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导则历史文化特色保护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8468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规划导则历史文化特色保护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城乡规划导则历史文化特色保护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城乡规划导则历史文化特色保护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城乡规划导则历史文化特色保护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城乡规划导则历史文化特色保护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城乡规划导则历史文化特色保护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城乡规划导则历史文化特色保护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城乡规划导则历史文化特色保护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城乡规划导则历史文化特色保护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城乡规划导则历史文化特色保护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城乡规划导则历史文化特色保护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城乡规划导则历史文化特色保护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城乡规划导则历史文化特色保护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城乡规划导则历史文化特色保护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城乡规划导则历史文化特色保护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城乡规划导则历史文化特色保护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城乡规划导则历史文化特色保护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城乡规划导则历史文化特色保护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城乡规划导则历史文化特色保护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城乡规划导则历史文化特色保护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乡规划导则历史文化特色保护Word下载.docx

《城乡规划导则历史文化特色保护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规划导则历史文化特色保护Word下载.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乡规划导则历史文化特色保护Word下载.docx

赵芾、覃继牧、孟庆、袁鹰、黄芸璟

目录

1.总则1

2.历史文化特色定义与保护层次2

2.1历史文化特色定义2

2.2历史文化特色保护层次2

2.3历史文化特色保护原则2

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4

3.1一般规定4

3.2保护界线划定5

3.3建筑高度控制5

3.4道路交通6

3.5市政工程7

3.6防灾和环境保护7

4.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9

4.1一般规定9

4.2保护界线划定10

4.3建筑高度控制10

4.4道路交通11

4.5市政工程11

4.6防灾和环境保护12

5.历史文化街区保护13

5.1一般规定13

5.2保护界线划定14

5.3保护与整治15

5.4道路交通17

5.5市政工程18

5.6防灾和环境保护18

6.保护建筑19

6.1文物保护单位19

6.2历史建筑19

7.名词解释20

附录一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传统街区)目录23

附录二重庆市优秀近现代建筑(第一批)目录24

本导则用词说明30

附:

补充说明与参考文献31

1.总则

1.0.1为了加强对重庆市城乡历史文化特色保护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技术指导,根据国家和重庆市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结合重庆市的实际,制订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村)、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等规划编制与管理中普遍性的技术问题进行指导,对于特殊问题仍需进行个案研究。

在重庆市辖区内,从事历史文化特色保护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应参照本导则。

1.0.3历史文化特色保护规划的编制与管理除参照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和重庆市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1.0.4本导则在试行中将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必要时进行版本更新。

2.历史文化特色定义与保护层次

2.1历史文化特色定义

2.1.1一般来讲,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可分为“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个方面,城乡的历史文化特色作为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个方面。

我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保护,除了保护历史城区、历史街区、历史地段和历史建筑等历史与文化的“物质形态”,还应该保护包括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城市的“历史声望价值”等“非物质形态”。

2.2历史文化特色保护层次

2.2.1在城乡规划中,历史文化特色保护应建立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和历史建筑的保护等五个层次的保护体系。

2.3历史文化特色保护原则

2.3.1历史文化特色保护原则是:

1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

文物古迹和历史环境是不可再生的,因此保护是第一位的。

多年来,在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认为把重建、恢复一些古建筑、修庙造塔或修建仿古街市也是一种保护,这实际上是对保护的误解。

新建的仿古建筑和街市不含有历史的信息,同时也易给人造成错觉,起到以假乱真的恶劣效果,冲淡和影响了对历史文化名城中真正历史遗存的保护。

2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

任何历史遗存均与其周围的环境同时存在,失去了原有的环境,就会影响对其历史信息的正确理解。

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强调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当前的利用方式应保证以后可以继续使用。

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3.1一般规定

3.1.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应包括:

历史文化名城的格局和风貌;

与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自然地貌、水系、风景名胜、古树名木;

反映历史风貌的建筑群、街区、村镇;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俗精华、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等。

3.1.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必须分析城市的历史、社会、经济背景和现状,体现名城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3.1.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与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

