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美育》课程学习辅导4.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8417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与美育》课程学习辅导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美学与美育》课程学习辅导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美学与美育》课程学习辅导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美学与美育》课程学习辅导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美学与美育》课程学习辅导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美学与美育》课程学习辅导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美学与美育》课程学习辅导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美学与美育》课程学习辅导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美学与美育》课程学习辅导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美学与美育》课程学习辅导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美学与美育》课程学习辅导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美学与美育》课程学习辅导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美学与美育》课程学习辅导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美学与美育》课程学习辅导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美学与美育》课程学习辅导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与美育》课程学习辅导4.docx

《《美学与美育》课程学习辅导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与美育》课程学习辅导4.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学与美育》课程学习辅导4.docx

《美学与美育》课程学习辅导4

《美学与美育》课程学习辅导4

第五章形式美与美育

美总是通过特定形式来显现的,而同时,形式美也是美的一种特殊形态。

人类创造美和欣赏美都要从形式美开始。

因此,形式美在审美活动和审美教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节形式美及其形成和发展

一、形式美与形式

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的结构方式和外部表现形态。

形式美是人类符号实践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从具体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由自然因素及其组合规律构成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符号体系。

(一)形式美与美的形式。

形式美属于美的形式因素,但又不等于美的形式。

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是同美的内容直接相联系的;而形式美则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美。

具体的美的形式和抽象的形式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方面,形式美总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概括出来的共同法则;另一方面,形式美又总是渗透在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之中,通过它们体现出来。

形式美与美的形式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二)美的形式的特性:

第一,美的形式依存于美的事物。

第二,美的形式同美的内容紧密相连。

第三,美的形式具有可变性。

(三)形式美的特性:

抽象性、相对独立性、装饰性和符号性。

第一,抽象性。

指各种个别的美的形式中能够抽取出某种富有美感的共同形式特征。

这种特征以抽象的形式存在,审美意味朦胧,审美感受不确定,适应于表现各种事物的美。

第二,相对独立性。

形式美具有不受内容制约的自由特性。

一是因为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因素和组合规律,本身就具有美的因素;二是形式美是从具体美中抽象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由美。

第三,装饰性。

装饰性是指形式美具有装点和修饰事物外观的特性。

第四,符号性。

符号性是指形式美具有审美符号特性。

按照美的规律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美因素,不仅是结构美的事物形式外观的造型符号,同时也是表达创造者内心情绪的情感符号,是体现美的事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象征符号。

"形式美的普遍基础"与"形式美的社会历史根源"两部分内容可以认真阅读教材。

第二节形式美的构成

一、形式美的自然因素

形式美的构成,需要一定的自然物质因素作为其存在和被人感知的基础。

构成形式美、同时也构成人借以感知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基础的要素是色彩、形体和声音。

简称色、形、音。

(一)色彩

色彩是构成形式美和获取形式美的重要因素。

色彩的基本特性主要有三点:

1.表情性。

表情性是指色彩具有表达一定情感的特性。

影片《红高粱》对红色调的运用,就蕴涵了丰富而具有极大冲击力的情感力量。

2.象征性。

象征性是指色彩具有一种观念蕴含特性。

色彩因人们的联想而与生活实践的内容形成某种固定的联系,经过长期实践的积淀和演变而带有某种象征意义,成为表达某种观念的象征符号。

比如中国的京剧脸谱,经过长期的文化实践积淀,各种不同主色调的脸谱成了不同抽象观念的象征。

3.审美意味的复杂性。

这是指色彩具有审美意味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二)形体

形体是物体存在的空间形式,它是构成形式美的重要因素。

形体的基本特性包括构成的层次性、线条的重要性、审美意味的丰富性。

1.构成的层次性。

这是指形体由点、线、面、体等不同层面构成。

2.线条的重要性。

这是指线条作为形体构成的基本符号而具有重要审美价值。

线条美是一切造型美的基础,可以说线条是形体造型中形式美的基本符号。

最典型的例子如波提切利油画《春》、中国画顾恺之《洛神赋图》等。

3.审美意味的丰富性。

这是指形体由于其审美构成的特点而在效果上呈现出耐人寻味的多义特性。

例如圣彼得教堂、故宫太和殿。

(三)声音

声音也是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因素。

声音是表情性最强的情感符号,它的基本特性是类别性和审美意味的情感性。

1.声音的类别性。

指声音在不同领域及自身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

声音分为乐音和噪音两大类别。

声音作为形式美的因素主要是乐音。

乐音的共鸣方式不同,构成各种音色,引起人不同的情感反应。

2.审美意味的情感性。

这是指声音作为富有审美意味的符号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

声音的审美意味,其情感色彩比其他形式符号都更为强烈,同时又是朦胧抽象的,因而造成欣赏者审美感受的不确定性。

二、形式美的组合规律

色彩、形体、声音是形式美的自然因素,这些因素根据一定的结构原则加以组合,就构成了形式美的组合规律。

主要包括整齐一律、对称均衡、比例匀称、节奏韵律、多样统一。

(一)整齐一律。

是指各种自然因素按相同的方式组合而形成量的关系的重复一致,即同一色彩、同一形体、同一声音整齐重复出现而无明显差异和对立,构成最简单的一种形式美。

比如秦始皇陵兵马俑、舞蹈中的集体舞、大城市中的整齐的建筑等。

(二)对称均衡

1.对称。

对称是指事物的外在形式和内在质量都以一条线为中轴而形成左右两侧均等的状态。

对称是体现事物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组合最普遍的法则。

人体、植物叶脉、动物身体、故宫、人民大会堂、凡尔赛宫、白宫……无数实例均体现着这种组合法则。

2.均衡。

均衡是指物体中心点的两面或多面呈现出外在形式不同而内在质量大致均等的状态。

均衡与对称联系密切,是对称的一种变态。

均衡是静中趋向于动,表现出一种稳定中的动态美。

例如著名雕塑《米洛的维纳斯》,《垂死的奴隶》,许多国画的构图,都体现这种规律。

(三)比例匀称

1.比例匀称。

比例是事物形式因素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恰当的数量关系。

匀称是指一个事物各个部分比例恰当的状态。

2.黄金分割(goldensection)。

黄金分割是线段被分割的一种比例,比例值为1:

1.618,粗略地说是5:

8。

黄金分割具有普遍性,是一种最常见的比例关系。

(四)节奏韵律

节奏是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呈现的相同因素有规律地重复的连续形式。

韵律是由节奏的有规律变化、重复而产生的一种情调。

韵律是对节奏的深化,使形式产生情趣,富有抒情意味。

(五)多样统一

这是形式美的重要基本法则。

"多样",是指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形式因素的差异性,主要趋"异";"统一",是指这种差异性的彼此协调,包括整体各个部分间的对称、均衡、比例、节奏等,主要趋"同"。

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之一,是具有差异的各个部分形成彼此协调关系的状况,其最完美表现形式是和谐。

1.和谐。

和谐是形式美表现事物整体对立统一关系的完美形式。

如中国画中大量存在的"诗、书、画、印"合一的优秀作品,就很好地表现出这种和谐。

2.多样统一的基本形态:

对比与调和。

(1)调和。

调合是在差异中趋向于"同",是把两种或多种因素互相联系的统一,形成不太显著的变化。

(2)对比。

对比是在差异中倾向于"异",把美的事物中有明显差异的因素相互组合在一起,互相映衬,更加突出各自的特征。

在多样统一的基本形态中,不论是对比还是调和,其本身都要有变化。

在统一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才能表现多样统一的和谐美。

三、形式美的文化选择

关于这一部分内容,应该理解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不同形式美选择。

尤其是西方文化形式美选择中的"和谐"思想与美的比例,以及中国文化形式美选择的"和谐"思想与"线的艺术",应该认真领悟二者之间的不同特色和差异。

四、形式美的艺术形态

这部分内容应该了解古典艺术的形式美和现代派艺术的形式美的不同基本美学原则和不同艺术形态。

古典艺术的形式美,其美学原则是强调再现生活、追求真实;创作遵从形式美法则,其艺术大多呈现完整、典雅、和谐的形态。

现代派艺术的形式美,其基本美学原则是强调主观"表现",追求创新;创作大多突破形式美法则,呈现破碎、扭曲、怪诞的艺术形态。

第三节形式美教育的意义、特征和方法

一、形式美教育在美育中的意义

第一,培养审美形式感。

第二,运用形式美规律创造美。

第三,拓展审美的文化视野。

二、形式美教育的特征

形式美教育的特征,应该掌握三方面:

(一)普遍宜人性,是指形式美教育具有普遍适用和乐于接受的特性。

(二)符号直觉性,是指形式美教育具有借助符号形式而获得当下直接领悟的特性。

(三)形式仿效性,是指形式美教育可使人通过对经典形式美的仿效而达到对形式美的创造性运用。

三、形式美教育的方法

教材主要从贴近自然和社会、艺术欣赏、艺术创造实践三个方面提出了形式美教育的方法:

(一)贴近自然、社会,领略形式美的千姿百态。

(二)欣赏艺术精品,增强形式美的感受力。

(三)参与实践训练,提高形式美的创造力。

第六章艺术美与美育

这一章讲述艺术美与美育问题。

重点是各门类艺术的审美特征与美育功能。

各门类艺术界限的相对性是本章难点。

第一节艺术的门类

一、艺术分类的历史

二、艺术分类的标准与意义

三、艺术分类的相对性

应理解艺术分类并非绝对的、无条件的,相反,各门类艺术之间的界限具有非绝对性和有条件性,它们之间在审美感受、表现手段、相互汇通等方面既存在区别,又有联系,相互转化,共同发展。

四、艺术门类的符号形态与特性

艺术无论有着怎样的门类特性,都是一种符号创造活动。

艺术门类总是具有符号性。

符号性指艺术门类必须以符号形式去呈现的特性。

各门类艺术都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符号体系去表达审美意义和表现人类情感。

(一)艺术符号的形态

在人类符号实践中,往往存在着三种基本的符号形态:

语言符号、自然符号和人工符号。

这三种符号形态构成了各艺术门类的符号形态。

1.语言符号。

艺术符号的最基本形态之一是语言符号。

由语言符号构成的语言艺术即文学,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

语言符号以词语的形式存在,它比自然符号更加间接、抽象,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为欣赏者留有审美想象和再创造的余地。

语言符号可以凭借想象力自由描写客观事物,具有强大表现力。

语言符号除了确定的意义外,还具有模糊的含义;语言符号长于叙事、推理,但也蕴含着情感,可以抒情、表意。

2.自然符号。

自然符号就是自然事物(也包括人类社会)的表象形式。

自然符号也可以成为艺术符号。

以自然符号构筑艺术符号体系,就形成侧重再现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摄影,和综合艺术如戏剧、影视等。

以自然符号构成的艺术形象具有直观性;自然符号构筑的艺术符号体系,是对实在事物的模拟,能引起欣赏者的相似联想。

通过艺术符号与自然符号的相似性,就沟通了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

3.人工符号。

人工符号也是艺术符号之一种。

人工符号是人类有意识创造的符号,如各种标志、科学符号等。

以人工符号构成的艺术符号体系,包括音乐和侧重表现的造型艺术如建筑、书法等。

音乐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符号,它由自然符号演变而来,但已脱离自然符号而成为特殊的人工符号。

建筑艺术和书法艺术以抽象的形式表达审美意义。

人工符号构成的艺术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类获得了艺术表现的更大自由。

表情姿态符号。

(二)艺术符号的概念

艺术符号是艺术形象的感性外观形态。

(三)艺术符号的特性

艺术符号的共同特性是:

表意性、表情性、蕴藉性和交流性。

1.表意性。

表意性是指艺术符号具有以具体艺术形象来表达意义的特性。

2.表情性。

表情性是指艺术符号作为情感性符号,承载或激发人类共同的审美情感。

3.蕴藉性。

蕴藉性是指艺术符号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和情感,可以引出多种不同阐释。

艺术的无穷魅力,正来自艺术符号的蕴藉性。

4.交流性。

交流性是指艺术符号是传达的媒介,它使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的思想情感得以交流。

