据说还可享受“优先退税”。

  事实上,“免抵退”政策虽已实行一年,但广东省应退未退税款却仍然持续飙升。

据广东省国税局进出口处的负责人解释,系因广东有相当多厂家基本没有内销业务,所以可用于抵扣的税额就很小;

而华东的外资出口企业,很多都是在主攻内销市场。

  我们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做调查得知,全国范围内,只有40%~45%的企业可享受这一政策,55%~60%的纯外贸企业和非内销型生产企业却难以受益。

  也正因为“免抵退”政策对有内销的企业才有显著作用,这就使一些100%出口的企业,开始考虑进入国内市场。

顺德一家生产灯具的企业就是如此。

但这显然也很头疼,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国外大买家的大规模采购,面对国内市场高昂的进入和管理成本,有点举棋不定。

  但国税部门明确表示:

“我们是不会鼓励也不会去建议企业扩大内销的。

”  

3.除了欠退税,退税率变化也给企业带来了很大困扰。

  1994年,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此后几年,又多次对出口退税率、管理办法进行补充、修改、调整,前后不下一二十次。

退税率频繁变化,使人不得不产生质疑,这是否违反了出口退税政策关于“征多少退多少,不征不退,彻底退税”的原则。

  关于这一原则,回答是“这只是理论上的原则,是教授们讲的,实际操作很复杂”。

但事实上,在增值税条例里面对此原则“规定得非常明确”,是保障货物符合“以零税率出口”这一国际惯例的根本前提。

  既然如此,为什么退税率要多次变动呢?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隆国强介绍,因为1994年国家启用了新的退税制度,退税率一下子提高了,退税增长也很快。

由于管理不健全,于是发生了很多骗取退税的事情,给国家财政造成了一定困难,如何解决呢?

一方面是坚决打击骗退税;

再有就是把退税率调下来(到1996年调至3%、6%、9%),言下之意,我既然没收到这么多税,自然也退不了这么多。

退税率一降,企业出口冲动也应声而降。

紧接着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出口形势趋恶,于是从1998年开始,退税率又开始往上提,直到现在的15%左右。

但直至今日,大部分出口商品的退税率仍未达到法定退税率,无法以“零税率”出口,这无疑也影响到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退税率频繁变化,一度出现了连出口企业、税务管理部门都不知道如何退税、该退多少的荒唐现象。

更严重的是,给企业带来了无法预期的政策性亏损。

二.虽然国有外贸企业当前所面临的形势严峻,但在其长期的国际贸易活动中,仍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优势,国有外贸流通企业仍然具有很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的潜力。

  流通是社会化大生产中的重要一环。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流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也将越来越重要。

在当今世界贸易格局中,流通型外贸公司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三分之一的世界贸易。

外贸流通企业具有熟悉国际市场行情,懂得国际市场营销管理技术并拥有广泛的客户网络的优势,生产企业委托其代理出口,可以降低生产企业直接开拓国际市场的成本,提高其经济效益。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量的商品出口是通过代理完成的,代理已成为商品流通的一种重要方式。

如,美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80%是由代理商完成的。

德国约有6万家贸易代理机构,绝大多数德国工业企业在销售中与其进行合作,30%的商品交易是通过代理进行的。

日本代理出口约占出口总额的80%左右。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代理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不足10%,并且呈下降趋势。

这表明,代理制在我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虽然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越来越多,但获权企业特别是生产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不具优势,建立新的营销网络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而国有流通企业则在信息、渠道、销售网络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生产企业仍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专业外贸公司代理出口。

  外贸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属于一般性竞争领域,竞争领域的法则是优胜劣汰,自身实力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对国有外贸企业来说,潜在的客户需求和产品需求十分巨大,关键在于能否提高竞争优势,赢得更多的客户和更大的市场占有份额。

因此,面对新的形势,国有外贸企业必须深化改革,积极应对挑战。

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国有外贸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避免被市场淘汰出局的危险。

实践也表明,改革后的国有外贸企业仍将大有用武之地。

在东南沿海地区,一批大型国有企业集团通过改革发展壮大,其出口规模在本地区乃至全国都居前列。

上海东方集团年出口额超过21亿美元,在全国出口200强中连续三年位居第一;