3.1.4为了从整体上保护名城的风貌特色和文化特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确定名城保护目标和保护原则,确定名城保护内容和保护重点,提出名城保护措施。

3.1.5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包括城市格局及传统风貌的保持与延续,历史地段和历史建筑群的维修改善与整治,文物古迹的确认。

3.1.6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应保护的物质性内容,保护规划重点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保持、延续古城格局和传统风貌;

确定对影响名城历史风貌实施整治的重点地段,包括需要改造的建筑,街巷和公共空间等;

确认需要保护的传统民居、历史建筑等文物古迹为保护建筑。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划定历史地段、历史建筑群、文物古迹和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保护界线,并提出相应的规划控制和建设的要求。

3.1.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合理调整历史城区的职能,控制人口容量,疏解城区交通,改善市政设施,以及提出规划的分期实施及管理的建议。

3.1.8地下文物埋藏区保护界线范围内的道路交通建设、市政管线建设、房屋建设以及农业活动等,不得危及地下文物的安全。

3.1.9历史城区内除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群以外的其他地区,应考虑延续历史风貌的要求。

3.2保护界线划定

3.2.1保护界线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的边界界线。

保护规划必须以图画和文字的形式明确这些边界的具体位置。

这是因为各类保护区的规划控制要求和执法依据不尽相同,界线明确有利于规划管理和规划实施。

历史文化街区应划定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具体界线,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划定环境协调区的界线。

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建筑应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具体界线,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划定环境协调区的界线。

3.2.2当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区与文物保护单位或保护建筑的建设控制地带出现重叠时,应服从保护区的规划控制要求。

当文物保护单位或保护建筑的保护范围与历史文化街区出现重叠时,应服从文物保护单位或保护建筑的保护范围的规划控制要求。

3.2.3历史文化街区内应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建筑、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要素。

3.2.4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内应严格控制建筑的性质、高度、体量、色彩及形式。

3.2.5位于历史文化街区外的历史建筑群,应按照历史文化街区内保护历史建筑的要求予以保护。

3.3建筑高度控制

3.3.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必须控制历史城区内的建筑高度。

在分别确定历史城区建筑高度分区、视线通廊的建筑高度、保护范围和保护区内建筑高度的基础上,应制定历史城区的建筑高度控制规定。

建筑高度控制规划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重要措施。

对保护范围内的建筑高度进行控制的目的是对保护对象周边的景观进行保护;

对视线通廊内建筑高度进行控制的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上视觉关联所在;

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建筑高度进行整体上的分区控制是为了保持历史城区的整体尺度。

建筑高度控制的规划方法是:

根据各类保护范围和保护对象的要求,对保护范围内的建筑高度进行控制;

根据保护名城整体风貌的要求、保持名城的空间轮廓线和与周围自然景观环境的联系的需要,提出若干个建筑高度控制层次。

综合上述内容,并结合现状地形地貌、用地边界、城市道路等,制定出高度控制规划图。

3.3.2对历史风貌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名城应确定更为严格的历史城区的整体建筑高度控制规定。

对风貌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实施整体高度控制,有利于保持名城的景观特征魅力,避免在历史城区出现视觉环境污染。

统一的建筑高度控制要求有利于规划控制和规划管理,但并不意味着新建筑必须达到同样的高度。

3.3.3视线通廊内的建筑应以观景点可视范围的视线分析为依据,规定高度控制要求。

视线通廊应包括观景点与景观对象相互之间的通视空间及景观对象周围的环境。

视线通廊是标志性历史景观之间保持通视的前提条件,也是体验名城风貌的重要景观通道。

视线分析是视线通廊内建筑高度控制的主要依据,应通过视点高度和观景范围的确定,做出平面视角范围和竖向视角范围的视线分析,以此为依据确定视线通廊内的建筑高度控制规定。

3.4道路交通

3.4.1历史城区道路系统要保持或延续原有道路格局;

对富有特色的街巷,应保持原有的空间尺度。

历史城区所形成的道路格局是其历史风貌和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格局与城市格局密切相关,维护历史道路格局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键措施之一。