没有艺术符号的交流性,艺术的传达和接受就无法实现。

第二节造型艺术与美育

一、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造型艺术共同的审美特征包括:

直观具象性;瞬间永恒性;空间表现的差异性;凝聚的形式美。

(一)直观具象性。

直观具象性,是指造型艺术具有运用物质媒介在空间展示具体艺术形象的特性。

造型艺术运用物质媒介创造出的具体  艺术形象,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

这种直接具体的形象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意蕴,把具体可视或可触的形象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引起观众直观的美感。

造型艺术也可以把现实生活中某些难以显现的无形事物,转化为可以直观的具体视觉形象。

例如电视课中我们所看到的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的油画《教皇英诺森十世像》、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中看到的建筑杰作悉尼歌剧院、教材上印出的我国北宋晋祠侍女塑像、罗丹的雕塑《沉思》等,都可以说明这一特征。

(二)瞬间永恒性

瞬间永恒性,是指造型艺术具有选取特定瞬间以表现永恒意义的特性。

造型艺术是静态艺术,难以再现事物的运动发展过程,但它却可以捕捉、选择、提炼、固定事物发展过程中最具表现力和富于意蕴的瞬间,"寓动于静",以"瞬间"表现"永恒"。

比如摄影艺术,摄影画面瞬间的表达,往往抓住即将抵达高潮之前的瞬间,给人的想象留下无穷延伸空间。

教材中举了好几例美术、雕塑作品,电视课中也以著名摄影作品《红旗插上硫磺岛》为例作了细致讲解,应该很好地进行体悟。

(三)空间表现的差异性

空间表现的差异性,是指造型艺术各门类内部在空间表现上具有彼此不同特性。

如中西绘画运用不同的透视方法在二维平面上营造虚幻的三维立体空间,在西方油画中是用"焦点透视",二中国画则运用"散点透视";建筑的空间表现特点是体量巨大和空间的群体组合;雕塑的三维空间是实在的;而中国书法造型其空间表现的主要因素是布局,或叫布白、章法。

布局的妙处,在于有变化。

有的全篇为一整体,既无纵行,又无横列;有的是有纵行,无横列;有的则是纵有行,横有列。

(四)凝聚的形式美

凝聚的形式美,是指造型艺术具有在艺术形象中凝结和聚合形式美的特性。

形式美法则对于造型艺术各门类都具普遍性,因而运用形式美法则对物质媒介进行加工,便可以整合出凝聚着形式美的艺术符号。

形式美多种多样的法则(如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对比、比例、主从、尺度、明暗、虚实、多样统一等)在各门类艺术的具体运用中,又凝聚成美的千姿百态。

比如比例的匀称、变化的节奏韵律、明暗对比、多样统一、虚实相生等,都是形式美法则在各种门类艺术中的集中呈现。

在电视课中讲到的北宋画家范宽的传世真迹《溪山行旅图》和元代画家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就是很好的例子,可以悉心体会。

二、实施造型艺术美育的途径

实施造型艺术美育的途径,教材中讲了三点:

首先要从审辩各门类艺术的独特艺术符号入手。

第二,离不开对大量优秀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参与创作。

第三,要以了解艺术与历史文化的关系作为基础。

在我们的美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把造型艺术的艺术符号运用到欣赏与创作的实践中。

例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引导学生直接感知造型艺术,通过欣赏画展、参观美术馆、游览园林建筑、观赏城市雕塑等活动,把学生带入美的氛围中,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训练他们审辩艺术符号的能力。

同时,组织学生对校园、教室空间进行美化,开展书法、绘画、摄影等艺术活动,都是实施造型艺术美育的有效途径。

第三节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与美育途径

一、表演艺术的含义和种类

表演艺术是以人工符号(乐音)和表情姿态符号(人体动作)通过表演创造富于情感的活的形象的艺术门类。

主要有音乐和舞蹈。

二、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和舞蹈共同的审美特征是:

抒情性和表演性;过程性和流动性;节奏感和韵律美。

(一)抒情性和表演性

表演艺术的抒情性,是指音乐、舞蹈艺术长于表现写意,而拙于再现写实,可以直接抒发和揭示人类的内心情感,具有强大的情感震撼力。

例如二胡曲《二泉映月》是阿炳哀怨悲愤的心灵情感的倾诉,《天鹅湖》中公主奥杰塔与王子的大段双人舞则尽情抒发了两人倾心相爱的脉脉深情。

表演性是指音乐舞蹈借以抒情的艺术形象,必须通过艺术家现场表演的二度创作来呈现,诉诸欣赏者的视听感官才能最终完成。

音乐、舞蹈形象的二度创作,贵在表演者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独到的艺术表现和处理。

同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新世界"),由指挥家卡拉扬指挥演奏的,与小泽征尔或李德伦(音像资料)指挥演奏的,在艺术表现上因指挥家对作品不同的理解阐释而有明显差异,各有独到的意趣和价值。

(二)过程性和流动性

表演艺术的过程性和流动性,是指音乐作为时间艺术,舞蹈作为时空艺术,其形象构成是在时间过程中流动展现出来的,因而在反映生活和表现情感的发展变化方面更为丰富。

音乐、舞蹈展现其形象的时间是虚幻的,而表达的情感是真实的。

(三)节奏感和韵律美

表演艺术的节奏感是指音乐、舞蹈都以节奏为重要表现手段,通过乐音、动作的有规律反复来表达感情。

韵律美是指音乐、舞蹈以在节奏基础上形成的旋律线和动作流,构成其艺术形象整体的美感。

节奏是形式美的重要法则之一,对于是时间艺术的音乐和舞蹈来说,节奏更是其最重要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段。

艺术节奏的内涵是情感的变化,不同的节奏可以有不同的表情作用,从而使旋律、舞蹈具有鲜明的个性。

韵律是在节奏基础上产生的更富变化的情感律动形式。

韵律在音乐中,表现为长短、疏密、上下起伏的旋律形成的旋律线;在舞蹈中,表现为由表情、姿态、造型等因素构成的动作流。

三、表演艺术的美育功能

主要体现为三方面:

情感净化、身心愉悦、群体协调。

这几点可以再看看教材。

四、实施表演艺术美育的途径

音乐、舞蹈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较,应该说是除艺术家外群众直接参与最多的艺术。

这就为实施表演艺术的美育功能提供了多种途径。

概括起来有:

(一)感知乐音舞体;

(二)欣赏多种媒介;(三)参与表演实践。

实施表演艺术的美育功能,首先在于培养欣赏者能够感知乐音舞体的能力。

使欣赏者形成"有音乐感的耳朵"和对人体美的敏锐觉察能力。

实施表演艺术美育还可以通过多种媒介的音乐、舞蹈欣赏活动来完成。

如现场欣赏专业表演,或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如磁带、光盘、录相、电视、网络等,(音乐会、舞蹈、媒介录像)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音乐、舞蹈精品,多听多看。

青少年直接参与表演实践是实施表演艺术美育的有效途径。

在亲身领略音乐美和舞蹈美的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友爱和谐的感情。

第四节语言艺术、综合艺术与美育

一、语言艺术的含义和种类

这部分内容可以再读读教材。

二、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主要包括三方面特征:

语言修辞性,形象间接性,含蓄蕴藉性。

(一)语言修辞性

语言修辞性,是指文学中的语言,通过语言中蕴含的审美因素如语音、文法、辞格等,不仅创造出文学作品,而且本身就构成文学作品美的组成部分。

文学语言的美是通过语言修辞性体现出来的。

语言修辞性包括语音美、文法美和辞格美。

第一、语音美。

语音美是指文学作品中由节奏和音律组成的语音系统之美。

如闻一多的《死水》第一节: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每句都是四顿,虽然每顿的字数并不完全对等,但大致长短间隔均衡,停顿合理,读来琅琅上口,具有鲜明的节奏音韵之美。

第二、文法美。

文法美是指文学作品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之美。

在一篇作品中,篇法、句法和词法都各有其重要性,都应显示出  各自独特而又统一的形象来。

第三、辞格美。

辞格美是文学语言中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美。

汉语的辞格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作家的  表现手段和作品的表现力。

在教材中我们介绍了比喻,这里再举一个反讽的例子。

反讽是意不在正面而在反面、或内涵与表面意义相反的语言方式。

如反话正说:



惜春冷笑道:

"我虽年轻,这话却不年轻。

你们不看书,不识字,所以是呆子,倒说我糊涂?

quot;尤氏道:

"你是状元,第一才子!