浙江省在21家省级外贸公司基础上组建的4大外贸企业集团,通过国有资本17.2亿元,控制着153亿元的资产。

  国有外贸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但是我们的传统优势,如品牌、资源、人才等没有丧失,我们依然有自己的出路。

虽然一些跨国公司可用人民币在国内直接采购我商品出口,客观上对我们造成了生存危机,但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就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身应该创造价值,同时这种价值必须具有不可替代性,并得到市场的认可。

无论是流通型企业还是生产型企业,只有创造出价值,才有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实际上,很多跨国公司几年前就已开始在华采购,那些曾向跨国公司供货的中间商也曾经历过我们正在经历的阶段,面临剧烈的竞争和挑战,但他们并未就此退出市场,或被市场淘汰。

相反,通过艰苦的摸索和挣扎,他们走出了一条创新的道路,使自己成为供应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

这种创新和价值的创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品牌经营。

通过购买和签约许可的方式经营一些世界著名的品牌。

如美国的迪斯尼公司创立并拥有很多品牌,这些品牌通常通过一些中间商来经营。

这些中间商通过对产品的研发、设计、宣传,不断向市场推出最新产品。

通过这种办法,再将商品打入大型连锁商店和市场。

由于这些中间商向市场推出的产品重点体现在“新”字上,同时又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因此,他们的产品不仅可以领导潮流,还可以引导消费,从而创造市场。

这样,他们就避开了一般意义上的商品竞争,走上了品牌经营之路;

  2.专业化经营。

一些中间商从一般贸易转向商品研发、设计和营销策划,为大型连锁商店提供最新商品,以自己的专业化生产实力,使自己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

  除此之外,中间商还有很多方法和途径寻找生存空间。

从这些经验看,我们虽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并不是死路一条,关键在于经营模式上的创新、观念改变。

  沃尔玛、家乐福等大超市经营公司早已在中国开始了采购出口业务,但他们的自采率一般不超过50%,其余部分的采购仍需通过中间商来完成。

因此我们就应不断提供受客户欢迎并能指导客户消费的产品。

同时,将出口与生产融为一体,如能在市场上不断推出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产品就不愁没人买。

  三.深化改革,认清形势,培育核心竞争力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本。

国有外贸企业应在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培育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

延伸产业链条

  国有外贸公司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通过收购、兼并、联合、参股等多种方式,投资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工业、农业领域,实现科、工、农、贸的优势互补和有机结合,延伸产业链条,建立专业化、系列化的产品生产基地,从而稳定和扩大货源渠道,增强发展后劲。

大力转变经营模式

1.积极推行外贸代理制。

国有外贸企业应转变观念,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信息、销售渠道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既要为生产企业出口商品,又要提高代理服务质量,做好售后服务工作。

同时,积极建立境外贸易代理网络,通过境外贸易代理扩大国内产品出口,提高自身竞争优势。

2.实行内外贸并举的方针,积极建立国内市场的营销网络,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和效益。

国内营销网络的建立也有利于企业扩大进口。

3.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建设,促进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方式相结合,确立新的信息优势。

应创建有特色的商务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宣传企业产品,吸引外商和国内企业进行业务洽谈。

4.积极开展与国外大批发商的合资、合作,成为国外大批发商的国内贸易伙伴,拓宽销售渠道,扩大销售网络。

积极创建品牌优势

  品牌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国有外贸企业知名品牌很少,甚至没有品牌。

这样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效益,而且企业本身也难得到发展。

国有外贸企业应注重对品牌的培育,通过品牌尤其是知名品牌来增强对供货企业和资源的控制,稳定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同时,通过运用品牌这一无形资产的经营,国有外贸企业可以为自己的产品树立更好的形象和信誉,增强国际竞争力。

四>

加快产权制度改革

  培育核心竞争力是产权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国有大型外贸企业可通过联合、重组、参股等多种方式进行改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竞争实力。

国有中小型外贸企业可以通过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改制形式放开搞活,鼓励股权向经营者、业务骨干集中,鼓励经营者持大股,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活力。

 <

五>

进一步培育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真正把国有外贸企业集团做强做大。

日本元教大学管理学教授笠源清志在分析日本企业竞争优势时说过:

“企业之间竞争的关键,不在于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而在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企业特有资源和能力,也就是企业竞争的本质在于利用本企业特有的核心能力,掌握对市场的主导权”。

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自己长期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专有技能、运行机制、管理体系整合而形成的信息知识综合体。