3.4.2历史城区道路规划的密度指标可在国家相关规定的上限范围内选取,道路宽度可在国家相关规定的下限范围内选取。

3.4.3历史城区的交通组织应以疏解交通为主,城市交通流量很大的道路不宜穿越历史城区,宜将穿越交通、转换交通布局在历史城区外围。

3.4.4历史城区应鼓励采用公共交通,道路系统应能满足自行车和行人出行,并根据实际需要相应设置自行车和行人专用道及步行区。

3.4.5道路桥梁、轨道交通、公交客运枢纽、社会停车场、公交场站、机动车加油站等交通设施的形式应满足历史城区历史风貌要求;

历史城区内不宜设置高架道路、大型立交桥、高架轨道、货运枢纽;

历史城区内的社会停车场宜设置为地下停车场,也可在条件允许时采取路边停车方式。

3.4.6道路及路口的拓宽改造,其断面形式及拓宽尺度应充分考虑历史街道的原有空间特征。

3.5市政工程

3.5.1历史城区内应完善市政管线和设施。

当市政管线和设施按常规设置与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及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发生矛盾时,应在满足保护要求的前提下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加以解决。

3.5.2历史城区内不宜设置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市政管线宜采取地下敷设方式。

市政管线和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历史城区内不应新建水厂、污水处理厂、枢纽变电站,不宜设置取水构筑物。

2排水体制在与城市排水系统相衔接的基础上,可采用分流制或截流式合流制。

3历史城区内不得保留污水处理厂、固体废弃物处理厂。

4历史城区内不宜保留枢纽变电站,变电站、开闭所、配电所应采用户内型。

5历史城区内不应保留或新设置燃气输气、输油管线和贮气、贮油设施,不宜设置高压燃气管线和配气站。

中低压燃气调压设施宜采用箱式等小体量调压装置。

3.5.3当多种市政管线采取下地敷设时,因地下空间狭小导致管线间、管线与建(构)筑物间净距不能满足常规要求时,应采取工程处理措施以满足管线的安全、检修等条件。

3.5.4对历史城区内的通信、广播、电视等无线电发射接收装置的高度和外观应提出限制性要求。

3.6防灾和环境保护

3.6.1基于历史风貌的保护要求,大型避难场所和主要救灾生命线工程宜设置在历史城区的外围。

防灾和环境保护设施应满足历史城区保护历史风貌的要求。

3.6.2历史城区必须健全防灾安全体系,对火灾及其他灾害产生的次生灾害应采取防治和补救措施。

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防灾方针,健全防火、防灾安全体系。

历史城区的消防组织,可采用消防站与社区消防组织相结合的二级结构方式,社区消防组织主要负责小型火灾与初期火灾的任务。

新建或改建的防火、防灾设施在符合相关技术规定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历史城区内景观保护方面的要求。

有条件时,可借鉴和采纳一些传统的防火设施和措施。

3.6.3由于历史城区内建筑密集,传统的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历史城区内不得布置生产、贮存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危险物品的工厂和仓库。

3.6.4从保护历史风貌和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一般类型的工业设置在历史城区是不合适的,应对现有工业企业的调整或搬迁提出要求,对于无污染的工业一般不宜保留,但为旅游及居民生活服务的一些小型无污染的作坊生产单位可以保留。

当历史城区外的污染源对历史城区造成大气、水体、噪声等污染时,应进行治理、调整或搬迁。

3.6.5历史城区防洪堤坝工程设施应与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协调,保持滨水特色,重视历史上防洪构筑物、码头等的保护与利用。

沿江沿河地区往往保留有传统的防洪堤坝和码头等设施,在进行改造和加固时需要考虑与原有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协调,并尽可能地保护和利用历史上的防洪设施和码头等构筑物,维护名城的滨水环境特色。

4.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

4.1一般规定

4.1.1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的内容应包括:

历史文化名镇(村)的格局和风貌;

反映历史风貌的建筑群、街区;

民俗精华、传统工艺、传统文化及其存在的空间与场所等。

4.1.2对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历史沿革、形态演变、社会经济背景分析及其历史价值的评价、研究是编制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规划的基础。