我们糊涂人,不如你明白。

"

尤氏的话表面夸赞对方,骨子里却充满了贬斥。

这种反讽方式显然比正面贬斥更含蓄而有力。

(二)形象间接性

所谓形象间接性,是指语言艺术所塑造的形象,不直接诉诸读者的感官,而是要靠读者以语言符号为中介,通过想象间接地来体味、把握和理解,然后作品的形象才能转化为读者头脑中的形象。

下面我们通过对唐代诗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阅读,来分析读者的形象再创造能力,如何使文学形象转化为读者头脑中的具体形象: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诗里的日暮、山远、天寒、屋贫、柴门、狗叫、风雪、归人等语词,非常简练,却包含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日暮"的暮色究竟怎样?

"天寒"寒到什么程度?

是春寒还是冬寒?

"白屋"是指没有漆的木墙还是漆成白色的木墙,或是白雪覆盖的农屋?

"柴门"到底有多高、多大?

多少只狗在叫?

叫声是单一的还是此起彼伏的?

那风有多大、雪有多深?

这位"夜归人"的性别、年纪、相貌、神态等究竟如何?

这些因素都是不确定的,需要读者调动自己的想象去理解,由这种想象去"填空",转化为自己头脑中具体生动的形象。

(三)含蓄蕴藉性

所谓含蓄蕴藉性,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语言符号实践,其语言组织内部包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的含蓄蕴藉特点常常更充分地体现在两种典范性形态中:

含蓄和含混。

含蓄是把似乎无限的意味隐含或蕴蓄在有限的语言中,真实的意义被字面意义有所掩隐,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力求暗示。

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等,则是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语言却蕴蓄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味,令读者回味无穷。

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同中含异。

含混使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可能会感到其中含蕴着多重意义,有多种"读法"。

例如现代诗人戴望舒的《雨巷》写道: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一个象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里的"雨巷"和"丁香"都意义含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幻想中的人物,像梦一般在"寂寥的雨巷"中飘散、消失,是"我"的虚空、缥缈的主观情绪的外化,象"太息"般不可捉摸,读之令人回味再三。

三、语言艺术的美育功能

大致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语言的生成功能,形象的感染功能,意蕴的浸润功能。

四、实施语言艺术美育的途径

实施语言艺术的审美教育,可以循着这样三条途径:

语言文体的欣赏、形象的再创造和审美意蕴的领悟。

第五节综合艺术与美育

一、综合艺术的含义和种类

综合艺术是综合地运用多种艺术符号去创造活的形象的艺术。

主要有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

电影的基本特征是:

蒙太奇;造型性与运动性的统一;逼真性与假定性的统一。

二、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主要有三方面:

高度的综合性、情节的丰富性、表演的多样性。

(一)高度的综合性。

是指综合艺术吸取了其他艺术的多种艺术成分,并有机融会于自己的艺术符号体系之中,使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更为丰富。

同时,电影、电视艺术的综合性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上,使得自己成为新型现代艺术。

(二)情节的丰富性。

应从艺术表现和艺术接受两方面来理解。

综合艺术以人物和事件组成的故事情节来展开矛盾冲突和塑造人物形象、体现创作风格;同时,作为观赏艺术,综合艺术要为观众提供精彩生动的故事情节,以吸引观众注意力,满足观众审美需求。

(三)表演的多样性。

指综合艺术的戏剧、戏曲表演与影视表演,因各门艺术美学特性不同,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表演风格。

而它们共同的美学要求是:

表演要达到演员与角色的统一,体验与体现的统一。

三、综合艺术的美育功能

可以再读读教材上介绍的三点。

四、实施综合艺术美育的途径

主要有三点:

把握各门艺术的符号体系;审美地感知艺术形象;参与评论和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