企业核心能力由三大要素构成,一是现有产品和服务优势;

二是未来产品和服务优势;

三是企业管理能力。

国有大企业要做强、做大,提高国有大企业的“三个力”即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其重要内容就是要突出核心竞争能力。

突出核心竞争能力,不单单是把企业规模做大,更重要的是把企业做强。

企业集团在发展中首先要确立自己的优势。

综观美国的大公司,没有一家不是通过并购成长起来的,而仅靠内部扩张几乎没有。

但有一点这些企业都是在内部扩展形成一定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的基础上才实行并购的。

因此外贸企业集团发展中首先要明确主业,围绕主业发展展开并购,在并购中实现优势互补。

在发展壮大主业的同时,适当开展多元化经营,重视金融和实业功能建设。

过分强调多元化经营,“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固然可以减少经营风险,但无关联的多元化经营,进入不太熟悉的行业容易加大经营成本,缺乏规模经营优势,反而加大风险。

《财福》杂志评出的500强其共同特点是主业特征都很明显,这些企业都在收缩经营领域,把无关联业务剥离出去,购并相关企业,强化公司核心业务规模,突出核心业务优势。

突出核心业务优势,与资本经营也是统一的,生产商品经营是社会再生产最深厚的基础,除了专业金融机构是专门进行资本经营外,其它企业最基本的任务还是生产经营、商品经营,因此资本经济不应是独立的,而是要融入生产经营、商品经营,并为其开拓道路。

因此强化核心竞争力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一思如何把现有的优势核心业务做大,谋取规模效益;

二思如何培育发展未来的业务优势。

对外贸企业来说就是下一步如何实施科技兴贸,如何实施贸技结合,改变传统贸易经营方式,探索电子商务B-B、B-C等运行模式,如何优化客户结构、商品结构、市场结构等;

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变被动为主动;

这些都要及时研究、实施;

三思企业管理能力如何及时跟上市场的要求。

企业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软件系统”、指挥系统,决定着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和对外扩张力。

如果这三个方面都具备了竞争力,那么企业就可能长盛不衰。

六>

创新企业内部管理机制

  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在投资主体和企业权责基本明确以后,最关键的是要建立一整套科学管理制度创新企业内部管理机制。

  1.建立领导自律和接受监督的制度 搞好国有外贸企业必须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而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一把手”。

企业领导首先要加强自律,自觉遵纪守法、尽职尽责,同时也应建立内部监督制度,促使领导班子正确执行权力。

内部监督制度至少应当包括:

一是投资决策监督制度。

在广泛发扬民主形成初步投资方案后,提交领导班子集体讨论,最后由“一把手”决策定案。

二是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重要投资进展和资金回收情况、企业内部机构调整、事业发展情况等,都应向职工代表大会定期报告。

股份制企业必须向董事会和监事会提交报告,接受监督。

三是定期考评制度。

通过领导班子、中层干部、职工代表分级评价,形成对企业领导“一把手”的综合评价意见,决定该“一把手”称职与否,凡不称职的“一把手”应当依照“一把手”考评的作法,接受必要的内部监督。

  2.创新劳动用工制度 打破“铁饭碗”,搬走“铁交椅”是创新劳动用工制度核心和本质内容。

要真正作到职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靠本事吃饭,凭能力升迁。

对于一般职工,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定岗定位,裁减冗员,转岗分流。

对于各级管理干部,实行聘任制,根据德才决定使用和升迁,大胆启用和提升合格优秀干部,及时解聘不称职的干部。

对于股份制企业,不应再沿用行政任命方式,应由资产所有者派遣股权代表,推荐董事长人选,提名总经理,企业依据《公司法》选举、聘用。

在企业干部管理上,逐步推行只管“一把手”的办法,把资产增值和企业管理的责任落到实处。

  3.建立奖罚分明的劳动分配制度 建立这项制度的根本意义在于,真正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奖勤罚懒,激励职工积极工作、多作贡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前年薪制在一些企业领导层开始试行,工资收入结构由基本工资和风险效益工资组成,直接把企业资产增值、经济效益同领导层的收入联系起来,增强激励的力度,也加重承担风险的责任。

经营状况良好,具有基本条件的外贸企业应当进行年薪制试点。

  4.建立以资金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制度 在财务管理上,管理出效益表现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