对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需充分了解名镇(村)的历史文化特征,科学地分析历史城镇(村)的保存状况,评估其历史文化价值,从而确定符合实际状况的保护重点和保护方法。

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规划必须分析城市的历史、社会、经济背景和现状,体现名城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4.1.3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规划应建立历史文化名镇(村)、历史地段与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

4.1.4我市各级历史文化名镇数量不少,保存状况也各不相同。

为了从整体上保护名镇的风貌特色和文化特征,必须视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保护目标、保护原则、保护内容、保护重点及其具体的保护措施。

4.1.5针对历史文化名镇(村)应保护的物质性内容,保护规划重点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保持、延续古镇(村)格局和传统风貌;

确定对影响名镇(村)历史风貌实施整治的重点地段,包括需要改造的建筑,街巷和公共空间等;

4.1.6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规划应划定历史地段、历史建筑群、文物古迹和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保护界线,并提出相应的规划控制和建设的要求。

4.1.7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规划应合理调整镇(村)功能布局,新区建设应与历史地段或历史建筑群保持足够距离并控制保护区内人口容量,改善市政设施,以及提出规划的分期实施及管理的建议。

4.1.8地下文物埋藏区保护界线范围内的道路交通建设、市政管线建设、房屋建设以及农业活动等,不得危及地下文物的安全。

4.2保护界线划定

4.2.1应划定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的具体界线,明确各级保护区内建筑的性质、高度、体量、色彩及形式等方面的规划控制和建设要求。

保护界线包括历史地段、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的边界界线。

4.3建筑高度控制

4.3.1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规划必须控制历史地段内的建筑高度。

建筑高度控制规划是名镇(村)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护名镇(村)风貌的重要措施。

对视线通廊内建筑的高度进行控制的是保护名镇(村)整体上的视觉关联所在;

对名镇(村)的建筑高度进行整体上的分区控制是为了保持历史街区的整体尺度。

根据保护名镇(村)整体风貌的要求、保持名镇(村)的空间轮廓线和与周围自然景观环境的联系的需要,提出若干个建筑高度控制层次。

4.3.2对历史风貌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名镇(村)应确定更为严格的历史地段的整体建筑高度控制规定。

对风貌完整的历史文化名镇(村)实施整体高度控制,有利于保持名镇(村)的景观特征魅力,避免在历史地段出现视觉环境污染。

4.3.3视线通廊内的建筑应以观景点可视范围的视线分析为依据,规定高度控制要求。

视线通廊是标志性历史景观之间保持通视的前提条件,也是体验名镇(村)风貌的重要景观通道,视线分析是视线通廊内建筑高度控制的主要依据。

应通过视点高度和观景范围的确定,做出平面视角范围和竖向视角范围的视线分析,以此为依据确定视线通廊内的建筑高度控制规定。

4.4道路交通

4.4.1历史名镇(村)保护区道路系统要保持或延续原有道路格局;

4.4.2历史名镇(村)保护区道路规划的密度指标可在国家相关规定的上限范围内选取,道路宽度可在国家相关规定的下限范围内选取。

4.4.3道路桥梁、轨道交通、公交客运枢纽、社会停车场、公交场站、机动车加油站等交通设施的形式应满足历史地段历史风貌要求。

4.4.4道路及路口的拓宽改造,其断面形式及拓宽尺度应充分考虑历史街道的原有空间特征。

4.5市政工程

4.5.1历史地段内应完善市政管线和设施。

4.5.2历史地段内不宜设置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市政管线宜采取地下敷设方式。

1历史地段内不应新建水厂、污水处理厂、枢纽变电站,不宜设置取水构筑物。

3历史地段内不得保留污水处理厂、固体废弃物处理厂。

4历史地段内不宜保留枢纽变电站,变电站、开闭所、配电所应采用户内型。

5历史地段内不应保留或新设置燃气输气、输油管线和贮气、贮油设施,不宜设置高压燃气管线和配气站。

4.5.3当多种市政管线采取地下敷设时,因地下空间狭小导致管线间、管线与建(构)筑物间净距不能满足常规要求时,应采取工程处理措施以满足管线的安全、检修等条件。

4.5.4对历史地段内必须设置的通信、广播、电视等无线电发射接收装置的高度和外观应提出限制性要求。

4.6防灾和环境保护

4.6.1防灾和环境保护设施应满足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历史风貌的要求。

4.6.2历史文化名镇(村)必须健全防灾安全体系,对火灾及其他灾害产生的次生灾害应采取防治和补救措施。

4.6.3历史文化名镇(村)内不得布置生产、贮存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危险物品的工厂和仓库。

4.6.4历史文化名镇(村)内不得保留或设置二、三类工业,不宜保留或设置一类工业,并应对现有工业企业的调整或搬迁提出要求。

当历史文化名镇(村)外的污染源对历史文化名镇造成大气、水体、噪声等污染时,应对污染源进行治理、调整或搬迁。

4.6.5历史文化名镇(村)防洪堤坝工程设施应与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协调,保持滨水特色,重视历史上防洪构筑物、码头等的保护与利用。

5.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5.1一般规定

5.1.1历史文化街区应具备以下条件:

1有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

2构成历史风貌的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基本上是历史存留的原物;

3历史文化街区用地面积不小于1hm2;

4历史文化街区内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用地面积宜达到保护区内建筑总用地的60%以上。

5.1.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应确定保护的目标和原则,严格保护该街区历史风貌,维持保护区的整体空间尺度,对保护区内的街巷和外围景观提出具体的保护要求。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主要目标是保护它的整体风貌,注重风貌的保持和延续,所以对反映该地段特色的整体的空间尺度和周边环境要素均应予以保护,要提出相应的保护原则和具体的保护要求。

对于历史地段风貌有冲突的建(构)筑物和环境要素提出外观、材料、色彩、高度和体量等方面的整治要求。

5.1.3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应按详细规划深度要求,划定保护界线并分别提出建(构)筑物和历史环境要素维修、改善与整治的规定,调整用地性质,制定建筑高度控制规定,进行重要节点的整治规划设计,拟定实施管理措施。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属于城市详细规划的范畴。

规划一般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相当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包括确定和落实保护目标、保护原则、保护对象,确切划定各类保护界限,调整区内的土地使用性质,确定保护区的人口和建筑容量,确定各级道路街道的具体位置和边界,进行交通组织、建筑高度控制、空间景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各项市政工程设施等规划,制定保护区的用地和建筑管理技术规定;

第二层次相当于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重点是对历史文化街区中重要地段的建(构)筑物和公共空间整治设计方案,绿化配置和环境设施、市政设施等的具体布置和设计概念,并制定保护区的建筑和环境整治设计导则。

5.1.4历史文化街区增建设施的外观、绿化布局与植物配置应符合历史风貌的要求。

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应严格控制户外广告的设置,招牌、指示牌、路灯、公用电话、果皮箱、消防栓等环境小品和市政工程设施外观应从尺度、形式、色彩、材料、风格等方面表现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并且方便使用。

绿化的布局应符合当地的历史传统。

5.1.5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应包括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保持街区活力的内容。

改善和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是历史文化街区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居民日常生活的场所,也是旧城的一部分,房屋年久失修,生活环境往往较差。

有些历史文化街区人口密集,而有些历史文化街区则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人口外迁、老人留驻的现象,同时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陈旧、交通不畅、绿地缺乏等状况,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活力丧失的情况,这些状况均会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产生不利影响,需要通过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完善来逐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满足居民现代生活的需要,增强历史文化街区的吸引力。

在历史文化街区内应保持适当规模的居住人口,尽可能地保存原有传统的社区结构,恢复并增强该历史地段的活力。

5.1.6位于历史文化街区外的历史建筑群,应依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要求进行管理。

5.2保护界线划定

5.2.1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界线的划定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定位:

1文物古迹或历史建筑的现状用地边界;

2在街道、广场、河流等处视线所及范围内的建筑物用地边界或外观界面;

3构成历史风貌的自然景观边界。

5.2.2历史文化街区的外围应划定建设控制地带的具体界线,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划定环境协调区的界线。

5.2.3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筑的保护界线划定和具体规划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